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古代诗歌阅读-2021年暑假初高中语文衔接教材.docx
《专题04古代诗歌阅读-2021年暑假初高中语文衔接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4古代诗歌阅读-2021年暑假初高中语文衔接教材.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首一一古代诗歌一、经典永流传一一古诗诗词有一种典雅的美,有些诗词中的语句,典雅空灵,让人回味。有的不加雕饰,也极美。无论 是唐诗还是宋词,都藏着最美的人物和情感,都有着动人心弦的故事一一诗短情长,动人心弦!这也 许是唐诗宋词能够传承千年的魅力所在!我们品味诗歌,不仅仅是为了高考,当我们一直去接触诗歌、 品味诗歌,聆听诗歌,并一直坚持下去,也许,多年以后诗歌会伴随我们的灵魂,成为生命不可或缺 的一局部。二、初探高中古诗、感受高考难度【2020山东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地阔峨眉晚,天高觇首春。为于耆旧内,试觅姓
2、庞人。注把:握,执。晚首山,在襄阳。耆旧:年高望重的人。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 士。15 .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拟典型地表达了杜甫诗的风格。16 .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叽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15. B16.峨眉山位于蜀地,幌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 之情见于
3、言外。【解析】【15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 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 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 时注意仔细辨析。B项,“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有误,“念此”的“此”应结合首联中“戎马交驰际,柴门老 病身”一起理解,诗人不是为离别“心惊神伤”,而是想到在此战乱时期,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别将再难相 见,故此“心惊神伤,应选Bo【16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意象及分析抒情方式的能力
4、。首先要分析意象的特点以及在诗歌中有无象征寓意;其次 要结合诗歌表达技巧来分析其对于抒情的作用,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运用了什么抒情技巧的,有什么 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峨眉”是诗人的居住地,“觇首”是襄阳庞德公隐居的地方,也是郑炼将要前往之地。上句“峨眉晚”,写出离别之际因天色薄暮,而诗人不得不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下句想象友人到达 襄阳,正是春光明媚之时,表达对友人一帆风顺抵达目的地的美好祝愿;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厚的友情。 用“地阔”“天高”刻画出峨眉与觇首两座山相距遥远,借景抒情,抒发离别之后两人分居两地,相隔遥远 的孤独寂寞之情三、得其韵,品其情一一探究古诗鉴赏的方法(一
5、)以“巧”入诗,赋其内蕴表达技巧1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常考的:比喻、比照、拟人、对偶。常见的:借代、夸张、双关、互文、反复、设问、反问、铺排、通感。1)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作用: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2)比照(对照):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拟,以到达强烈的表达 效果。常见的比照,有动静比照、虚实比照、今昔盛衰的比照、哀与乐的比照等。作用:使语言色彩鲜明, 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比照与衬托】比照双方没有主次,而其主旨需要两方共同构建突出。衬托双方有主次,其主题表现主要 依靠被衬托
6、事物来表现。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一比照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比照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衬托(反衬)3)拟人一一把物当作人来写,使此物具有人的外表、个性或情感的修辞手段。作用: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 语言生动形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4)对偶:对偶,即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的语句成对地排列的修辞方式。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5)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局部代表全体
7、,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作用:使语言简练、含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谈笑间,橘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6)夸张:对事物的形象、作用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 物。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7)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 关。作用:增加内容含量,使语言表达含蓄、幽默,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刘禹锡)8)互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语言结构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
8、思。作用:内 容上相互补充,行文简洁。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鞫,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辞)9)反复:能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加强节奏感。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 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10)设问:能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11)反问: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12)
9、铺排(赋):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13)通感: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琵琶行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2、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描写、抒情、议论、记叙A.描写:1)正面描写多角度,变换角度。摹形、拟声、绘色(调动视、听、嗅、触等感官)。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观察角度的变化。远近、上下、俯仰等。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阔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
10、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白描。不加修饰渲染,只是简单勾勒。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虚写、实写,虚实结合。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细节描写。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2)侧面烘托(烘云托月)、比照烘托: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峭头。(陌上桑)比照: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
11、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拟。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 坏。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梅尧臣陶者)B.抒情: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一般情况下,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J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注意】以乐景写哀情。“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杜甫绝句)托物言志“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狱中咏蝉)“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题 04 古代 诗歌 阅读 2021 暑假 高中语文 衔接 教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