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知识分类梳理+真题练习专题13 文言文阅读之比较阅读(学生版+解析版).docx
《2023年中考语文知识分类梳理+真题练习专题13 文言文阅读之比较阅读(学生版+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中考语文知识分类梳理+真题练习专题13 文言文阅读之比较阅读(学生版+解析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学生版专题13文言文阅读之比拟阅读考点概述所谓文言文比拟阅读,就是将内容和形式有一定联系的两那么或几那么文言材料放到一起,让 考生分析比拟,求同存异,深入理解材料的内涵和本质。这是课内知识达成和课外迁移能力的 综合考查,可以“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 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维素质。比拟阅读的命题主要呈现出如下特点:1 .就命题材料而言。所选材料可以是文章的片段,也可以是完整的文章;可以是课内篇 目,也可以是课外内容;可以是两那么材料,也可以三个甚至更多。材料的组合可以是课内文章 的比拟,可以是课内与课外
2、的比拟,也可以是课外内容的比拟;可以是同一作者不同文章的比 较,可以是不同作者相似作品的比拟,也可以是同一题材不同体裁作品的比拟,还可以是作家 作品和作家事迹的比拟。总之,选材内容丰富多彩,组合形式灵活多样。2 .就题型设置而言。题型趋于多样,客观选择与主观表述兼顾,越来越注重主观表述题, 综合性要求增强,鼓励创新的开放性试题不断涌现。3 .就评价标准而言。感性认识与理性分析兼顾,要求学生能联系实际适当分析;感受理 解与语言表达兼顾,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概括表达能力;统一性与差异性兼顾,尊重差异性, 提倡多样化,鼓励学生多角度探索、创造性思考。考查方式1 .翻译常见实词含义的异同,如通假字、古今
3、异义、一词多义等;2 .用课内掌握的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解决文言文比拟阅读材料中相应的问题;3 .将阅读材料中的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比拟阅读材料内容、写法、结构及表达方式的异同;5 .领悟两个阅读材料中作者的观点和情感的异同;6 .就比拟阅读材料的内容谈自己的不同体验和感受或自己从文中所受到的不同启示。 06-2022年吉林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 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 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
4、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 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那么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较裂而不知。至舍, 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 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缪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炸然假设神人;余那么 温袍敞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假设人也。盖余之勤且艰假设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
5、日侍坐备顾问,四海 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谚日“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 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 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假设志在穷经,那么须 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那么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那么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 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鹫,兼营那么必一无所能矣。(节选自曾国藩曾国潘家书)3.以下表述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 “序”是一种文体,分为书序和赠序。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
6、书序。B.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表示已经成人。C.古代一般称“有才德的人”为“君子”,“犹幸预君子之列”中的“君子”那么指有官位的 人。D. “缀公卿之后” “四海亦谬称其氏名”中“缀”和“谬称”皆为谦辞。4.下而句中加点词语解称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无从致书以观致:得到B.援疑质理质:询问 C.媵人持汤沃灌汤:菜汤D.右备容臭臭:香气 .用“/”给【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两处)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5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6 .请从描写角度品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任选其一作答)(1)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2)四支僵劲不
7、能动。7 .【甲】【乙】两文作者均意在“劝学”,他们“劝学”的方式有何不同?8 .在读书求学方面,【甲】【乙】两文带给你哪些启示?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专题13文言文阅读之比拟阅读考点概述所谓文言文比拟阅读,就是将内容和形式有一定联系的两那么或几那么文言材料放到一起,让 考生分析比拟,求同存异,深入理解材料的内涵和本质。这是课内知识达成和课外迁移能力的 综合考查,可以“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 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维素质。比拟阅读的命题主要呈现出如下特点:1 .就命题材料而言。所选材料可以是文章的片段,也可以是完整的
8、文章;可以是课内篇 目,也可以是课外内容;可以是两那么材料,也可以三个甚至更多。材料的组合可以是课内文章 的比拟,可以是课内与课外的比拟,也可以是课外内容的比拟;可以是同一作者不同文章的比 较,可以是不同作者相似作品的比拟,也可以是同一题材不同体裁作品的比拟,还可以是作家 作品和作家事迹的比拟。总之,选材内容丰富多彩,组合形式灵活多样。2 .就题型设置而言。题型趋于多样,客观选择与主观表述兼顾,越来越注重主观表述题, 综合性要求增强,鼓励创新的开放性试题不断涌现。3 .就评价标准而言。感性认识与理性分析兼顾,要求学生能联系实际适当分析;感受理 解与语言表达兼顾,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概括表达能力;
9、统一性与差异性兼顾,尊重差异性, 提倡多样化,鼓励学生多角度探索、创造性思考。考查方式1 .翻译常见实词含义的异同,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2 .用课内掌握的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解决文言文比拟阅读材料中相应的问题;3 .将阅读材料中的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比拟阅读材料内容、写法、结构及表达方式的异同;5 .领悟两个阅读材料中作者的观点和情感的异同;6 .就比拟阅读材料的内容谈自己的不同体验和感受或自己从文中所受到的不同启示。【解题技巧】四个步骤一一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 那么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
10、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 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而大局部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 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养竹记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标题和爱莲 说放在一起比照其中的大概意思不言而喻。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 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 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
11、外, 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 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 同的题目那么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 都是同学们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 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那么为正确答案。(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 解释出来(
12、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白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 题: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存原样,不用翻译。例如: “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厂。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 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 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文言 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 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 严重了。
13、所翻译的句子假设是省略句,那么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日陈 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四,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六,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课内外文言文比照探究题的解题方法:“审一搜一析一述”四步法。审:仔细审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搜:依据要求从多个语段中搜索相关信息。析:对搜索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比对,确定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述:组织语言进行表述,注意参考分值,条理清晰(分条作答)。【解题技巧】阅读课外文言文时碰到陌生的词句怎么办?(
14、1)根据文意推断词义。在古文中往往可从上下文的词义推断出某词的意义如“小那么获邑,大那么得城”。“邑”颇为费解,但从下文“城”可推知“邑”为小城。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词义。如“范增数目项王”中“目”前有状语,后带宾 语,那么为动词,应理解为“用眼睛示意”(3)依据字形推断词义。如啬橹灰飞烟灭,“橹”是常见字,是木制的船具。“橘”是冷 僻字,但啬”从木,与“橹”联合成词,可知“橘”也是木制的船具,联系本句,便以局部 代整体推出啬橹”是战船。(4)根据通假字推断词义。如“甚矣,汝之不惠”中的“惠”本义为“仁爱”在这里显然是 讲不通的,可借助于音的联系来推断其通假,“惠”通“慧”,聪明。(5
15、)用今双音词推断古单音词义。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数,现代汉语以双音词居多数。古代单 音词一般都保存在今天的双音词中,我们可用今双音词去推断和掌握文言单音词的意义。如“内 立法度,务修耕织守战之具”中的“修”可用现代汉语”修建、修造、修长、修饰”去推断, 就不难从比拟中找它确实切解释是“修造”。根据词语结构或修辞推断词义。如“存亡之理”中“存”与“亡”反义并列,是“生存” 之义。 01-2022年河南省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算竹,闻水声,如鸣现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 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抵,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级,参
16、 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假设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 而去。【乙】翊日,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声央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山回转,平地数寻,日槐林。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憩环翠亭,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 徐步。薄幕,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节选自柳开游天平山记)【注释】林虑:今河南省林州市。晡(bu):申时,午后三时至五时。13 .以下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17、的一项为哪一项“水尤清冽”中的“清冽”是清凉的意思,写出了小石潭水的清澈寒凉。A. “斗折蛇行”中 “斗”“蛇”指像北斗星、像蛇一样,表现溪流的曲折蜿蜒。B. “明灭可见”中的“明灭”指忽明忽暗,写出岸边树影斑驳、明暗交错的景象。C. “坐石弄泉”中的“弄”在这里有玩赏的意思,表现了作者的闲适愉悦之情。14 .把甲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甲文段中作者的情感经历了由“乐”到“忧”的变化,“乐”和“忧”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15 .游记一般采用“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的写法。请根据两个文段的内容完成填空。甲文段以“定点观察”为主,作者立足小石潭
18、,对潭中景物和 进行了描绘。乙文段以“移步换景”为主,作者 游踪是:早上从林虑出发,后来途径槐林,,夜宿于连云阁。【答案】13.C(2分)【解题思路】此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和分析。“明灭可见”描写的是向小石潭西 南方望去所见到的溪流的情况,写出了溪流的蜿蜒曲折。故C项表述不正确。此题是2022年河南中考语文出现的新题型。首次将文言词义与文意相结合进行分析,既 注重积累,又注重理解。这也是近几年河南中考首次考查课外文言语段中文言词义的辨析与理 解,对考生的文言知识储藏和迁移拓展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14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意思对即可。2分)【解题思路】此题考查考生翻译文
19、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要忠于原文,做到语句通顺, 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规范;要遵循“词不离句”的原那么,注意重要词语的翻译,如“澈”“布”等; 还要遵循“句不离篇”的原那么,结合上下文,解决因省略或倒装等造成的理解难题,如可由上文 明确本句中的“影”指的是“鱼的影子”。15 .小石潭水声悦耳,游鱼灵动、可爱,让作者感到快乐。小石潭周围凄清的环境触发 了作者内心被贬谪的悲凉,让作者感到忧伤。(意思对即可。第点,1分;第点,2分。共3 分)【解题思路】此题考查考生对作者情感变化的分析。作答此题,可先从甲文段中找到表 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再结合上下文和创作背景分析作者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表现“乐”的语
20、句有“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这是作者看到自然美景时产生的欢愉之情。表现“忧”的语 句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是作者受环境影响,想到个人遭遇而产生的悲凉情绪。考生据 此组织答案作答即可。16 .潭周边景物中午到达桃林村下午在环翠亭休息黄昏到达明教院(意思对即 可。一点1分,共4分)【解题思路】此题考查考生对课内外文言语段的比照阅读探究。题目聚焦游记“移步换景” 和“定点观察”的写法,要求考生根据提示回归两个文段搜索主要信息填写答案。甲文段中, 对潭中景物的描写主要在第二段。分析可知,第一段主要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写出了作者 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第三、四段以“定点观察”的写法,描写小石潭
21、周边的景物,考生据此不难 填写第空。分析乙文段中作者的游踪时,要抓住文段中的提示性语句。根据“饭于林虑”“亭 午抵桃林村”“山回转,平地数寻,日槐林” “日将晡,憩环翠亭” “薄暮,至明教院” “夜宿于连 云阁”不难厘清作者的游踪,考生从中提炼第空的答案即可。【参考译文】【乙】第二天,在林虑吃早饭,中午抵达桃林村,这里是天平山的山脚。道路两旁都能听 到泉水的声响,路边怪石和珍奇的花,数不清楚。山岭在这里回转过来,有一片几寻长的平地,叫槐林,(我)坐在 石头上,玩赏着山泉,不知不觉到了申时,在环翠亭里休息,环顾四周,景色清秀脱俗,恍惚间 疑心(自己)是在人世之外,我留恋美景,慢慢走着。黄昏时,到
22、了明教院,晚上住在连云阁。 02-2022年安徽省文言文阅读(16分)【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 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 如是再 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 于数里外。然那么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纪日匀月微草堂笔记微【乙】陕西因洪水下大石塞山涧中,水遂横流为害。石之大有如屋者,人力不能去,州县惠 之。雷简夫为县令,乃使人各于石下穿一穴,度如石大,挽石入穴窖之,水患遂息也。(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23、13.请解释以下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1)转转不已已(2)求之下流,固颠固 (3)陕西因洪水下大石塞山涧中 塞(4)人力不能去去 14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2)水遂横流为害。15 .【甲】【乙】两个语段都表达了古人的智慧,请结合语段相关内容分析其具体表现。(6分)【答案】13(4分)(1)停止(2)本来(3)堵塞(4)除去、去掉(每空1分)【解题思路】此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意思的把握。第(1)(2)题考查课内文言词语的意思,考 生结合对课内文言文篇目的掌握,不难作答。第(3)(4)题考查课外文言词语的意思。作答时,要 灵活迁移课内所学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年中考语文知识分类梳理+真题练习 专题13 文言文阅读之比较阅读学生版+解析版 2023 年中 语文 知识 分类 梳理 练习 专题 13 文言文 阅读 比较 学生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86637526.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