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血管性疾病诊疗规范2022版.docx
《肠道血管性疾病诊疗规范2022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肠道血管性疾病诊疗规范2022版.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肠道血管性疾病诊疗规范2022版肠道缺血是指内脏血供不能满足肠道代谢需求所致的肠 组织缺血性损伤。全球发病率 (23) /10万,老年人发病率升高,70%为女性。肠道血供约占心排血量的30%。一般情况下,肠系膜毛细 血管20%开放就能维持正常 氧供。肠系膜缺血时,肠道血流受 交感神经系统和全身(血管紧张素n、血管升压素)或 局部(前列腺素、白三烯)体液因子调节,可自行下调正常血供的75%长 达12小时,且具 开放新侧支循环血管及提高氧合解离等保护 性代偿反应。随缺血时间延长,广泛的肠系膜 血管收缩将不可 逆,即使纠正了潜在疾病,低氧及再灌注损伤、氧自由基产生、内皮合成 一氧化氮减少、细胞炎症反
2、应上调等全身炎症反应也可导致微血管及终末器官的损害。起 初,终末器官的损害累及 黏膜,但损害可由黏膜溃疡进展至透壁性坏死(坏疽)。一些缺 血 肠段可通过纤维化而愈合(狭窄)。即使缺血早期阶段,肠道细菌经由肠道黏膜易位致菌血 症更或脓毒血症发生。肠缺血临床表现取决于受累肠管范围、程度、持续时间、吻合支丰富程度与可能形成的 侧支循环状况等。一、慢性肠系膜缺血慢性肠系膜缺血(chronic mesenteric ischemia, CMI)又称腹(肠)绞痛,内脏动脉粥样 硬化狭窄是导致绝大多数CMI的病因。【病因】主要是高龄及能引起粥样硬化的各种高危因素。血管炎及主动脉动脉瘤偶尔也可成为 慢性肠系膜
3、缺血的病因。粥样 硬化狭窄通常累及供应肠道血供的2支或3支内脏动脉的起 始部。【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为发作性的缺血性腹痛。腹痛常位于上腹部或中腹部,一般在餐后3060分 钟发作,持续13小时。由于惧 怕进食后腹痛,因此进食减少伴体重明显减轻。恶心、呕 吐、腹 胀、腹泻、便秘也会出现。一些患者表现吸收不良伴脂肪泻,或 不能解释的胃十二 指肠溃疡,小肠活检发现微绒毛萎缩,非特 异性上皮细胞变扁平。腹部柔软,疼痛发作期 亦无压痛。腹部检查可能听到收缩期杂音。多普勒彩超发现病灶常在血管近端,血流通过明显狭窄区域时流速会增快。三维重建动 态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
4、raphy,CTA)对肠道缺血诊断准确率高达95% 100%。气囊张力测定法可检测到肠缺血者肠壁内pH减低。动脉造影可见2支或3支腹主动 脉大分支有明显狭窄及侧支 循环证据,确认解剖学发现与症状是否相吻合非常重要。【治疗】内科治疗可给予扩血管药物,如钙通道阻滞剂(硝苯地平等)对部分患者有效。外科手 术包括旁路术、动脉内膜切除术和血管重建术等。气囊导管扩张术和/或支架置入提供了非 手术治疗的可能性。二、急性肠系膜缺血急性肠系膜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不常见,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心血管 疾病的增加,本病发病率也在增长。AMI 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uperio
5、r mesenteric artery embolus, SMAE) 最常见(占 40%-50%),其他依次为非闭塞性肠系 膜缺血(non-occlusive mesenteric ischemia, NOMI) (占 25%)、肠 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thrombosis, SMAT)(占 10%)、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MVT)(占 10%)、局灶性节 段性小肠缺血(focal segmental ischemia, FSI)(占 5%左右)。【病因】SMAE多见于心房颤动、新发的
6、心肌梗死、心脏瓣膜疾病和新近心血管插管术等所致 的栓塞性血栓形成。SMAT主要的病变基础为动脉硬化,其他尚有主动脉瘤、血栓闭塞性 脉管炎、结节性动脉周围炎和风湿性血管炎等。低血容量或心排血量突然降低、心律不齐、 血管收缩剂或过量利尿剂为常见的诱因。N0MI的病因为大剂量血管升压素、低血容量性 休克、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可卡因过量致收缩压降低或血管痉挛引起小肠动 脉血流不足。MVT常有高凝状态(如抗凝血酶皿、蛋白C和S缺乏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癌症)、肠系膜上静脉损伤(外伤、手术、放疗、门-腔静脉分流术后)、局部炎症改变(如 胰腺炎、憩室炎和胆道系统感染)、长期服用避孕药等。近半数患者
7、有周围静脉血栓性炎症 病史。FSI一般由粥样硬化性栓 子、绞窄性疝、血管炎、腹部钝性外伤、放射及口服避孕 药等引起。【临床表现】(-)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MAE)肠系膜上动脉(SMA)主干口径较大,与腹主动 脉呈倾斜夹角,栓子易于进入。大约15%栓子位于SMA开口处,50%左右在结肠中动脉开 口处(SMA最大的分支)。1/3患者以往有栓塞史。本病起病急,早期有脐周或上腹部突然发作的剧痛,但腹软,甚至无压痛,“病征不符” 是其典型临床表现。612小时后,肠肌麻痹、持续性腹痛,肠鸣音减弱,肠黏膜可发生坏 死或 溃疡,导致便血或呕吐咖啡样物。此时如解除血管阻塞,肠缺 血尚可恢复。12小时后 如出现腹
8、膜刺激征或腹部包块、肠鸣音消失、发热、脉速等,提示病变已不可逆。如栓塞发 生在分支,侧支循环较好,急性发病后可自行缓解。(-)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SMAT)血栓形成最常见 于SMA开口处附近。由于发 病前SMA已有病变,进展较慢,故有一定程度侧支循环形成。临床上可分为慢性、亚急 性和急性 三种类型。慢性者常表现为餐后腹痛、体重下降。急性者临床 表现可与SMAE 相似,但腹痛程度没有SMAE剧烈。近1/3的患者在急性发作前有慢性肠系膜缺血的症状 及病史。如果SMA或重要的侧支血管阻塞,则缺血或梗死的部位较广,病变范围可从十二 指肠到横结肠。(三) 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N0M1)肠系膜血管血流量
9、 下降,血管床呈收缩状态。 如时间稍长,即使原发因素已被解 除,但系膜血管仍持续收缩。临床上有腹痛、胃肠道排空 症状。少数患者无腹痛,但有明显腹胀。如出现严重腹痛、呕吐咖啡样物或便血,尤其有 腹膜刺激征时,常提示病变已进入肠梗死 阶段,甚至已有穿孔或腹膜炎。(四)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VT)起病有急性、亚急性 和慢性之分。急性MVT 发病与SMAT相似,但症状持续时间 更长。亚急性MVT常有腹部不适、厌食、大便习惯 改变等先驱 症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发热、腹胀、大便隐血试验阳性。随病情进展而出 现腹痛加剧(下腹部最常见)、呕吐、血便、呕吐咖啡样物、腹膜刺激征甚至循环衰竭。腹 腔穿刺如抽到血
10、性腹水,提示肠管已有坏死。慢性MVT多数无症状,如门静脉被累 及,则 可见门静脉高压征象。(五) 局灶性节段性小肠缺血(FSI)临床表现多样,因有丰富的侧支循环,不会引 起全层坏死,无致命性并发症。有 三种临床表现:急性小肠炎酷似阑尾炎;慢性小肠炎 酷似克罗恩病;肠梗阻,常伴细菌过度生长和盲祥综合征。【诊断】(-)血管造影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以往是AMI诊 断的“金标准”,目前是基础治 疗的重要部分。不仅可诊断AMI及其病因,还可经导管应用血管扩张剂以松弛收缩的内脏 血管,如是闭塞性疾病,还有助于制订血管再通方案。闭塞性病变的血管造影可见充盈缺 损。NOMI的造影显示动脉本身无阻塞,但其主干或
11、其分支有普遍或节段性痉挛,肠壁内血管充盈不佳为其特征性表现。(-)CT/CTA 和 MRI/MRA1 .常规CT检查 对AMI,特别是MVT有一定诊断价值,但是早期表现无特异性,而坏死 和坏疽则是后期表现。2 . CTA三维重建动态CTA对肠道缺血诊断准确率高达95%-100%,被推荐为肠道缺血的 首选影像学诊断方法。可发现血管狭窄或堵塞的程度及与分支血管的关系,提示栓子可能 的来源及其他腹部结构异常病理改变,如肠壁增厚、肠系膜合 股、肠壁积气征、腹腔游离 气体和门静脉积气等。3 . MRI主要显示动脉主干病变。4 .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12、, MRA )是另一种诊断肠系膜缺血 的新方法。MRA与CTA或动脉造影 相比较,其主要优点是没有肾毒性。然而对继发于低 血容量NOMI或远端栓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有限。(三) 腹部X线片 缺血早期可见肠壁水肿(“拇纹征”),病程进展可见肠壁、门 脉系统积气,发现腹腔游离气体提示肠穿孔。主动脉及其分支钙化提示动脉粥样硬化病。(四)多普勒超声可作为筛查方法及治疗后监测,SMA高峰值流速对肠系膜缺血的 阳性诊断率近80%,阴性结果可排 除肠系膜缺血。(五) 内镜疑诊肠系膜缺血累及结肠,肠镜检查有诊断价值。【治疗】(一)AMI的治疗原则恢复血容量、纠正AMI可能病因、避免使用所有血管收缩药物。 静脉应
13、用广谱抗生素(覆盖 革兰氏阴性菌及厌氧菌)以预防细菌通过缺血肠黏膜转位引起 败血症。(-)血管扩张剂临床拟诊为AMI或NOMI,并排除其 他急腹症者,立即经导管罂粟 碱灌注,以60mg作为初始剂量,随后3060mg/h持续输注12-48小时,以扩张肠系膜血 管,改善血流,可避免肠切除或减少切除范围。(三)溶栓抗凝治疗任何确诊AMI、进展CMI及肠系膜静脉缺血患者均需尽早全身 抗凝治疗(如静脉用肝素)以预防 血块围绕栓子扩展并防止其进一步栓塞至小肠或其他器 官(如 脑、冠状动脉、肾、四肢)。抗凝一般术前终止,术后24-48小时恢复使用,具体 视术中情况而定。由于MVT病变有复发性,故需常规给予抗
14、凝治疗,有主张在关腹前或 术后12小时内开 始肝素抗凝治疗,而后改为口服抗凝剂,治疗36个月。抗凝 治疗期间要 定期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四)血管修复术和外科手术血管修复术包括取栓术、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可使95%的CMI患者症状缓解。AMI缺血不严重或伴严重合并症致开腹手术并发症发生 率及 死亡率高的患者亦可考虑血管修复术。当AMI患者出现腹膜 刺激征时,应进行剖腹 探查。外科干预包括切除坏死和穿孔的肠段、栓子切除术、溶栓术、血管成形、支架置入、 内膜切除和旁路手术等。如手术时对某些肠段能否存活不能肯定,则应于2448小时进行 第二次手术,术前应用抗生素、补液和纠正严重并发症,以最大限度保
15、住存活肠段。FSI的 治疗是切除累及的肠段。【预后】AMI发展到肠坏死,死亡率可高达60%70%。如能早期 诊断治疗,生存率可明显改 善。总体而言,结肠缺血的预后比小肠缺血的预后好得多。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预后比 急性 原发动脉性肠系膜缺血累及小肠的预后也好得多。三、结肠缺血结肠缺血(colon ischemia, CI)或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 IC)是指由于各种原 因引起结肠某肠段血供减少,不足以维持细胞正常代谢,从而引起结肠缺血的疾病状态。 90%以上的CI患者年龄大于60岁,女性患者相对多见。【病因】体循环变化、肠系膜血管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均可导致CI,而直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肠道 血管性 疾病 诊疗 规范 202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