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与处理.pdf
《护理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与处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护理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与处理.pdf(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护理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护理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一、疼痛1、原因(1)病人精神紧张、恐惧。(2)进针与皮纹垂直,皮内张力大、阻力大,推注药物时皮纹发生机械断裂而产生疼痛。(3)药物浓度过高,推注速度过快或推药速度不均匀,使皮肤游离神经末梢受到药物刺激,引起局部痛觉。(4)操作者操作手法欠熟练。(5)注射时消毒剂随针头进入皮内,消毒剂刺激引起疼痛。2、临床表现注射部位疼痛,推注药物时加重。有时伴全身疼痛反应,如肌肉收缩、呼吸加快、出汗、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晕针、虚脱。疼痛程度在完成注射后逐渐减轻。3、预防及处理1、注重心理护理
2、,向病人说明注射目的,取得病人配合。2、原则上选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溶媒,准确配置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3、改进皮内注射方法:在皮内注射部位的上方,嘱病人用一手环形握住另一前臂,离针刺的上方约 2cm 处用拇指按压,按皮内注射法持针刺入皮内,待药液注入,至局部直径约0.5cm 的皮丘形成,拔出针头后,方将按压之手松开,能有效减轻皮内注射疼痛。.4、可选用神经末梢分布较少的部位进行注射。如选取前臂掌侧中段做皮试,也能减轻疼痛。5、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量(通常0.1ml)6、注射待消毒剂干燥后进行。7、对剧烈疼痛者,给予止痛剂对症处理,发生晕针或虚脱者,按晕针或虚脱处理。二、局
3、部组织反应1、原因(1)药物本身对机体的刺激,导致局部组织发生炎症反应(如疫苗注射)。(2)药液浓度过高,推注药量过大。(3)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使用已污染的注射器、针头。(4)皮内注射后,病人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5)机体对药物敏感性高,局部发生变态反应。2、临床表现注射部位红肿、疼痛、瘙痒、水泡、溃烂、破损及色素沉着等表现。3、预防及处理(1)避免使用对组织刺激性较强的药物。(2)正确配置药液,推注药液剂量准确,避免因剂量过大而增加局部组织反应。(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4)让病人了解皮内注射的目的,不可随意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如有异常或不适可随时告知医护人员。(5)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避免
4、使用可引发机体过敏的药物。.(6)对已发生局部组织反应者,对症处理,预防感染。局部皮肤瘙痒者,嘱病人勿抓、挠、用 5%碘伏溶液外涂,局部皮肤有水泡者,先用 5%碘伏溶液消毒,再用无菌注射器将水泡内液体抽出,注射部位出现溃烂、破损,外科换药处理。三、虚脱1、原因(1)因病人对皮内注射存在害怕心理,精神高度紧张,注射时皮内强烈收缩,使注射时疼痛加剧,由于病人身体虚弱,对于各种外来刺激敏感性增强,当注射刺激性较强得药物时可出现头昏、眼花、恶心、出冷汗、摔倒等虚脱现象。(2)护理人员操作粗鲁、注射速度过快、注射部位选择不当,如注射在硬结上、瘢痕处等,引起病人剧烈疼痛而发生虚脱。2、临床表现有头昏、面色
5、苍白、心悸、出汗、乏力、眼花、耳鸣、心率加快、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等表现,严重者意识丧失。多见于体质衰弱、饥饿和情绪高度紧张的病人。3、预防及处理(1)注射前应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使病人消除紧张心理,询问病人饮食情况,避免在饥饿状态下进行治疗。(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免在硬结、瘢痕等部位注射,并且根据注射药物的浓度、剂量,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做到二快一慢。(3)对以往晕针、情绪紧张的病人,注射时宜采取卧位。(4)注射过程中随时观察病人的情况。如有不适,立即停止注射,正确.判断是药物过敏还时虚脱。如发生虚脱现象,将病人平卧,保暖,针刺人中、合谷等穴位,必要时静脉推注 5%葡萄糖等措施,症状可逐渐
6、缓解。四、过敏性休克1、原因(1)注射前未询问病人的药物过敏史。(2)病人对注射的药物发生速发型变态反应(过敏反应)。2、临床表现由于喉头水肿和肺水肿,可引起胸闷、气急、呼吸困难。因周围血管扩张而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变现为面色苍白、出冷汗、口唇发绀、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烦躁不安。因脑组织缺氧,可表现为意识丧失、抽搐、大小便失禁等。皮肤过敏症状有荨麻疹、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等。3、预防及处理(1)皮内注射前必须仔细询问病人有无药物过敏史,如有过敏史者则停止该项试验。有其他药物过敏史或变态反应疾病史者应慎用。(2)在皮试观察期间,嘱病人不可随意离开。注意观察病人有无异常不适反应,正确判断皮试结
7、果,结果为阳性者不可使用。(3)注射盘内备有0.1%盐酸肾上腺素、尼可刹米、洛贝林注射液等急救药品,另备氧气、吸痰器。(4)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组织抢救。立即停药,协助病人平卧。立即皮下注射 0.1%肾上腺素 1ml,小儿剂量酌减。症状如不缓解,可每隔半小时皮下或静脉注射肾上腺素 0.5ml,直至脱离危险期。给予氧气吸入,改善缺氧症状。呼吸受抑制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并肌.内注射尼可刹米、洛贝林等呼吸兴奋剂。有条件者可插入气管导管,喉头水肿引起窒息时,应尽快施行气管切开。按医嘱将地塞米松5-10mg 或琥珀酸钠氢化可的松200-400mg 加入 5%-10%葡萄糖溶液 500ml 内,静脉
8、滴注。静脉滴注 10%葡萄糖溶液或平衡溶液扩充血容量。如血压扔不回升,可按医嘱加入多巴胺或去甲肾上腺素静脉滴注。若心跳骤停,则立即进行复苏抢救。如施行心脏按压、气管内插管人工呼吸等。密切观察病情,记录病人呼吸、脉搏、血压、神志和尿量等变化,不断评价治疗于护理的效果,未进一步处理提供依据。五、疾病传播1、原因(1)操作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如未执行一人一针一管、抽吸药液过程中被污染、皮肤消毒不严格等。(2)使用疫苗,尤其是活疫苗,未严格执行有关操作规程,用剩的或疫苗未及时灭活,用过的注射器、针头未焚烧、污染环境、造成人群中疾病传播。2、临床表现由于疾病的传播不同,其症状有所不同。如细
9、菌污染反应,病人出现畏寒、发热等症状,如乙型肝炎、病人出现厌油、上腹饱胀不适、精神不振、乏力等症状。3、预防及处理(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原则,一人一针一管。.(2)使用活疫苗时,防止污染环境。用过的注射器、针头及用剩的疫苗要及时焚烧。(3)注射后,需消毒手后方可为下一个病人进行注射。(4)对已出现疾病传播者。对症治疗。如有感染者,及时隔离治疗。皮下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皮下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一、出血1、原因(1)注射时针头刺破血管。(2)病人本身有凝血机制障碍,拔针后局部按压时间过短,按压部位欠准确。2、临床表现拔针后少量血液自针眼流出。对于迟发性出血者可形成皮下血肿,注
10、射部位肿胀、疼痛,局部皮肤淤血。3、预防及处理(1)正确选择注射部位,避免刺伤血管。(2)注射完毕后,局部按压。按压部位要准确,对凝血机制障碍者,适当延长按压时间。(3)如针头刺破血管,立即拔针,按压注射部位,更换注射部位重新注射。(4)拔针后针眼少量出血者,予以重新按压注射部位。形成皮下血肿者,可根据血肿的大小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对皮下小血肿早期采用冷敷,48小时后应用热敷促进淤血的吸收和消散。对皮下较大血肿早期可穿刺抽出血液,再加包扎,血液凝固后,可行手术切开取出血凝块。.二、皮下硬结1、原因(1)反复注射同一部位、注射药量过多、药物浓度过高、注射部位过浅,均可形成硬结。(2)进行注射时,
11、微粒随药液进入组织,引起细胞增殖,导致硬结形成。2、临床表现局部肿胀、瘙痒,可扪及硬结。严重者可导致皮下纤维组织变性、增生、形成肿块甚至坏死。3、预防及处理(1)正确掌握注射深度,深度为针梗的12 或 23。(2)避免在同一部位多次注射,避开瘢痕、炎症、皮肤破损处。(3)注射药量不宜过多,推药速度要缓慢,用力药均匀,以减少对局部的刺激。(4)注射后及时给予局部热敷或按摩,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药物吸收,防止硬结形成(但胰岛素注射后勿热敷、按摩以免加速药物吸收,使胰岛素药效提早产生)。(5)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防止微粒污染。禁用长镊敲打安瓶。抽吸药液时不宜将针头直接插入瓶底吸药。禁
12、用注射器直接在颈口处吸药。(6)皮肤严格消毒,防止注射部位感染。如皮肤较脏者,先用清水清洗干净,再消毒。(7)已形成硬结者,用以下方法外敷:用伤湿止痛膏外贴硬结处(孕妇禁用)。用 50%硫酸镁湿热敷。将云南白药用食醋调成糊状涂于局.部。取新鲜马铃薯切片浸入山莨菪碱注射液后外敷硬结处。三、低血糖反应1、原因皮下注剂量过大,部位过深,注射后局部热敷、按摩导致血流加快,使胰岛素的吸收加快。2、临床表现突然出现饥饿感、头晕、心悸、出冷汗、软弱无力、心率加快,重者虚脱、昏迷甚至死亡。3、预防及处理(1)严格掌握给药剂量、时间、方法,对使用胰岛素的病人进行有关糖尿病知识、胰岛素注射的宣教,直到病人掌握为止
13、。(2)把握进针深度,避免误入肌肉组织。如对体质消瘦、皮下脂肪少的病人,应捏起注射部位皮肤并减少进针角度注射。(3)推药前要回抽,无回血方可注射。(4)注射后勿剧烈运动、按摩、热敷、日光浴、洗热水澡等。(5)密切观察病人情况。如发生低血糖症状,立即监测血糖,同时口服糖水、馒头等易吸收的糖类(碳水化合物)。严重者可静脉推注 50%葡萄糖 40-60ml。肌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肌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一、神经性损伤1、原因主要是药物直接刺激和局部高浓度药物毒性引起神经粘连和变性坏死。2、临床表现.注射当时出现神经支配取麻木、放射痛、肢体无力和活动范围减少。约1周后疼痛减轻,但留有固定
14、麻木区伴肢体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发生在下肢行走无力,易摔跤,局部红肿、疼痛。发生在上肢时肘关节活动受限,手部有运动和感觉障碍。3、预防及处理(1)周围神经药物注射伤是一种医源性损伤,应慎重选择药物,正确掌握注射技术,防止神经性损伤的发生。(2)注射药物应尽量选用刺激性小、等渗、PH 值接近中性的药物。(3)正确进行注射部位的定位,避开神经及血管。为儿童注射时,除要求进针点准确外,还应注意进针的深度和方向。(4)在注射药物过程中若发现神经支配取麻木过放射痛,立即改变进针方向或停止注射。(5)对中度以下不完全神经损伤可行理疗、热敷、促进炎症消退和药物吸收,同时使用神经营养药物治疗,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15、。对中度以上完全性神经损伤,则尽早手术探查、做神经松解术。二、局部过全身感染1、原因注射部位消毒不严格,注射用具、药物被污染等。可导致注射部位或全身发生感染。2、临床表现在注射后数小时出现红、肿、热和疼痛,局部压痛明显。若感染扩散,可导致全身菌血症、脓毒败血症,病人出现高热、畏寒等症状。3、预防及处理.与皮下注射法相同。出现全身感染者,根据血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生素。静脉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静脉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一、血肿1、原因老年、肥胖、烧伤、水肿、血管硬化、末梢循环不良等病人,血管弹性差,回血反应迟缓,护士对针头是否刺入血管判断失误,反复穿刺或针头退出血管时局部隆起,形成
16、血肿。凝血功能差或者未及时按压即可引起血肿。固定不当、针头移位,致使针头脱出血管外而不及时拔针按压。老年、消瘦病人皮下组织疏松,针头滑出血管后仍可滴入而造成假象。细小静脉穿刺,针头选择过粗、进针后速度过快,回血后针头在血管内潜行偏离血管方向而穿破血管。拔针后按压部位不当或时间、压力不够。2、临床表现血管破损,出现皮下肿胀、疼痛。2-3 天后皮肤青紫。1-2 周后血肿开始吸收。3、预防及处理选用型号合适、无钩、无弯曲的锐利针头。提高穿刺技术,避免盲目进针。重视拔针后对血管的按压。拔针后用消毒纱布覆盖穿刺口,用拇指按压,按压部位应自针孔以上 1-2cm 处,一般按压时间为 3-5 分钟,对新生儿、
17、血液病、有出血倾向者按压时间适当延长。.若已有血液淤积皮下,早期予以冷敷,以减少出血。24 小时后局部给予 50%硫酸镁湿热敷,每日 2 次。每次 30 分钟,以加速血肿的吸收。若血肿过大难以吸收,可常规消毒后,用注射器抽吸不凝血或切开取血块。二、静脉炎1、原因长期注入浓度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在操作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格而引起局部静脉感染。2、临床表现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全身有畏寒、发热等表现。3、预防及治疗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应用,并防止药液溢出血管外。要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保护静脉,延长其使用时间。若已发生静脉炎,应立即停止在此处静脉注
18、射、输液,将患肢抬高、制动,局部用 50%硫酸镁热敷,每日 2 次,每次 30 分钟,或用超声波理疗,每日 1 次,每次 15-20 分钟。如合并全身感染症状,按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静脉输液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静脉输液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一、发热反应发热反应是输液反应中最常见的并发症。1、原因常因输入致热物质而引起输入的药液或药物制品不纯、消毒保存不良。.输液器消毒不严或被污染。输液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2、临床表现多发生于输液后数分钟至 1 小时,表现为发冷、寒战、发热常在 38左右,于停止输液数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严重者初起寒战,继之高热达40以上,并有头痛、恶心、呕吐、
19、脉速等症状。3、预防和处理输液前严格检查药液质量、输液用具的包装及灭菌有效期。一旦出现发热反应,立即减慢滴数或停止输液。通知医生,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观察生命体征。对症处理,寒战病人给予保暖,高热病人给予物理降温。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必要时送检验室作细菌培养,查找发热的原因。二、急性肺水肿1、原因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荷过重所致。病人原有心、肺功能不良,如急性心功能不全。老年人代谢缓慢,机体调节功能差。2、临床表现病人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闷、气促、咳嗽、咳泡沫痰或泡沫样血性痰。严重时稀痰液可由口、鼻涌出,听诊肺部出现大量湿啰音。3、预防及处理根据病人病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护理 操作 常见 并发症 预防 处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