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单元达标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docx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单元达标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单元达标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单元达标检测(时间:75分钟 分数: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 .“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状态。以下属于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的是()A.采集渔猎经济的盛行B.农耕、畜牧业的产生C.早期城市国家的出现D.国家机器的成熟完善【答案】B【解析】人类只有从采集渔猎经济过渡到农耕畜牧经济,才能摆脱对自然 界天然动植物资源的依赖,进而凭借自身的能力,培育出更多人类生存需要的生活资料,在 此基础上才会产生剩余产品,进而出现私有制、阶级和国家,进入文明时代,应选B项。2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以后,各项具体劳动,如动物的
2、饲养和农作物的播种、收割 等,与气象变化息息相关,久而久之,人们便形成了 “季”和“年”的概念。这说明原始农 业和畜牧业的开展()A.促进了生活方式的变化B.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C.加速了人口的快速增长D.推动了天文历法的开展【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动物的饲养和农作物的播种、收割等,与气象变化息 息相关”“人们便形成了 季和年的概念”可知,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开展推动了天 文历法的开展,故D项正确。3 .除了南美印第安人饲养体型较小的骆马和羊驼外,其他印第安人只饲养了狗、火鸡、 鸭等小动物,因此,印第安人从未出现过农业与畜牧业的别离。这说明()A.印第安人尚未进入早期文明社会B.古代美洲的农
3、业开展相对落后C.古代南美经济以从事畜牧业为主D.古代美洲对农业文明贡献很小【答案】B【解析】农业与畜牧业别离是农业兴旺的表现,而材料显示印第安人“从 未出现过农业与畜牧业的别离”,说明古代美洲的农也开展相对落后,应选B项。4 .查尔斯曼恩在1491:前哥伦布时代美洲启示录指出,为了装载更多美洲的烟 叶运往伦敦,欧洲的水手们抛掉了船上的泥土,而其中藏有美洲缺少的物种一一蚯蚓。这些 微小的生态工程师重塑了整片大陆。据此可知( )A.物种传播是殖民侵略的有效手段B.物种交流促成美洲地区社会转型C.物种传入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D.外来物种导致了美洲文明的覆灭【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
4、后,蚯蚓被欧洲殖民者带入美洲I,最 终影响了美洲的生态,应选C项。5 .大豆原产于中国北方。北朝的齐民要术指出大豆可以改良土壤,主张大豆与其 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大豆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地区。这说明()A. 土地利用的效率显著提高B.经济重心在逐渐向南转移C.自给自足的经济日益完善D.饮食的结构发生根本改变【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齐民要术的影响下,人们认识到大豆可与 其他作物轮种,大豆由北方推广到江南及岭南地区种植,反映出土地利用效率提高,故A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大豆种植地域的推广,并不是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B项;材料反映 的是大豆种植地域的变化,与经济形态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
5、的是种植结构,不是饮食 结构,排除D项。6.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 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 这说明宋代()A. 土地利用效率提高B.创造翻车提高了生产力C.区域经济开展均衡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答案】A【解析】占城稻的引入和推广种植,大、小麦在南方的推广种植都增加了 粮食的产量,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应选A项。7 .滇南本草(成书于1436年)和本草纲目(成书于1578年)是明朝两部医药学著 作。滇南本草的一个版本中有“玉米须”的记载,有学者据此推断玉米在哥伦布1492 年到达美洲
6、之前就为中国人所知。而该书的另一版本中出现了 “本草纲目曰”的字样。 由此可以得出的合理认识是()A.玉米在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前就已经传入中国西南8 .本草纲目是中国最早记载玉米药用价值的著作C.滇南本草书中参考了本草纲目的局部内容D.滇南本草不应作为研究玉米传入中国的第一手材料【答案】D【解析】滇南本草成书时,哥伦布尚未到达美洲,因此该书不能作为研 究玉米传入中国的第一手材料,故D项正确;玉米是在新航路开辟后才传入中国的,故A 项错误;材料说明再版的滇南本草引用了本草纲目的内容,但不能说明本草纲目 是中国最早记载玉米药用价值的著作,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滇南本草成书早于 本草纲目,故C项错
7、误。8 .明朝中后期,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传入我国,许多地区改种桑树、棉花等经 济作物,当地人“不产米,仰食四方力民间海外贸易兴盛,白银大量流入。这说明()A.全球化已影响中国B.长途贩运开始兴旺C.经济出现区域分工D.抑商观念已被放弃【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朝中后期,来自美洲的高产作物传入中国, 改变了中国的农业结构,且海外贸易兴盛,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说明自新航路开辟后,世界 由分散孤立走向整体,全球化已开始影响中国,故A项正确。9 .据记载,乾隆六年(1741年)的全国人口数为1.4341亿,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时 增长到2. 9696亿,远超此前历史上任何朝代。为
8、清朝人口激增奠定物质基础的外来因素是 ()A.垦荒卓有成效,粮食作物实现丰收B.丝绸之路畅通,吸引大量外来人口定居C.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广泛种植D.国家废除丁税,隐藏人口失去意义【答案】c【解析】注意题目要求回答“外来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 玉米、甘薯等外来高产作物的广泛种植,为清朝人口激增奠定了物质基础,故C项正确;A、 B、D三项均属于内在因素,排除。10 . 18世纪,在亚洲人和欧洲人的饮食中,出现了玉米、马铃薯、番茄和辣椒等来自 美洲的食物。这一现象反映了()A.物种的交流丰富了饮食结构B.机械化提高了粮食产量C.价格革命降低了农产品价格D.欧洲农作物的广泛传播【答案
9、】A【解析】新航路开辟后,玉米、马铃薯以及番茄等农作物传播至亚洲和欧洲, 丰富了亚洲人和欧洲人的饮食内容和结构,应选A项。11 .清朝建始县志记载,“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缺乏以给,那么于山上种 包谷(玉米)、洋芋(马铃薯)”。建始县志的这一记载可以用来佐证()A.建始县适合玉米、马铃薯的广泛种植B.清朝建始县水稻总产量有所下降C.玉米、马铃薯传入建始县的最早时间D.清朝建始县人民饮食结构的变化【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清朝建始县由于人多地少,除了种稻外,还 在山上种玉米、马铃薯,这说明建始县人民除了吃稻米外,还吃玉米等作物,可用来佐证当 地人民饮食结构的变化,故D项正确;“广
10、泛”一词有误,材料仅提及在山上种植作物,排 除A项;材料并非说明水稻总产量下降,而是人多地少,水稻产量不能满足人口需要,排除 B项;建始县志的记载无法佐证玉米、马铃薯传入建始县的最早时间,排除C项。12. 19世纪晚期,内燃机被安装在拖拉机、播种机、脱粒机等机械上。机器的轰鸣声 打破了田野的宁静气氛。内燃机还被美国人安装在联合收割机上,把谷物收割的速度提高了 几十倍,后来又推广到世界各国。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美国人创造了内燃机B.机器的噪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C.内燃机推动了工业生产D.内燃机推进了农业机械化【答案】D【解析】材料“内燃机被安装在拖拉机、播种机、脱粒机等机械上” “内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教材 高中历史 第一 单元 食物 生产 社会生活 达标 检测 部编版 选择性 必修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