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综合试卷B卷附答案.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河北省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综合试卷B卷附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综合试卷B卷附答案.doc(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河北省河北省 20232023 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综合试卷能力题库综合试卷 B B 卷附答案卷附答案单选题(共单选题(共 5050 题)题)1、学习完高中语文课文过秦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和“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中“云、响、景”用法相同的句子,以下不恰当的一项是()。A.而相如廷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B.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C.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石钟山记)D.非臣陨首所能上报(陈情表)【答案】B2、阅读呐喊自序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A.学生自由组织合作学习小组,能够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B.小组合作学习的组内
2、分工明确,有利于合作的顺利展开C.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设计适宜,具有合作的意义和价值D.教师明确提出班级展示要求,能够提高学习成果的质量【答案】C3、学习多篇文言文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的现象,下列语句没有包含“古今异义”的是()A.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送东阳马生序)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D.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廉颇蔺相如列传)【答案】A4、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古代诗词之修辞研究”主题活动,并给出以下几个示例,请学生找出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的句子。下列符合要求的是()。A.低
3、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西洲曲)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C.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张若虚春江花月夜)D.荷心有露似骊珠,不是真圆亦摇荡(温庭筠莲浦谣)【答案】C5、教师教学朱自清的背影后,请学生列举其他描写父亲的文章进行阅读。下列作品适合的是()。A.史铁生秋天的怀念B.刘绍棠蒲柳人家C.彭荆风驿路梨花D.李森祥台阶【答案】D6、名著导读课上,教师用幻灯片为学生呈现了下面一段话,让学生利用知识积累完成填空。A.吴承恩骆驼祥子诸葛亮坚毅B.施耐庵骆驼祥子关羽忍耐C.吴承恩茶馆诸葛亮机警果断D.罗贯中茶馆关羽勇敢无畏【答案】A7、(2019 年真题)某男,45 岁,
4、平日喜食辛辣,脾气暴躁。近日突发头晕耳鸣、咳嗽吐衄、痰多黄稠、咽膈不利、口渴心烦,证属肝火犯肺,宜选用的成药是()A.导赤丸B.芩连片C.黛蛤散D.西黄丸E.新雪颗粒【答案】C8、阅读鸿门宴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回答问题。A.引用史料佐证“鸿门赦汉以致楚败汉胜”的说法B.脱离文本加以分析、探讨,不利于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人物,拓展思维C.教师结合媒体、史料资源,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D.教师讲授分量过重,引用文言材料,学生参与度不高【答案】C9、某教师学习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后,对其中重要知识点进行了以下归纳,其中错误的一项是()。A.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
5、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B.初中二年级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C.语文课程应在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D.在语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答案】A10、教师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 年版)后,对“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进行了理解分析并做了笔记。下列笔记内容错误的是()。A.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B.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恰当运
6、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C.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应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与综合性D.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语文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有重点地落实语文课程目标【答案】D11、赏析诗歌意象是学习古诗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重要途径。在学习完杜甫的登高之后,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及其所表达的情感。下列意象中,与意象“猿啸”所表达的情感较为一致的是()。A.明月B.大雁C.菊花D.芭蕉【答案】D12、阅读某教师关于梁生宝买稻种一课所设计的系列问题,按要求答题。A.三个问题体现了认知性问题特点,从词句入手,从“小”处着眼,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B.两个问题
7、是“课文阅读理解式”问题,旨在让学生初步熟悉课文,了解故事情节C.三个问题是评价性问题,让学生站在评价者的立场上进行比较与评判,对梁生宝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全面分析D.问题是创造性问题,需要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进行回答,还需要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发挥创造能力解决这一问题【答案】B13、某专题设有“广告语的是是非非”“电视公益广告的语言特征”“广告语言的性质和规范要求”“危险的广告语言”几大板块,这一专题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A.语言文字应用B.新闻与传记C.诗歌与散文D.文化论著研读【答案】A14、教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时,教师指出该篇目是一篇议论性的文章,并且在课上罗
8、列了以下类似文体的篇目进行类比学习,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寡人之于国也B.伤仲永C.劝学D.小石潭记【答案】D15、阅读以下皇帝的新装的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A.该教师能够非常好地给予学生反馈信息,发现学生回答不正确时并不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耐心地启发学生寻找答案B.针对简单的问题,学生若回答不出,教师可直接指出其回答错误,以免浪费时间C.当学生理解发生偏差的时候,可以适当结合生活实例、自身实际帮助学生纠正D.该教师处理反馈信息的时候,具有引导性,帮助学生对回答的问题进行进一步具体的阐述,把看上去有疑义的答案,在修改之下变得贴切【答案】B16、名著导读课上教师为学生出示了以下
9、作品。要求学生归纳其作品主题。A.学生甲:雷雨通过周、鲁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前后 30 年间复杂的纠葛,写出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这个封建家庭的覆灭预示着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会走向灭亡B.学生乙:围城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C.学生丙:边城精细入微地描绘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众生相,无情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人生、社会的荒凉D.学生丁:家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答案】A17、教学赤壁
10、赋后,教师提出中国古代诗文有“穷而后工”的说法,并让学生讨论这种现象,从古代文学家中找出更多相类似的例子。对这一做法,分析准确的是()A.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B.意在让学生理解“创作”与“生活”的关系C.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写作素材D.体会作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答案】B18、在文言文总结课上,教师举例讲解通假字的特点和作用,下列不合适的是()。A.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B.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C.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D.居十日,扁鹊见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答案】C19、阅读以下教学反思片段,按照要求答题。A.教师应时刻树立“大语文”观念,与其
11、他学科、生活相结合B.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在生活、社会中学习语文C.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不需要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系统小结D.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但只是学习的很小一部分【答案】C20、初中文言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学过的文言文中虚词“乃”的用法。下列归纳错误的是()。A.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代词,我)B.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副词,竟然)C.狼: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副词,于是,就)D.送东阳马生序: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副词,才,这才)【答案】A21、学习雨巷一课时,教师为了引导学生体会戴望舒作品的忧郁气息
12、,在布置课后作业时推荐了几篇诗作。以下不属于戴望舒作品的诗歌是()。A.等你,在雨中B.追梦者C.偶成D.我用残损的手掌【答案】A22、学习完某版教材的“对联”知识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学到的相关理论选出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以下符合要求的是()。A.水面风回聚落花B.数峰无语立斜阳C.楼上春容带雨来D.蝉曳残声过别枝【答案】A23、教师在讲授朗读技巧时举例说明朗读中的轻声现象。为了让学生形象理解,特为学生列举了以下例子,其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A.“她的嗓音很清亮”中的“清亮”B.“他这人心眼儿实在”中的“实在”C.“你这人真不地道”中的“地道”D.“那件事有眉目了吗?”中的“
13、眉目”【答案】D24、教师计划讲授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这是一首表达爱国与思乡主题的诗歌,一般来说最恰当的教学思路是()A.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味诗中的思想感情B.让学生在把握诗中的人物和情节的基础上,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C.让学生在分析字句的基础上,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D.让学生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结构特点【答案】A25、某学校组织教师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围绕“口语交际教学”展开深入探讨,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形式进行社会调查。收集有用信息B.教师可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锻炼
14、交际能力C.教师可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体验不同生活,激发学习兴趣,表达真情实感D.学生可采用多媒体等现代传媒手段演示文稿,运用电子邮件等多种通讯方式进行交流【答案】B26、学习完某版教材的“对联”知识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学到的相关理论选出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以下符合要求的是()。A.水面风回聚落花B.数峰无语立斜阳C.楼上春容带雨来D.蝉曳残声过别枝【答案】A27、某版高中语文教材选修课程设置了“阅诸子百家之作,悟先贤圣人之道”的课外研习活动。下列作品中,不适合选人推荐作品的是()。A.晋灵公不君B.齐桓晋文之事C.有无相生D.秋水【答案】A28、古代诗词鉴赏课上,教师讲到古人
15、作诗常用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为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教师举例进行说明。下列适合的是()。A.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B.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C.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D.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答案】C29、某教研室组织教师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大家围绕“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展开研讨。下列对该任务群学习目标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B.从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作C.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
16、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D.选用评论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养成写读书提要和笔记的习惯【答案】D30、名著导读课上,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水浒传这部经典著作,并请学生说出作品中著名的故事情节。下列学生总结的情节不属于水浒传的是()。A.智取生辰纲B.三打祝家庄C.火烧博望坡D.大闹飞云浦【答案】C31、某教师教学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时,布置预习作业:鉴赏并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诗,总结辛弃疾诗歌的语言风格和创作特点。该作业体现出的教学理念不包括()。A.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B.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C.培养
17、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D.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答案】D32、在古诗诗歌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含有菊花意象的诗句,下列适合的是()。A.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B.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C.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D.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答案】B33、教师为巩固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在完成春这一课文的教学后,为学生举出以下例子。以下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她还没端起酒杯,便已经醉了”一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属于扩大夸张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感叹国事之
18、艰难C.“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出对对敌妥协的国民政府的嘲讽D.“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以“帆”代“船”。运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手法【答案】A34、某教师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后,在指导学生研习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时运用了以下教学方式。下列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是()。A.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独立研读文本,提高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B.引导学生合理运用精读、默读方式,由面到点地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深和丰富C.组织学生用历史和现代的观念审视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时代意义和局限等问题D.引导学生坚持在研读的过
19、程中勤查资料,勤做笔记,加深和拓展对作品的理解【答案】B35、写作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在语言文字表达方面仍存在问题,习作中常常出现病句。为引起学生对习作语病问题的重视,减少此类问题的出现,教师举出以下病句例子让学生进行修改,以下修改意见有误的一项是()。A.病句:红楼梦这部小说出色地塑造了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为首的诸多人物的生动事迹。修改意见:原句搭配不当,应将“事迹”改为“形象”。B.病句:在 80 多年前的那场惨烈的战斗中,他失去了一条腿。修改意见:原句用词不当,应将“战斗”改为“战争”。C.病句:猫儿娇憨的姿态,惹得大家忍俊不禁地笑起来。修改意见:原句成分赘余,应去掉“地笑起来
20、”。D.病句:老师睁大眼睛盯住小陈,他被他的奇怪的神情弄得莫名其妙。修改意见:原句句式杂糅,应将“被”改为“对”。【答案】D36、在“文言分身”的活动中,教师建议学生搜集一词多义的句子。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含义相同的是()。A.圣心备焉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B.籍吏民承籍有宦官C.荆轲和而歌对酒当歌D.七月既望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答案】C37、学习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教师举例阐释“宴饮类文学作品的悲伤情调”,下列例句不恰当的是()A.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石崇金谷诗序)B.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王羲之兰亭集序)C.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陶渊明归去来兮辞)D.呜呼!胜地不常,盛筵
21、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王勃滕王阁序)【答案】A38、以下教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总目标认识错误的一项是()A.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教师不能人为地进行割裂B.语文教学应注意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C.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D.初中语文阶段的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具有高超的日常口语交际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学会运用口头语言高效、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答案】D
22、39、教师在班级里每个月会根据学过的课文中出现的一些观点举行一次小型的辩论会,如“亡羊补牢,为时晚矣”和“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该教师的做法意在引导学生达成的目标,不包括下列选项中的()。A.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B.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C.借助语调、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D.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答案】B40、学生在读到“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时,想到梅花在古诗词中常代表高洁傲岸、不同流俗的美好品格,并搜集了一些示例。下列正确的是()。A.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李白清平调)
23、B.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C.澄鲜只共邻僧惜,冷落犹嫌俗客看(林逋山园小梅)D.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李清照鹧鸪天桂花)【答案】C41、在中国古代诗歌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歌中出现的意象进行归类。下列学生整理的诗句中,所含有的意象与其他三项诗句中所含意象不属于同一种意象的是()。A.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B.夜人翠烟啼,画寻芳树飞(范仲淹越上闻子规)C.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D.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答案】D42、在“文言七十二变”的活动中,教师建议学生整理教材中包含“之”的语句,并解释它在
24、句中的词性和意义。下列对“之”的词性和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代词,这B.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助词,的C.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动词,去,往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助词,的【答案】D43、教师在教学智取生辰纲一课时,先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放映了电视剧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的片段。下列对该教师行为的分析中,错误的是()。A.在课堂上放映电视剧片段,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B.视频片段带来的直观体验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人物形象C.观看电视剧片段有利于学生梳理课文内容与故事情节D.在课堂上放映电视剧片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答案】A44、阅读某教师在教学逍遥游时
25、的导入语,按要求答题。A.详解“逍遥”二字,加深了学生的印象B.引用鲁迅的评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C.导入简练精要,既不会占用课堂教学太多时间,又简明扼要地指出了文章特点D.教师应该让学生主动讲解其内容,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答案】D45、教师在讲授陈涉世家中“为天下唱,宜多应者”这句时,讲到“唱”在这里是个通假字,通“倡”,是“带头、倡导”的意思。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什么是通假字,教师请他们在课下搜集之前学过的通假字。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B.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C.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北省 2023 教师资格 中学语文 学科 知识 教学 能力 题库 综合 试卷 答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