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试题(学生版+解析版).docx
《2021-2022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试题(学生版+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试题(学生版+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七年级历史一、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备选答案A. B. C. D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请选出 并填写在相应的答题卡内。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2分,共计24分).下表是关于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相关信息。从三个遗址的共同点中,可以推断出当时的中国()遗址信息半坡遗址遗址里有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还有彩陶良渚遗址遗址里权贵墓地发现大量精美玉器,其他墓地很少陶寺遗址遗址里有石制的生产工具和武器,大量陶器A.原始手工业得到开展 B.进入部落联盟时期C.已经进入到青铜时代 D.贫富差距迅速扩大.脾.说文解字释读为:“大册也。”今人认为似手捧册置于架上。以下书写材料与这种解读相关 的
2、是()A.甲骨B.丝帛C,竹木简D.石碑.以下图是战国七雄形势图。在所示的诸侯国中,任用商鞅主持变法、跃成为最强盛诸侯国 的是()A.B.C.D.季大饥惇、大病疫的时代”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封建社会,人民生活是比拟悲苦的,而佛教的传入和道教 的产生给广大苦难人民带来了希望,迎合了苦难人民的心理,受到广泛的欢迎,C项正确;A项所述片 面,不是作者所述意图,排除A项;题干未显示专制统治强化,也未表达中外交往成果,排除B、D项。 应选C项。11 .跪坐习俗是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垂脚高坐被视为傲慢行为。魏晋南北朝时,随着“胡床、 胡坐”的传播,汉人的跪坐礼俗逐渐变成垂脚高坐。这一转变表达了()A
3、.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B.民族交融趋势的加强C.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D.政权分立形势的加剧 【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现象,这一时期 “胡”“汉”观念逐渐淡薄,各族人民错居杂处,食物、服装、用具等相互影响,B项正确;ACD项不符 合题干主旨,且题干未表达儒学正统地位丧失、新的统局面出现、政权分立的信息,排除ACD项。应选 B项。12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说:“中国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问保持了一个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 平。”下面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A.夏朝制定了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历法史称“夏历” B.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
4、以后第七位数字 C.顾恺之创作出了佳作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D.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雕刻着数以万计的佛像【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祖冲之(429年-500年),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把圆周率精准 到小数点后七位,他还撰写的大明历,B项正确;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是中国 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排除A项;顾恺之是东晋著名画家,代表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水平,云冈 石窟和龙门石窟是北魏年间建造,代表中国高超的雕刻水平,这与题干“科学知识水平”不符,排除C、【) 项。应选B项。二、非选择题(此题共3小题,共36分).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材料一河南省
5、邓州市地处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分界线上。约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第三个帝王一 一仲康,把他的儿子封到邓地,始有邓国。周代邓国为曼姓侯国。楚文王十二年(公元前678年),楚国 灭了邓国,邓地便成了楚地,取名“穰”,秦昭王十一年(公元前296年),猿地又成了秦的属地。秦昭 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秦初置南阳郡,穰,人都、涅阳属之。西汉时仍属南阳郡,招今邓州市境 内的穰、山都、涅阳、安众、乐城、朝阳等6县。摘编自邓州志材料二以下图表是“西汉初年中央和封国力量比对”示意图(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西周至秦汉时期邓州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趋势。依据材料一的史料,阐 述你的判断依据。(2)据材料二,
6、分析西汉初年所面临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解决这一问题在政治方面所 采取的措施及其结果。【答案】(1)分封制到郡县制;夏商周时期将邓州市称为邓国、曼姓侯国、楚地,而秦汉时期那么称之为南阳 郡。(2)封国人口多于中央人口,封国辖郡多于中央辖郡;实行推恩令;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加强 了中央集权。【解析】【小问1详解】问题一:依据材料一信息“夏朝的第三个帝王一一仲康,把他的儿子封到邓地,始有邓国。周代邓国为政 姓侯国。楚文王十二年(公元前678年),楚国灭了邓国,邓地便成了楚地,取名“穰”,秦昭王十一年(公元前296年),穰地又成了秦的属地”“秦初置南阳郡,穰,山都、涅阳属之。西汉
7、时仍属南阳郡, 辖今邓州市境内的穰、山都、涅阳、安众、乐城、朝阳等6县”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汉 时期实行郡县制,材料一说明邓州行政制度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演变。问题二:依据材料一信息可知,夏 商周时期将邓州市称为邓国、曼姓侯国、楚地,而秦汉时期那么称之为南阳郡。由此可以判断西周至秦汉时 期邓州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趋势是分封制到郡县制。【小问2详解】问题一:依据材料二图表可以看出,西汉初年,封国人口多于中央人口,封国辖郡多于中央辖郡。问题 二:依据所学可知,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采用主父偃的建议实施推恩令,要求由以前的各诸侯所管辖 的区域只由其长子继承,改为其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
8、后来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 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问题三:依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后,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加强了中央集权。13 .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材料一材料二 大概从公元二百年到五百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 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 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 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回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 口结构。摘编自许伸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
9、业的兴废材料三 五胡内迁指匈奴、鲜卑、羯、氏,羌等生活在边疆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迂。他们同汉族长期杂 居,民族界限日益模糊。(西汉时,江南)地广人稀无积聚而多贫。(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地广野丰,民勤本 业,一岁或稔,那么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摘编自中国史纲要史记宋书等(1)材料一是“东汉末年至十六国时期我国人口迁移”示意图,指出人口迁移的总体空间特点:结合材 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影响(提示:分析要尽可能地“多角度”展 开)。【答案】(1)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尤其以江苏一带、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北方气候寒冷,草原民族内 迁
10、;中原地区人口增加,南方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2)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促进民族交融;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经济迅速开展。【解析】【小问I详解】第一问,根据地图可知,我国人口迁移是从北方中原地区迁到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尤其以江苏一带居 多,东晋十六国时期,继续南下到浙江、福建、广东等地;第二问,根据材料二可知,“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 慢慢地向南移动;”说明北方气候寒冷,草原民族内迁,导致中原人口增加;“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 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说明随着核心地区人口增加,中原人开始向南迁
11、 徙到土地肥沃的南方地区;除此以外,南方的自然气候条件优越;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也是中原人南 迁的原因。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I可北方原来的人口在 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说明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和中原人南迁都 改变了人口结构;”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民族界限H益模糊。说明人口迁徙促进了民族交融;从西汉到 东晋时期的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展变化可知,中原人南迁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经济迅速开展。14 .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材料一 汉朝建立后,先秦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皆有儒生弟子传承。汉武帝时 期,“融黄老
12、、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向 风”。政府设立五经博士,博士虽不参加实际政务,但常得预闻政务会议,因此对政治发生重大影响。此 外,为博士设立弟子员。自此渐有文学入仕之正途。摘编自汉书儒林传、钱修国史大纲材料二 用武力征服中原后,少数民族贵族深知,要在中原站稳脚跟,一是必须采用儒家思想,以儒 家思想治理国家;二是必须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提高本民族的主明,所以少数民族政权大多以儒家思想 作为治国理念,实行崇儒兴学的政策。摘编自孔详林儒家思想在民族交融中的作用 (I)据材料一,概述汉武帝关于儒学所采取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主要目的。并任选一项
13、措施说明其历史影响。(2)归纳材料二 主要观点。结合所学“魏晋南北制时期”的历史知识,任意选择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武力征服中原”的史实,并阐述上述观点(提示:先列举史实,再说明其影响)。【答案】(1)措施:以儒家经典为教材,培养儒学人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府设置太学和博士, 儒士可以进入政府机构。目的:为加强思想控制,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汉武帝时期,政府设立 五经博士,博士虽不参加实际政务,但常得预闻政务会议”,影响是:政府设置太学和博士,儒士可进入政 府机构,这提升了儒家地位,提高了人们学习儒家的积极性。(2)主要观点是:少数民族征服中原后,都是以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理念,实行崇
14、儒兴学的政策。论述:魏 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统一北方,建立北魏,其历代皇帝都重视学习汉文化。北魏孝文帝继位后迁都洛阳, 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如:规定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 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北魏孝文帝还主张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提倡“仁礼”治国。 通过一系列措施,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推动鲜卑族接受汉文化,促进了民族交融和社会进步。【解析】【小问1详解】问题一:根据材料一信息“汉朝建立后,先秦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皆有儒生弟子 传承”可归纳出以儒家经典为教材,培养儒学人才;根据材料一信息“汉武帝时期,“黜黄老、刑名百家 之言,延文学儒者以
15、百数”可归纳为汉武帝时期“罢躲百家,独尊儒术”;根据材料一信息“汉武帝时 期,政府设立五经博士,博士虽不参加实际政务,但常得预闻政务会议”,可归纳出:政府设置太学和博 土,儒士进入政府机构。问题二: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汉 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接受了董仲舒的主张,使儒 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问题三:根据材料一信息“汉武帝时期,政府设立五经博士,博士虽不参加实 际政务,但常得预闻政务会议”,可知,政府设置.太学和博士,儒士可进入政府机构,提升了儒家地位, 提高了学习儒家学说的积极性。【小问2详解】问题一:依据
16、材料二信息“少数民族政权大多以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理念,实行崇儒兴学的政策”可知,材 料二主要观点是:少数民族征服中原后,都是以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理念,实行崇儒兴学的政策。问题二: 依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促进了社会开展。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 如,规定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 人贵族联姻等。综上所述,北魏教文帝的汉化改革推动鲜卑族接受汉文化,促进了民族交融和社会进步。4 .“假设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假设此那么天下治”这句话有能出自于()A墨子B.孟子C.论语D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2022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试题学生版+解析版 2021 2022 学年 湖北省 武汉市 江岸 年级 学期 期末考试 试题 学生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86636859.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