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兴亮文选(贾勇指导)三评何婧旖文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汪兴亮文选(贾勇指导)三评何婧旖文选.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汪兴亮文选(贾勇指导):兼评何婿旖文选初二学生何婿旖,曾经点评高佳怡和徐凡力近来的研究发现,这一点将在本文的文末揭秘。先来看一下汪兴亮的作品之一:劳动美爱劳动的人是美的化身,爱劳动的人是健康的化身,爱劳动 的人是道德的化身。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没有多少人愿意去劳动,没有多少人 去劳动但是破坏环境的人没有变少,相信你身边也有这样的人吧, 有的话,就马上制止他吧!怎么办呢?其实我们可以去参加社区开展的环保之类的活动, 我建议大家可以踊跃的报名参加,就像我放暑假的时候,小区在 建设一个长廊,我还去给进行过帮助,帮助辛苦的工人叔叔和水 泥,也给叔叔递过砖头,在我的带领下,小朋友们也踊跃的参 加,大家一
2、起劳动,我们小区通过全民劳动争取到了属于我们的 荣耀,得到了模范校区的称号,这是属于我们大家的荣耀。劳动是美的,这份美我们都应当去守护,当然这份守护是需 要付出辛苦的,每一片美丽的环境都来之不易,所以千万不要 破坏环境,不要破坏大家努力的劳动成果,所以我才说劳动是美 的,劳动的人是美的化身,让我们为这些美的化身的人鼓掌。一、反复朗读课文,除了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已经要求学生背诵全文外,其他两 篇文章和种树郭橐驼传,也可以选择其中优秀段落要求学生背诵。在反复诵读的基础 上,品味这些作品简洁凝练的语言风格,体会文章细腻动人的生活情趣。二、本单元的文章短小而富于生活情趣,其中描写的很多生活场景对于学生
3、来说不是完全陌生的,教师应该有意地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抒发的感情。比如项脊轩志中描写的祖母对孙儿的体贴、关爱之状,归有光对亲人的眷恋、缅怀之情都可以联系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加以理解。三、文言文教学应该教给学生触类旁通的学习策略。引导学生联系已经学过的一些常 见的文言词语、句式的知识解决遇到的新问题。比如,词类活用的现象、通假字现象、句 式倒置及省略句问题,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和积累。还可以在必修课第五个 模块的梳理探究“文言词语和句式”的基础上,做一些回顾和充实。四、比较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把旧有的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加深对两个方面内容的 理解。比如,春夜宴从弟桃花园
4、序和必修1学过的兰亭集序,同样是写宴游,同 样是序文,同样在春天,同样感慨人生如梦、时光易逝,它们有什么不同?项脊轩志和 初中学过的陋室铭、推荐作品中的苦斋记在写法上乂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这些 都可以进行比较。这样才能使这套教材成为了解古代文学成就的窗口,从这里可以领略到 更为广阔的文化空间。五、本单元是这门选修课的最后一个部分,课时安排上应当有一定的灵活性。建议用 两个课时完成赏析指导和赏析示例的教学,种树郭橐驼传语言并不艰深,内容也引人 入胜,可以让学生自己疏通文意。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和春夜宴从弟桃 花园序可以各用一个课时。前者可以以“言志”为把握内容的主线,从分析人物性格的
5、角度确定教学思路;后者可以以诵读为主线,带动对文章的理解分析。项脊轩志因为 文章较长,叙事头绪较多,把握文脉的难度大一些,可以用两个课时完成。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 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 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 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 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 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 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
6、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李清照(1084T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 南)人。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李清照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 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1127年,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 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 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她的;;声声慢;就创建在此时, 所以诗中,从开头的几对复词,可以看出她的悲伤.她是一位在诗、词、文、赋都 有成
7、就的作家,但最擅长、最有名的是词。她早年曾做词论,主张词,别 是一家。注重词体协音律、重铺叙、有情致的特点,并批评了从柳永李清照 本来已因丈夫外出而有所牵挂,如今面对这样一个荷残席冷、万物萧疏的景象, 免不了触景生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萦绕胸怀,内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她究 竟想如何来消除这愁闷呢?下两句就是这样引出来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就 是说,我轻轻地解开了绸罗的裙子,换上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吧。她之所 以要“独上兰舟”,正是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其实,“独上兰 舟”以消愁,不过是象“举杯消愁愁更愁一样,过去也许双双泛舟,今天独自 一人,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
8、排遣得了呢?不过,李清照毕竟跟一 般的女性不同,她不把自己的这种愁苦归咎于对方的离别,反而设想对方也会思 念着自己的1、苏轼到秦观、黄庭坚等词家的不足。最有才华的女人,生于名宦之家,幼时过目不忘,出语惊人,博览群书。齐 鲁壮丽的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创作灵性,少女时代即名噪一时,崭露峥喔。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如擅朋友之胜。然而好景不长, 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赵明诚空怀满腔热血, 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目睹国破家亡,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 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弹精竭虑,编撰金石
9、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因此可说李清照的作品是和愁字分不开的,从开始的情仇,到家破人亡的家 愁,再到江山沦陷的国仇.这纷繁的愁绪令她一步步地迈上了文学的圣殿.真可谓 万古愁心!清照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 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不仅文学方面,在史学方面她的金石录;同样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神文作者高佳怡和初三学生徐凡力,近来的研究 有一个共同发现一一中国历史上的“头蛆”和“二蛆”,绰号是同一个, 你知道吗?首先解释一下“头蛆”。其实就是秦桧。据野史记载,他老婆王氏在与金国人通奸时,称呼秦桧为二老 豹子,可见秦桧的绰号(外号)叫二老豹子。再说“二 蛆”,就是中
10、国历史上名声极臭的太监魏忠贤,诸多研 究者认为他也不属于人类,故称其为“二蛆”。令人难 以置信的是:“二蛆”的绰号(外号)竟然也叫二老豹 子。简言之,“头蛆”和“二蛆”的绰号都叫二老豹子, 这是根据相关史料研究的结果。在这个暑假里,我最最崇拜的人就是辛勤的清洁工人,为什 么呢?因为他们才是真真正正美的化身,他们是装点城市魅力的 蜜蜂,他们留下的每一滴汗水,都是那么的有价值,那么的值得 人尊敬,这就是我们大家应当去学习的,这就是美的化身。他们用每一滴汗水来换取城市的美丽,他们用自己的劳动来 装点这美丽的城市。劳动美,劳动美,劳动最美!因为黄冰倩等诸多神文作者共赞初二学生何婿 旖,所以再来看一看初
11、二学生何靖旖的原创文之一 爱心,如下一一生活中人人都有爱心吗?是有还是没有,又或者是不想表现出来?“人之初性本善”,在人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但由于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每个人的本性就会发生 改变。这一点说明自身与接触到的人和事息息相关。而“爱心”是我们在学校里听过最多的词之一, 因为人们一直在追求爱心,学习爱心,传承爱心,让 它成为自身好习惯的一部分。在别人和家长看来,一个好孩子除了要学习好、懂礼貌,更直接的是从他那细微行动中,看他有没有爱心;懂不懂得分享;会不会做出一些行动,使环境 更好、更美。可想让大家都觉得你自己是一位有爱心的人,具体的办法还得是实践,我们并不用做多伟大的事,我 们只用
12、做有价值、有意义的能力范围内的事,如:在 家中,帮父母做家务;在校中,认真学习帮老师和同 学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在社会中,遵守交通规则, 不做无道理的事这些事情虽然感觉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可是却有很多人依旧做不到,因此想做有爱心的人,即简单但 又不简单。所以,社会中的人现在还有爱心吗?以我的角度认为,当今社会中之所以有爱心的人越来越少,其实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有些人会利用“爱心”去骗人的利益,让受害者遭到不可估量的损 失。因此人们才会十分警觉,不敢轻易付出爱心。面 对这一社会现象,国家也越来越重视重视,做出了 “扫 黑除恶”“反对网络诈骗”等标语。对于我们中学生而言,是最容易被骗去“爱心”的受害
13、者之一。所以面对别人向你请求帮助时,要多留意些。最后,付出爱心到底是好是坏呢?其实它是双向的,只取决于使用者想达到的目的。而我们要做的是让它那闪亮的一面展现给众人,并把黑暗的一面做为提醒自己的警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名有爱心的公民了!最后谈谈这篇散文的抒情特色。抒情的作品,无论散文或诗歌,就其抒情的特色来 讲,可以大别为两类。一类是强烈、奔放、直露的,一类是平静、含蓄、深沉的。这篇散 文在情感的表达上,有发展、起伏、流荡,但从总体来看是属于后者。全篇以叙事为主, 穿插写景和议论,写得质朴自然,毫无矫饰。不大张声势,不故作惊人之笔,甚至也不采 用色彩强烈的词藻来作恣意的渲染,而只是运用明净、
14、流畅的语言,平静而不露声色地叙 写往事,字里行间,却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言近旨远,辞浅义深,寓丰厚于单 纯,于平淡中见浓郁,是这篇散文耐读而得到人们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前面借象笏事 写对先大母的感念,后面以“吾妻死,室坏不修”写妻子亡故后生活的无聊赖和内心的忧 伤,都是含蕴较深,简淡而又极富情致的。而最为人所赞赏的是全文的结尾:“庭有枇杷 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睹物伤怀,物是人非,没有一个字言及思 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极为诚挚动人。明人王锡爵曾评归有光说:“所为抒写怀抱之文, 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含 而不露,以
15、情动人,不去刻意追求强烈的效果,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确是归有光散文 的一个显著特色。归有光的记叙散文,多写家庭生活琐事,生活面比较狭窄,缺乏现实内容。即以本篇而论,抒发的只是一个没落的封建知识分子的喜和悲,主要是悲:悲家庭失和,家族衰败,仕途失意,母逝妻亡总之,悲封建时代一个不得志的知识分子身世命运的不幸, 全篇充满了一种低沉的感伤情调。他的眼光仅局限于一室一家而未及于天下大事;他所梦 想和追求的,不过是读书、中举、富贵,以实现先大母的期望;他时而自我欣赏,自我陶 醉,时而又陷入不可自拔的悲哀。应该说,这样的胸怀、理想和情趣,即使在封建土大夫 中也是并不高明的。但是尽管如此,在明中叶那个理学
16、统治人们头脑,社会上作伪成风, 文坛上以雕琢为工,以剽窃为能事的时代,像这样平易自然、质朴清新、感情真挚、毫不 装腔作势的文章,无异是给当时的文坛吹来一股新鲜空气,透露出一线生机。这就有它不 可否认的历史进步意义。同时,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某些经验,仍可作为我们今天创作时的 借鉴。(选自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 五、项脊轩志的写作特点项脊轩是归有光青年时代的书斋,它同作者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归有光曾在这里 读书休憩,在这里听老妪讲述母亲的往事,在这里听祖母的教诲,在这里同妻子闲谈。文 章记叙了项脊轩的环境变化及与之有关的人事变迁,抚今追昔,伤悼自怜,表现了对自己 家庭兴衰
17、变幻的无限感慨,表达了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正如近人林纾所说, 本文以轩为线索,“将人事变迁,家道坎,皆归入此轩,作睹物怀人写法”(春觉斋论 文)o这是一篇内容充实、言之有物、文风朴实、真切感人的抒情散文。这篇文章在写作技巧上也很有特色:首先是文章写得感情真挚饱满,含蓄深沉,韵味不尽。全文无论是描绘景物,还是叙 述事件、刻画人物,都能曲尽其妙,渗透着浓郁的抒情色彩。就写景来说,如第一段描绘 万籁有声、小鸟相亲、明月珊珊、桂影弄姿的书斋环境,是那样清幽恬静;写自己偃仰啸 歌、冥然兀坐的生活情趣,是那样悠闲自得。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描绘,饱含着作者对项 脊轩无比深挚的眷恋之情。以叙事写人而言
18、,字里行间更充满感伤和怀念。他先是悲愤大 家庭的分崩离析:由于“诸父异爨”,本来整齐的庭院“内外多置小门墙”,结果弄得“东犬西吠”,“鸡栖于厅”,一片嘈杂混乱;“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人 们离心离德,分庭抗礼。作者对这种杂乱的局面,内心是厌恶和不满的,但又无可奈何。 其次是悲伤母亲的早故。文中借老妪的回忆来抒写自己对母亲的深切怀念:“某所,而母 立于兹”“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日:儿寒乎?欲食乎? ”老妪的寥 寥数语,生动地传达出作者的母亲对儿女温柔的慈母之情。诚如林纾所评:“震川之述老 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再次悲叹祖母的遗愿 未
19、酬。祖母望孙成才,情深意切,用象笏来勉励孙儿发愤苦读。而自己一再科场失利,既 觉得辜负了祖母的期望而感到内疚,又对科场失利难免有一肚子怨气,“瞻顾遗迹”,百 感交集,格外悲痛。最后是悲悼妻子的早亡。归有光23岁时与原配魏氏结婚,情感笃厚, 五年后魏氏病死,创痛巨深。“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淡淡几笔,体现 了魏氏的好学和他们融洽的伉俪之情。末尾以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作结,睹物思人,情厚意 长,余韵不尽。其次是布局精巧,组织得体。文章写景叙事,表面看似乎随手拈来,散漫无章,实际 都与项脊轩有关。可以说项脊轩是贯串全文的一条主线。文章可分四个部分。第一段为第 一部分,主要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
20、不同环境。修理之前,项脊轩原是一间狭小、漏雨、昏 暗、破陋的老屋;修理以后,则环境幽美,花木增胜,成为读书的好地方。第二部分,从 “然予居于此”到“殆有神护者”,由喜而悲,转为怀旧,回忆家人琐事:先记叙诸父分 居后庭院中的杂乱,然后写老妪叙说亡母事,再写祖母对自己的鼓励和期望,最后写轩中 的幽静及其屡遭火而不得焚的遭遇。“项脊生日”一段为第三部分,写作者的议论和感 慨。至此,正文结束。最后一部分补记亡妻在轩中的生活和轩后来的变迁,全文以妻子亲 手所植的枇杷树作结,不仅抒发了作者物在人亡的感念之情,而且使文章余味无穷。纵观 全文,真正是事断情不断,形散神不散,一线穿珠,脉络清晰。还有是作者善于选
21、取生活细节描写人物,淡而传神。文章写母亲、祖母和亡妻三人, 笔墨不多,但写得栩栩如生。写母亲的往事,通过老妪的回忆,抓住扣门扉、问饥寒两个 细节,就把慈母疼爱儿女之心写得那么深切感人。对祖母,着重描述了她的三句话和有关 动作,就生动地再现了她对孙儿关切、期待又有勉励的复杂心理。写亡妻,也是信手拈来 儿个生活片断,轻描淡写,便表现了夫妻之间亲密、和谐的脉脉温情,写得含蓄而又深 沉。最后一点是文章语言平淡自然,神韵条畅。作者不刻意求工,但笔随意到,写来情真 辞切,别具风韵。正如方苞所说:“不俟修饰而情辞并得。”(书归震川文集后)写景 叙事,遣词造句,简洁准确。如以“下注”形容雨泽,以“斑驳”描绘桂
22、影,以“影动” 暗写风吹,都非常贴切。作者还善用叠词,如“庭阶寂寂”“珊珊可爱”“呱呱而泣”“默默在此” “亭亭如盖”等等,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而且烘托了气氛,读来颇有 情致。(选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咫问题探究一、这个单元所选的三篇自主赏析文章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个单元的主题是“文无定格,贵在鲜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和项脊轩志具有如下共同特点。1 .贴近日常生活,富于生活情趣。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记述了孔子和四个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次谈话, 以言志为线索,展现了学生们的志向和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文章记叙的是在一
23、 种融洽、平等的气氛中进行的交流讨论,四个学生性格各异,志向不同;孔子循循善诱, 诲人不倦。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这篇小序只有一百二十多字,却全面地记叙了一次春 夜游赏的经历和感受,其中不但交代了游赏的缘由、游赏过程、自然的景物,而且还写了 同游人的情况和思想情绪,无论是观花赏月、吟诗论文、还是说理谈玄,举杯畅饮,都充 满了浓厚的生活情趣。项脊轩志通过记叙项脊轩这间“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的小 小书斋,动情地回顾了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志趣,并由此引出自己和亲人祖母、 母亲、妻子“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很多平凡的日常琐事的回忆,表现了物在人亡,三世 变迁的感慨,表达了怀念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厚感情。
24、作者写祖母的一言一行,音容笑 貌,极富生活情趣,又充满深情。以上三篇文章都注重选取生活小事、平凡场景,表现作 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感受。2 .形式各异,灵活多变。这三篇文章有的是特定的谈话场景的如实纪录,有的是叙议结合的抒情诗赋,有的是 借物抒情的回忆性小品。这些作品在形式上不受羁绊,随意洒脱。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 花园序中先发“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感慨,再抒写宴游的经过和乐趣;归有光则把 对世事变迁的无限伤感融入对项脊轩的描写中、对亲人音容笑貌的回忆中这些作品的 创作拓宽了散文的视野,摆脱了形式的束缚。3 .用凝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这三篇文章的语言风格虽然各不相同,但是都是用较为凝练简洁的
25、语言表达情感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对学生的评价和人生态度从“哂之”和“喟然 叹曰”这两处就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李白用“夫天地者,万 物之逆旅也;而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几句便道出了千百代文 人志士的共同感叹;项脊轩志结尾有“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 如盖矣” 一句,融入了作者的无限感伤之情,道尽了世事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寄托了 作者对往事、对亡妻的缅怀和眷恋之情。这些感情都沉浸在简洁的语言中,却生发出动人 心魄的力量。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为什么要说“吾与点也”?孔子为什么要说“吾与点也”,对于这个问题
26、历来是有争论的。对曾皙说的那段话 (“暮春”至“咏而归”),有的是从积极的方面理解的,认为曾皙是主张以礼治国,他说 的是礼治的理想结果,是太平盛世的图景。它与孔子的“仁政”“礼治”“教化”的政治 主张相符,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另一种观点是从消极的方面理解的。认为曾皙是主张消极避世的,符合孔子“道不 行,乘椁浮于海”的主张,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这种观点有以下一些理由。1 .从孔子思想看。综观孔子的一生,应该说,积极救世是他思想的主导方面。他为了 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 语述尔),他的主张在各国都行不通,他被“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
27、”(史记孔子史家),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宪问)o但是由于到处碰 壁,有时孔子也会流露出消极情绪,特别是他晚年回鲁国后,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论语公冶长中有孔子说的:“道不行,乘椁浮于海”之类的话;史记孔子世 家中也说:“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孔子)日:“吾道穷矣”这些都 是孔子思想中消极的一面。侍坐中所记之事当在孔子晚年,因为四个弟子中公西华最 年幼,比孔子小42岁(据刘宝楠论语正义),孔子去鲁适卫时56岁,当时公西华年仅 14岁,大概不可能随孔子出国;又公西华是鲁国人,也不可能在孔子周游列国时投师孔 子。所以公西华成为孔子弟子当在孔子回到鲁国以后,即65岁以后,可见,孔子
28、“与点” 时不可能有积极从政的思想。2 .从孔子对子路和曾皙的不同态度看。侍坐章记载,在子路言志之后,“夫子哂 之”。一 “哂” 一 “与”态度截然不同。孔子为什么要“哂”子路呢?因为“为国以礼,其 言不让,是故哂之”。子路讲自己能治理千乘之国,是不谦虚的。如果曾点致力于把国家 治理成一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万物莫不遂其性”的“太平无事”的理 想之国,岂不是更不谦虚吗?果真如此,孔子就不会“与点”,而只会笑点,可见孔子与 点,并非因为曾点有济世之大志。3 .从曾点与子路等人言志的不同内容看。子路志在治“千乘之国”,冉有志在治“方 六七十,如五六十”之邦,公西华志在为小相,参与“宗
29、庙之事,如会同”,二三子之志 虽有骄谦之分,却无本质的区别,都是志在为政。孔子也说:“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而非邦也者?”“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而曾点自称“异乎三子者之撰”。如果曾点志 在为政,那么曾点之志何以“异乎三子者之撰”?可见,曾点是“不求为政”的。4 .从论语其他篇章的有关记载看。论语公冶长记载:“子使漆雕开仕,对 曰:吾斯之未能信也。子说(同悦)。”漆雕开“志于学道不欲进仕,孔子见 其不汲汲于荣禄,知其志道深,故喜悦也。(邢曷论语正义)既然孔子喜欢漆雕开的 “不欲求仕”,那么赞成曾点的“不求为政”也就并非偶然了。公冶长里的这段记 载,正是侍坐章里孔子“与点”原因的注脚。对于孔
30、子“与点”的原因的理解一直有争议,我们不想在这里做出评价和取舍,教学 中亦不必强求一致,教师不必要带领学生做过分深入的探究。三、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作者是怎样做到用简洁的语言表现丰富的内容的?这篇文章的特点是既善于描绘形象鲜明的景物,又善于抒发强烈、丰富的情感。例 如,在文章的开头,作者抒发人生暂短,光阴易逝的感慨说:“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 者百代之过客”把天地比喻为旅店,把光阴比喻成行人。旅店是供人临时寄宿的,所以不 能久居;行人是来去匆匆的,所以转瞬即逝。比喻得很形象,也就很恰当地表达了作者珍 视生命、爱惜时间的思想情感。并且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的 慨叹。又如,
31、作者表达自己所感受到的春日宴饮的乐趣时,说是:“阳春召我以烟景,大 块假我以文章”,用“烟景”概括出了春天一片阳气蒸腾的奇特景象,“文章”则是描写 自然界多姿多彩的美丽风光。在两句中都特意地突出了一个“我”字,“阳春召我”“大 块假我”,说明作者认为是春天在主动地用美丽的风光召唤、吸引自己;大自然也对他很 优待,把繁复的景物全都借给他享用,这当然是最大的快乐了!所以,这两句不止是客观景 物的描写,同时也完成了生动的自我抒情。所以,这篇文章虽然篇幅短小,字句不多,但 其收纳的内容却是极其丰富的。四、项脊轩志中记叙了许多生活琐事,作者却将它们串连成一体,他是怎样使文 章形散而神聚的?项脊轩虽然窄小、破旧而又阴暗,可是它是作者长期生活的地方,在时过景迁、物是 人非的时刻,惟有项脊轩才能唤起主人对过去生活的深长久远的回忆。因而作者自然对项 脊轩怀有真挚的感情。这种感情是贯穿全篇的感情脉络。随着感情有“喜”有“悲”的变 化,作者描绘了在项脊轩各个时期发生的生活琐事和人情细节,展开生动的场面,或陈述 项脊轩的变迁,或叙写亲人的轶事,或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正是沿着这条感 情脉络,记物、叙事、抒情被有机地熔于一炉,从而使文章形散而神聚。教学建议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