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教师备课资料(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docx
《《蒹葭》教师备课资料(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蒹葭》教师备课资料(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兼葭教师备课资料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兼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诗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 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金秋之季,拂晓之时,露浓霜重,芦苇沾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 “兼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 这时主人公来到河边,翘首伫立,凝视着河的对岸一那是“伊人”居住的仙乡琼楼,给人 以隔雾观花、若隙若现、朦胧缥缈之感。主人公反好去寻求“伊人”,而“伊人”也只在“水 中央”“水中垠;”“水中”,恍惚迷离,可望不可及。主人公没有因此罢休,决心冲破天堑, 追求伊人。一忽儿逆水而上,一忽儿顺水而下,但都无法到达“蓬莱仙境”。咫尺天
2、涯,令 人无限惆怅!二、问题研究关雎与兼葭的艺术特点有什么不同?关雎与兼葭都可以看做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着很 大的差别。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 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条线索。兼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 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 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 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与关雎相比,兼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在艺术手法上,兼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兼葭” “水”和“伊人”的
3、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做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 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 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 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主人公跟“伊人”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对方的 名字,但只要能够远望,便心满意足。“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教学建议学习诗经的主要困难不在于那些已经消失了的词语,也不在于缺乏背景常识,而在 于不习惯诗经的表达方式。例如诗经的句子的组织不像绝句那样整齐划一,押韵也 不像近体诗那样有规律可循(部分是因为古今音
4、不同)等,读起来难免有佶屈瞥牙之感。要 解决这个困难,就必须反复朗读,使学生从“不习惯”变为“习惯”。反复朗读不等于一味死读。一味死读,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引发 学生的朗读兴趣,创造性地运用朗读的手段来达到教学目的。以下建议可供参考:一、认真准备范读,用以感染学生。范读之后,再一句一句地领读,使学生首先在感性 上熟悉这两首诗的读法。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必能读得比较顺畅,能大体上掌握句中的停 顿,但这时的朗读仍属于机械朗读。二、学生在机械朗读中会发现自己只是模模糊糊地懂得一点,还有一些词句说不出是什 么意思,上下句也贯穿不起来。这时教师便应给以必要的讲解和提示,并在此基础上划分
5、诗 的层次,使学生能贯通全诗,能说出诗的大意,然后进行朗读训练。这时学生会有层次感, 可以听得出朗读者要告诉别人什么,这就进入理解朗读了。三、学生在理解朗读过程中,形象思维已开始活动,但活动得不够充分,头脑中的“视 象”还不够鲜明。为了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充分活动起来,教师应带领学生做好形象的分析( 由于这两首诗都是抒情诗,所谓形象的分析主要是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分析。这是诗歌教学中 的主要环节。教师要善于运用提问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鲜明而完美 地在学生头脑中再现出来,并继之以表情朗读直至成诵。练习说明一、背诵这两首诗,并写一段赏析文字。此题意在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两首诗,并提高诗歌的
6、鉴赏能力。二、这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试从诗 中找出一两处,反复朗读,加以体会。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诗经中常用的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三、朗诵下面这首诗,并和课文中的两首相对照,体会其思想感情。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琼:赤色玉;亦泛指美玉)堀(ju佩玉)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瑶:美玉;一说似玉的美石)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3口黑色玉石)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此题意在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有关资料一、译诗兼葭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心上人儿她在哪,人儿正在水那方。逆着曲水去找她,绕来绕去道儿长。逆
7、着直水去找她,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芦花一片白翻翻,露水珠儿不曾干。心上人儿她在哪,那人正在隔水滩。逆着曲水去找她,越走越高道儿难。逆着直水去找她,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一片芦花照眼明,太阳不出露水新。心上人儿她在哪,隔河对岸看得清。逆着曲水去找她, 曲曲穹弯道儿拧。 逆着直水去找她, 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余冠英译)二、关于诗经的名称诗经大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孔子曾多次提到这个名称,如“诗 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 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子路)司马迁用的也是这个名称,如 “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J (史记太
8、史公自序)后来改称诗经,是 由于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三、关于诗经中作品的产生年代经考定,诗经中的作品都是在周武王灭商(前1066年)以后产生的。周颂的时 代最早,是西周初年的诗,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描写农业 生产的诗。鲁颂和商颂都产生在周室东迁(前770年)以后。大雅也是西周时代的诗,祭祀和宴会的乐歌居多,还有几篇是叙述周室祖先的事迹 和武功的,是我国上古仅存的史诗。大雅的作者也都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也有所 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 产生于西周晚年到东迁以后,内容一部分与大雅相同,一部分跟国风相
9、同,其中有 不少好诗。国风是人民大众的II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 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 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 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篇)四、关于“诗六义”说“诗六义”的说法,是诗大序(又叫毛诗序)最先提出来的。这个提法又是以周 礼“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日比,日兴,曰雅,曰颂”的旧说为根据的,实际上 是对诗经中作品的分类和表现手法所做的高度概括
10、。风、雅、颂是诗的种类;赋、比、 兴是诗的表现方法。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合称“六义”呢?孔颖达在毛诗正义(卷一) 中是这样解释的:“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 为义此说可供参考。五、毛诗序(节录)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长声)歌之,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反常); 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莫过)于诗。先王以是经夫
11、 妇(使夫妇之道正常),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日颂。上以风化(教化) 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谪谏(用委婉的言辞劝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故日风。至 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指衰世中的风、雅之作)作 矣。国史(王室的史官)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情性,以风其上,达 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 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 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12、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 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注:“四始”,指风、小雅、大雅和颂。此四者,人君行之则为兴,废之则为衰。始, 王道兴衰之所由。)六、兼葭鉴赏(尹建章)兼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 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峡西 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 的民歌。对这首怀人诗,历来解说不一。有人认为作者在思念恋人,诗的主旨是写爱情;有人说 是诗人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做官;也有人说作者就是 隐士,
13、此诗乃明志之作。我们细味诗意,诗中并未明确显示男女恋情,况且“伊人”是男是 女也难判定。说它是讽刺诗则更无根据。因此,我们只把“伊人”视为作者所敬仰和热爱的 人,至于是男是女,且不论及。“兼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那生长在河边的茂 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 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 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 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 诗人所追
14、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儿地张望、 寻求。“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所谓二字, 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 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 “溯涧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沿着河边小道向上游走去,道路艰险, 且又漫长,即使花费很长时间也难到达;如果径直游渡过去,尽管相距不远,但眼前秋水茫 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仿佛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动。诗人尽管立于河边,但他 那恍惚迷离的心神早已飞动起来,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蒹葭 教师 备课 资料 部编人教版八 年级 语文 下册 1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