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东湖开发区第一高三最后一卷语文试卷含解析.docx
《2021-2022学年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东湖开发区第一高三最后一卷语文试卷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学年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东湖开发区第一高三最后一卷语文试卷含解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2022高考语文模拟试卷考前须知: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 .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3 .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人文与科技:对话的必要与可能陈平原得益于科技迅猛开展,今天人类的日常生活比五十年前或两百年前变得丰富且便捷多了;可大多数人是否因此就 充满幸福感,那是另一回事。我们无法论
2、证自己比唐代人或古希腊人更智慧或更幸福。今人对数据充满敬意,可哲学、 文学、艺术、宗教、伦理、道德 等,恰好是无法数据化的。“不科学”不等于没有价值。反过来,应该在哲学层面思 考,这些威力巨大的科技创造,犹如洪水猛兽,假设不加驯服,会不会反过来吞噬我们的未来?技术进步无法阻挡,但其对于人类思想及道德的挑战不能忽视。起码必须未雨绸缪,不能任凭某种科技(比方信 息科技)单兵究进。俗话说,有一利必有一弊,谈论某一科技创造的好处时,请允许我弱弱地问一声,那缺点呢?到 底是利大还是弊大,推行之前得好 好斟酌。这么考虑问题,决策的步子自然会慢些,但犯大错的几率较少。这里说的 是思想 方法,不针对哪一项具体
3、的科技成果。而这么思前想后故显得“优柔寡断”的,十有八九 是人文学者。人工智能的实际进展及未来,我不懂。前一阵子见到一中学生,他特别渴望电脑与人脑合一,那样就不用复习考 试了,定时升级就行。人工智能连接人类大脑,据说很可能从科幻小说走向现实世界,而这将彻底颠覆人类的学习方 式以及教育制度。假设真的这样,如何处理知识、情感与想象力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我毫无概念,不知科学家有没有 预案。我关心的是,在政策制定及教育实践中,人文思考明显赶不上科技进步,这怎么办?最起码得互相促进,找到 平衡点吧。一说高科技,无论官员还是群众,全都俯首帖耳,点头称是;谈到人文或社科,那么砖头满天飞,很多人即便不懂, 也
4、坚信自己能侃几句。这种知识、权威不对称,导致科学家 们高度自信,不太可能认真倾听人文学者或社会科学家的 意见。我曾询问一个很有成就的 科学家:都说人工智能不会伤害人类,因为已设定了相关程序;可越来越聪明的AI, 不仅 掌握了人类教给它的知识,也可能学会了人类的欺骗术一外表上憨憨的,似乎一切都在 你人类掌控之中,焉知 这不是假象?那些越来越强大的AI,哪一天真想起义,自然会事先储蓄好能源,不怕你断电的威胁。再说,凡事总有 出错的几率,更何况还有那可怕的科学 狂人科学家不等我说完,淡淡一笑,说你科幻小说读多了。大家都看得很清楚,除了外星人(假如有的话),地球上能够毁灭人类的,只有人类自己。核武器之
5、外,眼下看得 见的可能导致人类自我毁灭的,便是如今红红火火的基因编辑与人工智能。如何将这种研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得其 才从“渺小”变得“伟大”。3 .此题考查分析和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指作者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所融入的的思想情感,如 爱憎、好恶、赞扬与批评等表达个体情感价值观的东西。根据考查的形式和内容的不同,做题时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 1、贴近文本内容实际,把握与人物相关的故事情节,梳理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理解全文的主旨;2、通常 情况作品中的人物往往寄托了作者自己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态度就是作者的情感态度:3、散文中 作者的情感态度往往蕴藏在具体物
6、象中,要抓住描写的物象特点才能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4、抓住文本的线索, 理解作者情感变化的转折点,从作者情感变化的各阶段中去概括。题目要求分析文章最后一段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从内容上来看,本文先是从总体上交代梵蒂冈拥有地球上最伟 大的教堂和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博物馆,而后描写了米开朗基罗的三件作品,正是这三件作品,才使得梵蒂冈拥有地球 上最伟大的教堂和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博物馆,最后作者对本文进行总结性收尾。纵观全文,作者情感表达始终如一, 基本没有什么转变,具体到最后一段,可以看作是对全文情感的总结和升华。最后一段,作者之所以抬头仰望和沉思, 是因为作者处于米开朗基罗描绘的天空之下。是米开朗
7、基罗描绘的天空带给作者无比的震撼,让作者仰望,让作者沉 思。这种仰望,这种沉思,是世界上最伟大、最了不起的艺术品带给作者的震撼,而世界上最伟大、最了不起的艺术 品来源于米开朗基罗,可以说,是米开朗基罗的想象和创造才能带给作者无比的震撼和享受。由此可见,最后一段含 蓄表达了作者对米开朗基罗作品的敬佩和赞叹,也含蓄表达了对米开朗基罗的崇敬与赞美。4 . (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 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分析概括文中信 息题要遵循三个步骤。一个原那么:忠于原文
8、。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 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划线的第四段描写了作者两次离开圣彼得大教堂时的情景。第一次离开时,是黄昏时分,圣彼得大教堂的金色圆顶在 夕照中闪烁着金红色的光芒,同时,钟楼上铜钟齐鸣,钟声传遍了整个罗马城,到处一片神圣庄严,不容侵犯,好似 聆听天国福音。第二次离开时,是天黑时分,雨雾弥漫,广场上彩色的雨伞在灯光和水光中晃动,钟声回荡在万家灯 火中,奇幻空灵,回味无穷,仿佛身处天国之中。考生可以根据
9、这些内容进行概括作答。(2)此题考查艺术手法,又称表现手法、写作特色,指作者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时所运 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较为常见的有比喻、夸张、象征、烘托、渲染、比照、反衬、伏笔、暗示、双关、拟人、 排比等。艺术手法与内容有着密切的互为依存的辩证关系,因为手法运用的终极目的在于使艺术作品的内容得到充分、 完美的表现。这两次景物描写的对象都是圣彼得大教堂。第一次描写,作者运用寥寥数笔,直接描写自己所见所闻之景,有金色圆 顶(色、形)、金红色的光芒(色)、铜钟齐鸣(声),这是从形、色、声三个方面对圣彼得大教堂进行描写。相比拟第 一次描写,第二次描写含蓄委婉,作者没有
10、直接对圣彼得大教堂进行描写,而是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通过描写教堂 广场的雨景来烘托圣彼得大教堂,让读者在欣赏教堂广场雨景中感受圣彼得大教堂的美丽和魅力。雨景中,雨雾弥漫, 彩色的雨伞(色、形)在灯光和水光(色)中晃动,钟声回荡(声)在万家灯火(色)中,这虽然也有形、声、色的 描写,但这些描写加入了作者的想象和幻觉,圣彼得大教堂显得更加空灵奇幻。同时,作者把教堂广场上的彩色雨伞 比作沾露的蘑菇在灯光和水光中晃动,这是比喻手法的运用。(3)此题考查作品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景物描写的作 用一般有: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11、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3、展示人物性格; 4、推动情节的开展;5、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第四段的景物描写以圣彼得大教堂为中心,描写了圣彼得大教堂在不同情境中的不同景象,揭示了圣彼得大教堂在不 同时间、不同情境、不同天气中有着不一样的美,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手法表现了圣彼得大教堂的美丽,表达 了作者对圣彼得大教堂的深深喜爱和赞美之情。结合全文来看,圣彼得大教堂的美丽主要来自于米开朗基罗的艺术天 空,这一段景物描写也有从侧面突出米开朗基罗艺术天空的壮美之意。可以说,这段描写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既是 作者情感的含蓄表达,也是本文主旨的委婉揭露。3、1. A. C2 .严守耕地面积底线,保护耕
12、地质量;加强国际合作,使全球粮食资源合理流动;开展农业科技,促进粮食生 产。【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观点或概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 等要求。这类题要认真读图,从文中基本概念、重要语句、图表、引述的资料获取信息,结合选项进行准确解读,常 见错误有漏掉信息、以偏概全;因果倒置、主客互换;未然已然、信息有变;无中生有、查无实据。然后浏览选项的 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此题要求选择“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选项所说“多年连续增产”属于无中生有,材料中只说“我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多年稳定在12000亿斤以
13、上”, 并无涉及“多年连续增产”。应选A。1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弄清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 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 此题要求选择”以下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宜采用排除法。C项,曲解文意,据材料,“补足”指补充耕地,”治理退化耕地,修复污染耕地和统筹推进耕地休养生息”是保护 耕地质量的措施。应选C。2 .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 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
14、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 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材料一,主要讲述了全球粮食安全隐患依然存在,使全球粮食资源合理流动,需要加 强国际间的合作。如材料一:第二自然段“国际贸易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第三自然段”目前全球粮食贸易 量每年在4亿吨左右” “当前我国粮食个别品种供求矛盾突出,大豆对外依赖程度超过80%,优质粮食供给成为短 板”:第四自然段“无论是中国还是全球,粮食安全都隐患不少,风险仍然存在,需要各国加强合作,扩大贸易流 通,促进全球粮食资源合理流动,提升整体粮食安全水平”。材料二,主要讲了农业耕地面积和耕地质量的问题。答 案第一点在材料
15、二中有明确的表述:一是“到2020年全国耕地保有量不少于18.65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 于15.46亿亩,确保建成8亿亩,力争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严格实施耕地的数量保护,既要少占,也要 补足即要保证足够的农业耕地面积建设。二是“耕地是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在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 要积极开展退化耕地的综合治理,污染耕地的治理修复,统筹推进耕地修养生息”即是在开发利用耕地的同时要保证 耕地质量不受污染损害。材料三,主要讲了农业科技和粮食产量之间的关系。如“科技对我国粮食单产水平提高的贡 献不断加大” “2012年以来我国选育推广了超级稻、节水抗旱小麦等一大批稳产高产新品种;
16、在技术上,面向全国发 布推广了粮食稳产增产、农业防灾减灾、农机农艺融合、农产品储运保鲜等先进实用的技术”“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 献率由2012年的53.5%提高到2017年的57.5%”。即开发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可以有效促进粮食稳产高产。【点睛】解答筛选概括文中信息题要遵循三个步骤。一个原那么:忠于原文。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 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 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但凡归纳“措施,举措”题,先结合文本筛选,然后,用 动宾短语来归纳。比方“构建”;引导”;支持”等。
17、4、1. CD2. B(1)军队出征,士兵不吃饱自己不先吃,没有(给士兵)发放衣服自己不先穿,因此(史可法)得到将士的拼死效 力。(2)史可法说:”王应该穿上素服在郊外驻扎,派遣军队北征,把必定报仇之意昭示天下。【解析】.该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 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 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对“日” “乎” “于,,“而”“之”“也,“矣”“焉”“耳”“那么”这些关键词
18、要特别注意。陛下践昨初,意思是陛 下即位之初,是后面句子的时间状语,因此“初”后面要断开;“谒”和“哭泣”前面省略的主语都是陛下,因此“哭 泣”前要断开;“道路”是所在句子的主语,意思是道路之人。因此前面要断开;“假设躬谒”和“亲见”动词前面省 略的主语都是陛下,前面分别断开;“蒿莱满目”“鸡犬无声”结构对称,因此中间要断开;“当益悲愤”前面省略的主语 是陛下,所以,前面也要断开;“愿”前面省略的主语是说话者史可法。前面断开。应选c项。1 .该题考查考察古代文化常识,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 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
19、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 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A项,“名和字没有关联错。名, 是在古代社会中使用的个人的符号。自己称呼用名,外面称人用字。字常常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互为 表里的,所以它又叫“表字”。(D古人“名”和“字”的关系有意义相同的,如:东汉张衡字平子、宋代诗人秦观 字少游、陆游字务观,他们名、字中的“观”和“游”就是同一个意义。(2) “名”和“字”有意义相互辅助的:唐 朝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居易”;宋朝作家晁补之字无咎,因能“补”过才能“无咎”。(3) “名” 和“字”有意义相反的
20、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他“名”、“字”中的“熹”与“晦”、是反义。应选A项。2 .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 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 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 和选项加以比照,即能发现问题。B项,“他与凤阳总督马士英、阮大钺计议”有误,原文是“凤阳总督马士英暗中与 阮大做计议”。应选B项。3 .此题考查学生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
21、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文言实词和 虚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方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行,行进,指出 征;以故,因为这个原故,因此;死,拼死效力,效死力。第二句中,素服,名词作动词,穿素服;郊,名词作状语, 在郊外;次,驻扎;发,派遣;师,军队;示,昭示,显示;以,连词,不译,引出后面的对象。这些词语都是句中 关键词,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点睛】断句首先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要通读全文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断句的常用方法主要有:(1)善用标志性词语断
22、句,比方句 首发语词、句尾语气,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字),抓住了它们,也就抓住了一些捷径或 诀窍。(2)结合章法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而“分承”或“分说”局部,又多用对称 句式,形成并列、排比。(3) 了解固定结构断句,固定结构是文言运用中逐渐形成的凝固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 每一种固定结构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熟悉每种固定结构的常规形式,有助于其前后句子的断开。这些特点,均有 益于断句。参考译文:史可法,字宪之,祥符人。祖父史应元乡试中举,授官黄平知州,有仁惠之政。对他的儿子史从质说:“我家必 定兴盛。”史从质的妻子尹氏有身孕,梦见文天祥
23、进入屋舍,生史可法。以孝顺闻名。考中崇祯元年进士,授予西安 府推官,逐渐升迁为户部主事,依次担任员外郎、郎中。史可法短小精悍,面貌黑,双目烁烁有光。清廉守信用,与 部下同甘共苦。军队出行,将士不吃饱自己不先吃,没有发放衣服自己不先穿,因此得到将士的拼死作战。十二年夏 天,服父亲之丧离职。守丧期满回朝,起用为户部右侍郎兼任右佥都御史。十七年四月初一,听说贼军进攻京城,史 可法誓师救援皇上。军队渡江抵达浦口,听到北都已被攻破,便身披白衣(丧服)发丧。凤阳总督马士英暗中与沅大 钺计议,主张拥立福王。群臣入内朝见,福王羞惭想要躲避。史可法说:“王不必躲避,应该正式接受。”朝拜结束, 商议战守之事。史可
24、法说:“王应该穿上素服在郊外驻扎,调发军队向北出征,把必定报仇的决心昭示天下。”福王 连声容许。史可法祭告凤、泗二陵结束,上疏说:“陛下即位之初,只是拜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之人为之感动。 如果亲自拜谒二陵,亲自见到泗、凤杂草荒凉满目、鸡犬寂然无声,将会更加悲愤。希望能慎终如始。”福王嘉许而 回答他。总兵官高杰驻扎扬州,非常桀鹫不训。史可法开诚布公,用君臣大义引导他。高杰非常感动醒悟,听从指挥。 高杰率师北征,到睢州,被许定国所杀。部下士兵大乱,屠杀睢州附近二百里,百姓几乎被杀光。变故传来,史可法 流泪顿足叹息说:“中原不能再有作为了。”于是到徐州。不久报告说吁胎已经投降大清,史可法一天一夜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2022 学年 湖北省 华中师范大学 东湖 开发区 第一 最后 一卷 语文试卷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