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沙市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附答案.docx
《湖北省沙市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沙市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附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2021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命题人:葛琼妹 审题人:高伦强考试时间:2022年1月2日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我国传统史学有许多优长之处,史论结合便是其中之一。左传 的“君子日”,史记的“太史公日”,资治通鉴的“臣光日”等,都 是史论结合的代表。同时,在史书注释、书目提要中也都包含丰富的评论。 这些史论结合的精彩之论代表了我国传统史学的理论积累,需要下功夫深 入发掘和总结。关于史记中的史论,我们比较熟知的是“太史公日”。凡是研究 过司马迂史学思想的人都知道,其史论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
2、比如,他对 当时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就非常关切。在平准书和货殖列传里,司 马迁试图从经济发展中探寻社会发展的原因。在货殖列传中,他在分 析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情况时说:“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 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 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 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这段论述 一方面说明物质生产的历史有其自身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另 一方面说明社会分工是由生产和交换的需要决定的,而社会生产的发展又 是由于人们为满足物质需要而从事工作的结果。这些论点表明司马迂已经 认识到
3、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且力图以此为切入点探索社会 发展的原因。这可以说是一种朴素的唯物史观。再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所发表的史论, 一般都认为有两种形式:一是“臣光日”,二是引前人的史论。其实除了 这两种形式,司马光在书中还常常借历史人物之口来发表议论、表达自己 的观点,其史论内容十分丰富而且十分深刻。以“臣光日”中关于治国用 人方面的一些史论为例。司马光提出“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认为一 个国家能否治理得好,关键在于能否选拔一批得力的人才,所以他在资 治通鉴中非常注意并突出叙述了举贤用能的史实。在用人问题上,他主 张用人唯贤,反对用人唯亲。他说:“臣闻用人者,无亲
4、疏、新故之殊, 惟贤、不肖之为察。”怎样才算是“贤”呢?司马光认为必须以德为本、德 才兼备:“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 才之帅也。”资治通鉴关于用人方面的精彩之论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 活,筑就出无限生机与新的活力,也做到了品牌自身的革新重生。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请将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 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19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 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二)名著解析II (6分).鲁迅对于红楼梦的人物塑造,也是非常欣赏的。他是
5、这样评价的: “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人, 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的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 真,体现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请你从红楼梦选取一个符 合鲁迅评价的人物,结合具体情节内容,分析该人物形象的“真字数 不少于70字。四、写作(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汉语盘点年度国内字”活动近日在京揭晓,该活动已连续举办17 年,鼓励全民用语言记录生活,描述中国视野下的社会变迁。经网友推荐 和语料库大数据提取,“稳”字从汉语的汪洋大海中浮出水面,成为“2022 年度国内字”,定格下了我们的年度记忆,也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期盼。
6、2022 年走过风风雨雨,我们迎难而上、稳步向前。彳急,体现在经济要稳中求进, 社会要长期稳定,改革要蹄急步稳,发展要行稳致远,中国饭碗要端稳, 就业民生要保稳。年中国际战事云谪波诡,我们要从容应对;年末国内疫 情冲击肆虐,我们更要用平稳的心态迎接挑战。“眼前形式胸中策,缓步 徐行静不哗”,沉稳从容,方可制胜于千里之外。请结合上述材料,以“稳”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对自身的反思、 对社会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 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字。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答案1、C .“体现了史学研究对现实社会的关怀和经世致用”错误,材料二 原文
7、是“近些年兴起的环境史、灾荒史、医疗史、乡村史、城市史等研究, 有很多成果就是史学研究对社会关怀的体现,也是史学经世致用的表现”, 可见原文的意思是“有很多成果就是史学研究对社会关怀的体现,也是史学 经世致用的表现”,选项曲解文意。2 . D “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结论,从而认识人类的命运“错, 原文是“真正的史学家都将认识人类的命运作为自己学术活动的出发点,力 图通过对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等的反思,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 结论工“认识人类的命运”是出发点而不是结果,故选D。3 . C A.“辨析史事上记载的讹误和前人注释的错误“无中生有,材料 一只说“对以前的历史学家、历史事件、历史
8、人物有很多评论,这些评论都 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未说“辨析史事上记载的讹误和前人注释的错误” 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B.“如果就会”错误,把史书注释当成纯粹 的史料,未必就会误解胡三省的注释的意义。D ”史学研究作为当今时代的 制高点”错误,材料二中是“史学研究应该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而不是“史 学研究作为当今时代的制高点”。4 .首先,开门见山,提出史论结合是我国传统史学的优长的观点; 接着,选取史记资治通鉴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史书,详细阐述如 何“史论结合”;然后,以胡三省注评资治通鉴为例,阐述了史书注 释的意义。最后,总结全文,解释发挥史论结合优长的意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述思
9、路的能力。根据第一段开头“我 国传统史学有许多优长之处,史论结合便是其中之一“可知,文章首先提出 史论结合是我国传统史学的优长的观点。第二段”关于史记中的史论, 我们比较熟知的是太史公曰、第三段再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所发表的史论,一般都认为有两种形式:一是,臣 光曰,二是引前人的史论”,具体列举有代表性的史书,阐述如何“史 论结合第四段,以胡三省注评资治通鉴为例,阐述了史书注释的意 义。最后一段“对于这一优良传统,我们应认真加以研究和总结,使我国史 学发展在面向未来的同时不忘本来,为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 术体系、话语体系提供充足养料是总结全文,解释发挥史论结合优长
10、的意 义。5 .以史为鉴,认真研究、总结史论结合的传统,在面向未来的同 时不忘本来;探索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与规律,为文明的发展提供借鉴 与参考;发挥史学传承文明、启迪未来,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 构建中国特色史学体系,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史学智慧。【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的论 述思路可知,材料一最后一段是在解释发挥史论结合优长对当下的意义, 可概括第一点答案:以史为鉴,认真研究、总结史论结合的传统,在面向 未来的同时不忘本来。材料二开头阐释史学的含义,”史学的重大使命是探 索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与规律,为文明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据此可概 括第二点答案。
11、材料二最后一段阐述当今时代重视对历史的总结和传承的 做法,根据“从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发挥史学传承文明、启迪未 来,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可概括第三点答案。依据“努力构建中国 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努力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 提供史学智慧”可概括为第四点答案。6、D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A我,感到很 伤心”错误,无中生有。由原文“但是,透过这些辞令,可以看出真正的含 义:我受奖仅仅由于我是个美国人。打那以后,伙伴们对我的态度有点变 了”可知,原文只是说“伙伴们对我的态度有点变了,并没有说“俄感到很 伤心二B ”使得行文节奏更舒缓”错误,简短的对话
12、应是加快行文节奏。 C.”表现出他对我的不耐烦”错误。此时少校因遭受悲痛的丧妻之苦,才流 露出看似不近情理的言行,并不是对我的不耐烦。7 . B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用 简洁的语言直接描写了战争的血腥与残酷”错误。小说中没有直接描写战争 的血腥与残酷,而是通过探寻伤残军人的内心世界去揭露战争的残酷。8 .身为美国兵的“我”,在战火纷飞的意大利,是一个“异乡人”。对于亲历战争的意大利伤病员来说,米兰远离战场,是另一个世界, 是“异乡”。战争给九死一生的军人们造成的身体和心理创伤,使得他们永远也 无法回到原先的生活状态,孤寂地生活在另一个世界,是一个精神的“异 乡
1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从文中第 一段可以知道,故事发生在米兰,从文中“我受奖仅仅由于我是个美国人” 可以知道我是美国人,身为美国兵的“我”,在战火纷飞的意大利,是一个“异 乡人工从文章开头“秋天,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米 兰的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转眼间华灯初上,这时沿街看看橱窗很 惬意可以知道,战争已经远离米兰,华灯初上,看橱窗很惬意,从中可以 体会出,这是一个和平的世界,作为一个伤员,经历了战争经历了生死的 伤员,这是另一个世界,另一种生活,是“异乡我每天去医院治疗, 期待着好起来的那一天,是“在异乡”的深层义,预示着和平。文中写到“我 的
14、膝关节有病,从膝盖到踝节之间的小腿僵直,没有腿肚子似的”“一只手 小得像个娃娃的手,上下翻动的牵引带夹着那只小手,拍打着僵硬的手指”, 下文还提到了很多的伤员,因为战争,有人死掉了,有人幸运的活了下来, 但是他们可能永远站不起来,恢复不到正常人的生活,他们因为战争,或 孤独、或痛苦、或绝望。战争给九死一生的军人们造成的身体和心理创伤, 使得他们永远也无法回到原先的生活状态,孤寂地生活在另一个世界,是 一个精神的“异乡”。9 .苦难中的幽默是一种硬汉精神。他理性又诙谐,生活中他是个 很理性的人,在身体受到重创残疾后却能幽默地说“我也能重新踢足球吗”, 这种理性与诙谐是一种乐观的精神,也是一种硬汉
15、精神。深厚的爱中表现硬汉精神。他深爱着他的妻子,但不轻易显露出来, 直到最后才失声痛哭,泪流满面,对妻子爱得深沉,这是一种深厚的爱, 也是一种硬汉精神。表面挑剔实则关心透露硬汉精神。他明明关心“我 不厌其烦地纠 正我的语法,却骂我是大笨蛋,这种表面挑剔实则关心的行为,也是硬汉 精神的体现。顽强的生存意志也是硬汉精神。他在遭受身体、精神、爱情创伤后 仍坚强地生存下去,热爱生命,这是一种顽强的意志,也是一种不屈的硬 汉精神。【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他理性又诙谐, 生活中他是个很理性的人。结合“轮到他检查时,少校对我眨眨眼,一面问 医生:我也能重新踢足球吗,主任大夫?,”可知,
16、他在检查的时候,一边 对我眨眼口青一边问医生:“我也能重新踢足球吗?在身体受到重创残疾后 却能幽默地说“我也能重新踢足球吗”,这种理性与诙谐是一种乐观的精神, 也是一种硬汉精神。结合“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 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接着,挺起腰, 带着军人的姿态,迈过一排排手术椅,昂然而去”可知,最后他失声痛哭, 泪流满面,但是他又挺起腰,带着军人的姿态,昂然而去。他深爱着他的 妻子,但不轻易显露出来,直到最后才失声痛哭,泪流满面,对妻子爱得 深沉,这是一种深厚的爱,也是一种硬汉精神。结合“当我学不好意大利语 法时,他骂我是个丢人的大笨蛋,并且说,
17、他自己也是个傻瓜,煞费心思 来教我”可知,他明明关心“我“,当我学不好意大利语法时,不厌其烦地纠 正我的语法,却骂我是个丢人的大笨蛋,这种表面挑剔实则关心的行为, 也是硬汉精神的体现。战争给九死一生的军人们造成的身体和心理创伤, 使得他永远也无法回到原先的生活状态,而年轻的妻子只病了几天就死了。 他在遭受身体、精神、爱情创伤后仍坚强地生存下去,热爱生命,这是一 种顽强的意志,也是一种不屈的硬汉精神。(3点满分)10. D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于是他们双方发动服 劳役的人在野外把孔子围困起来。孔子不能够行动,断绝了粮食。随从人 员都饿病了,没有一人能起来。发徒役是动宾结构,不能断开
18、,排除AC; “不得”修饰“行”,为偏正结构,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D。11、C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与韩 愈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意思相同”错,“六艺经传皆通 习之”中的“六艺”指的是诗书易礼春秋乐六部经书。12、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还没成年就被鲁国大夫 聘请为自己儿子的老师”错误,原文的表述是: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 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并没有说 被鲁国大夫聘请。13 . (1)单于认为苏武气节豪壮,早晚都派人问候苏武,而将张胜逮 捕监禁起来。(2)前往移到孔子的坟墓旁边安家的孔子弟子和其他鲁国
19、人有一百 多家,于是人们就称这片地方为孔里。(“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定 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往从家而家弟子及鲁人“;“家”,名词作动词,安 家;“因 于是。)14 .孔子要把残缺的诗书补全,让它们流传下来;孔子 编辑诗,用于礼义教化;孔子喜欢易,因此给其中的篇章做了序; 孔子想要让自己的学说流传后世,于是作了春秋。(3点满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孔子之时, 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孔子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故书 传礼记自孔氏”可知,孔子要把残缺的诗书补全,让它们流传 下来;结合“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 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可知
20、,孔子编辑诗,用于礼义教化;结合“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可知, 孔子喜欢易,因此给其中的篇章做了序;结合“子日:吾道不行矣,吾 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可知,孔子想要让自己的学说 流传后世,于是作了春秋。【参考译文】孔子名丘,字仲尼,姓孔,生于鲁昌平乡阪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 孔子在幼年时玩游戏,常常摆设起各种祭器,学做祭祀时的礼仪动作。孔 子十七岁时,鲁国大夫孟釐子病重将要死去,告诫他的儿子孟懿子说:“如 今孔丘从小就喜好礼仪,难道他不就是贤达的人吗?我死了以后,你一定 要拜他为师。”等到长大后,孔子曾经做过李孙氏家的小官,管理仓库, 出入的东西都称量公平;曾经做过管理畜
21、牧的小官,养的牲畜肥壮繁多。鲁国动乱,孔子就到了齐国。他和齐国的太师谈论音乐,听到了韶 乐,学习它,三个月连肉味都尝不出来,齐国人都称赞他。后来鲁定公叫 孔子做中都宰,一年之后,各地都来效法治理之法。孔子由大司寇代理相 国政务,参与国家政事仅三个月,全国上下形成路不拾遗的良善风气。然 而鲁国从大夫以下都僭职越权、不守正道,鲁国最终不能任用孔子。孔子 只好离开鲁国。孔子到宋国,和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麹想杀孔 子,就砍倒了那棵大树。孔子只得离开。有弟子说:“应该快速离开!”孔 子说:“上天赋予我传播道德的使命,桓趟能把我怎么样呢!”孔子来到郑 国,和他的弟子们失散了,一个人站在郑国
22、的东门口。有郑国人对子贡说: “东门外有个人,憔悴颓丧像一只丧家狗。”子贡如实告诉孔子。孔子欣 然地笑起来说:“对啊!对啊!”孔子在陈蔡两国之间,楚国就派人去聘请 孔子,陈国和蔡国的大夫商议说:“现今楚国是个大国,前来聘请孔子, 那么陈国蔡国掌权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他们双方发动服劳役的人在野 外把孔子围困起来。孔子不能够行动,断绝了粮食。随从人员都饿病了, 没有一人能起来,孔子却讲诵诗、弹琴唱歌不停止。孔子离开鲁国共十四 个年头才返回到鲁国。孔子的时代,周王朝已经衰弱,礼崩乐坏,诗书残缺,孔子追 溯探究夏商周三代的礼乐制度,依次编订书传,所以书传礼记 都是通过孔子传授下来的。古代流传下来的诗
23、有三千多篇,到了孔子时, 删掉重复的,选出那些可以用于礼仪教化上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孔子都 配乐歌唱它。孔子晚年喜爱周易,给彖系象说卦文 言等卦辞做了序文。孔子说:“我的主张不能推行,我用什么东西留给 后世呢? ”他就凭着鲁国史官的记载编写了春秋。孔子以诗书 礼乐为教材教育,弟子大概有三千人,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 就有七十二人。孔子活了七十三岁,死于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葬于鲁国都城北 面的泗水旁边,弟子们都服丧三年。前往移到孔子的坟墓旁边安家的孔子 弟子和其他鲁国人有一百多家,于是人们就称这片地方为孔里。鲁国世代 相传,每年按时到孔子的墓前去进行祭祀,到了汉朝已经有二百多年了还 没断绝。
24、15. C【解析】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分析诗词的内容、手法、 语言、情感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 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词的意象,分析诗词营造了什么 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词中运用了哪些表 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 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 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理解有误。“勿多取”指的是管束儿童要 俭约正直,不贪不奢,不是指“不要过多取食”。16 .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 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北省沙市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附答案 湖北省 沙市 中学 2022 2023 学年 高二上 学期 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