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之南 彝医之美.docx





《彩云之南 彝医之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彩云之南 彝医之美.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彩云之南彝医之美彝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是西南地区历史舞台上的主 体民族。彝族医药是彝族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产生并逐步积 累发展起来的,以彝族医药理论为指导的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医药, 是彝族人民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为彝民族的生存、发展、社会生活 做出了重要贡献,更是中国传统医药和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彝族医药经历了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历史沉淀,已经发展成 为一个巨大的医药宝库,是一部饱含民族情感的壮丽画卷。【历史沿革】据彝文帝王纪和西南彝志记载,彝族的医疗实践活动产生 于哎哺原始时期,可追溯到5000年以上。在母系社会时期,彝族先人 就利用土生土长的彝药
2、内服、外敷、熏蒸治疗疾病。古彝文记录最早的 药物疗法是毒蛇咬伤的,麝香拿来敷;蜂子蚕伤的,尔吾拿来敷(见 支呷阿鲁),这是母系社会时彝医阿莫流传下来的疗法。支格阿龙 是彝族母系社会时期的先祖之一,是古滇国的国王,他在与雷神的医药 回答中谈到了腹痛、腹泻、咳嗽、疟疾、麻风、秃疮、冻疮、牙痛、眼 睛红肿等9种病症的治疗,涉及十余种彝药的临床应用方法,这是迄今 为止最为古远的彝药临床应用的记载(见支呷阿鲁)。据大理古 成彝药种植养殖基地100多亩。2006年以来,彝药运用在治疗艾滋病 上,已经取得可喜疗效。佚书钞记载,1800多年前蜀汉建兴三年,诸葛亮南征,将士于落马 坡误食哑姑泉,三百余失声,求于
3、孟节,孟以苦良皮、黑霸蒿、青茶、 紫茎菊熬水服之,而肿消毒平,孟节就是彝医。晋代和唐代,犀角、 琥珀已被当作彝药应用,并成为皇宫贡品,唐开元(713741年), 有一味制作毒箭的彝药叫作独自草,被陈藏器收入本草拾遗。在大 理国时期,彝族名医杜清源被尊为药王,在彝族民间享有极高声誉,其 孙杜广将其遗著及其经验整理成点苍药王神效篇(后失传),”载 草、木、虫、石四类,千四百余种,详记色形、药性、配方、忌解、提 炼丹丸、盖皆古南诏七百余载诸验方。元宣和年间,在滇西一带,以 彝药龙珠草、重楼、天南星、虎掌草、百毒消疗外伤,有显效。(淮 南夜语)o明清时期彝族医药已初具规模,在四川凉山发现2本此母都齐
4、残卷,系彝药验方古籍,另外还发现诊断治疗牛羊的兽医药学,治疗手 段采用彝药灌服和针刺放血疗法。明洪武年间,在滇西出现了很多彝族 民间名医。淮南夜语有对云南彝医的记载。出现了大量的彝文医药 手写文献。在楚雄州境内发现的齐苏书(即明代彝医书)记载 常见病59种,彝族药物231种,彝医单方、验方226个,成书于明嘉 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是对16世纪以前彝族医药知识经验一 次比较系统的总结。西南彝志及宇宙人文论形成于清康熙三年及雍正七年(16641729年),其中均有对彝族医药理论清浊二气、五行学说、二气六路学说的阐述,是朴素的彝族哲学思想和重要的彝医基础理论典 籍。清雍正三至七年,还产生了
5、一部重要的彝族医药文献启谷蜀, 全书5门28类260方,是彝文医药文献古籍中的验方单方善本,该书 治法完善、方药配伍合理,把彝族医药的治法和配伍提高到了一个全新 水平,具实用性,有较大参考价值。彝族文化记载,清雍正年间, 楚雄女性彝医准塔洼,被朝廷召进京城为皇家治病,称为御医。明 清时期产生了众多彝文医籍,代表了明清时期彝族医药的特色和文化, 为彝族医药的发展增添了光辉的一页。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 彝药拔云锭的成功创制开创了云南制药工业的新纪元。民国时期,彝族 医药和中医药一样,受到摧残和排斥。1902年,彝医曲焕章创制出云 南白药,是彝药的精品和代表。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对民族
6、医药十分重视,西南各省对彝族 医药展开了全方位的调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涌现出许多彝族医药 的著述,在滇、黔、蜀三省发掘出20余种彝文手写本医药古籍,具 有较高的参考价值。20世纪80年代,在楚雄彝族自治州成立了云南省楚雄州彝族文化 研究院,相继在楚雄州成立了彝族医药科、楚雄州彝族医药研究所、云 南省彝族医药研究所、云南省彝医医院。多层次、全方位7寸彝族医药理 论研究、新药研发、临床治疗、药材种植养殖开展研究,取得了一大批 成果。【特色医理】宇宙人文论说:天有星辰八万四千颗,人有头发八万四千根, 天的周围有三百六十度,人有骨头三百六十节 世间万物都是由 清浊二气组成,人也如此。西南彝志:“天
7、的五行是金木水火土, 人的五行是心肝脾肺肾。以上内容构成了彝医人与天地同的三 才相应观,三才因素,对人的生理、病理、思维、精神具有重要影 响,对于认识病因,指导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三气理论彝医认为,混沌初辟、天地未判之时,就存在原始祖气,原始祖气 一分为二,蕴生清浊二气,青清之气上升为天,赤浊之气下降为地。三 气理论中,元气为人体之主宰,清气和浊气乃元气所化生,元气随清浊 二气寄寓于周身形体组织中,故清浊二气平衡协调,元气充盈,则人体 健康无恙,精神旺盛。彝医有元气充盈,毒邪难犯,毒邪内犯,元气 必虚”的理论,并以这一理论建立了自身的生理病理学说。五行学说西南彝志谓:天的五行是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彩云之南 彝医之美 彩云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