最新《交通规划年会交通规则》314-基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苏州古城交通规划研究.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最新《交通规划年会交通规则》314-基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苏州古城交通规划研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交通规划年会交通规则》314-基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苏州古城交通规划研究.pdf(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基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苏州古城交通规划研究 樊钧 李锋 潘铁 李新佳 王昊 范巍巍 【摘要】【摘要】把握苏州市成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的机遇,在苏州名城保护规划体系的基础上,构建起苏州古城以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为主的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现代绿色交通的展示区,从“公共交通、人本交通、绿色交通、智慧交通、可控交通和特色交通”等方面入手制定政策和实施方案。【关键词】【关键词】名城保护;城市交通;综合交通体系 1 古城交通现状分析古城交通现状分析 由于历史发展沿革,苏州古城集聚了大量的城市功能,包括行政、医疗、教育、会场、商业、旅游、居住等;吸引大量进出古城交通出行,周边路网交通拥挤水平较高;同时
2、,由于古城居住环境尚未得到全面有效的改善,绝大多数古城就业人员也居住在古城外,增加古城通勤交通压力。古城区旅游资源集中,特别是节假日集聚效应尤其明显,对于古城交通带来很大的压力。2 古城总体保护格局古城总体保护格局 苏州是首批 24 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30 多年来,在“全面保护古城风貌”方针的指导下,古城保护取得较好的成绩。姑苏区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示范区的设立,改变了古城三区分割的局面,为古城谋求整体保护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历史城区保护方面,苏州提出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促进转型发展,提升宜居环境,优化交通组织与管理,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通过“两环、三线、九片、多点”的保护结构,实现
3、“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示范区”的保护和示范目标;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完善名城保护机制,使苏州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示范区。3 古城交通发展战略古城交通发展战略 3.1 规划目标规划目标 合理协调交通发展与古城保护的关系,从“公共交通、人本交通、绿色交通、智慧交通、可控交通和特色交通”等方面入手构建起苏州古城以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为主的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现代绿色交通的展示区。3.2 发展策略发展策略(1)公共交通(1)公共交通 确立公交优先的整体交通发展格局,加大对于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的投入,加密站点覆盖率,其中轨道交通站点的 500 米站点覆盖率不少于 6
4、0%,常规公交站点 300 米站点覆盖率2不少于 80%;进一步优化公交线网,古城区内部公交线网密度不少于 3 公里/平方公里,协调公交线路与轨道交通的关系,增加协作减少竞争;加大公交专用道和优先信号的建设,公交专用道占可通行公交道路的比重大于 20%。表 1 古城区交通出行结构引导目标 公交(常规公交+轨道)社会车辆 慢行交通 总体出行 45%10%40%进出古城出行 70%15%古城内部出行 70%(2)人本交通 (2)人本交通 突出以人为本,慢行友好,构建起良好的非机动车和人行环境,结合古城“两环三线九片多点”保护格局构建慢行交通的优先特色区域;大力发展租赁自行车,实现轨道站点、重要公交
5、站点、重点居住小区和商业区的全覆盖;引入公交稳静化理念,通过交通工程手段调控交通速度和流量,为慢行出行者提供一个安全的出行环境;实现交通服务的均等化和公平化,营造人车和谐的良好局面。(3)绿色交通(3)绿色交通 提倡节能环保,构建古城绿色交通发展体系,内部公交车辆和出租车车辆选用新能源车型,不低于 80%;鼓励古城内部生活居民在拥车上优先购买新能源车辆,在税费、车位供应、相应收费标准和准入条件等方面给予政策鼓励;交通运行上采用低碳环保的组织模式,发展出租车“电调+泊位”的运营方式。(4)智慧交通(4)智慧交通 利用现代智能交通技术全面提升古城交通管理水平,公交专用道路口全部推行信号优先,主要道
6、路逐步推进绿波交通;跨越古城桥梁,主要道路和路口全面采用交通流量采集系统,建立统一的交通运行监控和管理平台,结合交通模型技术,全面掌握交通运行状况并进行评估和预判,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持。(5)可控交通(5)可控交通 古城区进行严格的交通需求管理,通过自备车位制度来限制社会车辆增加;采用区域差别的停车收费制度,大幅度提高古城区收费标准,在外围片区的轨道站点和换乘枢纽建设换乘停车场并采用优惠换乘政策;逐步研究和完善古城区车号限行和拥堵收费的技术方案,做好政策储备。(6)特色交通(6)特色交通 结合旅游产业发展特色交通服务,构建水上巴士系统,彰显苏州东方水城风采;在主要历史街区加大对游览人力三轮车的投
7、入,规范服务要求和提升服务质量,突出古城特色;优化整合公交资源,充分与各主要景区对接,发展旅游公交专线服务。4 推行交通总量控制的政策推行交通总量控制的政策(1)古城交通供需平衡分析(1)古城交通供需平衡分析 3将古城路网时空资源、古城进出口通道通行能力和古城大气质量作为约束条件,推算古城区道路容量约 20548-30800pcu/h。因此古城区需要进一步加强需求管理,进行总量控制,保证内部交通的供需平衡。(2)外围环路交通截流(2)外围环路交通截流 古城区通过“两环”分离过境交通城市内环快速路和环护城河道路。城市内环快速路由东环、南环、西环和北环构成。环护城河道路由莫邪路、南门路、盘门路、阊
8、胥路、广济路和东汇路等构成。另外,在古城周边结合公交枢纽设置停车换乘点,截流进入古城的机动车。(3)进出古城区通道管理(3)进出古城区通道管理 古城区通过跨护城河桥梁通道与外围区域联系。对于这些进出古城的交通闸口,遵循“方便出城、限制入城”的原则进行交通管制,可以采用节点控制、车道控制等手段。专项研究并制定古城区“停车拥堵收费”和“车牌限行”等技术方案研究,对于实施条件和时机进行重点分析,做好政策储备,作为远期古城交通通道管理的重要手段。(4)购车自备车位政策(4)购车自备车位政策 在古城区内,逐步推行购车自备车位政策,古城内部居民购买自用车辆,应当自备路外车位(含已经购买或租用可长时间停放其
9、车辆的路外停车泊位)。(5)建立交通运行监控和指挥调度中心(5)建立交通运行监控和指挥调度中心 结合苏州市整体交通运行监控和指挥系统的建设,突出加强对古城区交通的实时监测。在跨越古城区桥梁,主要道路和路口全面采用设置交通流量采集系统,实时采集古城交通运行数据,全面监控古城交通运行状况,建立交通运行评价指标体系,形成交通拥堵评价指数,结合交通模型平台,对于古城交通运行状况进行实施评价和发布,及时能掌握古城内部交通量总体情况以及交通流时空分布态势,及时发现交通拥堵点,并能对交通运行状况提出预判,为制定内部交通疏导预案提供决策支持。5 构建风貌协调的道路网络构建风貌协调的道路网络(1)构建外围交通保
10、护环(1)构建外围交通保护环 进一步完善城市快速路网体系,推动中环快速路和内环延伸线的建设,开辟过境分流通道,形成交通保护环。提升道路建设标准,并采用适当的接入管理技术,为过境车辆提供快速运输空间;加强相应的交通语言系统,引导过境车辆选择过境分流通道。(2)延续既有路网格局(2)延续既有路网格局 保持和延续历史上形成的道路格局和街巷空间,构建以主、次干路为骨架,支路为辅助,街巷为补充的多功能、多层次的道路网络系统。主干路干将路和人民路为古城区内部的十字形骨架,全线设置公交专用道,干将路和人民路分别保持“两路夹一河”和“四隔离五幅路”的特色断面,标准断面均为 40 米,其中干将路为双向六车道,人
11、民路新市路以北为双向四车道,新市路以南为双向六车道。次干路中中街路-养育巷、司前街-东大街、齐门路-临顿路-凤凰街-带城桥路-南园路、平四路-平齐路、景德路、道前街-十梓街、新市路-竹辉路为4交通性次干道,这些道路承担古城内部各功能区的联系,延伸幅度较长,沿线用地开发强度较低;桃花桥路-桃花坞大街、西中市-东中市-白塔西路-白塔东路-北仓街-东北街、书院巷-十全街为生活性次干道,道路路幅较窄,一般经过商业区等区域,出入口较多。(3)充分挖潜道路微循环系统(3)充分挖潜道路微循环系统 在维持古城路网格局条件下对内部的低等级道路适当加以扩容,改造部分街巷道路以满足其作为城市交通载体的要求,成为高等
12、级道路的疏解道路;对于难以改造的街巷道路,依托其高密度特点,组织单向交通为周边干道分流,亦可实现微循环,为片区内的居民出行服务;街巷道路组织单向交通仍存在困难,可采用“非转机”工程,利用街巷、道路组织相对独立的自行车网络,将自行车从道路系统中分离出来,这样一方面可保障慢行空间,另一方面也可增加机动车的通行空间,但“非转机”工程的实施仍应以通行能力的匹配为前提。对于历史街区,应严格维持街巷宽度,发展慢行交通。图 1 古城区机动车交通组织规划图(4)综合治理交通拥堵点(4)综合治理交通拥堵点 治理交通“乱点”和分散“堵点”,从道路资源管理与交通流调控两方面入手,通过对道路资源潜力的挖掘和通行能力的
13、匹配,对商业集中区(石路、观前和南门)、大型医疗机构(第一人民医院、市立医院等)、学校(苏州中学、平江实验中学、振华中学等)的交通乱点进行综合治理;通过合理分配路权,实现交通服务的均等化,营造人车和谐的良好局面。交通流调控主要服务于“堵点”治理,利用道路路口渠化优化,调整信号控制方案、道路限5速、禁行、单行以及信息化技术等多种交通手段提升路网对交通流的调控能力,对交通流的时空分布进行优化。6 提升公交服务的整体水平提升公交服务的整体水平(1)轨道线网建设及换乘衔接优化(1)轨道线网建设及换乘衔接优化 加快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古城区内共规划 5 条轨道交通线路,分别为轨道一号线、四号线、五号线、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交通规划年会交通规则 最新 交通 规划 年会 交通规则 314 基于 历史文化名城 保护 苏州 古城 研究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