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碳达峰实施方案.docx
《青海省碳达峰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海省碳达峰实施方案.docx(3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青海省碳达峰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 大战略决策和总体部署,扎实推进青海省碳达峰工作,根 据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 (国发202123号)和中共青海省委青海省政府贯彻落 实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 工作的意见的实施意见(青发2022) 5号)精神,结合 省情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 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 青海时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 十大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 展格局,
2、坚持系统观念,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 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赋能产业“四地”建设,从 供给、消费、固碳“三端”发力,立足资源禀赋,突出青 海特色,科学制定全省碳达峰目标任务和时间表、路线 图,构建“1+6+8”省级、领域、地区达峰体系,稳步实施 碳达峰十大行动,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循环产业链条,提高清洁能源就地消纳比重。推进盐湖产 业与新能源融合发展,鼓励盐湖资源开发企业优先使用光 伏、风能等清洁能源,提升盐湖产业绿色发展水平。鼓励 电解铝、钢铁、铁合金等行业提高清洁用能占比,加大应 用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力度,完成绿色化改造,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动传统产业高端
3、化、智能化、 绿色化发展,降低产业碳排放,形成以新能源为驱动的多 元循环经济体系。3 .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按照“横向耦合、纵向延伸、 循环链接”原则,建设和引进关键项目,合理延伸产业 链,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企业循环式生产,促进项目 间、企业间、产业间物料闭路循环、物尽其用,优化煤化 工、特色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等循环经济产业链,切实提高 资源产出率。推动园区重点企业清洁生产,促进原料和废 弃物源头减量,推进产业废弃物回收及资源化利用。实施 节能降碳改造,推进能源梯级利用和余热余压回收利用。 开展绿色电力交易,提高园区绿电供能占比,持续推进更 多增量电网建设,支持建设一定规模的离网微网,降低生
4、产碳排放。加强水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加快园区废 水资源化和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实施污水集中处置系统, 推动中水回用,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效率。到2025年,规 模以上工业企业重复用水率达到94%o4 .健全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全面实施青海省十四 五”推行清洁生产实施方案,系统推进工业、农业、建 筑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等领域清洁生产,积极实施清 洁生产改造,探索黄河流域、皇水流域清洁生产协同推进 模式,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 系,加强回收网点、分拣加工中心、集散交易市场“三级 网络”体系建设,推进废钢铁、废旧动力电池、废旧电子 电器、报废汽车、废塑料等废旧物资规模化、清洁化
5、利 用。建设区域性大宗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基地和技术平 台,扩大粉煤灰、煤讦石、冶金渣、工业副产石膏、建筑 垃圾等在生态修复、冶金、建材、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 利用规模。推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林业废弃物等农 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完善秸秆收储运体系,加大农田残 膜、农兽药包装废弃物、灌溉器材、农机具等回收处置力 度。到2025年,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7%,农牧区秸秆资源化、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0%以上和85%以上。5 .推进不同行业产业融合发展。坚持区域资源整体开 发、产业协同联动发展,促进资源、产品的综合开发、循 环利用和产业融合,
6、着力打造资源综合开发、深度加工、 副产物资源化再利用循环型产业链,形成盐湖化工、油气 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各产业间纵向延伸、横向融合, 资源、产品多层联动发展循环型产业新格局。把循环发展 作为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基本途径,加强生产过程中副 产物在生活系统中的循环利用,生活系统中产生的各类废 弃物用于生产过程,推动实现生产、生活、流通、消费各 环节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推动物质 流、资金流、产品链之间流通互补,实现各类资源的集约 高效利用。(二)以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为引领,实施能源绿 色低碳转型行动。1 加快清洁能源产业规模化发展。依托资源优势,统筹 兼顾内需和外送,形成以
7、海南州、海西州两个千万千瓦级 清洁能源基地为依托,辐射海东市、海北州、黄南州的清 洁能源开发格局。充分利用高原太阳能资源、土地资源富 集优势,持续推进新能源发电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积极 打造国家级光伏发电和风电基地、技术发展高地,引领全 国清洁能源发展。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科学有序组 织黄河上游水能资源开发。积极推进规划内大中型水电站 有序建设,全力推进玛尔挡、羊曲水电站建成投产,加快 推进茨哈峡、尔多和宁木特等水电站的前期工作。稳步开 展黄河上游已建水电站扩机改造,提高水电站运行效率。 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积极推进整县(市、区)屋顶分 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发展分散式风电,扩大分布式清洁
8、能 源就地开发、就地消纳。深入推进共和至贵德、西宁至海 东地区地热资源、共和盆地干热岩资源开发利用,实现试 验性发电及推广应用。加快培育能源新品种,科学布局氢 能、核能等能源供给,形成未来能源发展新支撑;创新氢能 与光伏、储能等融合发展模式,在海西、海南等地区开展 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项目。到2025年,全省清洁能源装机 总量达8900万千瓦,力争占比超过90. 6虬 到2030年,全 省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全国领先水平。2 .提升能源供给保障能力。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充 分挖掘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开发潜力,建设高原千万吨级 油气当量勘探开发基地,筑牢国家后备能源基础。合理选 址建设天然气储气库
9、,和省内天然气管网与国家管网实现 互联互通。严格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科学规范煤炭资源勘查开发秩序,向绿色化、集约化、智能化方向深度转 变,显著提升煤矿安全水平。3 .优化新型电力系统资源配置。加快推进特高压外送通 道建设,积极扩大绿色电力跨省跨区外送规模,支撑清洁 能源基地建设,实现青海清洁能源在全国范围内优化配 置。重点围绕海西清洁能源基地,加快推进青海第二条特 高压外送通道工程及配套电源前期工作,适时研究论证后 续跨区特高压外送输电通道和配套清洁能源基地。加强交 流骨干网架建设,重点围绕清洁能源基地开发和输送、负 荷中心地区电力需求增长、省内大型清洁电源接入需求, 建设各电压等级协调发展
10、的坚强智能电网。发挥青海与周 边省区资源互补、调节能力互补、系统特性互补的优势, 加强省际电网互联,扩大资源优化配置范围。提升配电网 柔性开放接入能力、灵活控制能力和抗扰动能力,积极服 务分布式电源、储能、电动汽车充电、电采暖等多元化负 荷接入需求,打造清洁低碳的新型城农网配电系统。力争 到2025年,电力外送量达到512亿千瓦时。4 .提升多能互补储能调峰能力。积极推动水储能、电化 学储能、压缩空气、太阳能光热发电等储能技术示范,形 成多种技术路线叠加多重应用场景的储能多元发展格局。按照国家新一轮抽水蓄能中长期规划,积极推动抽水蓄能 电站建设。建设黄河上游梯级电站大型储能项目,充分挖 掘水电
11、调节潜力,实现水电二次开发利用。挖掘黄河上游 梯级水库储能潜力,推动常规水电、可逆式机组、储能工 厂协同开发模式,实现电力系统长周期储能调节。开展太 阳能热发电参与系统调峰的联调运行示范,提高电力系统 安全稳定水平。发挥燃气电站深度应急调峰和快速启停等 优势,结合天然气供应能力和电力系统发展需求,以气定 改、以供定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一定规模的燃气电站。 围绕海南州、海西州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推进 电化学储能合理布局。积极推广“新能源+储能”模式,探 索建立共享储能运行模式,推进商业化发展。力争到2025 年,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达到600万千瓦,建成国家储能 先行示范区。5 .合理调控
12、化石能源消费。加快化石能源消费替代和转 型升级,逐步降低煤油气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统筹电力 供应安全保障,合理控制煤电新增规模,新建机组煤耗标 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序淘汰煤电落后产能,加快现役 机组节能升级和灵活性改造,稳妥推进供热改造,推动煤 电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并重转型。保持石油消 费处于合理区间,有序引导天然气消费,合理优化利用结 构,优先保障民生用气,推动气电与新能源融合发展。力 争到2025年,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52.2%。到 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55%以上。(三)以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为契机,实施服务业绿 色低碳行动。L推进旅游业低碳化发展。优化生
13、态旅游布局,构建 “一环引领、六区示范、两廊联动、多点带动”的生态旅 游发展框架。建设青藏高原生态旅游大环线,建成青海 湖、塔尔寺、茶卡盐湖等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省级实验 区,推动旅游服务设施低碳化升级,构建低碳生态旅游产 品体系。推动交通旅游生态化发展,采用清洁能源车辆, 发展公转铁、公转空等多式联运方式,低碳化升级改造旅 游交通服务设施。积极创建“生态住宿” “绿色餐饮”“生态农家乐”“生态牧家乐”,提升现有农家乐、牧家 乐低碳化水平,培育一批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示范企 业。通过旅游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带动交通、住宿餐饮、 仓储邮政等行业绿色转型。到2030年,低碳生态旅游的产 品体系更加成熟
14、、市场体系更加完善,全面建成集约化、 低碳化、绿色化的国际旅游目的地。2 .构建低碳交通体系。加快推进以绿色低碳旅游交通为突破口、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绿色低碳交通体系建设。构 建“快进漫游”综合旅游交通网络,优化旅客运输结构。打造青海湖慢行环线,构建生态廊道,提升道路生态功能 和景观品质。推动旅游服务基础设施低碳化升级,在旅游 景区建设生态停车场、充电桩、新能源汽车营地。积极推 广电瓶车、混合动力车等交通工具在景区内应用。结合旅 游交通网络,推进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打造青海省“一轴十射四环多联“高等级公路格局、“两心、三环、 三横四纵”复合型铁路布局,着力将公路与铁路、机场高 效衔接,优化综合
15、运输网络布局,完善公交优先的城市交 通运输体系。加强智能交通平台建设,大力推进巡游、网 约车融合发展,持续降低出租车道路空驶率。积极建设城 际充电网络和高速公路服务区快充站配套设施,推动加氢 站建设使用。探索交通运输工具清洁能源替代技术,强化 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到2025年,城市公交车 中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占比达95. 5%,营运车辆单位运输 周转量碳排放较2020年下降3. 5%,普通国省道宜绿化路段 绿化率达100%,公路干线废旧路面材料回收率和循环利用 率分别达98%和85%O3 .形成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低碳新业态。促进批发零 售、住宿餐饮绿色低碳发展,引导批发零售企业参
16、与低碳 节能活动,支持住宿、餐饮老店开展低碳化节能改造,鼓 励新店建设应用低碳节能技术,提高太阳能、风能等清洁 能源的使用比例。完善绿色采购制度,增加绿色产品和服 务供给。鼓励餐饮行业推行清洁生产工艺,推广绿色食 材、绿色餐具,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建立低碳消费常态 化宣传机制,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在旅游景区酒店不主动 免费提供一次性用品,标示“低碳营业商店”、建立绿色 产品专柜,引导游客绿色旅行,保护景区自然资源环境。 到2025年,酒店、宾馆等场所不得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用 品,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4 .加速仓储物流低碳化。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物流网络, 构建低碳物流体系,推动绿
17、色物流快速发展。支持物流企 业构建数字化运营平台,推进智慧物流发展,提升货运集 约化水平,优化仓储布局,减少运输频次及运输过程碳排 放。加快绿色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车用加气站、充电 桩布局,在快递转运中心、物流园区等建设充电基础设 施。推广清洁能源车、新能源车等绿色低碳运输工具,落 实新能源货车差别化通行管理政策。以绿色物流为突破 口,带动上下游企业发展绿色供应链,使用绿色包材,减 少过度包装和二次包装,实施货物包装减量化。探索建设 “零碳物流”产业示范园区,加大推进高比例清洁电力建 设力度,为园区物流企业创造100%清洁电力使用环境。到 2025年,现代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流通企业向供
18、应 链综合服务转型,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比 重下降至13%左右。(四)以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为支点,实施农业 农村减排增汇行动。L加快农牧业低碳发展。推行绿色有机标准化生产,做 大做强有机品牌,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围绕耗 牛、藏羊、青棵、蔬菜、休闲农牧业五大特色产业,坚持 “有机肥+N”模式替代化肥减量,加快有机肥替代化肥。 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田深耕深松、水肥一体化、优 质饲草种植等农牧业增产增效技术,提升绿色有机农畜产 品生产科技水平。以“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 为原则,着力构建生产各环节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实现重 点品种、重点环节标准化生产全覆盖。利用
19、青海冷凉气候 优势,大力实施“青字号”农畜产品品牌培育行动,积极 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带动力强、有竞争力的企业品牌和农 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率先推动经济社会 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率先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 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率先实现碳达峰目标,率先走 出生态友好、绿色低碳、具有高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道 路,为争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将青海打造成全国乃至 国际生态文明高地奠定坚实基础。(二)工作原则。统筹谋划,稳妥推进。锚定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强 化对碳达峰工作的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提升政策的 系统性、协同性,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分类施策、协同 联动,守牢能源安全和发
20、展底线,有效化解各类风险隐 患,确保方向一致、步调一致、安全降碳,坚决不搞“一 刀切”,严肃纠正罔顾客观实际的运动式“减碳”。赋能“四地”,重点突破。全方位落实国家生态战略, 多维度深挖资源禀赋,聚焦产业“四地”建设,发展壮大 优势产业,培育厚植新兴产业,坚持先立后破,在清洁能 源、特色产业、生态增汇、体制机制等方面精准发力、大 胆创新,推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有条件的地区率先达 峰,为全国能源结构转型、降碳减排作出更多青海贡献。畜产品品牌。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加快建设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到2025年,绿色有机种植面积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70%以上,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 达到6
21、5%以上,“青字号”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做强农牧企业品牌100个,培育做大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30 个,农畜产品品牌300个。到2030年,建成国内乃至国际 具有鲜明特色的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2 .大力推动农牧业降碳增汇。重点围绕农药化肥减量增 效、绿色降碳技术推广、农业废弃物再利用、土壤质量治 理,开展农牧业降碳增汇。围绕“一控两减”目标任务, 实施化肥减量增效、农药减量控害。加强宣传引导,改变 农民施肥观念,引导农民自觉采用科学施肥技术。应用物 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 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实施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因地制 宜推广农作物秸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
22、、原料化、燃 料化等利用方式。实施农田残膜回收行动,完善废旧地膜 和农兽药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处理制度。实施畜禽粪污、秸 秆等资源化利用工程,提高农牧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效 率。开展盐渍化耕地治理及耕地土壤质量提升试点,提升 土壤固碳能力。引进符合青海特色具有碳汇潜力新品种进 行培育,筛选出适合推广种植的高生态价值作物。力争到 2025年全省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比例达到 100%,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全覆盖,废弃农膜回收利用率达 95%左右,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3 .打造低碳示范美丽乡村。实施乡村能源革命,完善农 牧区能源基础设施,推进农牧地区用能清洁化、低碳化转 型,加快形成
23、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积极推进低碳示范美丽 乡村试点建设。大力推广农牧地区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 重点实施农村电网升级工程,提升农牧地区供电质量。按 照“宜管则管” “宜罐则罐”的原则,因地制宜,在具备 条件的农牧区积极推进燃气下乡,实现燃气到户。有序实 施“煤改电” “煤改气”等项目,引导农牧民取暖与炊事 用能清洁化、低碳化,积极探索地热、工业余热进行供暖 使用。推广集保温隔热等多功能一体新型绿色建筑材料, 引导农牧民建设节能型住房。开展“乡村节能行动”,推 动高效生产机械、节能家电器材入户到家,提升农牧民用 能效率。力争到2025年,农牧区低碳生活生产格局基本形 成,建设200个低碳示范美丽乡村
24、。到2030年,农牧地区 实现生产生活用能清洁化。(五)以现代绿色低碳工业体系建设为目标,实施工业领 域碳达峰行动。1 .推动工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加快传统产业绿色转型 升级,推动有色冶金、能源化工、特色轻工等传统产业智 能化绿色化,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 兴产业,培育发展生态经济和数字经济。严格落实“十 四五”重点领域能耗管控方案,有序推进重点行业结构 调整,加快存量产能技术改造,倒逼低效产能有序退出, 加强新建项目能耗准入管理,整体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 平。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建设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 区,鼓励工业企业开发绿色产品,创建工业产品绿色设计 示范企业,打造绿色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青海省 碳达峰 实施方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