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docx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1.材料一: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 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以及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 学家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屠呦呦获奖的理 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由寄生虫引发的疾病困扰了人类几千年,构成 重大的全球性健康问题。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应用在治疗中,使疟疾患者的死亡 率显著降低。目前,一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方 案材料二: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让.安德森认为:“屠呦呦是第一个证 实青蒿素可以在动物体和人体内有效抵抗疟疾的科学家。她的研发对人类的生
2、命 健康贡献突出,为科研人员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屠呦呦既有中医学知识,也 了解药理学和化学,她将东西方医学相结合,达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屠呦 呦的发明是这种结合的完美体现。”材料三:“这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屠呦呦说,“它属于科研 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屠呦呦强调,中医中药是一个伟大 的宝库,经过继承、创新、发扬,它的精华能更好的被人们,能为世界医学做出 更大的贡献。我们中国人的成果被国际认可,关键是真正解决了问题,挽救了许 多生命。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这是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科研工作者 的责任。结合你对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的理解,根据上述材料论述屠呦呦
3、取得的成 功。2 .闻一多有一次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2+5=? 学生们疑惑不解。然而闻先生却执意要问:2+5二?同学们于是回答:“等于7嘛!” 闻先生说:“不错。在数学领域里2+5二7,这是天经地义的颠扑不破的。但是, 在艺术领域里,2+5=10000也是可能的。”他拿出一幅题为万里驰骋的图画 叫学生们欣赏,只见画面上突出地画了两匹奔马,在这两匹奔马后面,又错落有 致、大小不一地画了五匹马,这五匹马后面便是许多影影绰绰的黑点点了。闻先生指着画说:“从整个画面的形象看,只有前后七匹马,然而,凡是看 过这幅画的人,都会感到这里有万马奔腾,这难道不是2+5=10000吗
4、?”运用认识论相关原理分析下列问题:既然在数学领域2+5=7是颠扑不破的,为什么在艺术领域2+5=10000也是 可能的?在认识活动中,正确处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对科学创新有何重要意义?3 .镜头一:如果花瓶碎了,怎么办?大多数人的做法是,把碎片扔掉!且一扔了事,干脆利索,全然不曾思考与之有关的规律。那么,这里头有规律吗?有。这就是,将碎片按大小排列并称过重量后即可发现:10100克的最少,110克的稍多,0. 11克的和0. 1以下的最多!尤其有趣的是,这些碎片的 重量之间有着严整的倍数关系,即:最大碎片与次大碎片的重量比为16: 1,次 大碎片与中等碎片的重量比为16: 1,中等碎片与较小
5、碎片的重量比是16: 1, 较小碎片与最小碎片的重量比也是16: 1。于是,发现这一倍比关系的人便将此 规律用于考古或天体研究,从而由已知文物、陨石的残肢碎片推测它的原状,并 迅速恢复它们的原貌!这位极善思考的聪明人,就是丹麦科学家雅各布博尔!可是,我们做到了吗?没有。打碎瓶子的经历,我们肯定有过,可是,当包含其间的规律从我们的身边淘 气地溜走时,我们拥抱过它吗?没有!就因为迟钝!如此看来,花瓶碎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千万别一不留神,把我们的聪明 打碎了!镜头二:有位奥地利医生叫奥斯布鲁格,他父亲是个卖酒的,为了判明高大的酒桶里 还有没有泗,这位父亲经常用手在桶外头敲敲,然后由声音判定桶里还有
6、多少泗, 是满桶还是空桶。父亲的这一做法启发了他,他便由此推论,人的胸腔腹腔不也 像只桶吗?医生敲敲病人的胸腔腹腔并细心听听,不就可以由声音判明他的病情 了吗?于是细细钻研,认真总结,终于发明了著名的诊病方法一一叩诊。有人更聪明,由木桶而提出了著名的“木桶理论”,即:一只木桶盛水的多 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板,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木板。 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木桶才能盛满水,反之,只有一块不够高度, 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怪不得人们常常大声疾呼要补缺补差抓落后环节, 原来其意盖出于此。如此看来,这个世界处处有哲学,瓶里有,桶里也有。苹果落地,敲出了牛顿的万有引力
7、;水的沸腾引出了瓦特的蒸汽机;奇迹的 基因往往就在于简单的现象中,只要我们有善于发现的眼睛和肯于思考的头脑。思考讨论:从人们对日常琐事如花瓶的碎片、敲击木桶等的态度中,可以看出认识运动 具有怎样的基本规律?这两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4 .波义耳定律错了吗?17世纪,英国化学家波义耳(16271691)做了一个关于气体体积的有趣 实验。波义耳做了一根U型的细玻璃管,封死了短的一头,从开口的一头倒进一 些水银。水银顺玻璃管流下去,但是不能升到短的一头,因为玻璃管里的空气被 堵在一头了。当时已经知道,一个大气压力相当于水银柱高76厘米。当水银在弯管中端 平衡的时候,记下了被堵在玻璃管里的空气的柱
8、高为ab。这就是一个大气压的 空气的体积。然后,波义耳又往管里倒更多水银,使管底的空气承受的压力加大。 他发现,压力不断加大,空气柱高ab不断缩小,这说明空气受到了压力,体积 会小。这种变化有规律吗?波义耳的实验表明:在一个大气压下的一个体积的空气, 受到了两个大气压,体积就会被压缩为二分之一;受到三个大气压,体积就会被 压缩为三分之在波义耳的那个时代,实验的设备还很简陋,没法提供更高的大气压。波义 耳把他的实验结果,归纳为一个公式: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气体的体积与它所 受到的压力成反比。这就是他在1 662年提出的波义耳定律。这个定律和计算公 式,我们常常要用到,就是:PV二K。P表示压强,
9、V表示体积,K是个常数,由气体的质量多少决定。这样说来,波义耳定律似乎是一条绝对的真理了,事实果真如此吗?到了 19世纪,科学技术大大向前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存在各种各样的气 体,空气不能再作为一切气体的代表。由于科学实验的条件有了很大的改进,科 学实验测定的结果也越来越精确。有一位名叫雷尼奥的法国物理学家,对不同的 气体施以不同的压力,对波义耳定律进行了检验,并且做了十分精确的测定。结 果,他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气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遵守波义耳定律的。比如,二氧化碳吧,在通常的室温下,给它施加60个大气压的压力,它就 变成了五色液体,不再是气体了。又如氮,在1个大气压下1000升的氮,按照
10、波义耳定律,在1000个大气压下,应该被压缩为1升,然而实际是2升,比按 公式计算出来的数字要大1倍。在这种情况下,波义耳定律几乎要被推翻了,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看待波义耳 定律?它到底是真理还是谬误呢?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做了这样的回答:“雷 尼奥发现,这一定律不适合于某些情况。雷尼奥是科学家,没有玩弄这样的 儿戏,而是继续研究,并发现波义耳定律只是近似地正确,特别是对于可以因压 力而液化的气体,当压力接近液化开始的那一点时,波义耳定律就失去了效力。 所以波义耳定律只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是正确的。但是在这个范围内,它是不是绝 对地最终地正确的呢?没有一个物理学家会断定说是。他将说:这一定律在一定 的压
11、力和温度的范围内,对一定的气体是有效的;而且即使在这种更加狭窄的范 围内,他也不会排除这样的可能性,即通过未来的研究对它作更加严格的限制, 或者改变它的表述方式。可见,关于最后的终极的真理.,例如在物理学上,情况 就是这样的。”雷尼奥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对波义耳定律作了补充,并且把适合于波义耳 定律的气体叫做“理想气体”。1873年,一位名叫范德瓦尔斯的荷兰物理 学家进一步发现,自然界中并没有这种“理想气体”,各种不同的气体在受到不 同压力的时候,体积的变化并不完全一样,波义耳定律只是近似地正确。他对波 义耳定律乂提出了一个补充公式,就是在运用波义耳定律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 气体,在压力上加一
12、个改正值,在体积上减一个改正值。这就是瓦尔斯方程,比 波义耳定律完善多了。那么,瓦尔斯方程式不是尽善尽美了呢?也不是,因为这个方程中的两种改 正值,都必须用实验的方法才能求得。所以,它还是一个经验方程,如果一种气 体没有经过实验测定,就无法运用这个方程来修正,它只是比波义耳定律更加反 映客观真理。思考讨论:波义耳定律在1662年似乎被看成是绝对真理,到19世纪雷尼奥对他提出 异议并加以补充,到1873年瓦尔斯又对波义耳定律提出了一个补充方程,但此 方程并非尽善尽美,还须继续完善。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如何理解真理的辩证 本性?法国物理学家雷尼奥对波义耳定律进行了检验,他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气 体,
13、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遵守波义耳定律的。对此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是怎 样回答的?从波义耳定律一一雷尼奥的检验一一瓦尔斯方程说明了真理的获得过程 是怎样的?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5 . “一问三不知”丁肇中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67年起担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 1977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荣获197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1994年当选中国 科学院首批院士。无疑,他无愧于大科学家的称号。但丁肇中在接受记者采访和 在大学演讲回答同学提问时,却多次表示“我不知道”。镜头一:2002年9月16日,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上海交大名誉教 授丁肇中教授在上海交通大学亮相,上午10: 00演讲
14、反物质和暗物质组成的 宇宙,并在演讲中向中国大学生发出邀请,欢迎中国大学生参加到他正在进行 的磁谱仪电子系统研究实验中。长达2个多小时的演讲,深奥玄妙的物理学,都被丁肇中幽默、深入浅出的 话语化解成听众的阵阵笑声。丁肇中用四个自己亲身经历的科研故事贯穿整个演 讲,自始至终,现场的气氛非常轻松,上百位没有座位的交大师生一直站到终场, 还感到意犹未尽。报告后的自由提问中,面对交大学子的提问,丁肇中接连回答了三个“不知 道”。有同学问正反物质世界之间会发生什么具体状况,丁肇中马上回答:“不知 道。因为没有人做过实验。虽然对于这个问题有多种假设,但是不做实验任何答 案都可能是对的。”有同学提问:“数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 认识 本质 发展规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