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docx
《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题号总分评分姓名:班级:考号:诗中情理辟中景象诗中有法李白借助“明月”意 象,表达对远方朋 友的思念之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草木,石专石,处处 都浸染着人物的喜怒哀乐。 借物抒情,是一种以描写事 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写 作方法。山中问答中诗 人描写对III野的留 恋来表达厌恶功名 利禄之情。,别有天地非人间。(山中问答)天净沙秋思中以秋天特有的晚景,小桥流水人家。(天净沙秋思)主题:一切景语皆情语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阅卷入、(共6题;共33分)得分L (5分)【温故知新】我会写:根据拼音写出一处的汉字。亲爱的同学们:学者
2、王国维先生有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朱自清先生因为热爱春天,他笔下的小 鸟”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h6u咙;刘湛秋先生正是对雨的一往情深,他 笔下的“水珠子比少女的眼泪还口话。媚;史铁生因为双腿曲1 痪,望着天上北归的大雁会暴怒地把玻璃砸碎;而海伦凯勒却因为学会认字而感到世界 变得花团jincuo此刻,让我们“温故知新”,写出专属你的景与情!2.(12分)我会理:根据提示填写相应诗句,完成诗词整理单人,戍鼓雁声,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 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烘托诗人孤独凄 凉的内心感受,因此触发了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
3、。4.【乙】诗中,诗人因为“安史之乱”与家人分离,仰望明月,思念亲人。诗中的“月”这 一意象寄寓了思念家乡、担心兄弟(或家人)安危、厌恶战争的情感。【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多角度赏析名句。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诗句描写了怎样 的内容,然后从修辞手法、内容主旨、哲理等方面对诗句进行赏析。从修辞角度赏析, 要答出该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手法的作用;从内容主旨方面赏析,需要充分理解诗歌的 内容,写出该诗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胸襟;从哲理角度赏析,则需要答出该诗句蕴含的 哲理。本题考查诗歌意象。解答此题,要结合意象在现实生活中的特点,联系作者诗歌的情 感,进行作答。3 .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分析示例可知,首先应
4、描绘句中画面,然后分析其渲染了什么样 的气氛,烘托了人物什么样的内心感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句中画面:戍楼上 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 景。渲染气氛: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 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 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 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烘托内心感受:联系写作背景可知,“唐朝大将 安禄山、史思明率部叛乱,杜甫与几个弟弟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可知,此处作者所 见的凄凉之
5、景,烘托了他内心的孤独凄凉之感。表现感情:联系“月是故乡明”和“有弟皆 分散,无家问死生”可知,此处景物描写表现了诗人的思乡怀亲之情。故答案为:【乙】诗中“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路断行 人,戍鼓雁声,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 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烘托诗人孤独凄 凉的内心感受,因此触发了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4 .本题考查赏析诗中意象。分析示例可知,首先应联系写作背景分析诗人表现了的感 情,然后结合相关意象分析意象与作者情感之间的关系。联系写作背景“公元759年九 月,唐朝大将安禄山、史思明
6、率部叛乱,杜甫与几个弟弟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 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可知,诗人因为安史之乱与弟弟分散,音信不通,所以在看到寒,修,修矍和E郑,Q期出服K- o 郑 o K o 期 o 氐 o .10/18ANAN露渐起,明月升天,作者仰望明月,思乡怀亲。联系“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 死生”可知,作者借“月”这一意象,表现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思乡与牵挂之情。联系 “况乃未休兵”可知,作者表现了对战争的厌恶之意。故答案为:【乙】诗中,诗人因为“安史之乱与家人分离,仰望明月,思念亲人。诗中 的“月”这一意象寄寓了思念家乡、担心兄弟(或家人)安危、厌恶战争的情感。5 .【答案】C【解
7、析】【分析】A.“法国作家海伦凯勒”有误,应为:美国作家海伦凯勒;B ”描述了作 者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台上所见到的无常形象”的作品是无常,不是五猖会; D.”主旨主要表现了中国农民的生命和活力是怎么被扼杀的”的作品是社戏,出自小说 集呐喊;故选C。故答案为:C【点评】考查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 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 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6 .【答案】我在一次回乡后给你买来了“三哼经”/山海经;寿镜吾先生;不要让旧式教 育压抑了孩子的天性;不单有欣赏“活无常戏台表演的愉悦,也有为父亲寻医问
8、药的艰 辛。【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和语言表达。长妈妈是鲁迅幼时的保姆,因为不通文字,所以把山海经听成了 “三哼经”。她 深爱着鲁迅,为他买来了山海经,鲁迅对她怀念而感激。由“三味书屋”“折腊 梅”“寻蝉蜕”等信息可判断,这是发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故事。那位先生便是 寿镜吾先生,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有戒尺却不常用,对学生宽容仁 慈。五猖会一文,写在看戏之前,作者满心欢喜,对看会充满了向往。谁知,父 亲却让作者背书。好不容易把书背出来,得以去看戏。此时的作者却对看戏兴趣索然, 再也提不起兴致来。看会之前的欣喜与背书之后可以去看会的怅然形成了对比,突出了 封建家长制度
9、对儿童天性的摧残,旧式教育压抑了孩子的天性。本题考查仿写。仿写 要求句式、修辞、关联词语等形式基本一致,内容相关。加点句子运用“不单有也 有这组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内容都是发生在童年时期,记录在朝花夕拾中的故 事。仿写时注意以上两点即可。故答案为:我在一次回乡后给你买来了“三哼经”山海经;寿镜吾先生;不要让旧式教育压抑了孩子的天性;不单有欣赏“活无常”戏台表演的愉悦,也有为父亲寻医问药的 艰辛。【点评】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 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 中重要的故事情节。【答案】7.采用欲扬先抑手
10、法,与下文形成对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 为下文写“我们喜欢吃冬菇作铺垫。为刻画善良聪明的母亲形象作铺垫。8 .母亲用“冬菇像大地的耳朵”这个新鲜的比喻和“吃了冬菇,就可以拥有耳听千里的能 力”这样一个美丽的谎言巧妙地改变了我们对冬菇的印象,让我们喜欢吃冬菇。9 .因为“我”听到了一些飞短流长的谣言、令人义愤填膺的负面消息、叫人恶心的言谈。10 .对善良聪明的母亲的钦佩、感激、赞美;对温馨的亲情的怀念;对快乐、纯洁、美 好的童年生活的留恋。11 . B【解析】【点评】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记叙文首段的作用一般有:总领全文, 点明主旨;为下文作铺垫;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奠定全文感情基
11、 调。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 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 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 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本题考查文段中作者情感的理解。理解文段中作者的情感,可抓住段落中的景物描写 或人物心理描写的词句来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筛选比对能力。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应注意细心审题,明确题 目的要求(看清是“有错误的一项还是“正确的一项提高辨析异同的能力,选项表述 的内容往往是经过加工整合的,多数
12、情况下不是原文的机械罗列。做题时应用心比对, 做出判断。7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本文先写不喜欢冬菇,与下文”这一吃,便上瘾了”“不是 啦,它们是大地的耳朵”这些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同时也为下 文写吃冬菇作铺垫,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另外,因为有了“我和弟弟讨厌冬菇这一前,修,修矍和E郑,Q期出服K- o 郑 o K o 期 o 氐 o .12/18ANAN提,便更加突出了下文母亲以童话的方式让我们喜欢冬菇这一情节,从而塑造出一位善 良聪明的母亲形象。故答案为: 采用欲扬先抑手法,与下文形成对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 为下文写“我们”喜欢吃冬菇作铺垫。为刻画善良聪明的
13、母亲形象作铺垫。8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本题可以在文中找到母亲是如何巧妙地“哄骗”孩子吃冬 菇这一情节来分析说明,文中妈妈所说的“人间每天都有许多有趣的事情发生,大地好 奇,便把长长的耳朵伸出地面来听”“大地的耳朵,听觉敏锐,你们吃了它,同样可以拥 有耳听千里的能力”,是以孩子的视角理解何为冬菇,容易引起孩子的共鸣,从而改变了 我们对冬菇的印象,让我们喜欢吃冬菇。这些语言描写体现了母亲的“聪明”和“慧黠 故答案为:母亲用“冬菇像大地的耳朵这个新鲜的比喻和“吃了冬菇,就可以拥有耳听 千里的能力”这样一个美丽的谎言巧妙地改变了我们对冬菇的印象,让我们喜欢吃冬菇。9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14、阅读第段内容,文中“果然便养成了耳听八面的能力。然 而,有时,不小心听到了一些飞短流长的谣言,听到了一些令人义愤填膺的负面消 息”是作者隐喻的说法,表明作者对离开纯真的童年之后听到的流言蜚语等负面消息 感到无奈,才会说“我便衷心希望,自己不曾吃过那么多的冬菇故答案为:因为“我听到了一些飞短流长的谣言、令人义愤填膺的负面消息、叫人恶心 的言谈。10 .考查对文章思想感情的把握。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文章内容,文章围绕一个母亲所 说的“美丽的谎言”展开,它使作者全心全意相信冬菇是大地的耳朵同时结合文中抒 情语句“盛满了童年的快乐回忆,还有温馨的伦常亲情”“那样的一个成长过程,幸福而美 好。而全心全意地
15、相信冬菇是大地的耳朵的那些岁月,是人生的无尘岁月,澄净明洁“分 析,全文表达了作者对聪明、慧黠的母亲感激、赞美;对温馨的亲情的怀念和对纯真美 好童年生活的眷恋。故答案为:对善良聪明的母亲的钦佩、感激、赞美;对温馨的亲情的怀念;对快乐、纯 洁、美好的童年生活的留恋。11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正确的理解与赏析。A.母亲的“刻意”是“哄骗”孩子吃冬菇,“我”的 刻意是表达对往日生活的怀念,用意不同,起因也不同;C.吃冬菇并不会“使人听觉敏 锐”,那只是母亲的一个美丽的谎言,是为了哄骗孩子吃冬菇;D.“自始至终记叙了,我,童 年时吃冬菇的事,情节完整,语言华丽”理解错误。-段回忆了“我”童年时吃冬菇的
16、事;-回到现实叙述了“我”夹冬菇让孩子们发挥想象力。本文语言朴实自然,并不是“语言华丽,寓意深刻“;故答案为:B.【答案】12. A ; B ; D ; C;想要;知道.谢太傅哥哥的女儿谢道镉说:“比不上柳絮乘风而起。” 何晏便在地上画个方框,自己待在里面。13 .魏武奇爱之/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谢道镉和何晏都是聪明的孩子,谢道镉以柳絮比飞雪,富有才华,何晏委婉表达不 愿做曹操的义子,让人赞赏。不同的是,谢道镉将北方飞雪的严寒冬景,比作东风吹绵 的和煦春色,善于言谈说话,有文学修养。何晏小小年纪,当曹操想要收他当儿子的时 候,他在曹操的府中划出一块地,称为“何家的房子”,委婉地表明他不愿做
17、曹操的义 子,体现他聪慧过人。14 .言语篇类文章里的人物善于言谈应对,而在何晏画圈中,7岁的何晏在曹操 的府中划出一块地,称为“何家的房子“,这表明他从小聪明过人,应该归入夙惠 篇。因为这种委婉的做法表明了他的自立意识不愿做曹操的义子,不想受到宫廷的 束缚。【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 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 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 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
18、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 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 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 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日”、“云”等。(4)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 手:从分析人物的描写入手;从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入手;从分析小说的环境 入手。(5)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写作目的能力。写作目的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理由和动机。答题 时可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再结合文章中的关键语
19、句进行分析和概括。矍和E郑,Q期出服K- 氐 O .14/18【附参考译文】(甲)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 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 谢奕的女儿谢道镉,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乙)何晏七岁的时候,聪明过人,魏武帝曹操特别喜爱他。因为何晏在曹操府第里长 大,曹操想要认他做儿子。何晏便在地上画个方框,自己待在里面。别人问他是什么意 思,他回答说:“这是何家的房子。”曹操知道了这件事,随即把他送回了何家。12 .句意:聪明
20、好像神人。若,好像。句意: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若,比得上。句意:她就是谢奕的女儿谢道福。即,就是。句意:随即把他送回了何家。即,于是。A.句意:魏武帝曹操特别喜爱他。因为何晏在曹操府第里长大,曹操想要认他做儿子。 欲,想要。B句意:只要自己愿意实行仁,仁就可以达到。欲,想要。A.句意:曹操知道了这件 事,随即把他送回了何家。知,知道。B.句意:知道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知,知道。故答案为:A ; B ; D ; C;想要;知道.关键词:若,比得上;因,趁、乘。乃,于是;令,让;处,停留,止息。故答案为:谢太傅哥哥的女儿谢道褪说:“比不上柳絮乘风而起。” 何晏便在地上画个方框,自己待在里面
21、。13 .句意为:魏武帝曹操特别喜爱他。因为何晏在曹操府第里长大,曹操想要认他做儿 子。“魏武奇爱之”是曹操对何晏的态度。“以晏在宫内”是“因欲以为子”的原因。故断句 为:魏武奇爱之/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故答案为:魏武奇爱之/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根据甲文中的“未若柳絮因风起”可知,谢道镉把雪漫天飞舞比作柳絮乘风而起。体 现了她的聪慧与文学方面的才华。根据乙文中的“何氏之庐也”可知,何晏没有直接拒绝 曹操收自己为义子的要求,而是用实际行动表达了自己的意思,我是何家的人,怎么能 做别人的儿子呢?语气委婉,既照顾了曹操身为上位者的尊严,也表达了自己的意愿。所以他是一个善于言辞,非常聪慧的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省 温州市 洞头 2021 2022 学年 年级 上学 语文 期中 试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