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第三单元《古诗三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第三单元《古诗三首》教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四年级语文第三单元古诗三首教案收录于话题#语文教案【课前解析】关注古诗画面: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 用浅白的语言,描绘出他观察到的美妙景色:红日西沉,余晖铺洒在江面 上,使得江水受到光处呈现出红色,未受到光处呈现出青绿色。九月初三 的夜晚,多么叫人喜爱啊!那露珠像珍珠一样闪烁发亮,月亮如同一张弯 弓挂在空中;题西林壁是宋代诗人苏轼题写在庐山西林寺墙上的一首 七言绝句,是他游遍庐山之后的题咏: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 看,山峰巍峨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会呈现出不同的 样子。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貌,是因为我正身处庐山之中;雪 梅是宋代诗人卢钺的一首七言
2、绝句,诗人用妙趣横生的语言描写了他眼 中的梅和雪:梅和雪都认为自己占尽春色,谁也不肯服输。这可憋坏了文 人墨客,难以评议二者的高下。其实,梅在晶莹洁白上应是比雪差三分 的,而雪却又输给梅所带的一段清香。关注古诗意境:三首古诗均配有插图,勾勒了诗中描写的景物,画面 简洁,却意境深远。暮江吟表现了诗人伫立江边欣赏“残阳铺水中”的 画面,题西林壁和读者走进了连绵起伏的远山与高耸的峰峦,雪 梅让读者看到了枝头的雪与梅融为一体的景象。关注诗人观察角度和古诗情感:通过诗人的视角,我们和白居易看到 了从黄昏时分起,一直游赏到夜间看到的美丽景色,从而吟成了清新的诗 歌,表达了诗人对眼前景色的喜爱之情;苏轼带我
3、们看到了,随着观察点 的变化,庐山呈现出的景象也各不相同。全诗道出了一个朴素而又重要的 道理:当人没有跳出局部从整体观察时,就很难认清事物的真相与全貌; 宋代诗人卢钺眼中的梅和雪进行对比,其意不在评判高下,而是启发读者 认识到二者是各有所长的。【教学目标】1 .认识“暮、瑟、”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降”,会写“暮、吟”等12 个字。2 .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人各有所长梅香【课后反思】教学时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结合诗意 谈感悟,背诵、默写古诗,对诗歌有了整体感悟和体会。学习体会了诗人 的不同观察角度,发挥想象,感悟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道理。
4、通过解诗 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的步骤培养学生自主合 作,带着问题,由浅入深地学习理解诗句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的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还应再加强,将学习从生活中带来,再带回到生 活中,运用多种形式和资源,帮助学生爱观察,会观察,体会细致联系的 观察。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3 .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能展开 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4 .背诵古诗,默写古诗题西林壁。【教学重点】1 .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2 .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
5、理。【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认识本课的生字词。2 .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 半江红”的景象。3 .背诵古诗。【教学过程】一、单元导入,整体感知,走入诗歌1. 单元整体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走进第三单元”处处留心皆学问”,这是单元的导读页,说说看,你读出了什么呢?预设1:在插图中,看到了许多同学在观察大自然。预设2:这个单元,我们要学习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 连续细致的观察。预设3:我们在本单元学习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2 .明确学习任务: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刚才同学们都提到了一个词 “观察”,在三年
6、级时,我们已经学会了“留心生活,细致观察事物”,这个 单元,让我们从名家墨客的文字中,体会连续细致的观察,以读促写,学 写观察日记。首先,让我们穿越时空,跟随古代诗人们,看看他们的观察 与思考。3 .引入课题,指导书写:首先,我们跟随老熟人白居易走进暮江 吟。板书课题:(暮江吟)指导书写:“暮”上方的“日”要写得扁平一些,中间像个“大”,捺与撇 不要交会,书写要舒展,罩住下部,像太阳落在草丛中。“吟”的右边是 “今4 .齐读课题,引发思考:猜猜看,这首诗会写什么?5 .学生畅所欲言,营造气氛,相机提示:吟,是古代诗歌体裁的一 种。(设计意图:由单元导语切入,开宗明义,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和 任
7、务。渲染古诗氛围,激发阅读期待。随文识字,写字指导,培养学生良好 的书写习惯。)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1 .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2 .划分节奏,同桌互读。3 .指名读诗,相机指导“瑟”是平舌音,“降”是多音字。4 .通过注释、图文结合,自由读诗,初步感知。5 .齐读诗歌。(设计意图:初步感受诗文内容,扫除诗文中的字词障碍。)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1 .教师启发:同学们对于这首诗有了自己的初步感知,现在请同学再 次自由大声朗读古诗,你和诗人都观察到了什么?不懂的字、词用标 出。2 .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3 .全班交流:同学们一边朗读,一边想象画面,说说你和诗人都观察 到了哪些景物?预设1
8、:太阳落在江面上,江水一半是红色的,一半是青色的。启发引导:太美了,谁来说说,你从哪些字、词中看到了这样的美 景?预设2:残阳、半江瑟瑟、半江红。共鸣思考:好一道残阳,诗人好似用水墨勾画一般,将这傍晚江面的 景象展现在了我们眼前。谁能用动作展示下什么是铺呢?学生做铺的动作体会字义。教师追问:这个铺还能换成什么字呢?你觉得哪个好?预设3:可以换成“射、照、洒”,“铺”更好,因为“铺”写出了残阳快 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下来的样子,非常像“铺”在江上,非常 形象,用其他字表达不出这种效果。共情朗读:怪不得古人会“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古诗中每个字 都是一幅美丽的景象。我们带着眼前的画面
9、,读一读。教师启发:诗句中描绘了哪两种色彩?从中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预设4: “瑟瑟”和“红”。“瑟瑟”指青绿色,像一块无瑕的翡翠。一个 “瑟瑟”,一个“红”,写出了夕阳斜照在江面上那种鲜明的色彩美。共情朗读:这样一红一绿强烈的色彩对比,使画面变得鲜艳、明快。 我再体会朗读。4 .过渡:因为江边傍晚的景色是如此吸引人,不知不觉已到夜晚。你 从后两句中又看到了江边的哪些景色?预设1:露水和月亮。教师启发:最后一句诗用了两个比喻,它们分别是把什么比作什么? 你们能说出来吗?预设2:把月亮比作弓,把露水比作晶莹发亮的珍珠。想象画面:诗人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连用了两个比喻描写了江边夜晚迷 人的景色,露珠
10、是地上的景物,月亮是天上的景物,天上、地上的景物相 融合,构成了一幅宁静、祥和的月夜图。想象一下露珠和月亮还像什么, 补充下面的填空。预设3:露似(宝石、玛瑙、水晶)预设4:月似(小船、眉毛、镰刀)教师追问:这样的景象,诗中还用哪个词来形容?预设5:可怜。追问启发:可怜是什么意思?预设6:可爱板书:景色美丽共情朗读:多么美丽的江景图啊,我们想象画面,用情朗读。5 .指导朗读整首诗: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 奏,我们根据画好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6.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设计意图:抓住描写景物词语,多种形式朗读,理解诗意,读好诗 人对景物的观察,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四、升华情
11、感,练习背诵1 .配乐朗读: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 快,被江边这红霞满天,弯月东升,露水晶莹的美景所陶醉了,下面我们 随着音乐也来细细地品诗一番。2 .生配乐朗读3 .练习背诵: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 物,描绘了两幅幽美的画面,我们边看图片,边回忆诗句,练习背诵。4 .学生练习背诵5 .引发感受:从诗中描绘的景物,你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 情?预设: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设计意图:配乐共情,体会古诗的音乐美,出示画面共情,发现诗 人观察景物,养成背诵积累的好习惯。)五、课后作业小练笔:发挥想象,将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小
12、短文。六、板书设计暮江吟白居易景色美丽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认识本课的生字词。2 .有感情地朗读,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 的道理;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3 .背诵古诗,默写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引出诗题1 .教师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随白居易从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 随着时间的变化,观察到了江面美丽的景色,今天,我们再来跟着宋代诗 人苏轼和宋代诗人卢钺的诗句,看看他们的观察与思考。板书:(题西林壁苏轼 雪梅卢钺)2 .任务启发:我们按照上课节所学方法,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 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的步骤自主学习这两首古诗。(设计
13、意图:与上节课衔接,明确学习任务,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 主学习能力。)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1 .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缘、降、骚、逊、输、阁”2 . 学习多音字“降”降,甲骨文 (阜,盘山石阶)(条,倒写的“步”),造字本义: 动词,从山顶往山下走。xiang投降(表示投降、认输的意思)降jiang降落(表示往下落的意思)3 .指名朗读,学生评议。4 .学生圈出易读错字音,同桌互读。(设计意图:随文识字,识记字音,互帮识记,加深理解,培养在阅 读中自主识字的习惯。)三、学习古诗题西林壁雪梅(-)解诗题,知作者1 .教师启发:同学们的朗朗书声,让我们穿越时空,和诗人一同观 察、思考。借
14、助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先从题目猜猜两首诗各写了什么?预设1:题西林壁是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预设2:雪梅写的是在雪中盛开的梅花。2 .教师相机引导:同学们通过书上注释了解到,“题”就是书写,题写 的意思。那么西林寺在哪里呢?3 .学生介绍预习资料,教师相机补充。4 .了解作者:苏轼我们比较了解他,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的这首 诗呢?卢钺又是谁呢?5 .学生交流预习成果,教师相机补充。学习题西林壁(二)抓字眼,明诗意1 .阅读提示:我们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读一读题西林壁,再说 一说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板书:(题西林壁)2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3 .全班交流: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
15、么?预设1: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 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板书:(横岭侧峰变幻莫测)预设2::诗人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不同角度看到的庐山景 色都不相同。板书:(远近高低千姿百态)4 .教师小结:从这两句诗中,我们了解到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 同的角度观察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正面、侧面 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 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庐山的样子因人的观察角度不同而异,实际上赞 美了庐山的雄奇壮观。板书:(从不同角度观察)5 .有感情地朗读6 .交流学习:我们继续交流,后两句诗,有谁想说?预
16、设1: 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7 .教师引导: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 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如果用关联词联结这两句诗,你能想到哪一组关 联词?预设:之所以是因为8 .教师启发:为什么诗人身在庐山中反而认不清它的真面目?预设: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 部,而非庐山的全貌。9 .教师引导:从这两句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预设: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不同;我们看待事物要客观,要全面 了解。10 .有感情地朗读。(三)多诵读,悟诗情1 .师: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 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
17、奇丽景色的流连忘返。我们在四人小组内 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等方式,好好读读这首诗。2 .四人小组展示朗读。3教师小结:庐山雄奇秀丽,千姿百态,但因为身处其中,无法窥其 全貌。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看来同学们观察某一 事物,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学习雪梅(二)抓字眼,明诗意1 .教师过渡:我们再来观察皑皑白雪和梅花,这两种事物又会有怎样 的启示呢?四人小组内,结合注释,大声朗读诗歌,看看你读懂了什么?2 .小组展示交流:这首诗同样简单易懂,结合注释,说说你读懂了什 么?预设1: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预设2:文人骚客难以评论高下,只得搁笔好好思量
18、。预设3:梅花不及雪花的三分晶莹洁白。预设4: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3 .教师引导:“降”是什么意思?梅雪为什么不肯降?这句诗运用的 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预设1:降:服输。预设2:梅雪不肯“降”是因为“争春”,即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预设3:拟人修辞手法。使梅、雪具有了人的特性,将梅、雪的美别 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了出来。4 .教师启发:战国诗人屈原创作了离骚,故后人称屈原为“骚 人”,后来泛指忧愁失意的文士、诗人。古时有许多写梅花和雪的诗句, 你能想到哪些呢?预设1: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预设2: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预设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预设4:孤舟
19、蓑笠翁,独钓寒江雪。5 .教师相机补充诗句。(三)多诵读,悟诗情1 .教师引导:诗人将梅、雪的长处、短处对照着写,客观地进行评 价,你如何看待这种评价方式?预设:诗人没有单纯地赞美梅或雪的独特优点,而是综合分析其优缺 点,说明它们各有长短,这种评价显得十分中肯。2 .教师小结:从后两句中,我们可以知道雪和梅的特点是:雪白梅 香。这首诗借雪梅的争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我们要取人 之长,补己之短。正如千字文中所读到的“罔谈彼短,靡恃己长”。板书:(雪白梅香 人各有所长)3 .带着理解多种形式朗读古诗。(设计意图:结合所学方法,多种形式朗读,用多种方式体会诗意, 交流感悟,培养自主学习兴趣,体会诗人不同的观察角度。)三、背诵、默写古诗1 .出示表示不同角度的关键词,体会先理后景的特点,背诵题西林 壁。2 .通过对比体会梅、雪的特点,加强对诗意的理解,练习背诵雪 梅。3 .指导默写题西林壁:在默写的时候,注意容易写错的字,例如 “壁、缘”,句末标点不要遗漏。四、课后作业1 .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2 .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 中。”和“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两句诗的意思。五、板书题西林壁苏轼横岭变幻莫测侧峰远近从不同角度观察千姿百态高低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雪梅 卢钺 雪白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