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贵州省六校联盟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一)(附答案详解).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2023学年贵州省六校联盟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一)(附答案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贵州省六校联盟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一)(附答案详解).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2023学年贵州省六校联盟高三()月考语文试卷(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明代的思想文化直接影响了文学的发展。明前期,在理学和八股文的禁锢下,文学长期发展缓慢。 后来王守仁“心学”的出现,带动了明代儒学的复兴,与之同时,以李梦阳为首的“前七子”, 倡言复古运动,反对台阁体文风,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抵制明朝的正统“儒”道, 提倡恢复到宋以前的“儒”道,明代文学由此开始出现变化,但主张复古的文学家们未能给明代 文学找到真正的出路。明后期,泰州学派和李赞的出现,给文学送来春风,形成一股进步文学思 潮。这一进步的文学思潮的主要观点和倾向是:第一,主张文学要表现真性情。李赞童心说说
2、:“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 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李赞认为,好的文章皆出自真心。 汤显祖牡丹亭题词提出真情至上论,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袁宏道论诗文创作也主张应“独抒性灵,不拘 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这种真情说具有反对封建理学束缚人性的进步意义。第二,反对封建礼教,反对假文学。他们认为封建伦理法规使人从真人变为“假人”。因此宣扬 封建礼教的文学就是虚伪的假文学。汤显祖在寄达观中说:“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 李赞说:“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
3、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 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 ”这些主张鲜明地表现出反道学、反假文学 的倾向。第三,反对模拟占人,强调文学应随着时代发展而独具面貌。李赞说:“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 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 传,为今之举子业。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袁宏道在与丘长孺信中也说: “今之君子,乃欲概天下而唐之,又且以不唐病宋。夫既以不唐病宋矣,何不以不选病唐,不汉魏病选,不三百篇病汉,不结绳鸟迹病三百篇耳阶果尔,反不如一张白纸。”他主张“各 极其变,各穷其通”,一代文学要有一代文学的面貌。这些主
4、张极大地冲击了文坛上的复古主义。 第四,重视并提倡通俗文学,特别推重戏曲和小说。李赞将西厢记水浒传视为天下“至 文”,大力提倡被当时正统文学观念视为不登大推之堂的戏曲和小说。徐渭、汤显祖在积极进行 戏曲创作的同时,还进行戏曲居吐本的评点、校勘。冯梦龙整理话本、章回小说和民歌。这些都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戏曲小说的社会地位。明后期经济与思想文化的变化所形成的文艺新思潮,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这 种进步文艺思潮的呐喊声中,文学获得了巨大发展。在戏曲、小说领域,杰出作家和作品层出不 穷,谱写出了中国文学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节选自明代的思想文化时文学的影响有删减)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
5、据要求写作。材料一:“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三国演义材料二:“我常把自己比作小草,小草能生在高山、峡谷,河溪旁,峭壁上,它以不同的方式,为大 地献出自己的翠绿。”一一史光枉以上两句名言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实际写一篇作文。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800字。答案和解析13.【答案】B、A、B【解析】(1)B.封建伦理法规之所以使人从真人变为假人,因为”因果倒置,原文第 三段是“他们认为封建伦理法规使人从真人变为假人。因此宣扬封建礼教的文学就是虚伪的 假文学”,可见“封建伦理法规使人从真
6、人变为假人”是原因,“宣扬封建礼教的文学就是 虚伪的假文学”是结果。故选B。(2) A. ”将明代中期与后期进行对比”错误,原文第一段说“后来王守仁心学的出现,带动 了明代儒学的复兴,与之同时,以李梦阳为首的前七子,倡言复古运动,反对台阁体文风”“明 后期,泰州学派和李赞的出现,给文学送来春风,形成一股进步文学思潮”,可见文本没有“将 明代中期与后期进行对比”。故选A。(3) A. “只要出自真心,都能写出好的文章”错误,说法绝对,原文第二段是“李贽认为,好的 文章皆出自真心”,但不能由此推断出“只要出自真心,都能写出好的文章”。C. ”诗文具体创作都不能模仿占人”错误,曲解原意,原文第四段强
7、调“反对模拟古人,强调文 学应随着时代发展而独具面貌”,而不是具体诗文创作不能模仿古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是极其错误的主张”的定论也绝对。D. “比唐宋时期的文艺新思潮更有利于中国封建时期文学的发展”错误,无中生有,原文最后一 段是“明后期经济与思想文化的变化所形成的文艺新思潮,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是前所未有 的”,没有说“比唐宋时期的文艺新思潮更有利于中国封建时期文学的发展”。故选Bo答案:(1) BA(2) B(1)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回归原文,用原文相关信息 辨析选项。(2)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与原文相关信息进行对
8、比,进 而辨析选项正误。(3)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解答本题,需要先理解选项信息,再联系原文观点 进行辨析。信息判断类题目的方法:材料与选项对照法,把阅读材料与选项进行一一对照,判断它们的正误。材料整合处理法,对所列材料进行整合与分析,印证选择或判断的正误。关注细节法,关注材料中的细节,进行比较鉴别,特别是容易忽略的部分。46.【答案】D、B、【解析】(1)A. “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新增装机容量比水电、火电和核电新增装机容量大”错误, 原文是“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新增装机容量同比增加,水电、火电和核电新增装机同比减少”,是 同比的增加减少,没有横向比较。B. “占全国发电装机容量17.
9、2%占全国发电装机容量26.7%”错误,原文为“风电装机容量约 3.4亿千瓦,同比增长17.2%;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3.4亿千瓦,同比增长26.7%”,不是所占 百分比,都是同比增长率。C.各项数据与原文不符。原文为“湖北省参加抗旱的干部群众达183.7万人次,累计投入抗旱资 金11.3亿元,投入抗旱泵站3.65万座、机动抗旱设备36.98万台套”。故选D。(2) B. “将给全国今年的粮食供应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错误,文中只说“地处鄂北岗地的枣阳 市是湖北重要的粮食产区,今年入夏以来,持续高温少雨天气给当地的水稻等农作物生长带来不 利影响”,没有涉及全国粮食供应问题。选项无中生有。故选B。
10、(3)措施:结合“2.5万余名电力抢修人员24小时待命,突发故障情况下先生电、后抢修,940支党员服 务队、党员突击队,1.8万余名党员奋战保电一线来自江苏、江西、山西等13个省份的50台 发电车陆续到达四川成都,提高特殊情况下的应急保障能力”可概括出,国家组织专业人员,发 动党员先锋,赴川奋战保电一线,提高特殊情况下的应急保障能力;结合“四川广大工业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响应让电于民号召,安排车间停产、职工 放假”可概括出,四川广大工业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响应“让电于民”号召;结合“四川多地已主动关闭多处景观照明、户外广告照明、灯光秀。在此,呼吁全社会节约用电、 科学用电、低碳生活
11、,共同打赢能源保供战”可概括出,全社会节约用电、科学用电、低碳生活, 共同打赢能源保供战。思考:言之有理即可。结合此次四川水电发电不足,各地组织发电机支援可知,将来应继续调整发电能源结构,让能源 多样化;从环保角度考虑,应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保护生态环境:针对此次四川极度供电量不足情况可考虑,要提前备好充足能量,则将来应探索储能技术,提高应变能力等。答案:(1) DB(3)措施:国家组织专业人员,发动党员先锋,赴川奋战保电一线,提高特殊情况下的应急保 障能力。四川广大工业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响应“让电于民”号召。全社会节约用 电、科学用电、低碳生活,共同打扁能源保供战。思考:言之有理即可。
12、如:继续调整发电能源结构,让能源多样化;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保护生 态环境;探索储能技术,提高应变能力等等。(1)本题考杳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 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解答筛选文中信息的题目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 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相对。(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到材 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根据这些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
13、句,形成 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 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 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79.【答案】D、【解析】(1) D. “运用典型化的场景正面烘托人物状态”有误。应是侧面烘托。 故选:Do(2) “我”在小说中起到线索的作用。“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 了周瑜”是“我”见到周瑜的开始,也是故事的开端;“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为在这旷野 上,只有两个人睁着眼睛”“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 ”等由“我”与
14、周瑜开始交互等的 语句,则使得故事继续发展下去。而文中“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 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 ”“我站了起来,重复了一遍刚才说过的话,然后慢慢转身,恋恋不舍 地离开周瑜” “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等语句则引发并 具体展现了 “我”的离去,以及故事的结束。由此可见“我”是连缀小说材料的线索。通过“我”的眼睛,一开始看见周瑜”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 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展现他热衷于战争的形象。而后文中, 作者又通过“我”的眼”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
15、一把寒光 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 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此处又以“艾草”的谐音象征“爱”,展现周瑜对战争态度的改变,以 及开始接受、追求和平的态度。文中又有多处“我”与周瑜的论辩,如“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 光”“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 ”“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我喜 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由此可知,周瑜认为英雄的价值存在 于战争中,“我”认为真正的英雄不披铠甲。文中通过“我”的观点态度,揭示了现代人珍爱和 平的主题。(3)结合“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
16、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 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我说”“周瑜笑了起来”“我们相对着”可知,整个故事就是一个梦境 的展现,在梦中现实人物和历史人物相遇,穿越时空进行交流。根据“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可知,“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农妇,只是一 个普通人;而结合文中“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 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该I可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等对“我”的喜好可知,“我” 身份普通,所有对生活的向往都是自由、朴素的平凡愿望。结合“这鼓角声令我心烦”“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你 不披
17、铠甲,才是真正的英”“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可知, 小说主要借助梦境展现“我”对战争和英雄的理解,表达对和平的期待,对平凡、朴素、美好的 世俗生活的喜欢和向往。答案:(1) D(2)“我”是线索人物,通过“我”见到周瑜、与周瑜交谈、离开周瑜串联起小说的所有情节; “我”是整个事件的亲历者、陈述者,通过“我”见证了周瑜对待战争的态度的变化。文中 通过“我”对英雄和战争的理解,引领读者去思考探索,有助于揭示小说的主题。(3)小说整个故事都发生在梦境之中,通过梦境这样一个小角度,现实人物和历史人物相遇, 穿越时空进行交流:从人物身份看,文中主要人物“我”是一个过着平凡
18、生活的普通村妇形象; 小说借助梦境展现“我”对战争和英雄的理解,表达对和平的期待,对平凡、朴素、美好的世 俗生活的喜欢和向往,揭示了珍爱和平的主题。(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小说内容,结 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相关人物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该人物在文中的描写以及小 说的情节、主题等方面加以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题干指定的某种写作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根据题干中相关写作 特色的提示,准确理解艺术特色含义,结合相关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次要人物为主要人物服务,烘托突出主人公性格;
19、深化主题;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烘托气氛。小 说中次要人物往往着墨不多,但其地位不可忽视,他们是作者精心安排的角色。1013.【答案】A、D、D、【解析】 “翼卒”主谓结构,表意完整;“子志”是同位语,作后句中“嗣”的主语,故应 在“子”前面断开。排除CD。“会”是副词,作“帝崩”的状语,故应在“会”前断开,排除B。 译文:刘翼死后,他的儿子刘志继承侯爵,梁太后想把自己的妹妹嫁给刘志为妻,(就征召刘志 来京都洛阳,)刘志刚抵达夏门亭,就赶上皇帝去世,梁翼想拥立刘志为帝。但众臣的意见都与 梁冀不同,(梁冀)心里愤愤不满。故选:A。(2) D.“相同”有误,前句的“径”意为径直;后句的“径”是名词,意
20、为小路。句意:吴祐也 径直离去/怀中藏好宝璧,从小路逃出。故选:D。(3)D. “李固临终前与胡广、赵戒一起上书朝廷”说法有误。根据原文“与胡广、赵戒书日”可 知,李固临终前不与胡广和赵戒一起上书朝廷,而是写信给胡广和赵戒。故选:Do(4)“以,因为;“方”,正;“须”,等到。译文:梁太后因为扬州、徐州一带盗贼正盛, 打算等征召的各路王侯抵达洛阳后再宣布发丧。“乃”,于是:“更”再次;“奏”,举发。译文:梁冀听到这一消息,大为惊恐,惧怕李固 的名声和德行最终会成为自己的祸害,于是再次根据前事举发李周。答案:(1) AD(2) D(4)梁太后因为扬州、徐州一带盗贼正盛,打算等征召的各路王侯抵达洛
21、阳后再宣布发丧。梁冀听到这一消息,大为惊恐,惧怕李固的名声和德行最终会成为自己的祸害,于是再次根据 前事举发李固。参考译文:东汉冲帝永嘉元年春季正月戊戌(初六)日,冲帝在玉堂前殿去世。梁太后因为扬州、徐州 一带盗贼正盛,打算等征召的各路王侯抵达洛阳后再宣布发丧。太尉李固说:“皇帝年龄虽小, 仍然是全国的君父。今口去世,人与神都感伤震惊,哪有做子女的反而共同陷匿君父去世消息的 道理!过去秦始皇死后的沙丘之谋,以及近bl迎立北乡侯之事,都是秘不发丧所致,这是天下最 大的禁忌,绝对不可以这样做。”梁太后接受了建议,当晚就宣布发丧。梁太后把国家政事都交 给辅政大臣,李周所提出的建议,梁太后大都采纳。为
22、非作歹的宦官一律被贬斥遣退,天下之人 都期望政治清明,而梁冀却对此卜分痛恨。起初,平原王刘翼被贬回河间以后,其父河间王刘开请求分盆吾县给刘翼,同时请封刘翼为 侯,顺帝同意了。刘翼死后,他的儿子刘志继承侯爵,梁太后想把自己的妹妹嫁给刘志为妻,(就 征召刘志来京都洛阳,)刘志刚抵达夏门亭,就赶上皇帝去世,梁冀想拥立刘志为帝。但众臣的 意见都与梁冀不同,(梁冀)心里愤愤不满,但又无法强迫大家。曹腾等人听说后,夜里前往梁 冀那里游说:“将军几代都是皇亲国戚,又执掌国家大权,宾客遍布天下,难免有些差错。清河 王严厉明察,假如真立为帝,那么将军遭受祸难为期不远,不如拥立蠡吾侯刘志,可以长久保全 富贵。”梁
23、冀认为曹腾等人说得很对。第二天,重新召集公卿进行商议,梁冀在会上气势汹汹, 言辞严厉激烈,自胡广、赵戒以下的大臣无不感到震慑畏惧,只有李固和杜乔仍坚持原来的主张。 李周仍然希望拥立众心归附的清河王刘蒜,再次写信劝说梁冀,梁冀更加怒不可遏。梁冀于是诬 陷李固和杜乔,梁太后向来了解杜乔的忠诚,不同意此事。梁冀于是将李固逮捕下狱。(李固的) 门生渤海人王调身戴刑具向朝廷上书,证明李固的冤枉。河内人赵承等数十人也在腰上系着腰斩 时所用的刑具,一起上朝去申诉,梁太后下诏赦免李固。等李固出狱之时,京师洛阳的街市里巷 到处欢呼万岁。梁冀听到这一消息,大为惊恐,惧怕李固的名声和德行最终会成为自己的祸害, 于是
24、再次根据前事举发李固。大将军长史吴祐对李固被冤枉一事十分伤感,与梁冀争辩。梁英大 怒,不肯接受,(梁冀)怒气冲冲地起身进入内室,吴祐也径直离去,李固于是死于狱中。临终 之前,李周写信给胡广和赵戒说:“我李固蒙受朝廷厚恩,所以才竭力辅佐,不顾个人安危,志 向是扶持匡正朝廷,使木朝功业与文帝、宣帝时代相比一样兴隆。想不到满朝梁姓之臣迷恋谬误, 而你等曲意顺从,使吉祥化为凶险,使成功转为失败!汉朝衰弱从此开始。你等享受皇上丰厚的 俸禄,看到社稷将要倒塌却不去扶持,对于倾覆朝廷的大事,后世良史怎么会偏私阿曲?我的生 命虽然结束,但已经得到仁义,还有什么可说。胡广、赵戒看到李固的书信悲痛惭愧,都长叹 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2023 学年 贵州省 联盟 月考 语文试卷 答案 详解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