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的起因_发生和建构_徐盛桓.docx
《隐喻的起因_发生和建构_徐盛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隐喻的起因_发生和建构_徐盛桓.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年 月 第 卷 第 期 外语教学与研究 ( 外国语文双月刊 ) ( ) 隐 喻 的 起 因 、 发 生 和 建 构 河南大学 徐盛桓 提要 : 隐喻活动是心智活动 。 语言主体觉知到一个现实的或想象中 的 事 物 与 本 体 有同一性 , 用以作譬 , 这就可以 引 起 隐 喻 , 成 为 隐 喻 的 起 因 。 隐 喻 的 发 生 要 涉 及 主 体 另 一心智过程 : 隐喻是在对本体和 拟 议 中 喻 体 的 认 识 过 程 中 , 在 遗 传 的 秩 序 感 的 引 领 下 , 通过心智里心物同构的作用发生的 。 隐喻的建构体现为本 体的意象在心智里转换为拟 议中的喻体的意象 , 形成
2、 “ ( 显性或隐性 的 ) 本 体 喻 体 ” 的 隐 喻 结 构 ; 本 体 转 换 为 喻 体 就是从对本体的感觉转换为对本体的心理感受 , 从感觉发展为感受的过程就是意识活 动从最初意识发展为反思意 识 的 过 程 , 这 个 过 程 要 经 历 一 次 格 式 塔 转 换 。 喻 体 的 意 象 在心智确定后用语言符号加以描写 , 得出一个 “ ( 显性或隐性的 ) 本体 喻体 ” 的隐喻表 达式 , 这个隐喻就生成了 。 对隐喻 生 成 全 过 程 的 考 察 揭 示 了 隐 喻 所 蕴 含 的 语 言 创 造 性 和意义表达所运用的机制 。 关键词 : 隐喻 、 心物同构 、 同
3、一性 、 格式塔转换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 前言 隐喻是心智的产物 。 心智活 动 涉 及 许 多 心 理 活 动 , 其 中 很 重 要 的 是 感 觉 知 觉活动 。 借助心理学关于各个 感 官 特 别 是 视 觉 形 式 的 理 论 , 能 对 隐 喻 从 起 因 到 最后的生成做出较为明晰的描述和解释 。 本文试图运用心理学理论特别是关于 感知的理论对隐喻进行析解 , 希望能比较细致地说明隐喻发生的过程 , 具体回答 同隐喻的起因 、 发生和建构相关的如下三个问题 : ) 直观地说 , 隐喻表达 是 一 物 喻 一 物 引 起 的 , 这 是 隐 喻 的 起 因 。
4、 那 么 为 什 么可以用一物喻一物? 本文 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 心智哲学视域下英语辞格系统生成机制研究 ” ( ) 的阶段性成 果 , 并在第八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 ( 年 月 日 , 开封 ) 上做主题发言 。 ( 徐盛桓 隐喻的起因 、 发生和建构 ) 一物喻一物的 “ 物 ” 原 来 都 是 物 理 事 件 。 那 么 是 如 何 从 物 理 世 界 发 生 为 一个隐喻表达的心智活动? ) 一物喻一物就是以喻体喻本体 。 那 么 本 体 喻 体 是 如 何 转 换 以 建 构 出 喻 体 , 最后生成一个完整的隐喻表达的 ? 本体和喻体在心智里表现为概念运动 ; 概念是从事物事
5、件概括出来的认识 ; 从语言来说概念由词语表 征 。 因 此 下 文 “ 概 念 ” 、 “ 事 物 事 件 ” 、 “ 语 词 ( 词 语 ) ” 三 个概念可分别用于指隐喻活动中不同阶段的本体和喻体 , 行文时不一一说明 。 隐喻的起因 : 事物的 “ 同一性 ” 表面上看 , 隐喻是以一物 ( 事物 、 事件 , 下同 ) 做喻体 , 以喻显性的或隐性的另 一物 ( 本体 )。 ( :) 指出 , “ 隐喻的实质是用一 类 事 物 理 解 和体验另一类事物 ” 。 能以 一 物 喻 一 物 源 于 这 二 物 有 “ 同 一 性 ” ( ); 人 们 的心理活动对这二物同一性的发现 、
6、注意 、 觉知和把握 , 这是隐喻的起因 。 什么是二物 有 同 一 性 ? 这 可 以 用 近 代 德 国 数 学 家 、 哲 学 家 莱 布 尼 茨 ( ) 著 名 的 “ 不 可 分 辨 物 的 同 一 性 ” ( ) 原 理 : ) 做出说明 。 这 个原理告诉我们 , 如果任意两个对象 ( 如 和 ) 是同一的 , 那么关于它们的任何陈述都是不可分辨的 , 它们在任意的公式中出 现都可相互替换 , 表明它们有同一性 。 换句话说 , 二物有同一性表明它们是不可 分辨的 、 它们在一定情境中可以相互替换 。 用公式表示是 : () ( ( ) ( )( 读如 : 对于任一个 和任一个
7、, 如果 , 那么 同任一属性 结合为陈述实质上等价于 同这个属性 结合为陈述 ) 这是 “ 同 一物的不可分辨性 ” ( ); 反 过 来 , “ 不 可 分辨物也是同一的 ” , 即 : ( ) ( ( ) ( ) 试看 “ 自是飞花轻似梦 , 无边烟雨 细 如 丝 ” ( 王 观 浣 溪 沙 ), 隐 喻 的 原 文 “ 飞 花轻似梦 ” 、 “ 烟雨细如丝 ” 提示了它们的同一性表现在什么地方 ( “ 轻 ” 和 “ 细 ” ), 用梦境的轻盈比喻花落的轻盈 , 二者在感觉上的 “ 轻性 ” ( ) 是相同的 ; 在 这个意义上说 , 他 们 是 同 一 的 , 在 一 定 的 情 境
8、 中 可 以 相 互 替 换 。 借 用 上 述 ( )、 ( ) 的公式可表示如下 : ( ) 花 梦 ( 轻 ( 花 ) 轻 ( 梦 )( 读如 : 如果花 梦 , 那么 “ 花轻 ” 实质上等价于 “ 梦 轻 ” ) ( )( 轻 ( 花 ) 轻 ( 梦 ) 花 梦 ( ” ) 雨 丝 ( 细 ( 雨 ) 细 ( 丝 ) ( ( 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 期 ( ” )( 细 ( 雨 ) 细 ( 丝 ) 雨 丝 莱布尼茨的这个原理是一 个 本 体 性 的 原 理 , 它 的 意 思 是 只 要 两 事 物 看 起 来 十分相似 、 看起来好像是不可分辨的 , 那就可以把它们看成是同一的 。
9、 这实际表 明 , 世间上若存在两事物看起来十分相似 、 好像不可分辨 , 但它们其实也不会绝 对相同 。 相异但是同一的东西正是构成隐喻的本体和喻体二物的基本特征 。 莱布尼兹的这一 “ 同一物不可分辨性 ” 的思想十分重要 , 后来被弗雷格引进 到逻辑中 , 成了现代逻辑一 个十 分 重 要 的 运 算 原 理 , 即 “ 同 一 性 的 可 替 换 原 理 ” 。 “ 替换 ” 也是隐喻的表层工作原理 。 但将这一原理引入逻辑时并没有经过严格论 证 。 按照 “ 同一物不可分辨性 ” 的 思 想 , 其 中 一 个 严 重 的 后 果 是 会 出 现 “ 连 锁 悖 论 ” 或近似连锁悖
10、论 , 如忒休斯之船悖论和颜色悖论 。 前者是说 , 为了修理忒休 斯之船 , 每次换一个小小的零部件 , 那同原来之船看起来是不可分辨的 ; 但当全 部零部件都换完了 , 那还叫忒休斯之船吗 ? 后者是说 , 将 块从红色到咖啡色 的色块按从红一点点变浓为咖 啡 色 的 次 序 排 列 , 那 么 相 邻 的 两 小 块 的 颜 色 看 起 来是不可分辨的 , 最后就会得出结 论 : 红 色 就 是 咖 啡 色 ! ( 陈 波 : )。 为 了应对这个困难 , 上一世纪 年 代 , 波 兰 数 学 家 伯 拉 克 ) 提 出 “ 粗 糙 集 ” ( ) 概 念 , 对 不 可 分 辨 关 系
11、 做 了 细 致 实 用 的 区 分 , )。 除经典的不可分辨的 关 系 外 , 还 区 分 了 多 种 类 似 的 不 可 分 辨 关 系 , 即 存 在 不同程度的同一性 , 如容 差 关 系 、 限 制 容 差 关 系 、 非 对 称 相 似 关 系 等 等 。 本 文 接受这种 “ 粗糙集 ” 的观念 , 但 按 隐 喻 研 究 的 需 要 , 我 们 拟 区 分 四 种 情 况 : 相 同 不 可分辨 、 相似不可分辨 、 相应 ( 对 应 ) 不 可 分 辨 和 相 关 不 可 分 辨 ; 这 四 种 情 况 很 可 能是一个连续统 。 因此 , “ 不可分辨性 ” 是一个模糊变
12、量 , 就是二者在某一方面彼 此相同 、 相似 、 相 应 ( 对 应 )( ) 或 相 关 。 由 于 事 物 有 这 样 的 同 一 性 , 才能构成借 一 物 以 喻 另 一 物 的 隐 喻 , 也 就 是 通 常 所 说 的 “ 本 体 是 ( 或 似 、 如 等 ) 喻体 ” , 例如 “ 日出江花红胜火 , 春来江水绿如蓝 ” ( 白居易 忆江南 )。 但 是有些隐喻表达并没有这样的提示 , 有些甚至连本体都隐去 , 这就给读者提供了 极大的理解空间 , 可从多个不同的维度来解读 。 如 “ 东风夜放花千树 , 更吹落 , 星 如雨 。 宝马雕车香满路 ; 凤箫声动 , 玉壶光转
13、, 一夜鱼龙舞 ” ( 辛弃疾 青玉案 元 夕 )。 这里把树上挂着花灯比作 “ 花千树 ” ( 千树开花 )、 把焰火纷乱落下比作 “ 星 如雨 ” 、 把月亮比作 “ 玉壶 ” 、 把舞 动 的 鱼 灯 龙 灯 比 作 “ 鱼 龙 舞 ” 。 上 述 本 体 与 对 应 的喻体都是在某方面相似 、 相 应 或 相 关 的 。 语 言 主 体 觉 知 到 它 们 在 这 些 方 面 的 同一性 , 用以作譬 , 这就引起了隐喻 , 成为隐喻发生的起因 。 同一性是哲学 、 逻辑学 、 心理学研究都关注的一个课题 。 哲学和逻辑学主要 关注同一性形而上学问题 , 对其理念进行分析 , 并思考同
14、一性的性质 、 特点 ; 心理 学关注同一性在心智中怎样形成 , 包括其中的心理因素 、 心理过程 、 心理特征等 ( 徐盛桓 隐喻的起因 、 发生和建构 以及同一性对认识活动的 影 响 。 隐 喻 研 究 借 用 这 里 的 学 术 资 源 , 要 从 隐 喻 的 角 度关注同一性的特征 , 并从对同一性认识的心理因素 、 心理过程思考隐喻发生的 起因 , 进而考察隐喻的发生和建构 。 根据隐喻研究的需要 , 我们 在 前 人 解 释 的 基 础 上 对 隐 喻 涉 及 的 同 一 性 做 出 如下理解 : 同一性是主体对表象相 异 的 两 ( 或 更 多 ) 对 象 根 据 自 己 的 认
15、 识 所 及 对 其某一方面的某种程度的 共 同 点 的 特 征 做 出 的 概 括 。 就 隐 喻 来 说 , 这 相 异 的 两 物就是其本体和喻体 ; 而其 “ 某一 方 面 ” 主 要 集 中 在 本 体 和 喻 体 所 指 称 的 事 物 的 现象特征 ( ) 和 质 地 内 容 ( ) 方 面 ; 而 事 物的现象 特 征 和 质 地 内 容 是 人 们 对 事 物 产 生 的 “ 它 像 什 么 ” 的 意 识 感 受 性 ( ) 的主要内容 。 这个 “ 同一 ” 的模糊变量会表 现 为 不 同 的 程 度 , “ 同 一 ” 的 形 式 的 表 现 是 多 种 多样的 , “
16、 同一 ” 所联系的个体是多元的 , “ 同一 ” 所涉及的方面是多角度的 。 简而 言之 , 这一切可归纳为这一类事物 中 若 干 个 体 之 间 的 相 同 、 相 似 、 相 应 ( 对 应 ) 或 相关之点 : 事物 同 可能因有 方面的共同点 、 相似点 、 对应之处或相关的方 面归为同一类 , 同 又会因有 归为同一类 , 同 还会因有 归 为同一类 , 如 此 等 等 。 例 如 , 木 制 家 具 这 类 事 物 的 其 中 一 个 同 一 性 是 其 “ 木 性 ” ); 黑板 传统黑板 同 黑 豆 的 外 表 都 是 黑 色 的 , 它 们 的 一 个 同 一 性 表 现为
17、其 “ 黑性 ” ( ), 如此等等 。 再 如 , “ 小 时 不 识 月 , 呼 作 白 玉 盘 ; 又 疑 瑶 台镜 , 飞在青云端 ” ( 李白 古 朗 月 行 )。 满 月 和 圆 的 白 玉 盘 外 形 是 圆 的 , 这 是 它 们的一个同一性 “ 圆性 ” ( ); 月 亮 和 镜 子 看 上 去 都 是 明 亮 反 光 的 , 这 又 是它们的一个同一性 “ 光 亮 性 ” ( ), 隐 喻 就 是 由 这 样 的 同 一 性 引 起 的 。 “ 休簸战旗红 , 早送鲥鱼如雪过江东 ” ( 陈 维 崧 虞 美 人 ), 这 句 词 是 说 , 不 要 再 摇 动战旗了 , 息
18、战吧 , 让战士能像 白色的 鲥鱼蜂拥过江那样快快回家 ; “ 治大国若 烹小鲜 ” ( 老子 道德经 , 第六十 章 ), 这 里 把 治 国 某 方 面 要 注 意 之 点 比 作 煎 小 鱼 应注意之点 ; “ 春色已看浓似酒 , 归 期 安 得 信 如 潮 ” ( 纳 兰 容 若 浣 溪 沙 ), 把 春 色 的 “ 浓 ” 与酒味的浓 、 归期守约与潮汐定时发生联系起来 , 以后者喻前者 。 从黑豆 与黑板黑的同 , 到月与白玉盘的似 , 到战士过江回家与鲥鱼蜂拥过江的对应 , 再 到治大国与烹小鲜和归期与潮水相关联 , 二者之间的同一之处越来越抽象 , 越来 越需要想象力 , 大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隐喻 起因 发生 建构 徐盛桓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