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山东省济宁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1-2022学年山东省济宁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学年山东省济宁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山东省济宁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1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在中国古代思想中,“自然”作为审美对象始于汉末,但“自然美”真正成为一种美学 范畴则是到20世纪初在西方美学思想的影响之下才出现的。1904年王国维在他的红楼梦评论中谈道:“故美术之为物,欲者不观,观者不欲; 而艺术之美所以优于自然之美者,全存于使人易忘物我之关系也。”王国维由于受康德、叔 本华的审美非功利性思想的影响,强调艺术美的去欲望化、去功利性,而自然美则很难摆脱 与现实利害的纠缠,故此艺术美优于自然美。中国古人在与自然长期打交
2、道的过程中,擅“究 天人之际”,冀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在伦理上往往表现为“君子比德”说,与西方的自 然美观念相去甚远:前者是一种道德之美,山川草木寄寓的是人格;后者则是人情化、情趣 化,体现了人在审美过程中的心灵自由。王国维之后,真正奠定自然美理论基础的是朱光潜。朱光潜在什么叫做美中这样谈道:“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 上面J并进一步指出,心物之间的关系并非“在物为刺激,在心为感受,它是心借物的形 象来表现情趣”。他强调说,心物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机械、被动的应激反应,而是要展示出 人的性格、情趣、情感,即“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意象的产生以及如何产生决 定于“心灵的创造
3、”,即情趣之表现。为什么同样的一枝花,高兴的时候你见它在笑,悲伤 的时候你见它在哭?花自是花,花就是它本来的那个样子,但是它呈现出何种意象却为人的 情感、情趣和性格所左右。正因为如此,朱光潜宣称:“美是创造出来的,它是艺术的特质朱光潜认为:“其实自然美三个字,从美学观点看,是自相矛盾的,是美就不 自然,只是自然就还没有成为美。如果你觉得自然美,自然就已经过艺术化,成 为你的作品,不复是生糙的自然了。”比如,当你欣赏一颗古松、一座高山或一湾清水的时 候,你所见到的松、山、水已经不是它们的本色了,古松、高山、清水已经在你的啧啧赞美 声中被人情化了。每个人的情趣不一样,在内心中所形成的意象也不一致。
4、“艺术化,就是 情感化和理想化。”自然就像生铁,生铁要成为钟鼎,就须得有熔铸的烘炉。所谓的自然美, 其实是经过熔铸之后的艺术美,它是艺术家心灵的作品,已不是自然本身。朱光潜曾多次引 用法国画家德拉库瓦的一句话:“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这话既通俗又耐人寻味, 即自然只提供美的材料和可能性,只有人的天才和情趣才能将自然铸就成为红楼梦陶 渊明集等这样的大书。“美是创造的”,而不是现成的。当我们宣布自然为“美”的时候, 自然就已经成为“表现情趣的意象”。在那个时候,自然已经不再是生糙的自然,而是已经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 *考 *答 *案 , K解 析LC.“完全主动融合”错,依据原
5、文“不完全自觉地融合各家美学观念”可知, “不完全自觉”不等同于“完全主动融合”。故选:Co.A.“接受了”是曲解文意,“认为自然美应该摆脱现实利害关系”于文无据,原文“王国 维由于受康德、叔本华的审美非功利性思想的影响,强调艺术美的去欲望化、去功利性,而 自然美则很难摆脱与现实利害的纠缠,故此艺术美优于自然美”。C.张冠李戴,不是朱光潜, 而是王国维。D.因果关系不成立,原文“王国维接受叔本华是带着激情的,他初读叔本华哲 学的片断文字,即为其倾倒,及直接读到叔本华主要著作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叔本华的天 才论和悲观主义气质引起他强烈的共鸣”。故选:Bo.A、C.强调美是主观的,B.强调美是客观
6、的。D. “美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表明的 观点是美是主客体的统一。故选:Do.“比如,当你欣赏一颗古松、一座高山或一湾清水的时候,你所见到的松、山、水已经不 是它们的本色了,古松、高山、清水已经在你的啧啧赞美声中被人情化了。每个人的情趣不 一样,在内心中所形成的意象也不一致”运用了举例论证,署名自然经过人的艺术化,不再 是生糙的自然了。“自然就像生铁,生铁要成为钟鼎,就须得有熔铸的烘炉”运用了比喻论 证,论证自然美其实是经过熔铸之后的艺术美,强调美是创造出来的。“朱光潜曾多次引用 法国画家德拉库瓦的一句话: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运用了引用论证,强调 自然美只提供美的材料和可能性。2
7、 .“王国维是最早自觉地接受并运用西方美学观念的。美学发展到朱光潜的时代,引介的西 方观念逐渐积累,研究者大量涌现,美学译著和论著出版数量急增”可知,学习、引进西方 理论,为我所用以丰富和发展中国的相关学术。“王国维的接受具有明显的单一性,而朱光 潜则几乎一开始就表现出折衷综合的倾向”可知,在接受方式上,坚持单一性与综合性相结 合,充分发挥两种方式的优势,做到专博兼备。“王国维接受叔本华是带着激情的。朱光潜 的接受过程是韧性的持久过程”可知,对待学术研究,既要有激情的投入,又有韧性的坚持。K答案Hi.c2.B.D3 .举例论证。列举欣赏古松等自然美景的例子,说明自然经过人的艺术化,不再是生糙的
8、 自然了。比喻论证。用“生铁经过熔铸成为钟鼎”这一比喻论证自然美其实是经过熔铸之 后的艺术美,强调美是创造出来的。引用论证。引用德拉库瓦的话说强调自然美只提供美 的材料和可能性。4 .学习、引进西方理论,为我所用以丰富和发展中国的相关学术。在接受方式上,坚持 单一性与综合性相结合,充分发挥两种方式的优势,做到专博兼备。对待学术研究,既要 有激情的投入,又有韧性的坚持。K解析I 6.A.“做正面斗争,进行反抗”错,文中瑞宣和胖菊子说了儿句话,但没有和胖 菊子做正面斗争,进行反抗。B. “勇敢聪明”错,根据注释可知胖菊子改嫁给了汉奸蓝东阳,她带着礼物登门探访是为了 笼络祁家、打探老三瑞全的消息,可
9、见她是第一个狡猾之人。D. “孩子对待汉奸也是鄙视和不屑的”错,过度解读文本内容。故选Co.C. “贯串起了全文情节”错,中间的部分瑞宣没有出现,不能说是贯串起了全文情节。故选Co.根据“胖菊子的脸,变得跟纸似的煞白。她想咒骂这个老东西,说他早就该死了”,可知 胖菊子在听到祁老人的斥骂后很生气,想发作。根据“可是,老人的两个小眼,就像两颗尖的钉子,直刺她的心窝。她干咽了几口,说不出 话来。可知胖菊子在看到老人的表情后,被老人的威严震慑而不敢表现出来。根据“她首先想到,要把礼物摔到地上,算作一个辱骂,但是她犹豫一下,礼物抓得更牢了”, 胖菊子在听了韵梅让她走后,她不甘心,想用摔礼物的方式作为回应
10、,挽回颜面;但她犹豫 了一下,一是因为吝惜钱财,二是因为害怕,所以未付诸行动。7 .“平和的自然状态”指小说的矛盾冲突平和而不激烈,情节平缓而无波澜。文本先讲述了胖菊子想通过瑞宣展开对祁家人的试探,没有成功然后带着礼物去拉拢祁家人, 最后被祁家人赶走的故事,全文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就围绕胖菊子到祁家,通过她的视角, 在舒缓平和、波澜不惊的生活场景和细节中来展开故事情节,表现出了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 中人的不屈。“呈现出正的力量,突出邪不压正的观念”指小说的主旨表现出宏达的主题和正能量。根据”什么老三?哪个老三?瑞宣可不能承认老三回到了北平”“天佑太太慢慢地睁开眼 皮,一眼就认出胖菊子然后拉着两个
11、孩子的手,回到屋里” “老人拦住她。他大声地喊 了一句:滚!我老祖宗们在坟里可睡不安稳了。滚!”“她立在厨房门口,大声说:你 还不走?出去!再结合文下注释,可知祁家人在面对已成为侵略者帮凶的胖菊子时,有 尊严、有节制地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不屑,他们意识到了日军的残暴行为,他们开始觉醒了。 他们不愿自己生长的土地,被一群说着自己都听不懂的话的人强占。他们不愿自己辛苦劳作 的粮食被这群人掠夺。“祁家人毕竟是有骨头的”表现了他们坚守做人的底线和民族大义, 传递出伟大的精神力量。K答案6.C7 .C.先是由压住怒火转为愤怒,却又不敢表露:受到祁老人的斥骂后,胖菊子想要发作,但 是慑于老人的威严而不敢表现出
12、来。然后是想挽回颜面,却又害怕、心疼钱财.:胖菊子想用摔礼物的方式作为回应,但因为吝 惜钱财,再加上害怕犹豫而未付诸行动。8 .本文主要是围绕胖菊子对祁家人的试探、拉拢以及祁家人的回击展开故事情节的,不以 激烈的矛盾冲突取胜,而是在舒缓平和、波澜不惊的生活场景和细节中,表现普通百姓的不 屈和抗争。文中祁家人在面对已成为侵略者帮凶的胖菊子时,有尊严、有节制地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不 屑,坚守做人的底线和民族大义,传递出伟大的精神力量。K解 析X 10.A.原文标点:间者匈奴尝有善意,所得汉民,辄奉归之,未有犯于边境;虽争 屯田车师,不足致意中。今闻诸将军欲兴兵入其地,臣愚不知此兵何名者也!“所得汉民辄
13、奉归之”中“民”是“得”的宾语,不是“奉归”的主语,故在“民”后断开, 排除BDo “未有犯于边境虽争屯田车师”中“于边境”是“犯”的后置状语,应该分在前句, 故排除C。故选Ao1LC ”此处指前者”错误,此处的“掖庭”指后者。故选Co. B.“魏相也因此深受倚重”错误,“魏相与御中大夫丙吉同心协力辅佐朝政,汉宣帝对二 人都很倚重”,原因错了。故选Bo.译句:车师距离渠犁一千多里,在渠犁的汉军数量少,势必不能援救车师,希望能增 派屯田的士兵。汝尝坐养皇曾孙不谨,督笞汝,汝安得有功!采分点:“汉兵在渠犁者”定语后置句。“相”:偏指一方,译为“他们”,指车师。“益”:动 词,增加,增派。曾经因为抚
14、育皇曾孙不谨慎,被杖罚责打,你怎么能有功劳呢!。采分点;“坐”,因而获罪。“督笞”,责罚,拷打。“安有”反问句式,译为, 怎能呢。12 .魏相反对出兵,结合原文语句“间者匈奴尝有善意,所得汉民,辄奉归之,未有犯于边 境;虽争屯田车师,不足致意中。今闻诸将军欲兴兵入其地,臣愚不知此兵何名者也!今边 郡困乏,父子共犬羊之裘,令草莱之实,常恐不能自存,难以动兵。今郡国守相多不实选, 风俗尤薄,水旱不时。今左右不忧此,乃欲发兵报纤介之忿于远夷,殆孔子所谓吾恐季孙 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分层,筛选信息点为:匈奴对汉怀有善意,师出无名; 边境百姓生活困乏,无力动兵;国内忧患很多,令人担忧。K答案U
15、. A10 .C. B11 .车师距离渠犁一千多里,在渠犁的汉军数量少,势必不能援救车师,希望能增派屯用 的士兵。曾经因为抚育皇曾孙不谨慎,被杖罚责打,你怎么能有功劳呢!。12 .匈奴对汉怀有善意,师出无名;边境百姓生活困乏,无力动兵;国内忧患很多, 令人担忧。参考译文:汉宣帝元康二年五月,匈奴的大臣们都认为:“车师国土地肥沃,靠近匈奴,如果被汉 朝得到,在那里大量垦田,积聚谷物,必将危害我国,所以不能不与汉朝争夺。“因此,多 次派兵袭击在车师屯田的汉朝人。郑吉率领在渠犁屯田的汉朝兵卒七千余人前来援救,被凶 奴围困。郑吉派人向汉宣帝报告说:“车师距离渠犁一千多里,在渠犁的汉军数量少,势必 不能
16、援救车师,希望能增派屯田的士兵。“汉宣帝与后将军赵充国等商议,打算趁匈奴力量 衰弱的机会,出兵袭击其西部地区,使其不能再骚扰西域地区。魏相上书劝阻说:“近来匈 奴曾向我国表明善意,抓获的汉朝百姓,马上就将他们送回,禾曾侵略我国边境:虽与我国 争着在车师屯田,我认为不足介意。现在听说各位将军打算兴兵攻入匈奴境内,恕我愚昧。 不知这次兴兵的名义何在!如今边境各郡都很困乏,百姓们父子共穿一件狗皮或羊皮衣服。 靠野草野果充饥,他们常常为自己的生存而担心,难以征调他们去当兵打仗!如今各郡的太 守、各封国的永相多不称职,风俗尤其不正。水旱灾害不时发生。现在陛下左右的人不为这 些事情担忧,却想发兵到遥远的蛮
17、夷之地去报复细小的怨忿,恐怕正如孔子所说的我担心 季孙氏的忧患,不在颛臾国,而在萧墙之内啊。汉宣帝接受了魏相的劝告,只派长罗候 常惠率领张掖,酒泉的骑兵前往车师,接郑吉及其所率将士返回渠犁。又召前车师太子、正 在焉耆的军宿,立为车师王:将车师国的百姓全部迁徙,让他们到渠犁居住,于是将原车师 国的地方让给匈奴。任命郑吉为卫司马,命他保护都善以西的南路地区的安全。魏相与御中 大夫丙吉同心协力辅佐朝政,汉宣帝对二人都很倚重。丙吉为人深沉忠厚,不夸耀自己的功 劳。自汉宣帝即位以来,丙吉绝口不提以前对汉宣帝的恩惠,所以朝中没有人知道他的功劳。 恰巧掖庭宫的一个奴媲让自己的平民丈夫上书朝廷,陈述自己对皇帝
18、曾有抚育之功,朝廷命 掖庭令负责查问此事,奴婢在供词中提到丙吉了解当时的情况。掖庭令将奴婢带到御中府来 见丙吉,丙吉对她说:“你曾经因为抚育皇曾孙不谨慎,被杖罚责打,你怎么能有功劳呢! 只有渭城人胡组、淮阳人郭徵卿对阜曾孙有恩。“干是分别把胡组等当年共同辛勤抚养的情 况上奏。皇帝下诏,命令寻访胡组、郭徵卿:但是二人已经去世,有子孙尚在,子孙们都得 到丰厚的赏赐。皇帝又下诏赦免这个官奴的奴婢身分,成为平民,赐给她十万钱。皇帝亲自 召见,询问当年情况,这才知道丙吉对自己有旧恩却始终没有透露过,认为他是德行非常贤 良的人。K解析15.C,“写诗人自己学识浅薄却高谈阔论,希望与长辈能够成为论学的知音”
19、分析 有误。后诗的三、四两句写伯父为人虚怀若谷,畅怀高论,他亦以此推许诗人是知音。 故选:Co16.其一前两句写景,连日山雪,早已白茫茫一片,诗人因是闭门观雪,但见门前山林,身 边屋宇,为雪覆盖,也暗示诗人的孤寂冷清的心境。三四句写连续三天闭门静坐,惟有悄然 静对着院里的雪中寒梅,益显处境之寂静。其一五六句写愚谷先生不顾茫茫大雪与年迈,登 门拜访,既让我感动,也让我惊喜。其二写愚谷先生虽年迈,但十分好学,他头高论,学识 渊博。最后两句写他下山,其谦虚品质和渊博的学识居然像梅香般洒满了山林,暗含诗人的 钦佩与赞美之情。诗人借物写人,含颂扬而不直露。K答案. C15 .积雪满林,诗人闭门独坐,百无
20、聊赖,惟有悄然静对院里的寒梅,可见此时此境的诗 人心中充满了孤寂冷落之情。愚谷先生不顾年迈,冒雪登门造访,让独坐赏梅的诗人深为 感动,意外和欣喜之情隐含其中。愚谷先生好学谦虚的品质和渊博的学识如梅香一样洒满 树林,让诗人心生敬佩和赞美之情,并且诗人为自己能成为知音而感到欣慰。赏析:此选二首,第一首写雪中迎客,第二首写梅下送客。来客本是作者的伯父,是位年事已 高的长辈,作者当以敬畏之心谨敬相待,诗题“枉过”“赋呈”之语,即体现了这一点。尊 者屈驾访己,乃谦称“枉过”;为诗以赠上位者,乃恭书“赋呈”:故诗题已明示长幼名份。 但伯侄同属风雅之士,相聚赏梅,论学赋诗,于亲情之间,又别有师友之情、知音之
21、交,此 中绝无俗儒严守长幼之序的朽腐气味。此正这首诗的本色,亦其可贵之处。第一首开头两句云:“积雪满林屋,没我阶上苔J紧扣诗题写“雪中”景。上句大处落 笔,写连日山雪,早已白茫茫一片,诗人因是闭门观雪,但见门前山林,身边屋宇,为雪覆 盖。下句从细处写,写惟阶前青苔,尽被雪封,雪后已无人行于屋前台阶。雪满林屋,阶苔 封没,是写诗人的处境之僻而寒,亦以示诗人之孤寂冷清。诗人关注“阶上苔”之被雪封没, 亦其留意于人迹出没、以解冷落无聊的心态流露。第三、四句云“三日闭门坐,悄然对寒梅。” 便深一层透露了诗人的这种心态。连着三日大雪,只能闭门独坐,冷静孤寂,惟有悄然静对 着院里的雪中寒梅,益显处境之寂静
22、。但为士子者,有寒梅为伴,送来幽香,亦可解人寂聊。 故诗人处此既静又雅又洁之境,已尽得风韵之趣。上述四句写足了山雪之景与诗人之心,极 尽铺垫,故两句云:“谁知先生杖,为我山中来“谁知”一语,直露身处孤青争之境的诗人 的惊喜之情。试想,大雪封山,山高路险,天寒地冻,而一位年事已高的长者,突然登门来 访,解我寂寞,岂又不惊不喜之理?何况,又是专程“为我”,来自雪林的“山中”;何况, 又是拄杖而来的老人。诗中突出“先生杖”来,以杖指代先生,别有匠心。杖来山中,固以 示伯父年迈,亦以示雪山路险,须借杖步来。但更易引人联想的是,杖击路冰,笃然有声, 与前四句写积雪、林屋、阶上苔、闭门、独坐、寒梅等静态,
23、形成对照。炼一 “杖”字,颇 得诗法。总之,这末两句出,来客的高谊厚爱与长者风度,在诗人心眼之间,较之静对为伴 的寒梅,更具高格与风雅。至于从诗人一面来说,亦尽得风雅之趣,所谓“主雅客来勤。 全诗句句在暗示着诗人这方面的品调,无须蛇足。第二首写梅下送客。从内容上说,是接续第一首诗意。但全诗笔触全在客方描写。伯父 年已七十,却为论学之事,冒雪而至,好学如此,令人感佩。但是,伯虽“七十犹好学, 而于俗流村夫来说,却是“无人知此心”的。正因为此,他才将侄儿视为知音。三、四句“虚 怀发高论,独许吾知音,”就进一步申说此意。伯父为人虚怀若谷,不惜就正于晚辈;但伯 父之谦虚,又非不学,他时有高论,令诗人敬
24、服,他亦以此推许诗人是知音。诗谓“独许”, 并非诗人自我标榜,而是其伯难得论学的知己,故一旦相逢,便畅怀高论,虽为伯侄,而无 界防。如此,惟学以重,可见其“好学”的雅兴。世人不解此,而贤侄乃解之,非“知音” 而为何者?然于诗人一面来说,来访论学者,是伯,是师,更是畏友。故谓送别,称“夫子 下山去,梅花香满林。”诗人运用借物写人、移情于物的诗法,以“梅花香满林”的景感, 写出对“夫子”上山来访留下的美好印象。雪中梅花,高洁清丽,足可以喻“夫子”的道德 文章。此句亦与第一首“悄然对寒梅”句相呼应,自访前至访后,原来悄然静对之寒梅,到 今竟然香满山林了。如此结句写出“夫子”的进山来访,给诗人、也是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2022 学年 山东省 济宁市 高二下 学期 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解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