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课时-顾丽洁(共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课时-顾丽洁(共7页).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六单元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1)教学设计无锡市堰桥中学 初中化学组 顾丽洁【教材分析】本课题处于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本课时主要介绍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本单元是上册中最为完整地介绍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体系的一个单元。从本单元的知识结构来看,二氧化碳既联系到已学过的碳的单质,又联系到了碳酸、碳酸钙等重要的含碳化合物,同时为一氧化碳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本课题内容为本单元的核心和纽带。从教育目的看,CO2对自然界的生命活动,对整个地球和生态平衡起重要作用,目前,由于CO2含量的增加造成温室效应已引起了全球人类的关注,全面系统的研究CO2的性质
2、更具有现实意义。二氧化碳是与生活实际联系非常密切的一种物质,学生比较熟悉,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从理论上和实际上真正认识二氧化碳,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使他们初步理解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物质的性质。二氧化碳是初三学生要系统认识并掌握的几种重要的气体之一,学生在学习了氧气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研究气体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本课教材呈现方式有以下几个特点:难度不大、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内容较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二氧化碳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它是空气的组成成分之一,对于它的物理性质也有所了解,熟悉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一些
3、用途,并且知道它参与植物光合作用。然而二氧化碳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用途,是由什么性质决定的,学生却没有系统的认识。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并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形成结论的探究过程和思维方法。【教学思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取用生活中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由一瓶可乐中产生的气体展开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顺着探究主线对CO2未知的性质进行实验探究,合理运用讨论法、实验法、总结归纳法,得出科学结论,再将结论运用到生产、生活当中。从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归纳的能力,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挖掘本质的能力,从而树立科学的探究观
4、和世界观。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二氧化碳,知道其重要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主要用途。(2)认识干冰及主要作用。(3)了解温室效应。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学习通过实验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提高实验探究能力。(3)通过相互交流、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对化学探究产生浓厚的兴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2)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二氧化碳的检验、性质与用途。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景,激情引
5、入:展示一瓶可乐。提问要使这一瓶可乐沸腾需要多少时间呢?我只需要两秒钟。视频“沸腾”的可乐。(曼妥思)提问你知道产生的是什么气体吗?如何证明你们的猜想呢?请同学们相互讨论,并设法用现有的仪器、用品来证明。讲解石灰水变浑浊,试管里发生了化学反应,说明CO2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这个反应被我们用于检验CO2。板书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过渡 CO2其他性质如何呢?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你会了解得更多。展示课题:二氧化碳的性质提问我们在研究气体的性质时,通常要从哪些性质出发?展示这是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请大家试着描述一下它的物理性质。讲解一般情况下,CO2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但是二氧化碳也有三态变化。PPT
6、展示“干冰”。介绍干冰的形成,升华吸热的特点,强调“干冰”不是冰。板书 1、无色无味气体 2、固体:干冰,升华吸热学生饶有兴趣的听讲小声回答。观看视频,充满好奇回答:二氧化碳。学生相互讨论,请两位学生上台,用澄清石灰水证明CO2气体。听课。学生回答:颜色、状态、气味、密度观察气体,并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扇闻,边总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观看图片。笔记。1、用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物品来引入新课,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2、通过趣味实验的视频播放,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大脑。3、在验证CO2的实验中,回忆并总结CO2的第一条化学性质。4、通过对CO2物理性质的描述,培养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
7、。5、通过干冰的介绍,培养学生的辩证主义思想。二、实验探究1、实验探究:CO2能否溶于水提问刚才我们打开可乐瓶,有大量气体产生,说明二氧化碳具有什么性质。你们能否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来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评价评价学生的实验方案,并给予恰当的鼓励。PPT展示一些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实验装置图、分析。演示向装有二氧化碳的矿泉水瓶中倒入约1/3的水,并迅速拧紧瓶塞,振荡。结论 CO2能溶于水,1体积水约溶解1体积CO2。增大压强,CO2会溶解得更多,生产汽水就是利用了这一性质。板书 3、能溶于水回答:可以溶于水。学生交流讨论、讲解原理,教师给予评价。看装置图并思考。请学生动手演示实验。观察现象,分
8、析原因,得出结论。听课。笔记。1、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合作交流的能力。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学生敢于表现自我。2、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和相互合作的学习能力,并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2、实验探究: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有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呢?演示取实验6-4实验后瓶内的液体于试管中,滴入几滴紫色石蕊溶液。思考试管中的什么物质使石蕊变红了呢?讲解紫色石蕊是一种天然色素,它遇到酸性物质会呈现出红色。演示向紫色石蕊小花喷洒稀醋酸。思考请同学们设计实验证明你们的猜想。演示猜想H2OCO2H2O和CO2操作现象结论讲解我们通过实验证明了CO2和水确实能发生反应,并且生成了一种酸性物质,这种酸性
9、物质是什么呢?(提示学生:可乐又被称作碳酸饮料)板书 CO2 + H2O = H2CO3演示将最后一朵变红的小花取出集气瓶,并用吹风机吹干。讲解小花为什么变回紫色?说明酸性物质不存在了。这是由于碳酸化学性质不能稳定,易分解。板书 H2CO3 = CO2 + H2O观察现象:石蕊变红。思考、回答:H2O、CO2听讲。观察现象。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1、H2O、CO2单独都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2、H2O和CO2共同作用,生成了一种酸性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 分析原因。笔记。观察现象。笔记。1、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归纳的能力。3、
10、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4、对比实验是化学实验的重要方法,通过使石蕊变色的探究,初步让学生学习对比实验的理念和方法。5、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抓准使紫色石蕊变色的根本性物质,巩固所学知识。3、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及是否支持燃烧的探究过渡请同学们观察,讲台上收集满CO2的集气瓶是如何放置的?体现出CO2的什么性质?设问你如何设计实验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实验向装有一高一低两支燃着的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板书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设问利用这些性质,生活中二氧化碳可以用于什么用途?过渡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用途还有哪些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P119相关内容,总结出二
11、氧化碳以及干冰的用途。总结 CO2的用途。过渡所以说,二氧化碳可以造福人类,提高农作物产量。但是,有时二氧化碳又会给人类的生命造成一定的威胁。讲述东北人家里常设有菜窖,每年都有好几起由菜窖而引发的命案,这是由于地窖中存放的蔬果会发生呼吸作用,造成大量二氧化碳沉积所致。那如何才能确保自己安全地进入呢?视频灯火实验PPT展示二氧化碳和碳反应的方程式,请思考:这个反应体现出二氧化碳具有什么性质?板书 4、氧化性学生:正放。密度比空气大。小组讨论,回答:充气球。请学生动手演示。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解释原因,得出结论。回答:灭火。阅读书本,划出重点。笔记。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中观看视频,巩固所学习的知识,许多
12、学生都能够想出安全进入菜窖的验证方法。从氧化、还原的角度思考二氧化碳的性质。笔记。1、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的实验探究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情感。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3、通过CO2用途的介绍,让学生体会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出性质。4、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5、通过播放多媒体动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4、实验探究:温室效应讲解二氧化碳给人类带来的影响还远不止这么多。近年来,“温室效应”的提出,使人类对于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有了新的思考。二氧化碳在自然中有其
13、循环过程,但是一些人为活动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温室效应。自主学习1、 什么是温室效应?2、 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是什么?3、温室气体有哪些?4、温室效应有哪些危害?5、我们该如何缓解温室效应?听课。学习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阅读课本,划出重点。交流讨论缓解温室效应的做法。1、联系实际,感受生活中的化学。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三、归纳与整理:总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请同学们课后思考,根据二氧化碳的这些性质,你能写出二氧化碳的哪些用途? PPT练习回忆、总结。培养学生自我归纳总结的能力。【板书设计】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1)【教学反思】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
14、课时的教学反思堰桥中学 顾丽洁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课时主要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其用途。二氧化碳是继氧气之后又一次系统学习的气体,它在整个初中化学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课教学设计上基本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能力,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适当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并帮助学生明确“化学来自源生活,又回归到生活”。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学生探究氛围浓重,合作意识增强,基本达成了预期的目标。本课教学设计特点:1、打破了教学常规。摒弃了研究物质从物理性质到化学
15、性质的一般思路,而是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出发,在总结现有知识的前提下,顺着学生的探究思路,总结出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并将这些性质的分类体现在板书上。2、抓住网络热点。曼妥思与可乐的反应早已红遍网络,从学生身边的物质出发,既吸引学生的眼球,又为本课主题作好铺垫。3、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对二氧化碳溶解性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并由此引发对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思考。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1、由于体课时的内容安排较紧凑,实验探究内容较多。因此,为了体现课堂的完整性,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新的化学方程式只能一带而过,部分学生思维跟不上,所以我将通过课后辅导来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消化能力。2、教学中实验贯穿始终,学生探究欲望很浓,都跃跃欲试,存在主要问题是由于条件所限,没有分组实验。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努力创造条件,把简单的实验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体验合作探究式学习的乐趣。3、语言表达还是不够精练,对学生调动能力还不够,使得个别小组的学生没有有效的参与到课堂中。通过本次教学活动,我清醒地意识到:现在的课堂充满着教师的智慧,对教师来说是挑战、是动力、是提高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如何驾驭课堂、如何让学生在我的课堂中充满期待和乐趣,将是我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不断探索的内容。专心-专注-专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