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医学.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中国传统医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医学.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传统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中国各民族传统医学的统称。其中,汉民族在长期的医疗、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理论风格和诊疗特点的医学体系,简称中医学。中医、西医或中医学、西医学是在19世纪西方医学 传入中国并得到普及以后的称谓。西医学自近代以来,不断吸收先进科 学技术和传统医学中的一些知识(也包括中医学)而日益取新,已经被现代医学”这一名词所代替,但是在习惯上仍称其为西医。中医用望、 闻、问、切等方式诊断疾病,用中药组成的复方和针灸等手段进行治疗, 其预防治病、养生保健的理论灿然咸备,是东方科学智慧的体现,在世 界医林中堪称为独特的理论体系,又以丰富的典
2、籍和资源享有医学宝库 之誉。其中现存的古代医学著作有一万多部,中医学的悠久历史和连续 的传承展示了它的传统特征。崇尚经典、尊重先师、珍视经验,既是传 统的品格,又使学术具有稳定持久性和实践性,中医学也以此有一个和 谐的整体的发展模式,它植根于社会又服务于社会,是中国文化的组成 部分。中国传统医学有鲜明的民族性。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在 长期生存和与疾病斗争中形成各自的民族医学,主要包括汉族医学(中 医学),藏族医学、蒙古族医学、维吾尔族医学、朝鲜族医学,以及壮 族医学、傣族医学、彝族医学、苗族医学等。各民族医药的发展和现状,中医学的对象及方法 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 取决于
3、它的研究对象。中医学以维护人体健康长寿、防治疾病、调节心 身为研究对象。医者即是治病之工,即要上工治未病指导养 生保健。由此目标而确立的医学行为即是医乃仁术。中国历代医生 非常重视医德修养,古代医家多以德艺双馨而立身。如战国时扁鹊行医 的随俗为变、汉代苏耽的橘井济民、唐代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数千 年来延绵承续,不断发扬光大,成为良好的医德传统。中医学有自己的认识途径和研究方法。中医学的理论和技能就是研 究方法行之于研究对象的实践成果。从临床的分科和预防养生乃至理论 的构建,都能显现中医学对象及方法的特点。古代医术分十三科,即内 科(又称大方脉)、儿科(又称小方脉)、妇人科、伤寒科、疮疡科、 针灸
4、科、眼科、口齿科、喉咙科、正骨科(又称骨伤科)、金镶科、按 摩科、祝由科。明清以后伤寒和温病都纳入内科,疮疡和金镶科合为外 科,祝由科失传。中医临床主要是依病象特点来分科的,特别是内科与 外科,这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象思维”的体现,与西医学据治疗手 段分内外科大相径庭。中医养生分为术养(包括导引、气功等)、房中、 食养、药养等,其理论和操作等都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中医学在创立之初就从多学科的视角审视医学。内经指出研究 医学要览观杂学,及于比类,通合道理。还说:夫道者,上知天 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这是从天、地、人的大系统及 其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来考察人体的健康和疾病。其中主要运
5、用观察方法、 病案学方法、文献学方法、比类方法、调查方法、理论方法、临床实验 方法和系统方法等。观察方法 观察一语,出自周易系辞:仰观于天,俯察 于地。内经把对自然现象的观察称为审察于物,称临床观察 为候病。强调”候之所始,道之所生”,指出对自然变化和人体生 理疾病规律的认识始于观察。认为通过广泛细微的外而天文、气象、物 候、地理、社会人情,内而体质禀赋、生活习惯、症状、体征的观察, 以及解剖所见的脏腑形态等,把这些现象联系起来,发现了病证的相关 性,产生了中医学理论。中医学观察有独特的内容,其信息收集和提取 是按阴阳五行、四诊八纲的线索来操作认定的。例如望诊气色本于五脏 五色,切脉时要考察的
6、不仅仅是脉管本身的情况和跳动次数,而是通过 脉搏所负载的信息,来判断病发脏腑及其他与患病有关的因素。中医的 观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系统性和辨证性的特征。诚如内经素问五 脏生成篇所说:“夫脉之大小、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脏之象,可 以类推;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脏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脉色,可以 万全。”医案学研究方法 医案又称诊籍、病案、脉案,是医生临床诊治病 人的记录。记载医案不仅是医生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医学思想、 理论水平、技术能力乃至医德医风的体现。在公元前的汉代,就有名医 淳于意(仓公)始创诊籍,他记录的个医案,被司马迁载入史记, 完整地保存到现代。此后,历代医生记载医案形成传统
7、,内容也不断完 善。中医学注意到疾病发生在不同的人、同一人在不同时间患病的临床 表现各不相同,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具有不可重复的特点,以此非常 重视对个案的研究。医案以其宣明往范,昭示来学”之功而具有方法 学的价值。宋代中医学即有医案专著问世,许叔微所著的伤寒九十论, 记录了 90个证案及分析评论。明代医家韩懋在韩氏医通中提出了 “六法兼施”的格式规范,又有江瑾首次编撰集萃历代医家的名医类 案。清代名医喻昌在所著寓意草中创立医案的议病式,使医 案之学更具有实用性。研读医案,不仅开启和增长理论联系实践的智慧, 还通过对医案的归纳总结,把临床经验升华为理论,乃至建立新的辨证 论治规范。例如清代吴鞠
8、通精研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后,创立了三 焦辨证,并著有温病条辨,推进了温病学的发展。文献学方法 中医文献包括有历史意义的资料和文物。据1991年 出版的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所载,中国现存古医籍有近1万种之 多,这是中医学的宝贵遗产。通过文献进行回顾性研究,在古代就为医 家们所习用,不仅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医学研究提供继承性和 借鉴性的知识,也通过文献的活化和综合利用取得某些理论上和技术上 的创新。20世纪以来,甲骨文、马王堆汉墓医书、武威医简的出土等, 使中医文献学的研究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使中国医学史的内容更加 丰富。计算机的应用,为中医文献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类比方法 包括类比和分类,
9、类比是在两个对象属性相同时,据已 知事物来推断未知事物的方法。内经中脏腑功能的理论就是用类比 方法建构的。这种取类比象方法,在内经素问在四时论中称之为 类推。对一些事物或事件进行分类的方法在中医学中也较为常用, 内经称此法为从其类序。例如神农本草经用上、中、下三 品分类药物,五行学说把诸多事物分成五大类。内经非常重视比 类的作用,认为这是提高理论水平的重要方法,如内经素问示从容 论所言:援物比类,化之冥冥”。调查方法通过对研究对象各方面问题考察了解和直接接触而获得 事实材料的方法。张仲景博采众方是普遍调查,吴又可临观疫区是典型 调查,李时珍涉足山泽剖析穿山甲是解剖麻雀式的调查。临床问诊也是 调
10、查。当代中医学在科研中开始使用群体调查方法,用问卷调查探讨意 向对证的流行病学特征,调查还运用各种抽样手段,丰富了调查方法在 中医学中的应用。理论方法建立假说和理论模型的方法。以一定理论与事实为依据 推测及解释事物及规律,即假说。假说是研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方法, 也是科学研究的成果。如内经中营卫睡眠假说、淫邪发梦假说等, 外台秘要消渴消中门据尿为血之余和酿酒作醋原理,结合消渴病人 尿甜的事实,提出消渴的肾虚不能气化假说,不仅有治疗意义,还 据此提出了控制饮食的治疗原则。历代中医的各家学说,都具有假说的 特征。对原型的特征和变化规律的模拟的理论阐述即是理论模型。它能 在主题范围内简明而深刻地概
11、括原型特征。中医理论的脏象和经络的实 质乃是理论模型。临床实验方法 在古代,中医学的建立和发展都离不开人身实验, 神农尝百草”即是对药物性味功效的临床实验,各种疗法也都是临床 实验的产物,包括各种方剂的作用、针灸治疗等。诚如清代医学家徐灵 胎所说:凡药性有专长,此在可触不可解之间,虽圣人亦必试验而后 知之。”医生对病人的每次治疗,都具有实验性质,辨证论治时,根据 对第一次治疗的反应调整下一次治疗也是一个实验过程。医生的经验就 来自于临床实验。在当代,临床实验已成为新药研制规范中的一环,有 一整套科研程序和指标,既确保受试者的安全,又提高了实验结果的可 靠性。系统方法系统论是研究现实系统或可能系
12、统一般规律和性质的理 论。合宜于系统论的方法是系统方法。系统论虽然诞生于现代,但是中 医学很早就有系统论的思想并且有所运用。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运 用类比同构,又从机体的层次性、联系性来阐述人体的特征,认识到机 体的有序性和自组织特征,并将其运用于诊断、治疗和用药组方的实践, 这是系统论方法在医学中的运用。中医学以气和阴阳的观念阐述相互依 存、相互对立的信息,以阴阳平衡和五行间的制约实现系统的平衡。这 是朴素的系统论思想。从信息方法分析,辨证是信息识别,四诊合参是 信息的互校,证是信息群。内经中就提出了控制论的负反馈概念。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以负反馈失调作为病机的基础:亢则害, 承乃制,制则生
13、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对疾病的治疗, 也较多地运用负反馈调节来论治,如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说:五 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也。故其始也,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 往,有余从之。中医学把人体作为一个系统,又把天地人作为一个更 大系统,具有大系统理论的思想。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对“人 的定义是:“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日人。”中医学 所运用的系统方法虽然是朴素的,不能与现代系统方法等同,但它对系 统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医学理论路线的方向起了重要作用。中医学特点 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完整而 系统的医学体系。这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对人体、自然、心理等进行长期思
14、索和在防治疾病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其内在特质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和传统文化有机地融汇在一起,这是与西医学的本质区别。天人相应的生命观 中医学的生命观是人与天地相应,认为人类的 产生、生存、健康和疾病都是由自然法则决定的。中医学着重于从人乃 至人和自然的整体性和联系性的角度审视人体生命的特征。认为人体是 一个有机的整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人体本身又是一个小宇宙, 有着自然界的信息。基于这种观念,认为人体健康和疾病都与天文因素 (如太阳、月亮和星体等)、地理情况(地域、地势等)、季节、气象 乃至社会环境都有一定关系,在疾病诊断和治疗时都要有所考虑。天人 相应的生命观特别重视生命的时间因素和动态变
15、化,中医学把生命视为 时间演进的过程,关注脏腑活动的节律性和周期性,提出了四时气化、 脏气法时、病遇节气而发作等理论,同时还提出了 因天时而调血气 等一系列养生和治疗原则。东方智慧的医学理论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有很多与西方医学相同 或相近的知识,这是人类的共同智慧。但是,中医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 化土壤之中,在因袭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医学实践,不仅有诸多的医学 发现和医学发明,并巧妙地以非实体范畴的理论模拟研究人体。医学源 于实践,在实践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产生了经验,先民对经验加以整 理、提高便产生了医学理论。中医学很多重要的医学发现和医学发明, 例如在用针灸治病过程中发现人体经络现象;观察人体和
16、生物,发现了 生命逆转的规律,即内经所说的“神转不回,回则不转;发现了 在人体局部窄小区域内有整体缩影的应同现象;还发现了机体代谢 的生长化收藏和与自然节律一致的气化规律等;发明了脉诊、舌诊等诊 断方法和针灸、运用以药物组成的方剂进行治疗等治疗方法。与西医运 用逻辑分析经验不同,中医学用系统来归纳经验。阴阳五行既是中国古 代哲学的理念,又是用以概括事物规律的系统。中医学把医学知识和阴 阳五行系统相结合,建立了自身理论体系的基本构架,包括五脏六腑的 藏象系统、四气五味药学理论,以及五运六气等学说。与西方的逻辑的 概念思维不同的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象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具 有整体直观、主客一体、非
17、对象性、非实体性的特征。中医学通过解剖, 认识和命名了脏腑器官,又以其所认识的功能和意象、法象的综合,把 脏腑提升为藏象,建立了藏象学说。藏象(包括经络)是超越解剖的非 实体性的理论模型,运用理论模型来探索人体生命的健康与疾病的防治 规律,是中医学理论的特色之一。辨证论治中医学把握疾病的单元是证,临床的操作体系是辨证论 治。中医学既有病的概念,又更重视证。证又称证候,是疾病 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象,是偏离正常状态的证据。中医认为疾病对 于人体,有时间上的不可重复性和个体差异性。据此,医生把证作为把 握疾病的单元施以个体化的治疗。其临床思维过程是在病名引领下,从 证入手,即宋代医著三因方所说的
18、“因病以辨证,随证以施治, 之后又被精辟地概括为“辨证论治o辨证论治包括分析、辨别疾病证 候和确立治疗原则、治疗方法两个论治程序。它把运用理论、确立方法、 选择方剂和审议药物统括起来,理、法、方、药一线贯通。在长期的实 践中,历代医学家创造了很多种适用不同病证的辨证方法。例如脏腑辨 证、经络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湿痰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 三焦辨证等。这些辨证方法在临诊时,又要结合因时、因地、因人的三 因制宜原则灵活运用。证和辨证论治是中国古代贵时思想、象思 维方式和中医疾病观的体现,其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是中国古 代科学和哲学在医学中体现的典例。便捷易用的治疗手段 中医学的治疗方
19、法和它的理论相应,中医学 理论、辨证论治和特有的治疗手段构成了中医学理论体系。这些治疗手 段包括中药、方剂、针灸、气功、推拿以及临床各种治疗手法等,其中, 中药的资源最为丰富。早在汉代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一书就详细论述 了 365种药物,在1997年出版的中华本草中,载药达12807种之多。中药多以组合复方的形式用于临床,这是中国古代和合思想的体 现,药物组成复方不仅增强了疗效、降低了毒副作用,还产生了单味药 所不具备的新的药理功效。在制剂方面,除有传统的丸、散、膏、丹、 酒、露、茶等传统剂型外,还发展了胶囊剂、口服液、袋泡剂、气雾剂、 注射剂、含服剂、药膜、滴丸、栓剂等40余种剂型。止矽卜,各科
20、还有 其特种技法,如骨科应用小夹板治骨折、眼科用银针拨白内障等,这些 治疗手段多是便捷易行、经济实用的。民族医学多元分立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医学 体系。除汉族医学外,其他民族的医学也各具特色并自成体系。各民族 医学以各自主体理论为核心,不断发展完善。例如藏族医学以四部医 典为经典,以隆、赤巴、培根三大元素为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认为 三者间失去平衡即发生疾病,治疗的目的就是调节三大因素盛衰,重新 建立平衡。藏医认为人身有404种病。诊断用问诊、尿诊(望诊)、脉 诊三诊法。治疗除用藏药外,还用放血、灸法、催吐法及一些外治法。 蒙古族医学也以阴阳五行的整体观为指导思想,以六基症理论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传统 医学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