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济南的冬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济南的冬天.docx(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济南的冬天教学创意:研读文本过程中,为了避免对美文的肢解欣赏,避免鸡零狗碎东剁西砍, 需要对这篇优美的经典散文的“美的要素”进行解构,然后建构重组,形 成阅读欣赏的活动方案,这个方案就是通过不同层次的比较分析,引领学 生逐步走进文本深处。设计的三次“比较”,从内容理解到个性表达到艺术手法,呈现出思维 训练螺旋上升的课堂结构形式;对比阅读过程中,有“放”(学生自主阅 读对比分析,交流发现);有“扶”(教师给予适当的示范和恰当的指导); 有“收”(精炼的板块小结归纳提升学生活动成果),呈现出收放自如的 课堂对话风格。“比较”是形式,也是内容;是方法,也是过程。三个层面的比较,就 是在文本中徜徉三个
2、来回,如是,则不仅能欣赏到济南冬天独特的美,而 且能感悟到老舍先生的运笔之高妙。教学目标:1 . 理解文意,感受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比较分析,欣赏作者高妙的语言表达艺术。流程概说:一. 作者简介。二.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概括济南冬天特点的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温晴、宝地、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这一板块的活动,通过自由朗读,提取信息,迅速抓住济南冬天的总特 点,根据这个特点回读课文,通过一个说读活动,强化了对这个特点的认 识,这个环节,是为下面的“比读”活动进行的铺垫。三.精段研读:1 .比较阅读课文第3段和第5段,看看它们有什么异同。屏幕显示:可以从景物的特点、段落的结构
3、、写景的方法、作者的情感、 句式的安排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第一次“比读”活动:先比较两段文字之“异”。因为这两段文字在表达上的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可以为接下来“比 同”蓄势。明确:描写对象不同,前者写山,后者写水;段落结构不同,前者总分总,后者递进;表现手法不同,前者虚实相映,后者写实;前者多角反复,后者定点特 写;句式安排不同,前者以长句为主,后者长短句交错。第二次“比读”活动:比较两段文字之“同”。通过“比同”,将学生对写景的艺术手法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的 层次。明确:景中都有温晴,围绕共同特点来写;景中都有喜爱,喜爱之情,情景交融;景中都有色彩,不是单调枯燥,而是色彩缤纷,“银白,
4、暗黄,白,微 黄,粉色,绿,蓝,红,灰”,彰显着温晴与生机;景中都有情态,运用拟人手法,使得山水皆含情;景中都有读者,“看吧”,“叫你”这样的祈使句式,拉近作 者与读者,使人身临其境。这一板块的活动,其实是两个层面的比较,“比异”是基础,“比同” 是提高;“比异”以美句的赏析为基础,“比同”以写景的规律提炼为目 的。在比较中,既完成了语言的欣赏,又对语言表达艺术进行了分析和归 纳,可谓“一石二鸟”。2 .文中写“山”的三段文字,探究它们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不同。这是第三次“比读”活动,是更高层次的阅读欣赏活动。屏幕显示:可以从山的状态、美的特点、侧重、详略等角度进行比较分 析。明确:都是写山,状
5、态态不同:第二段写晒着太阳的山,第三段写薄雪覆盖的 山,第四段写城外远山;都是写山,美感不同:第二段重在表现安恬之美,第三段重在表现秀气 之美,第三段则是淡雅之美;都是写山,用意不同:第二段喻山之形态(小摇篮),第三段绘山之色 彩,第四段,描山之神韵(小水墨画);都是写山,着墨不同:第二段全景(正面与侧面结合从大处落笔),第 三段用工笔(“山上”、“山尖”、“山坡”、“山腰”多角反复),第 四段用白描(寥寥两句,简笔勾勒)。教师讲析:在文学创作中,这叫“一物三写,各具情态”,它既避免了 用笔的单调重复,又使得景物丰富而有层次,细腻而又不失宏阔。这一板块的活动,是对前一个比读环节的深化,是更高层次的思维训练, 它将学生的阅读欣赏,提高到文学鉴赏的高度,教师的活动小结,是总结, 是升华,更是深入浅出地渗透了文学鉴赏的因子,从而使得文本研读有深 度,学生积累有厚度。教学后记:这个设计,改变了美文教学中经常使用的“美句赏析”通俗手法,意在 进行一点创新尝试,这个尝试,是尊重文本个性的,而且是充分运用了文 本本身的资源,从教学实践来看,基本达到了教学的预设目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