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度开发到深度开发——中国传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docx
《从广度开发到深度开发——中国传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广度开发到深度开发——中国传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从广度开发到深度开发-一中国传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也是世界上农作物最早的 驯化地之一,长期的农业实践不仅摸索出一套精耕细作的农业生 产技术,并通过可持续性农业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尽管古人 没有提出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却在实践中将其精髓贯穿始 终。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得益于古人提倡的天、地、人三才理论, 该理论以人为主导合理协调天、地、水土与农作物的关系,保证 了农业持久稳定发展,其中关键性的技术支撑在于以下三方面。因天时、顺地利,因地制宜的土地利用形式土壤是农作物养分、水分的供应者,供给与消耗,农业生产 中的往复循环,使中国古代农民不仅掌握了辨识土壤的技术,也 致
2、力于施肥、用肥、因地制宜利用土地。辨识土壤是利用土壤、改造土壤的前提,古人辨识土壤来自 两个方面,辨方是立足于整个国家,着眼于宏观尺度认识土壤性 状。最早的辨方出自成书于战国初期的禹贡,禹贡划天 下为九州,并依宜农状态,分九州土壤为九等。物土侧重于种植 农作物的每块农田。先秦诸子有关物土的论述很多,其中荀 子王制称:“相高下,视肥符号,序五种治田之事 也。”而物土的核心在于因地制宜安排农作物,根据土壤性状确 定与农作物的对应关系。从选择利用土壤到改良土壤。中国早期农业属于轮荒耕作 制,人们将土地分成几块,土壤肥力通过轮流播荒而自然恢复, 农作物也在搭荒一耕作循环中不断更换土地。大约从春秋以后土
3、 地进入连续使用,人工补充土壤肥力出现。周礼氾胜之书 齐民要术等农书记载,最初补充土壤肥力的办法,是粪种而 不是粪地,即将粪汁裹在种子上。粪种的肥效只在种子萌生阶段, 针对农作物的全生长期,随之出现了粪地,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施 肥。施肥的前提是积肥,宋人陈尊农书提到牲畜粪肥以及“烧 燃之灰,簸扬之糠枇,断藁落叶”外,河泥可为上乘。且“凡农 居之侧必置粪屋,低为檐楹以避风雨飘浸,且粪露星月亦不肥矣。 粪屋之中凿为深池,整以砖嬖,勿使渗漏。凡扫除之土,烧燃之 灰,簸扬之糠粒,断藁落叶,积而焚之,沃以粪汁积之”。宋代,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已转向江南太湖平原一带,这里也成为精耕细 作典范之区,宋人秦观曾有
4、这样的感慨:“今天下之田,称沃衍 者莫如吴、越、闽、蜀,其一亩所出视他州辄数倍。彼吴、越、 闽、蜀者,古扬州、梁州之地也。按禹贡扬州之田第九,梁 州之田第七,是二州之田在九州之中,等最为下,而乃今以沃衍 称者何哉?吴、越、闽、蜀地狭人众,培粪灌溉之功至也。”积 肥之后,如何施肥同样重要,陈喜农书谈道:“视其土之性 类,以所宜粪而粪之,斯得其理矣,俚谚谓之粪药,以言用粪犹 用药也。”用粪讲究因时、因地、因作物合理施肥。因地制宜的土地利用。土壤只是农作物的立足之地,农作物 每粒种子都带着地理信息,因此择水土之举,不仅起步于农业肇 始阶段,也贯穿于全部发展历程。每方水土都有属于自己的农作 物,建立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度 开发 深度 中国传统 农业 可持续发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