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设施操作员,中级2021复习题,基础知识.pdf
《消防设施操作员,中级2021复习题,基础知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防设施操作员,中级2021复习题,基础知识.pdf(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消防设施操作员,中级消防设施操作员,中级 20212021 复习题复习题,基础知识基础知识-重点知识归纳重点知识归纳第一章-职业道德1.职业的特征1)目的性。即职业活动以获得现金或实物等报酬为目的。2)社会性。即职业是从业人员在特定社会生活环境中所从事的一种与其他社会成员相互关联、相互服务的社会活动。3)稳定性。即职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形成,并具有较长生命周期。4)规范性。即职业活动必须符合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5)群体性。即职业必须具有一定的从业人数。2.职业属性1)职业的社会属性2)职业的规范性3)职业的功利性4)职业的技术性和时代性3.职业分类第一大类,包含党的机关、国家机关、群众团体
2、和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第二大类,包含专业技术人员;第三大类,包含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第四大类,包含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第五大类,包含农、林、牧、渔业生产及辅助人员;第六大类,包含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第七大类,包含军人;第八大类,包含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4.消防设施操作员主要工作任务:一是值守消防控制室;二是操作、维修保养火灾自动报警、自动灭火系统等消防设施;三是检测火灾自动报警、自动灭火系统等消防设施。5.消防设施操作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于2019 年 6 月颁布,自 2020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6.道德的表现形式: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7.职业道德的基本要素1
3、)职业理想。2)职业态度。3)职业义务。4)职业纪律。5)职业良心。6)职业荣誉。7)职业作风。从业者在职业岗位中表现出来的尽职尽责诚实守信、奋力拼搏、艰苦奋斗的作风。8.职业道德的特征1)鲜明的行业性。2)适用范围上的有限性。3)表现形式的多样性。4)一定的强制性。5)相对稳定性。6)利益相关性。9.职业道德基本规范:1)爱岗敬业。爱岗敬业作为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是对人们工作态度的一种普遍要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2)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的一项基本规范。诚,就是真实不欺,言行和内心思想一致,不弄虚作假。3)办事公道。办事公道是对人和
4、事的一种态度,也是千百年来人们所称道的职业道德。公道就是处理事情坚持原则,不偏袒任何一方。4)服务群众。服务群众就是为人民群众服务。在社会生活中,人人都是服务对象,人人又都为他人服务。5)奉献社会。奉献社会就是积极自觉地为社会做贡献。奉献,就是不论从事何种职业,从业人员的目的不是为了个人、家庭,也不是为了名和利,而是为了有益于他人,为了有益于国家和社会。10.消防行业职业道德的特点:(1)消防安全的责任性(2)工作标准的原则性(3)职业行为的指导性(4)规范从业的约束性11.消防设操作员职业守则的内容是: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忠于职守,严守规程;钻研业务,精益求精;临危不乱,科学处置。第二章-消
5、防工作概述1.消防工作的特点:(1)社会性 (2)行政性 (3)经常性 (4)技术性2.公众聚集场所在投入使用、营业前,建设单位或者使用单位应当向场所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消防救援机构申请消防安全检查。3.举办大型群众性活动,承办人应当依法向公安机关申请安全许可。4.消防工作的方针:预防为主、防消结合5.消防工作原则: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6.国务院领导全国的消防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消防工作。7.按照相关标准配备消防设施、器材,设置消防安全标志,定期检验维修,对建筑消防设施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检测,确保完好有效。设有消防控制室的,实行
6、24 小时值班制度,每班不少于 2 人,并持证上岗。8.任何个人都有维护消防安全、保护消防设施、预防火灾、报告火警的义务。9.任何成年人都有参加有组织的灭火工作的义务。10.人员密集场所发生火灾,该场所的现场工作人员应当立即组织、引导在场人员疏散。第三章-燃烧和火灾基本知识1.燃烧的定义: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的现象。2.发光的气相燃烧区域称为火焰,它是燃烧过程中最明显的标志。3.通常将气相燃烧并伴有发光现象称为有焰燃烧;物质处于固体状态而没有火焰的燃烧称为无焰燃烧。4.能燃烧的物质一定能够被氧化,而能被氧化的物质不一定都能燃烧。5.物质是否发生了燃烧
7、反应,可根据“化学反应、放出热量、发出光亮”这三个特征来判断。6.燃烧的必要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和引火源,通常被称为“燃烧三要素”用“燃烧三角形”来表示无焰燃烧7.有焰燃烧都存在链式反应,燃烧过程中存在未受抑制的自由基作中间体,因而“燃烧三角形”需增加一个“链式反应”,形成“燃烧四面体”8.可以燃烧的物品称为可燃物。按化学组成的不同,分为有机可燃物和无机可燃物。按物理状态可分为固体可燃物、液体可燃物和气体可燃物三大类。9.凡与可燃物相结合能导致和支持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物。10.空气中含有大约 21的氧,某些物质也可以作为助燃剂,例如氯、氟、氯酸钾等。11.低氮硝化纤维、硝酸纤维的赛璐珞等是
8、含氧物质,一旦受热,就能自动释放出氧,不需要外部助燃物就可以发生燃烧。12.凡使物质开始燃烧的外部热源,称为引火源,也称点火源。引火源温度越高,越容易点燃可燃物质。13.燃烧发生的充分条件是:一定数量或浓度的可燃物、一定含量的助燃物、一定能量的引火源、相互作用。14.可燃物着火一般有引燃和自燃两种方式。15.外部引火源,作用于可燃物的某个局部范围,使该局部受到强烈加热而开始燃烧的现象,称为引燃16.物质在外部引火源作用下表面起火并持续燃烧一定时间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17.物质的燃点越低,越容易着火,火灾危险性也就越大。18.可燃物质在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等火源的作热的用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
9、并蓄热所产生的燃烧,称为自燃。19.由于热的来源不同,自燃分为自热自燃和受热自燃两类。20.可燃物质产生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点。21.可燃物的自燃点越低,发生自燃的危险性就越大。22.爆炸按照产生的原因和性质不同,分为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和核爆炸。23.化学暴炸,按照爆炸物质不同,分为气体爆炸、粉尘暴炸和炸药爆炸;24.按照爆炸传播速率不同,又分为爆燃、爆炸和爆轰。25.悬浮粉尘具有爆炸危险性,沉积粉尘具有火灾危险性。26.粉尘按性质不同,分为:无机粉尘、有机粉尘和混合性粉尘。粉尘按照燃烧性能不同,分为:可燃性粉尘和难燃性粉尘。27.爆炸极限的定义:可燃的蒸气、气体或粉尘与空气组成的混合物,遇
10、火源即能发生爆炸的最高或最低浓度,称爆炸极限。28.可燃的蒸气、气体或粉尘与空气组成的混合物,遇火源即能发生爆炸的最低浓度,称为爆炸下限。29.可燃的蒸气、气体或粉生与空气组成的混合物,遇火源即能发生爆炸的最高浓度,称为爆炸上限。30.爆炸下限和上限之间的间隔称为爆炸极限范围。爆炸极限范围越大,爆炸下限越低,爆炸上限越高,爆炸危险性就越大31.引发爆炸事故的直接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两大方面: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生产设备原因;生产工艺原因;物料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32.根据固体物质的燃烧特性,其主要有以下四种燃烧方式:1)阴燃。2)蒸发燃烧。3)分解燃烧。4)表面燃烧。阴燃一般发生在火灾
11、的初起阶段,蒸发燃烧和分解燃烧多发生于火灾的发展阶段和猛烈燃烧阶段;表面燃烧通常发生在火灾的熄灭阶段。33.根据液体物质的燃烧特性,其燃烧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1)闪燃。2)蒸发燃烧。3)沸溢燃烧。4)喷溅燃烧。34.可燃气体的燃烧不像固体、液体物质那样需经熔化、分解、蒸发等变化过程。当混合气体达到一定浓度后,遇引火源即可发生燃烧或爆炸,因此,气体的燃烧速度大于固体、液体。1.扩散燃烧 2.预混燃烧35.燃烧产物的含义和分类:含义:指由燃烧和热解作用而产生的全部的物质。通常指燃烧生成的气体、热量和烟雾等。36.可燃物质在燃烧过程中,如果生成的产物不能再燃烧,则称为完全燃烧,其产物为完全燃烧产物,
12、例如 CO2 SO2 等。37.可燃物质在燃烧过程中,如果生成的产物还能继续燃烧,则称为不完全燃烧,其产物为不完全燃烧产物,例如 CO、醇类、醛类、醚类等。38.烟气的危害性:1.毒害性 2.窒息性 3.减光性 4.高温性 5.爆炸性 6.恐怖性39.火灾时烟气卷吸周围空气所形成的混合烟气流,称为烟羽流。可分为轴对称型烟羽流,阳台溢出型烟羽流、窗口型烟羽流等。顶棚射流:当烟羽流撞击到房间的顶棚后,沿顶棚水平运动,形成一个较薄的顶棚射流层,称为顶棚射流。作用,感烟火灾探测器、感温火灾探测器和洒水喷头感应动作,实现自动报警和喷水灭火。40.火焰:是指发光的气相燃烧区域。由焰心、内焰、外焰三个部分构
13、成的。41.火焰的颜色取决于燃烧物质的化学成分和氧气的供应强度。大部分物质燃烧时火焰是橙红色的,但有些具有特殊的颜色,如硫磺蓝色,磷和钠黄色。火焰颜色与燃烧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火焰就越接近蓝白色。42.火焰颜色与可燃物的含氧量及含碳量也有关。含氧量达到 50以上的,火焰几乎无光。如一氧化碳;含氧量在50以下的,发出显光(光亮或发黄光)的火焰;相反,如果燃烧物的碳含量达到 60以上,则发出显光且带有大量黑烟的火焰。43.火灾是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44.火灾分类:A 固体 B 液体 C 气体 D 金属 E 带电设备 F 烹饪动植物油45.按火灾损失严重程度分类1.特别重大火灾
14、 2.重大火灾 3.较大火灾 4.一般火灾46.火灾的危害1.导致人员伤亡 2.毁坏物质财富 3.破坏生态环境 4.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建筑室内火灾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特点,通常将建筑火灾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火灾初起阶段(OA 段)、火灾成长发展阶段(AB 段)、火灾猛烈燃烧阶段(BC 段)和火灾衰减熄灭阶段(CD 段)47.48.轰燃:某一空间内,所有可燃物的表面全部卷入燃烧的瞬变过程,称为轰回燃:当室内通风不良、燃烧处于缺氧状态时,由于氧气的引入导致热烟燃。气发生的爆炸性或快速的燃烧现象,称为回燃。49.建筑火灾蔓延主要是靠可燃构件的直接燃烧,热的传播、热的辐射和热对流的方式实现的。50.
15、热传播的途径: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51.防火的基本原理和措施52.灭火的基本原理和措施第四章-建筑防火基础知识重点归纳1.1.建筑是指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总称。建筑是指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总称。2.建筑一般由基础、墙(柱)、楼板层、地坪、楼梯、屋顶和门窗七大部分组成。1、2、3、按使用性质分类按使用性质分类民用建筑、工业建筑、农业建筑按建筑高度分类按建筑高度分类(1 1)单层、多层建筑)单层、多层建筑:建筑高度不大于 27 m 的住宅建筑(包括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建筑),建筑高度不大于 24 m(或大于 24 m 的单层)的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2 2)高层建筑)高层建筑:建筑高度大于 27 m
16、的住宅建筑和其他建筑高度大于 24 m 的非单层建筑。建筑高度大于 100 m 的建筑称为超高层建筑。(3 3)地下室地下室:房间地面低于室外设计地面的平均高度大于该房间平均净高1/2的建筑。(4 4)半地下室:)半地下室:房间地面低于室外设计地面的平均高度大于该房间平均净高的1/3,且不大于 1/2 的建筑。4 4、按建筑主要承重结构的材料分类按建筑主要承重结构的材料分类1.木结构建筑 2.砖木结构建筑 3.砖混结构建筑4.4.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5.钢结构建筑 6 钢与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 7 其他结构建筑5、按建筑承重构件的制作方法、传力方式和使用的材料分类按建筑承重构件的制作方法、传力方式
17、和使用的材料分类(1)砌体结构(2 2)框架结构(3)剪力墙结构建筑 (4)框架一剪力墙结构建筑(5)板柱一剪力墙结构建筑 (6)框架一支撑结构建筑(7 7)特种结构6、(1)(2)(3)7、按建筑的建设年代分类按建筑的建设年代分类古代建筑:距今六七千年的原始社会开始,直到1840 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近代建筑:1840 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至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现代建筑:自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建设的建筑。按建筑设计使用年限分类按建筑设计使用年限分类为止建设的建筑。间建设的建筑。临时性建筑结 5 年、易于替换的结构构件 25 年、普通房屋和构筑物 50 年、标志性建筑
18、和特别重要的建筑结构 100 年8、9、业建筑按生产和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业建筑按生产和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甲、乙、丙、丁、戊类建筑材料的燃烧性能是指当材料燃烧或遇火时所发生的一切物理和(或)建筑材料的燃烧性能是指当材料燃烧或遇火时所发生的一切物理和(或)化学变化。化学变化。10、我国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为我国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为A、级材料是指不燃材料(制品)、B1、级材料是指难燃材料(制品),B2 级材料是指普通可燃材料(制品),B3 级材料是指易燃材料(制品),四个等级11、耐火极限是指在标准耐火试验条件下,耐火极限是指在标准耐火试验条件下,建筑构件、建筑构件、配件或结
19、构从受到火的配件或结构从受到火的作用时起,至失去承载能力、完整性或隔热性时止所用的时间,用小时作用时起,至失去承载能力、完整性或隔热性时止所用的时间,用小时(h)(h)表表示。示。12、影响耐火极限的因素:影响耐火极限的因素:(1)材料本身的燃烧性能(2)材料的高温力学性能和导热性能 (3)建筑构件的截面尺寸 (4)构件的制作方法 (5)构件间的构造方式 (6)保护层的厚度13、我国将建筑的耐火等级划分为我国将建筑的耐火等级划分为(一级耐火等级建筑-最高、二级耐火等级建筑、三级耐火等级建筑、四级耐火等级建筑-最低、)四级)四级14、防火分区的定义防火分区的定义防火分区是指在建筑内部采用防火墙、
20、耐火楼板及其他防火分隔设施分隔15、建筑防火分区分水平防火分区和竖向防火分区建筑防火分区分水平防火分区和竖向防火分区16、防火分区的划分防火分区的划分而成,能在一定时间内防止火灾向同一建筑的其余部分蔓延的局部空间17、甲、甲、乙类厂房和甲、乙类厂房和甲、乙、乙、丙类仓库内的防火墙,丙类仓库内的防火墙,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 4.004.00h h。18、防火墙上不应开设门、窗、洞口,确需开设时,应设置不可开启或火灾时能自动关闭的甲级防火门、窗。19、防烟分区的定义防烟分区的定义防烟分区是指在建筑内部采用挡烟设施分隔而成,能在一定时间内防止火灾烟气向同一防火分区的其余部分蔓延的局部
21、空间20、防火间距的定义防火间距的定义21、防火间距是防止着火建筑的辐射热在一定时间内引燃相邻建筑,且便于消防扑救的间隔距离22、防火间距防火间距23、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按相邻建筑外墙的最近水平距离计算,当外墙有凸出的可燃或难燃构件时,从其凸出部分外缘算起24、消防车道消防车道1)车道的净宽度和净空高度均不应小于 4.0 m。2)消防车道靠建筑外墙一侧的边缘距离建筑外墙不宜小于5m。3)消防车道的坡度不宜大于 8%。25、设备用房的平面布置要求(设备用房的平面布置要求(215215 甲)甲)26、公众聚集场所的平面布置要求(公众聚集场所的平面布置要求(210210 乙)乙)27、老年人建筑及儿
22、童活动场所,医院和疗养院的住院部分的平面布置老年人建筑及儿童活动场所,医院和疗养院的住院部分的平面布置要求(要求(210210 乙)乙)28、消防电梯消防电梯设置场所设置场所 33 m 的住宅,一类高层公共和高度大于 32 m 的二类高层公共建筑、5 层及以上且总建筑面积大于 3000 的老年人照料设施,均应设置消防电梯。29、每个防火分区内宜设置 1 台消防电梯。电梯从首层至顶层的运行时间不宜大于 60 s。30、疏散出口包括疏散出口包括(1)(1)疏散门疏散门 (2)(2)安全出口安全出口31、疏散楼梯(间)分为敞开楼梯间、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和室外疏散楼疏散楼梯(间)分为敞开楼梯间、封
23、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和室外疏散楼梯四种形式。梯四种形式。32、避难层(间)避难层(间)(1)(2)(2)从首层到第一个避难层之间及两个避难层之间的高度不应大于50m。避难层的净面积应能满足设计避难人数避难的要求,宜按5 人计算。33、建筑外墙的保温材料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以矿棉和岩棉为代表的无机保温材料,通常被认定为不燃材料;二是以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浆料为代表的有机一无机复合型保温材料,通常被认定为难燃材料;三是以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包括EPS 板和 XPS 板)、硬泡沫聚氨酯和改性酚醛树脂为代表的有机保温材料,通常被认定为可燃材料。第五章-电气消防基础知识重点归纳1、电路即电流的通路,由导线和电
24、气元件以及电子部件组成的导电回路,称其为电路。2、电路的分类:根据电流性质的不同,有直流电路和交流电路之分。3、交流电基本物理量包括瞬时值、最大值、有效值、平均值、周期、频率等。4、负载是取用电能的设备,能将电能转换为其他形式的能量。5、理想电阻元件是指能够消耗电能的元件,用字母 R 表示。在一定的温度下,其电阻值与材料的长度成正比,与材料的电阻率成正比,与材料的截面积成反比。6、对任一种材料,导电是绝对的,绝缘是相对的。7、电感器在电路中主要起到滤波、振荡、延迟、陷波等作用,还有筛选信号、过滤噪声、稳定电流及抑制电磁波干扰等作用。8、电感具有阻碍交流电流通过的性质,称为感抗。9、电容也具有阻
25、碍交流电流通过的性质,称为容抗。10、中间环节是连接电源与负载的环节,由导线、开关和实现控制、测量、保护等功能的元件构成。11、电路结构名词 1)支路 2)节点 3)回路 4)网孔12、基尔霍夫定律1)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I=0(基尔霍夫定律电流表达式)2)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u=0(基尔霍夫定律电压表达式)13、常用的电气图包括电气原理图、电气元件布置图、电气安装接线图。14、电气图中的符号主要包括文字符号、图形符号和回路标号等。15、文字符号分为单字母符号,双字母符号,辅助文字符号16、供配电系统是由发电机、升压变电站、高压输电线路、枢纽区域降压变电站、终端变(配)电站、高压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消防设施 操作员 中级 2021 复习题 基础知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