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中国古代文学+历史事件+人物传记+小说类文言文对比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中国古代文学+历史事件+人物传记+小说类文言文对比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中国古代文学+历史事件+人物传记+小说类文言文对比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9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中国古代文学+历史事件+人物传记+小说类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中国古代文学文言文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 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迂客骚人, 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旧,四时之景不同, 而乐亦无穷也。1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1)朝呼夕阴(2)前人之述爸矣(3)日出而林霏
2、开 (4)佳木布而繁阴.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2)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2 .【乙】文中”水落而石出者”一句描写的是 (填季节),由此演化而来的成语“水落石 出”表示什么意思?3 .【甲】【乙】两段文字都写到了景物的变化,作者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的用意?4 .从全文看,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他的这种“览物之情”与范仲 淹笔下“迁客骚人”们的种种“览物之情”有什么根本的区别?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 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
3、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嚏!微斯人,吾谁与旧?时六年九月十五日。(范仲淹岳阳楼记节选)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 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 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 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 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 身死而
4、不便,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乙】孟子日:”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日: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 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 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注】丈夫;成年男子。口冠:古时男子二十岁称作成年,要举行加冠礼,口命;教导口 夫子:丈夫。口妾妇:妇女,这里“妾妇连用。广居:宽大的房子,孟子用来比喻“仁”。 正位:正确的位置,孟子用来比喻“礼口大道:大路,孟子用来比喻“义口由:遵循 大道
5、走。38 .解释下列句中画线字的意思。口所识穷乏者徵我与口是亦不可以旦乎.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39 .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每句限停两处。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甲】【乙】两文中,孟子各闸述了怎样的主张?有何异同?参考答案:1 . 日光详尽弥漫的云气茂盛. (1)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都在洞庭湖之中。(2)阴暗明朗(交替)变化,(就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2 .冬季。“水落石出”的意思是水落下去石头就出来了,比喻真相大白。3 .范仲淹以岳阳楼的“气象万千”引发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欧阳修通过一天之间和 一年之间的景色变化引出“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
6、”的观点(意对即可)。4 .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范仲淹笔下的“迁客骚人”们立足于个人 的得失和荣辱,因而他们的种种“览物之情均以景物的不同而异。欧阳修的立足点是“民”, 他与民同乐,把百姓的乐当作自己的乐,把百姓的安居乐业作为自己的理想。这就是他们的 根本区别(意对即可)。也说不出来,并且倒在田里。他慢慢地对农民说:“从今往后,我算知道种田的难处了!” 农夫说:“种田不难啊。不过,对于你这样耕种的方法是错误的。人做事时也是一样的道理, 想要快却往往(因为各种原因)不能达到目的啊。“过路人心悦诚服地离开了这地方。12 .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驱驰:奔走效劳。暇:空闲
7、的时间。 礼:以礼相待。13 .(1)苟全性命/于乱世(2)有/澄清天下之志14 . (1)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险的关头奉命出使。(2)陈仲举的言谈是读书人的准则,行为是世间的规范。15 .都能礼贤下士。先帝表现在三顾茅庐,诚恳地要求诸葛亮;陈仲举表现在刚到任就去拜 访徐孺子。【解析】12.本题考杳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 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1) “先帝不以臣半邮”的句意是: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卑鄙:身份低微, 见识短浅。(2) “遂许先帝以黑型”的句意是: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驱驰:奔走效劳。(3) “席不
8、暇暖”的句意是:垫席都没坐暖。暇:空闲的时间(指时间短)。(4) “吾之礼贤的句意是:我以礼来敬重贤能的人。礼:以礼相待。13 .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 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1) “苟全性命于乱世”的意思是: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于乱世是介词结构后置,根 据动补之间句读,正确的停顿是:苟全性命/于乱世。(2) “有澄清天下之志”的意思是:有澄清天下的志向。根据动宾之间要句读,正确的停顿 是:有/澄清天下之志。14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 意思,找
9、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 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1)句中的“受任(接受任命)、于(在)、际(时)、奉命(奉行使命)儿个词是重点词语。(2)句中的“言(言谈话语)、士(读书人)、则(准则)、世范(世间的规范)”几个词是重 点词语。15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结合内容,由【甲】文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可知,刘备尊重人才, 礼贤下士:从【乙】文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武王式商 容之间,席不暇暖。
10、吾之礼贤,有何不可等语句中可知,陈仲举的言谈行为是世间的规范, 有革新政治的志向,敬贤礼士。据此,可概括出两人都具有“礼贤下土”的美好品质。【点睛】参考译文:【甲】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务农亲耕,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 侯之中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而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 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由此使我感动奋发,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 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乙】陈仲举的言谈是读书人的准则,行为是世间的规范。为官刚上任,就有澄清天下 的志向。担任豫章太守时,一到南昌就问徐孺子住哪里,要
11、去探望他。主簿报告:“大家伙 儿的意思,是请太守您先到宜府去。陈仲举说:“周武王得到天下后,垫席都没坐暖,先去 贤人商容的住处去表示敬意,我礼敬贤人,(不先进官属),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16. (I)约定:(2)离开;(3)舍弃;(4)旧的,以前的。17 . (1)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2)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18 .“方正”指人的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陈元方的“方正”体现在:他懂得“信”的重 要性;他懂得“礼”的重要性;匚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 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19 .因为管
12、宁觉得华歆爱慕虚荣,易被外界事物所左右。我择友的标准与原则:应该选择志 同道合的朋友;应该选择学习专注有修养的朋友;交友应慎重。【解析】1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 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期:约定;(2)句意为: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去:离开;(3)句意为: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委:舍弃;(4)句意为: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故:旧的,以前的。20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 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杳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3、。(1)重点词语:日中:正午时分。至:至人则:就。信:诚信,讲信用。礼:礼貌。(2)重点词语:惭:感到惭愧。引:拉。顾:回头看。21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世说新语方正是刘义庆小说世说新语的第五门,共有66篇,主要记载言语、行动、 态度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正直品质。方正指正直。正直是我们民族一贯重视的优良品德,历来 都得到赞美。说话、行事,坚持正确的原则,这是体现正直人品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甲】文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可知,元方懂得“信的重要性; 根据【甲】文“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元方懂得“礼”的重要性: 根据【甲】文“君与家君期口中。口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元方的 辩驳有
14、理有据,落落大方;根据【甲】文“元方入门不顾可知,元方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1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启示。第一问根据【乙】文“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和“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 出看”可知,管宁发现华歆对金钱和豪华很感兴趣,与自己视金钱如粪土和不慕虚荣的性格 不同,因而断定自己与华歆非志同道合的朋友,因而割席。第二问:围绕自己在同学中选择朋友的标准和原则来谈即可,说出12条。示例:标准:志趣相同的;爱好相同的;能聊得来的:等等;原则:谨慎交友,非志同道合者不交等。【点睛】参考译文【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
15、丘不再等候 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 方:“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 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 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 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可地走进家门。【乙】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仍依旧挥动着锄头和看到瓦片石头 一样没有区别,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而后乂扔了它。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 有个坐着有围棚的车穿着礼服的人刚好从
16、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 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详细同“邀”,邀请随即,不久打水20. CA21. C(1)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2)男女老少在田间耕作。【解析】2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 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具:详细。(2)句意: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邀:同“邀”,邀请。(3)句意:不久后就病死了。寻:随即,不久。(4)句意:女子从井里打水洗衣。汲:打水。2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分析
17、辨别词义。A.乃:副词,竟然、居然/判断词,是;B.其:代词,他/代词,他的:C.盖:都是副词,大概:D.而: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故选C。22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及结构来分析划分停顿。句意:这天是顺风,不到正午时分,已经抵达浦口,住在大山家里。“是日风顺”写天气,不 及午”写到达时间,“已抵浦口”是抵达的地点,“宿大山家”写住宿的地点。故断为:是日风 顺/不及午/已抵浦口 /宿大山家。故选A。23 .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C.乙文最后作者的感慨“自恨不如远甚也”,意思是:我自恨比他们差得远呢!表达了作者对 和谐安宁的田园生活的羡慕与向往之情。本项中“心生怨恨的说法是错误的;
18、 故选C。24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 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 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扶:沿着、顺着;向:先前的;志:做记号;(2)俱:都;耘:耕地:于:在。【点睛】参考译文:【甲】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 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 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
19、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 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 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 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 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 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 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 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
20、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 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看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口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 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 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乙】这天是顺风,不到正午时分,已经抵达浦口,住在大山家里。第二天住
21、在了旦子冈。刚行走了几里地,看见田间禾苗油然茂盛,男女老少在田间耕作。大概是江北的习俗, 女人也参加农业生产,比较西北那些不从事农业生产的懒情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得多。 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这家男主人给园子浇大粪,女子从井里打水洗衣。 园中有豆篷瓜架,还有几颗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嬉戏欢笑,鸡狗相闻。我看着看着越来越 羡慕他们,觉得这一家子中,万物都怡然自得,我自恨比他们差得远呢!25 . (1) 同“邀”,邀请; 告诉; 遇到; 饥饿。D(3)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惊叹 惋惜。在这种情形下都公就一个人去吃饭,把饭含在两颊旁,
22、回来后吐给俩孩子吃。(4) 热情好客、民风淳朴,也反映了桃源人生活富足。匚以公名德。【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 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1)“便要还家的句意是: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要:同“邀”,邀请。(2) “此中人语云”的句意是: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语:告诉。(3) “都公值永嘉丧乱”的句意是:都公(都鉴)遇到永嘉丧乱时。值:正赶上,遇到。(4) “甚穷馁”的句意是:很穷困,甚至要挨饿。馁:饥饿。(5) 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的意义和用法。A.从:介词,自/动词,跟从:B.乃:副词,竟然/连词,于是,就;C.及:
23、连词,和/介词,等到;D.于:都是介词,“在”:故选D。(6)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占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 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1)句中的“为(对,向)、具(详细,详尽)、皆(全,都)、叹惋(感叹惋惜)”几个词是 重点词语。(2)句中的“于是(在这种情形下)、食(吃)、辄(就)”儿个词是重点词语。(7)(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意思是其余的人又各 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结
24、合上一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可知,这句话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特点,同时也反映了桃源人生活富足。(2)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提取。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语句分析作答。文中 的“乡人以公名德,传共饴之”的意思是:乡里人尊敬那公的名望德行,就轮流给他做饭吃。 由此可知,乡人“传共饴之是“以公名德据此,答案为“以公名德【点睛】参考译文:【甲】(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渔人)细致详 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 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中国古代文学+历史事件+人物传记+小说类文言文对比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中考 语文 一轮 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 历史事件 人物传记 小说 文言文 对比 阅读 专项 练习题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86630995.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