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兴亮文选(贾勇指导)二评何婧旖文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汪兴亮文选(贾勇指导)二评何婧旖文选.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汪兴亮文选(贾勇指导):兼评何婿旖文选初二学生何靖旖,曾经点评高佳怡和徐凡力近来的研究发现,这一点将在本文的文末揭秘。 先来看一下汪兴亮的作品之一:劳动美爱劳动的人是美的化身,爱劳动的人是健康的化身,爱劳动 的人是道德的化身。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没有多少人愿意去劳动,没有多少人 去劳动但是破坏环境的人没有变少,相信你身边也有这样的人吧, 有的话,就马上制止他吧!怎么办呢?其实我们可以去参加社区开展的环保之类的活动, 我建议大家可以踊跃的报名参加,就像我放暑假的时候,小区在 建设一个长廊,我还去给进行过帮助,帮助辛苦的工人叔叔和水 泥,也给叔叔递过砖头,在我的带领下,小朋友们也踊跃的参 加,大家
2、一起劳动,我们小区通过全民劳动争取到了属于我们的 荣耀,得到了模范校区的称号,这是属于我们大家的荣耀。劳动是美的,这份美我们都应当去守护,当然这份守护是需 要付出辛苦的,每一片美丽的环境都来之不易,所以千万不要 破坏环境,不要破坏大家努力的劳动成果,所以我才说劳动是美 的,劳动的人是美的化身,让我们为这些美的化身的人鼓掌。物,一个蜀清,一个诸葛亮,说他们两个人未出名时也只是“昧昧于一隅,并不为世人 所知。言外之意是,他们后来之所以显赫于世,蜀清是因为“利甲天下”,很有钱;诸葛 亮是因为生逢其时,幸遇明主。可是自己却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似乎也并不羡慕这样的 条件。他是以自得其乐和自我陶醉的态度来
3、对抗和排解他的不幸、身处败屋而“扬眉瞬 目”,发现并欣赏不为世人所知、也不为世人所理解的“奇景”。自嘲里夹杂着自傲,自 喜中又透露出怨愤不平。第六、七两段是后记。重点是从项脊轩的变迁中抒写对亡妻的怀念。这一段,不论从 时间的推移(以“后五年”“其后六年”“其后二年”概述,行文简洁)、人物关系的变化 (由先母、先大母写到亡妻)和感情的发展(愈益亲近深挚)来看,都是正文部分的自然 延续和补充,感情的抒发在前文的基础上变得更充沛、更深厚、更丰富了。因此,后记不 仅不是蛇足,而且一经写出,便成为与正文浑然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这种情形,在古今 散文作品中都是很少见的。纵观全文,以项脊轩起,以项脊轩结,其
4、间不断点示,用一间旧屋作线索,将人物、 事件联系在一起。粗看,作者似乎是信笔而书,无拘无束,漫无章法,实则经过精心的提 炼和严密的构思。内有身世之感和思亲之情贯穿,外有项脊轩的变迁绡合,虽然全文所写 都是日常生活小事,追念的人又分属三代,但是读来却没有一点散漫琐碎的感觉,反而显 得非常凝练和集中。清人梅曾亮评此篇云:“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正因此,这篇散 文做到了人们常说的“形散而神不散”。抒情的文章也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描绘,光靠直接抒发感慨和空泛的议论并不能感染读 者。这篇文章在这一点上也很有特色。作者善于通过富于特征的典型细节,极简练地刻画 人物的思想性格,展现人物关系,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5、。他具体生动地描绘出一种纷扰杂 乱的景象和气氛,来表现封建家庭的离析和败落:“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 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不言感慨而感慨即寓于其中。他仅以一个动作,一句问 话,便写出慈母对儿女的关怀、爱抚:“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写先大 母也是:“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 亲切的语气,精细的动作,老祖母的神态、性格以及对孙辈那种又是责备、又是疼爱、又 是喜悦的复杂心理,都被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了。写亡妻,只说:“时至轩中,从余问古 事,或凭几学书。”平平淡淡两件事,却是情见乎辞,极生动地表现了夫妻间的亲密关系 和深厚感情。典型细
6、节的运用和人物对话的描写,无一不是收到了以少胜多、以简驭繁的 艺术效果。这里同样表现了作者对生活感受的真切和表现生活时精心提炼的功夫。尊崇和宗法归有光的桐城派古文家姚鼐,在他编选的古文辞类纂中选录了这篇文 章,但对上述表现手法颇有微词。他在“吾儿,久不见若影”数句上批道:“小说家”。 所谓“小说家”,是指在小说创作中常见的通过细节和对话表现人物的手法。这表现了正 统派古文家的偏见。他们认为小说是旁门左道,登不得大雅之堂。但是姚鼐的批语恰好说 明:归有光能在散文中吸取小说手法,是很有眼光的。这正是他的长处。实际上,这也是 对从左传史记以来传统叙事散文的一种继承和发展。不过作者这样写,并不是因 为
7、传统散文中有这样的成法,而是因为内容的表达有这样的需要。有趣的是,姚鼐的前 辈、桐城派的开山祖方苞,在他为数不多的几篇传世名作如左忠毅公逸事等文中,正 好由于运用细节和对话刻画人物,染上了为姚鼐所轻薄的这种所谓“小说家”气而获得成 功。这只能证明他们标榜的那套“义法”,在表现生活的时候常常无济于事;也证明了形 象地反映生活的文学作品(包括文学性散文在内),只有从生活出发,从作者对生活的切身 感受出发,突破种种写作程式之类的僵死教条,才能写得有血有肉,显出生动清新的气 息。神文作者高佳怡和初三学生徐凡力,近来的研究 有一个共同发现一一中国历史上的“头蛆”和“二蛆”,绰号是同一个, 你知道吗?首先
8、解释一下“头蛆”。其实就是秦桧。据野史记 载,他老婆王氏在与金国人通奸时,称呼秦桧为二老 豹子,可见秦桧的绰号(外号)叫二老豹子。再说“二 蛆”,就是中国历史上名声极臭的太监魏忠贤,诸多研 究者认为他也不属于人类,故称其为“二蛆”。令人难 以置信的是:“二蛆”的绰号(外号)竟然也叫二老豹 子。简言之,“头蛆”和“二蛆”的绰号都叫二老豹子,这是根据相关史料研究的结果。在这个暑假里,我最最崇拜的人就是辛勤的清洁工人,为什 么呢?因为他们才是真真正正美的化身,他们是装点城市魅力的 蜜蜂,他们留下的每一滴汗水,都是那么的有价值,那么的值得 人尊敬,这就是我们大家应当去学习的,这就是美的化身。他们用每一
9、滴汗水来换取城市的美丽,他们用自己的劳动来 装点这美丽的城市。劳动美,劳动美,劳动最美!因为黄冰倩等诸多神文作者共赞初二学生何婿旖,所以再来看一看初二学生何靖旖的原创文之一爱心,如下一一生活中人人都有爱心吗?是有还是没有,又或者是不想表现出来?“人之初性本善”,在人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但由于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每个人的本性就会发生 改变。这一点说明自身与接触到的人和事息息相关。而“爱心”是我们在学校里听过最多的词之一, 因为人们一直在追求爱心,学习爱心,传承爱心,让 它成为自身好习惯的一部分。在别人和家长看来,一个好孩子除了要学习好、 懂礼貌,更直接的是从他那细微行动中,看他有没有爱心;懂
10、不懂得分享;会不会做出一些行动,使环境 更好、更美。可想让大家都觉得你自己是一位有爱心的人,具体的办法还得是实践,我们并不用做多伟大的事,我 们只用做有价值、有意义的能力范围内的事,如:在 家中,帮父母做家务;在校中,认真学习帮老师和同 学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在社会中,遵守交通规则, 不做无道理的事这些事情虽然感觉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可是却有很多人依旧做不到,因此想做有爱心的人,即简单但 又不简单。所以,社会中的人现在还有爱心吗?以我的角度认为,当今社会中之所以有爱心的人越来越少,其实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有些人会利用“爱心”去骗人的利益,让受害者遭到不可估量的损 失。因此人们才会十分警觉,不敢轻
11、易付出爱心。面 对这一社会现象,国家也越来越重视重视,做出了 “扫 黑除恶”“反对网络诈骗”等标语。对于我们中学生而言,是最容易被骗去“爱心”的受害者之一。所以面对别人向你请求帮助时,要多留意些。最后,付出爱心到底是好是坏呢?其实它是双向的,只取决于使用者想达到的目的。而我们要做的是让它那闪亮的一面展现给众人,并把黑暗的一面做为提醒自己的警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名有爱心的公民了!这两篇文章写的都是狭窄、简陋的轩室。但是刘禹锡对于陋室的环境只是间接地写到 “苔痕”“草色”,并没有加以直接的具体描写。他爱的那个陋室的环境并没有什么变 化;归有光则细致地描绘了轩室原来的面貌:窄小、背阴、漏雨而且
12、重点描绘了经过 修葺后这个小小的轩室的清幽、静谧的环境:满架图书,杂植花木,月照半墙,鸟不畏 人,树影婆娑。他爱的是经过修葺后的这个闲适的所在。两篇文章的主旨也不同。刘禹锡所写的陋室,名为陋室,其实不陋,因为有德者居 之。他在这里调琴、阅经,与鸿儒相往来,摆脱筵席应酬,免除公务纷扰,能尽享避世隐 居之乐。文章表达了一种清高恬淡、孤芳自赏的思想感情。归有光的文章更富有日常生活 气息。作者是通过对轩室前后变化的描写,及一些生活琐事的回忆,表达了对家世衰微的 伤感,对已逝亲人的思念,流露出对自己功业无成的愧疚和慨叹。由于“铭”和“志”两种文体不同,使得两篇文章的艺术特质也不同。陋室铭是 韵文形式,体
13、格短小,作者写得音韵和谐,句式骈散相间,对仗工整新颖,语言自然清 丽。而项脊轩志是志传体散文,由项脊轩的演进引出家世、人事的变化,布局精巧, 错落有致。写景抒情,叙事记人,文笔质朴、细密,多用白描,正如方苞所评:“不俟修 饰而情辞并得。”(书归震川文集后)有关资料一、作者简介(鲍昌)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昆山(今属江苏)人。9岁能属文,后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故。嘉靖十九年(1540)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 第。嘉靖二十一年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 嘉靖四十四年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因采用古教化法治民,听讼时引妇女儿童围观,
14、用 吴语断案。以抗拒上司命令,被迫离职,转为顺德府通判,管理马政。后为南京太仆寺 丞,参与撰修世宗实录,以劳瘁致疾,卒于南京。明代中叶,文坛上出现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对扫除台阁体的文风有一定作用。 但至嘉靖年间,已流为盲目尊古倾向。王慎中、茅坤、唐顺之等人起而抵制,提倡唐宋古 文,被称为唐宋派,其魁首实为归有光。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十之八九为经解、题跋、论议、赠序、寿序、墓志、碑铭、祭 文、行状以及制义之作,其中有些作品表现了对当时政治的不满,有些作品表现出对人民 的同情,但也有不少作品内容空洞,思想陈腐。在若干记叙、抒情散文中,能做到“无意 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王锡爵
15、归公墓志铭)o其艺术特色是: 即事抒情,真切感人。如代表作项脊轩志,以“百年老屋”项脊轩的几经兴废,穿插 了对祖母、母亲、妻子的回忆,并抒发了人亡物在、世事沧桑的感触。所回忆者人各一 事,均属家庭琐事,但极富有人情味。注重细节,刻绘生动。如项脊轩志写景,发 扬了唐宋文的优良传统,确非前后七子所及。篇幅短小,言简意赅。他的散文名作,如 项脊轩志先妣事略思子亭记女二二;r志等,均未超过千字。寒花葬 志为悼念天殛小婢而作,全文共112字,但以两个细节勾勒婢女形象,写出庭闱人情, 极为凝练。结构精巧,波折多变。如宝界山居记由太湖风景写到宝界山居,又对比 唐代王维之辆川别墅,并对王维发了议论。菊窗记,从
16、洪氏之居的地势、风景写到古 人仲长统与陶渊明,夹叙夹议,跌宕多姿。归氏散文多写身边琐事,未能充分反映明代社会矛盾。但他在备倭事略昆山县 倭寇始末书蠲贷呈子等文中,刻画了倭寇入侵后昆山一带“屋庐皆已焚毁,费聚皆 已罄竭,父母妻子半被屠瓠,村落之间哭声相闻”的惨状。在书张贞女死事张贞女 狱事文中,揭露了恶霸横行、吏治腐败的现实。在送恤刑会审狱囚文册揭贴九县 告示乞休申文等文中,表达了自己为民请命的心怀。在可茶小传鹿野翁传 等传记文里,勾勒了一些普通人物的形象。在己未会试杂记壬戌纪行等纪行文 中,记载了当时一些民情世态,这些作品,也还具有一定社会意义。归有光死后,其子子宁曾辑其部分遗文,刻于昆山,词
17、句多有改窜,其孙昌世与钱谦 益遍搜遗文,细加校勘,编为文集40卷,未能全刻。清康熙年间,曾孙归庄又增益部分遗 文,经董正位等人襄助刻成震川先生全集,正集30卷、别集10卷,共40卷。内收各 种体裁之散文774篇、诗歌113首。今通行本为四部丛刊本震川先生集共40卷,系据 明常熟刊本影印。(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二、删节部分原文及注释本文在选入教材时,“殆有神护者”后边曾被删掉了一段,原文是:项脊生(项脊生)作者的别号。(“蜀清”句)据史记货殖列传载,巴蜀有 个叫做清的寡妇,守着丈夫遗留下来的丹砂矿,牟取厚利,财富为天下第一。秦始皇曾为 她修了一座女怀清台
18、。清,秦代蜀地一寡妇名。丹穴,丹砂矿。利甲天下,所获的利,天 下第一。(“刘玄德”以下四句)玄德,刘备的字。陇中,即隆中,诸葛亮隐居之地。 二人,指寡妇清和诸葛亮。昧昧,不明,指不为人所知。意思是说,这些后来出了名、立 了功的人,在最初没显露头脚的时候,并不为人所知。(“余区区”以下五句)区区, 渺渺的样子。败屋,破旧的房屋。扬眉瞬目,眼睛一睁一阖。坎井之蛙,比喻见识浅陋, 没见过大世面的人。这五句是说,自己虽然身在破屋陋室,却自谓有奇景。世人是不了解 的,还可能把我看作是坎井之蛙呢!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 。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
19、世何足以知之?余 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这一段议论是正文的最后一部分,作者以坎井之蛙自喻,自我解嘲。于议论中夹以感 叹之词,内容虽不足取,但也和盘托出自己生不得志的感慨。三、参考译文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子。屋里仅仅一丈见方,只可容纳一个人居住。这是已有上百 年的老屋子,(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雨水也往下流;每当移动书桌时,左看右 看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又朝北,不能照到阳光,天一过中午就已经昏暗。我稍稍修理了 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 来的日光,日光反照,室内才明亮起来。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
20、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 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新的光彩。借来的书籍摆满书架,我安居室内,长啸高歌,有时又 静静地独自端坐,听到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阶前却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 啄食。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来,花影摇 动,美丽可爱。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可喜的事,也有许多可悲的事。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室外设置了许多小门, 墙壁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 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 过。这个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婢女
21、,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 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来过一次。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 儿。”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 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在门外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 流下了眼泪。我从15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 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用手关 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长久没有收到功效,这孩子取得成就是指日可待的 呀! ”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
22、用 的,以后你会用到它!”回忆起旧日这些事情,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真让人忍不住放声 大哭。项脊轩的东边以前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 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 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它吧我已经作了这篇志,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 古代的事情,或者伏在桌旁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 “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子,什么叫阁子呀?”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小轩破败没有整 修。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闲极无聊,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 稍有不同。然
23、而此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植的,现在已经像伞盖一样高高耸立 To四、项脊轩志赏析(周先慎)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昆山(今江苏昆山)人。明代著名的散文家。他三十多岁时 考中举人,其后功名很不顺利,于是退居嘉定(今属上海)安亭江上,读书论道,讲学著文 二十余年,60岁才考中进士。人称震川先生。他生活于明代前后七子之间,李梦阳、何景 明倡导于前,李攀龙、王世贞响应于后,鼓吹复古,标举“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文坛 上拟古主义成风,规摹古人,毫无生气。归有光继王慎中、唐顺之之后,与茅坤等人相率 反对,振起于时风众势之中。他们崇尚唐宋古文,提出变秦汉为欧(
24、欧阳修)曾(曾巩),力 矫时弊。文学史上称他们为“唐宋派”。归有光是“唐宋派”中最有影响的作家。他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和文学地位都不高,却 敢于起来批判风靡一时的复古主义,指斥主盟文坛的王世贞等人为“庸妄巨子,一针见 血地揭露所谓“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不过是“以琢句为工”“剽窃齐梁之余”。这种眼 光和勇气,在当时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归有光重视创作实践,在“唐宋派”古文家中,他 的创作成就也是最高的。他的一部分抒写怀抱的记叙散文,最富于文学意味,善于通过日 常的家庭琐事,描写对生活的亲切感受,抒发内心的真挚感情,表现出一种与当时复古派 迥乎不同的平易自然、清新淡远的艺术风格。项脊轩志是他这类散文中最为
25、人传诵的 代表作。这是一篇记叙性的抒情散文。“项脊轩”是作者青少年时代读书的书斋。这是一间十 分狭小,仅“可容一人居”的“百年老屋”。作者为什么对一间普普通通的屋子如此一往 情深,专门写一篇文章来记述它呢?这当然不是无缘无故的。原来,这间小屋牵系着一些人 和事,是作者时时追怀、不能忘却的;小屋几经变迁,反映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衰败和离 析。小小的“项脊轩”,可以说是作者家庭变异和身世遭遇的见证,那里记录着他的希望 和梦想,也留下了他的喜悦和悲哀。这篇散文在结构上很有特色。结构属于一篇作品的表现形式,但它往往反映着作家艺 术构思的轨迹。而艺术构思,则是受作家的生活经历和对生活的感受认识所制约的。好
26、的 文章总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抒发,而绝不是装腔做势的无病呻吟,它所写的必然是作者对生 活的真切的感受和体验。项脊轩志全文笼罩着一种浓重的悲情愁绪,这是从与“项脊 轩”相关联的作者的生活遭遇中产生出来的,这是一种深沉的身世之感和思亲之情。犹如 一首乐章的主旋律,这种贯穿首尾的悲情愁绪,决定了这篇散文艺术构思的方向,也决定 了作品的结构形式。题目是项脊轩志,实际目的却并不在写轩。处处写轩,却处处意 不在轩而在人。作者的感慨和情思都是因人事而生的,他怀念的是人,尤其是他所挚爱和 怀念的先大母、先母和亡妻。然而妙在写人却不是从人落笔,而是借轩写人,借轩抒情。 项脊轩成为络合全篇思想感情的一个纽结,他是作
27、者抒发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这使得 作品不仅结构严谨,而且显得情致幽深,别具含蕴。全篇分正文和后记两大部分,凡七段。前五段为正文,写于作者18岁时。后二段为后记,补叙了正文写成以后十余年间事,作时当在作者31岁以后。时间相隔这样久,但通篇 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一气贯注,读来毫无阻滞格涩之感。首段紧扣题目,落笔即写项脊轩。“项脊轩,旧南阁子也。”点出它的来历。接下去 写它的特点:“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是写其破旧;“每移案,环视无可置者”,是写 其狭小;”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是写其阴暗。寥寥数笔,是介绍项脊轩, 却已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渲染出一种衰败、阴冷的凄清气氛。这气氛直笼罩
28、全篇,为 下文的抒写提供一个极有特色而又具有典型意义的空间背景。可是作者用笔婉曲而不简 率,接下去并没有马上去抒写他感伤的愁怀,而是从“悲”的反面“喜”来着笔。阁子“稍为修葺”,弥补了破旧漏雨的缺陷;辟窗筑墙,弥补了昏暗阴冷的缺陷;“杂植兰桂 竹木”,弥补了零落残败的缺陷。略加整理,面貌稍新,作者便在这既不宽阔也不完美的 世界里自我欣赏、自我陶醉起来:陶醉于“借书满架,偃仰啸歌”的读书生活;陶醉于“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的寂寂的庭阶;陶醉于“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的清幽的月 景。主人公的精神世界,与“方丈之室”的项脊轩,恰好都是一个狭小的天地。主观世界 与客观世界的互相融合,造成一种艺术的气氛
29、与意境,将作者那自得其乐的喜悦,表现得 非常真实而又自然。但是作者的着意处却并不在此,写喜是为了映带下文,更好地写悲。第二、三两段才是文章的主体。首句一转,承上启下:“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 可悲”。“多可喜”收束上文,“亦多可悲”统摄下文三事:叔伯父的分家,一个大家庭 变得零落衰败、分崩离析,此其可悲者一;老乳母的深情回忆和指点,勾引起对先母的追 念,此其可悲者二;“瞻顾遗迹”,先大母对自己的爱抚、教诲和期望,犹历历在目,此 其可悲者三。三件事都是写悲,情感的表达却很有层次。“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 矣”。只是从客观的记述中寄寓深长的感叹。“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情动于中,却 还只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令人长号不自禁”,则如汹涌的潮水,直泻而出,完 全失掉了控制。由内向转为外露,由沉稳渐趋于强烈,感情的发展,脉络分明。第四段是补叙,是一段小小的插曲。但不是闲笔。它以一种富于生活实感的琐事作点 染,极亲切地写出了一种生活体验,与首段呼应,进一步表现出项脊轩内外的寂静清幽以 及对人和对屋的深厚感情。第五段是正文的结尾。以议论收束全文,是古代记叙文中一种常见的写法。一般用以 抒发感慨,申说文意,或提示主题。这一段议论,提高到人生哲学的高度,是对上文的一 个总结,寄慨很深,表现了作者比较复杂的思想感情。他举出历史上两个名满天下的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