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电子教案.docx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电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电子教案.docx(5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学电子备课课时教案(2022 2023 学年度第 一 学期)学科语文年级 六主备人使用人拟授课时间第周课题1草原课时安排2教学目标1 .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3 .理清课文行文思路,借助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 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4 .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 谊,激发学生热爱草原和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能借助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展开想象,感受草原之美,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 间的深情厚谊。教具准备班班通、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L(播放关于草原的歌曲)同学们
2、,听了这首歌你们 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受呢?谁能谈一谈草原在 你心中的印象?(课件出示相关图片,自由交流)2 .当老舍先生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 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 美丽的草原去看一看。(板书课题:草原)3 .作者简介老舍(18991966),满族,北京人。原名舒庆春,使用者再创及反思结”。可围绕“丁香结”的意象展开梳理:课件出示丁香结和盘花扣,了解为什么叫丁香结丁香花蕾之所以称为“丁香结”,从外形上看,也许 是因为它跟衣襟上的盘花扣很相似。2.理解古人何以创造“丁香结”课件出示: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
3、散诞春。一一陆龟蒙丁香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冯延巳醉花间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摊破浣溪纱结合“阅读链接”,也可以再补充其他诗句,让学生 了解“丁香结”常出现在表达闺怨、愁思的诗境中。思考: 文章引用诗句的作用?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 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3.朗读,理解作者流露的情感:结合文段的理解,此 处的“丁香结”指的是生活中不顺心的事情,生活中解不 开的愁怨。丁香一般开在暮春时节,诗人面对美丽易谢的 丁香,便易伤春,说丁香是愁思,而丁香花的花苞便成了 诗人眼中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以“丁香结”喻愁思 固结不解是一种惯常用法,而本文作者反其道而行之
4、,认 为:“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 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 ”这表达了作者超然物外、从容豁达的人生态度。三、结合实际,感悟人生结合自身经历,赏析文中哲理性的语句:结,是解不 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 味了吗?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理解,师适当点拨。(此处是重 点也是难点,师应该从多方面加以引导,帮助学生了解丁 香结的人生感悟)四、回顾写法,学表达体会并学习本文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 个小片段。丁香花:颜色、气味、数量、姿态,板书设计 丁香结乂I坦然面对乐观豁达丁香结:结是解不完的教学反思小学电子备课课时教案(2022 2023 学年度第
5、一 学期)学科语文年级六主备人使用人拟授课时间第周课题3古诗词三首课时安排3教学目标1 .会写“德、鹊、蝉” 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建德江、惊鹊、鸣蝉”等词 语。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3 .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 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4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重点难点1 .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诗词大,艮、O2 .指导背诵,积累古诗词。3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具准备班班通、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宿建德江课时目标1 .读准多音字“泊”,有感
6、情地朗读并背诵宿建德 江。2 .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理解古诗内容。3 .在品读过程中,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一、复习旧知,激情导入1.课件出示:使用者再创及反思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1)这两首诗有什么相似之处?生:都表达了诗人在秋天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 感情。(2)每一首古诗都有“诗眼”,“诗眼”就是能揭示 诗的中心、点明诗人心境的字。请同学们找一找,这两首 诗的“诗眼”分别是什么?(思,忆)2.导入新诗。夜幕降临,江中烟雾迷蒙,远处行来一叶扁舟
7、,舟上 的诗人又会有怎样的心情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 宿建德江。二、初读古诗,读出韵味1 .自由读诗,读通读顺。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认真读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把 诗句读通念顺;第二遍做到字正腔圆。2 .指名朗读,字正腔圆。(1)第一行诗中有一个多音字“泊”,在这里是“停 船靠岸”的意思,读作“b6(2) “泊烟渚”的“渚”是翘舌音,“日暮客愁新”的“愁”也是翘舌音;最后一行诗中,“清”是后鼻音,“近” 是前鼻音。3.赛读古诗,读出节奏。读诗不光要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请男女生比赛 读,读出这首诗的节奏。课件出示: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
8、人。三、交流资料,了解背景.忆学法。同学们,大家还记得学习古诗“四步法”吗?生: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情。1 .解诗题。(1)“宿”是什么意思?生:住宿、留宿。(2) “建德江”是一个地名,那么诗题的意思就是一 一留宿在建德江。该怎么读好诗题呢?(指名读、齐读)2 .知作者。3 1)学生交流关于孟浩然的资料。这首诗的作者是 唐朝著名诗人孟浩然,你们在课前已经了他的资料, 现在说说对他的了解吧。(生交流)师小结:孟浩然,唐代诗人。汉族,襄州襄阳(今湖 北襄樊)人。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4 2) 了解写作背景。了解古诗背后的故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
9、意,体会作者的情感,我们一起来看孟 浩然写这首诗前的一段经历:课件出示:孟浩然自幼聪颖好学,抱负高远,青年时就作诗多首, “有声于江楚间”。当他奔赴京城,想要求取功名、施展 才华之时,却总是名落孙山。后经举荐,他受到了唐玄宗 的召见。在唐玄宗面前,孟浩然一展所学,朗诵了自己的 得意之作岁暮归南山。然而,诗中的“不才明主弃, 多病故人疏”两句让唐玄宗大发雷霆。因此求官不成、踌 躇满志的孟浩然最终被逐出了京城。在这样的心境之下,孟浩然南下吴越,在建德江停舟 过夜时,写下了这首宿建德江。(3)带着感受,齐读古诗。四、想象品读,明意悟情(一)明诗意1 .默读古诗,感知大意。请同学们静静地默读这首宿建德
10、江,结合书上的 插图和注释,想一想,这首诗大概讲的什么意思?诗里的 哪个字、哪些词在向你传递诗人的感觉和情绪,可以做做 记号。2 .指名说说这首诗的大意。(二)悟诗情1 .找出诗眼“愁”。请一位同学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 受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诗中哪一个字最能 代表孟浩然此刻的心境?生:愁。2 .品味“愁”字。(1)齐读“日暮客愁新,知“愁”意。“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思乡之愁、寂寞之愁)你怎么知道他是思乡之愁呢?你是从这行诗的哪 个字看出来的?(客)“客”是指谁?(诗人自己)诗人 把自己说成是客?(因为他此时身处异乡)同学们,飒飒秋风勾起了张籍的思乡情,重阳登高
11、 勾起了王维的“倍思亲”。此时,是什么景物触动了孟浩 然的思乡之情呢?(日暮)(2)比照想象“日暮图”,感知“愁”绪。提供温馨画面。日暮是夕阳西下时分,这个时候你 在干什么呢?生:背着书包回家去。师:还有人在干什么呢?课件出示:图片(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倪图、夕阳下母 亲迎接孩子归来图、一家三口夕阳下散步图)。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现在我们回到诗人所 处的建德江,你看到了什么?生:空旷的原野,江面上只有诗人一个人。师:如果这时候你是诗人,你会想到什么呢?生1:如果我能和家人在一起多好啊!生2:如果这时候有人陪我说说话多好啊!生3:如果这时候我在家乡多好啊!读出满怀愁绪的感觉。诗人孑然一身途经建
12、德江, 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想到自己“皇皇三 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一时间, 他满怀的愁绪涌上心头。谁来读一读这满怀的愁绪?(指名读、评价读)3) 一咏三叹“月近人”,悟“愁”心。对月抒发愁绪。满怀的愁绪向谁诉说呢?(月亮) 孤人对月是何等的苍凉、孤寂,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向月 亮诉说什么呢?生1:月亮啊,请把我带回家乡吧!生2:月亮啊,只有你知道我的心情,陪伴着我。回忆往昔甜蜜。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 绪却早已随月飞远。他的心已飞到家乡去了。他想到了往 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那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生1: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和朋友围坐火炉边, 把
13、酒言欢。生2: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诗人和朋友在桃花 林中吟诗作对,流连忘返。生3: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里,诗人和家人相聚树 下,其乐融融。入情入境读诗句。想起昨日和亲朋好友把酒言欢, 好快乐啊!可是,这里却只有一一“野旷天低树,江清月 近人”!回忆故乡,点点滴滴都是幸福,丝丝缕缕都是甜蜜, 然而,这里却只有一一(生读)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看不到熟悉的家乡山水,听不到亲切的乡里乡音,这 里只有一一(生读)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忆故乡甜如蜜,思故乡愁满怀,此时此刻作者有的只 是一一愁。(三)拓诗句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来寄托情感是很常见的,月亮已成了古人抒发情感的
14、凭 借。课件出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五、背诵古诗,升华情感1 .不知不觉中,我们走近了一轮明月,这是孟浩然、 李白、杜甫曾经守望过的月,也是我们的月,是古往今来 唯一不变的月。学了这首古诗,我们已然成为孟浩然的知 己,体会到了他在日暮时分“人在江中、心随月去”的满 怀愁绪。2 .配上音乐,指名背、齐背。第二课时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课时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 书。2 .化诗为画,理解诗意,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时的 奇特景象。3 .在品悟诗句中体
15、会诗人豁达开朗的胸怀。一、揭示诗题,简介诗人.指名读诗题。1 .理解诗题。读完后你知道了什么?生:时间、地点、事件。设疑:诗人仅仅只是喝醉了吗?3.简介诗人。师:这是北宋诗人苏轼流传千古的一首名诗,你了解 苏轼吗?师小结: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 称苏东坡。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 家、画家。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西湖有着不解之缘,他曾 两度做杭州的地方官,疏通西湖,建筑苏堤,造福于杭州 百姓。二、初读古诗,读准读美1 .读得正确。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指名读, 强调“遮”是翘舌音,“卷”读“ ju a n”,“散”读“s d n”。2 .读出
16、节奏。指名读,读出古诗的停顿和节奏。3 .读出韵味。学生练读,读出古诗的韵味。(1)找出诗中的押韵字。(山、船、散、天)(2)按“平长仄短”练读。(3)分组读,齐读。三、化诗为画,体会意境1.默读古诗,圈出景物。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默读古诗,想想每行 诗分别描绘了什么景物?快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圈出来。(云、雨、风、水)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曾获“人民艺术家”称 号。主要作品: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 本茶馆等。二、自主学习,整体把握1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弄懂词义。(教师重点指导 “勾勒、翠色欲流、襟飘带舞”的意思)提示:注意“蒙”字的3个读音ng (蒙骗) mGng启蒙
17、m e ng (蒙古)重点指导“腐”字的书写,强调是半包围结构2 .再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1)思考:课文写了哪些内容?作者按什么顺序写 的?(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小结:作者是按事情开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首先描 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作者感受到了一种境界美;接 着又展示了一幅主人欢迎远方客人的隆重场面;最后把酒 话别,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来收束全 文。(板书:初到草原一一远迎客人一一热情相见一一盛 情款待一一联欢话别)(2)作者笔下的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讨 论、交流自己的印象,可与读此文之前对草原的印象进行 比照并探讨。)三、精读细品,品味草原之美1 .老舍
18、初到草原时的感受是独特的,指名读课文的第 1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草原之美的? 画出优美的词句,印象深刻的地方可以作上批注。2 .汇报交流。2 .配乐范读,想象画面。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范读古诗,想象你看到了一幅幅 怎样的画面?(配乐,约50秒)3 .汇报交流,品读感悟。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1)黑云翻墨未遮山联系生活实际。夏天雷雨来临之前,天空的景象是 怎样的?能用四字词语形容一下吗?(乌云密布、电闪雷 鸣)学生想象画面。生1:我看到黑压压的乌云,就像打翻的墨汁一样, 却没有遮住远处的山峦。生2:我看到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上蔓延, 但来不及遮住山峦。生3:我看到黑压压
19、的乌云像海浪一样,汹涌地翻腾 而来,但没有遮住远处的山峦。(点击课件,“黑、翻墨” 变色)带着感受读诗句。我们联系生活实际,想象出了这 幅“翻墨云”图。谁来读一读这句诗?让我们感受一下。 (指名读、评价读、齐读)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将黑云比作打 翻的黑墨汁)(2)白雨跳珠乱入船抓关键词语,品析雨的特点生1:夏天的雨很急很大,我从“跳珠”知道雨落在 船上就像是跳动的珍珠,发出蟒里啪啦的声音。生2:我从“乱入船”的“乱”字看出雨势很大,这 雨是杂乱无章的,就像顽皮的孩子活蹦乱跳。生3:我还从“白雨”看出这场雨很大,只有大雨点 儿才会看起来是白色的,有种白花花的感觉。(点击课件,“白、跳
20、珠、乱”变色)用多种形式,读出雨的气势。谁来将这场又急又大 的雨,通过朗读带到我们大家眼前?(指名读、男女生赛 读)教师小结,引出别样景象师:这真是一场又急又大的雨啊。它让我们感到一一 震撼!激动!惊叹!当我们正被眼前这白花花的大雨所震 撼并为之惊叹的时候,一阵大风吹来,天地间又换了一副 新的图景。(3)卷地风来忽吹散品味“忽”之妙生1:我从“忽”字感受到大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一阵狂风席地卷而来,就把雨吹没了。生2:我从“忽”体会到这风很有威力,一下子就把 大雨吹散了,还吹散了天上黑压压的云,天空变得一片瓦 蓝。(点击课件,“忽”变色)拓展含“忽”的诗句生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1、。生2: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读出“风吹雨散图”。(分组赛读)(4)望湖楼下水如天想“水如天”之。生1:水如天一样开阔,蓝天倒映在湖水中,水天一 色。生2:水如天一样明亮,雨后湖中泛起粼粼波光。生3:水如天一样澄净,雨过天晴,一切都像刚洗过 的样子。读出“雨后西湖”的画面感。碧空如洗,水平如镜, 读出你的想象与感觉。(指名读、齐读)4.联系生活,训练写话。请学生拿起手中的笔,也来 写写雨吧。四、深化主旨,指导背诵1 .升华诗题中“醉”的含义一一沉醉。作者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 写诗道:“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足见他对 这首诗的喜爱。2 . 了解写作背景,体会诗
22、人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你知道当时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吗?师: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苏轼因为与王安石政见 不合,在官场受到排挤,无奈自请外任,远离京城,到杭 州任杭州通判。他与朋友同游西湖时,经历夏日骤雨,触 景生情,写成此诗。大凡诗人失意,总会借酒消愁,吟诗抒怀,而此诗却 不见愁情,你从这场骤雨中读到了一位怎样的诗人?(乐 观、豁达)3 .指导学生背诵全诗。五、课外延伸,阅读积累1.拓展名诗苏轼与西湖有着不解之缘,他爱西湖,尤爱雨中的西 湖,他还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写道:“水光激潮晴方 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请你说一说,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西湖是怎样的?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 六年级 上册 语文 第一 单元 电子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