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一、单选题1 .明代北京宛平知县沈榜所著的宛署杂记记载,沈榜刚上任的时候,宛平县财政只有 50余两存银,而年财政支出却需要6 000多两。“经费”下的“子项目”有:“坛祭、宗庙、陵 园、行幸、宫禁、内府、各衙门、乡试、会试、殿试、乡会试武举”这一现象反映 出明代()A.积贫积弱问题严重B.封建经济发展停滞C.地方财政压力巨大D.社会矛盾极其尖锐2 .如表是唐宋岁入总额中钱币所占之百分比,从中可知,盛唐以后三百余年的中国社 会中()年代岁入总额岁入钱数百分比天宝八年(749750)
2、52 300 000+2 000 000+3.9%天禧五年150 850 10026 530 000+17.6%皇祐元年(10491050)126 251 96439 000 00030.9%治平二年(10651066)116 138 40560 000 000+51.6%A.货币经济对自然经济形成冲击B.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C.商税收入占比呈现出稳定增长D.赋役征收已实现货币化3 .下图为唐中后期到北宋时期政府钱币与实物税收数量折线图。其变化趋势说明() 不复存在;根据材料“不堪兵役和赋税负担的农民大量脱籍逃亡,朝廷控制的纳税人口减少, 赋税收入受到影响”可概括出农民逃亡,户籍不清,户口失实
3、;根据材料“户籍失实,赋役混 乱,官吏趁机作弊从中渔利”可概括出赋役混乱,官吏作弊渔利;中央政府财政困难。A.唐宋土地政策渐趋宽松A.唐宋土地政策渐趋宽松B.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繁荣(2)特点:根据材料“令各省将丁之税摊入地亩,按每地银一两摊丁银若干计算,一起输纳征 解”可概括出简化税收项目和手续;赋税折银,商品货币化;根据材料“平均了赋役负担,较 为公平合理,,可概括出公平合理。影响:根据材料“清初以来各地多种多样的赋役制度得以统 一”可概括出统一了全国的赋役内容;根据材料“南北方的赋役负担渐趋平衡”可概括出平衡 南北方赋役负担;根据材料“无地少地的佃农、手工业者负担减轻”可概括出减轻了无地 少
4、地人民的赋役负担;利于工商业发展;根据材料“有了更多的迁徙流动自由”可概括出削弱 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根据材料“清政府的地丁收入逐年增加,成为清王朝赖以存在的重要 物质基础”可概括出保证政府的赋税收入;利于巩固中央集权。14 . (1)依据:以土地、人丁为征税对象,以资产多寡确定征收数额。原因:唐代中期,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法”存在弊端;政府面临财政困 难;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户籍紊乱。总趋势:税制逐步简化和单一化;赋税由以实物为主向以货币为主转变;征税对象中的 人丁标准逐渐淡化,资产标准逐步凸显。意义: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贫苦农民的负担;有利于人口的增长
5、和 流动;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减轻了封建人身 依附关系,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详解】(1)依据:根据“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得出以土地、人 丁为征税对象,以资产多寡确定征收数额。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唐代中期,土地 兼并加剧,均田制遭到破坏而“租庸调法”存在弊端;政府面临财政困难;安史之乱后,社会 动荡,户籍紊乱。(2)根据两税法、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可以看出,总的趋势是税制逐步简化和单一化;赋 税由以实物为主向以货币为主转变;征税对象中的人丁标准逐渐淡化,资产标准逐步凸显。 意义根据“它在客观上确保了财政收入,缓和了阶级
6、矛盾”可知主要是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贫苦农民的负担;有利于人口的增长和流动;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 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减轻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 答案第4页,共5页的完善。15 .示例:新中国的个税改革折射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以及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个税逐渐失去了存 在的基础和条件。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我国的个税制度重新确立。随着我国社会发展水 平的提高,我国个税制度愈发公平和完善;个税免征额的提高也彰显了国家的人文关怀以及 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的个税制度在增加税收、调节宏观经济以及构建和谐社
7、会方面的作用 也日益突出。总之,新中国的个税改革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时又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税收变化和所学知识 可提炼出论点是新中国的个税改革折射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关于阐释可从新中国成立以 来的经济体制变化和税收政策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即可,需要点出计划经济体制、从计划经 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等方面的变化和税收是在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调整的。最后进 行归纳总结。C.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松弛D.社会动荡影响农业发展4 .有学者认为1799年英国开征个人所得税的先决条件“首先是由于政府成功地(通过 议会)说服公民,所得税对于资助一场深得
8、人心的即使昂贵的战争是必要的;其次,政 府能够提供保证把税金用于军队本身,最终目的就要拿下一场完胜的战役;第三,政府 能够提供保证,每个公民都缴纳自己的那一份,政府机构会相对诚实,没有人会吞噬这 些钱财。”上述材料不能说明()A.开征新税种的目的是解决财政问题B.英国政府清廉公正深受民众的信任C.战争是开征个人所得税的直接原因D.民主政体有助于个人所个税的开征5 .安史之乱以后,各地军政长官都可以任意用各种名目摊派,无须获得中央批准,于 是杂税林立。咸通十一年,陕州大早,庄稼歉收,陕州农民没有饭吃,还得交租交税。 据此可知,安史之乱后的唐朝()A.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比较丰盈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尖
9、锐C.社会经济发展出现停滞现象D.赋税制度亟需进行改革6 .清朝雍正帝在康熙帝“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基础上,把人丁税平均分摊到田亩中, 实行“摊丁入亩”,按占有土地的数量征税。此次赋役制度改革()A.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B.说明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D.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7 .个人所得税是以纳税人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征收对象的税种。下列关于个人 所得税的说法正确的是()A.北洋政府制定了所得税条例,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8 .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C. 1936年国民政府公布了所得税暂行条例,随之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D. 197
10、8年中华人民个人所得税法颁布,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8 .两税法推行后,有人评论:“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 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陆贽(翰苑集)卷22中书奏 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该评论主要想表达()A.分夏秋两次征税从而简化了税收名目B.扩大收税对象以增加财政收入C.收税标准以人丁为主有利于农民人身自由D.制度缺陷加重了人民的负担9 .唐朝时期,成丁的年龄由隋朝时的18岁提到21岁,庸不再有年龄限制,如遇水旱 虫霜成灾,损失40%以上者免租,损失60%以上者免调,损失70%以上者课役皆免。 这说明唐朝()A.创立了租庸调制度B.调整了
11、统治政策C.均田制有实施前提D.赋税标准发生质变10 .资治通鉴载:“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 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 庸调、杂徭悉省。”上述材料反映出()A.征税的主要标准从财产转为人丁B. 土地兼并问题得到根本解决C.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D.农民获得了充分的生产时间11 .文献记载一举措:“通行各省,令行摊征。凡各州县按丁多寡、地亩广狭,分为差 等,每地赋一两,摊地不过二钱,使无业贫民永免催科,有业民户,亦有定额,不致多 寡悬殊。”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该举措是康熙年间实行的摊丁入亩B.农民的赋役从此被
12、彻底废除C.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D.农民赋税负担趋向公平合理12 .西魏权臣宇文泰把全国分为若干个军府,又按经济状况把农民分为数等,从中上等 家庭里划分出参军的军户。为了保障军户安心打仗,北魏保证军户足额占有土地,并免 征部分赋税和力役。西魏的这一做法()A.缩小了社会阶层的身份差异B.探索了按户等征税的做法C.强化了豪强地主的政治地位D.预示了均田制度难以为继二、材料分析题13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革材料一 唐朝前期的租庸调制,是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制定的,是以“人丁为本”的赋税 制度。其课税对象一是田(纳粟或稻),二是户(纳绢或麻),三是身(纳绢或布代役)。 天宝年间,不堪兵役和赋税
13、负担的农民大量脱籍逃亡,朝廷控制的纳税人口减少,赋税 收入受到影响。同时,户籍失实,赋役混乱,官吏趁机作弊从中渔利。这样,租庸调制 无法继续存在下去。为此,杨炎建议推行两税法。户口不再分为主户和客户,一律编入 现在居住的州县户籍,按照贫富差异征收赋税,具体表现为依户等高低纳钱,依田亩纳 米粟。夏、秋两季征之。其中租庸调、杂徭役悉数减省。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 康熙五十一年(1712),颁发谕旨,将全国丁税总额基本加以固定,以后滋 生人丁,永远不再征税。雍正初年,令各省将丁之税摊入地亩,按每地银一两摊丁银 若干计算,一起输纳征解,称为“摊丁入亩”制度。与此同时,又陆续将匠班银、盐钞 银、渔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6 中国 赋税 制度 演变 同步 练习 2022 2023 学年 高中历史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86615408.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