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解析: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2022学年度全年教材验收九年级语文测试范围:九上全册+九下全册 考前须知:1 .本试卷共8页,四大题,总分值120分,测试时间120分钟。2 .请用蓝、黑色钢笔或圆珠笔写在试卷或答题卡上。3 .答卷前请将密封线内的工程填写清楚。一、积累与运用(28分).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以下问题。读书的方法多种多样,循序渐进是最基本的方法。南宋哲学家朱具曾说:“读书之 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这是他对自己读书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天下读书人的 劝 。他曾每日从礼记左传等经籍中选取两段,反复阅读,出口成诵,进而 不断思考,融 贯通,最终形成了自己的思想,用时信手粒来。读书如果违背了循序 渐进的规
2、律,急于求成,就好像肚子饿时吃饭,狼吞虎咽,不仅没能品尝到菜肴的滋味, 甚至可能会因学废食。数学家华罗庚也说:“学习上切忌好高 远,急于求成。你想 来得快些,但学得不扎实,结果反倒慢了。”(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郁氐砸的一项为哪一项()A. dian yeB. dian yeC. nian yeD. nian ye(2)在语段横线处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诫会鹫B.诫汇督C.戒汇鹫D.戒会督【答案】(1) D (2) B【解析】【小问1详解】信手拈来(xin shou nian lai):随手拿来;形容写文章时,善于运用词汇和组织材料; 因噎废食(yTn ycfci
3、shi):因为吃东西噎住,索性就什么也不吃了;比喻由于出了点小毛 病或怕出问题就把应该做的事情停下来不干了; 应选D。【小问2详解】劝诫:劝告人改正缺点错误,警惕未来;融会贯通:把多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合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理解; 好高鹫远:脱离实际地追求目前不可能实现的过高、过远的目标;论证方法的使用上有何异同?【答案】12.BD 13.文章开头引用弟子规的句子,引出论题;然后列举伯启自省后 兵强国盛、孔子误解颜回后自省明理的两个事例,有力地证明了自省的重要性;最后,在文 章结尾得出本文论点“自省确实很有必要”。14.同:【甲】【乙】两处都运用了举例论证。【甲】处举夏朝伯启勇于自省”的事例,证明
4、 了自省的必要性;【乙】处举日常生活中,有的人不检视自己”的例子,从反面论证了自 省的力量。异:【乙】处还运用了比照论证,而【甲】处没有,【乙】处把“危急时刻,人们 反省自己”和“平常时候,人们容易失去警觉”两种表现进行比照,阐述自省在现实生活中 的重要作用。【解析】【分析】【12题详解】此题考杳材料理解分析B.文本一第段没有大量使用四字短语和短句子,只第段符合说法;D.文本二的第段作者引用诗句,是作为道理论论据出现的,不是论点;应选BDo【13题详解】此题考查论证思路分析。文章第段引用弟子规中的话,引出关于“内省”的论述;第段列举“夏朝的伯 启,就是勇于自省的典范”,第段列举“孔子一直被奉为
5、圣贤的化身和代表,他也 是三省吾身的终生践行者”,用这两个人勇于自省的典型事例,来论证自省的重要 性;最后在第段归纳得出中心论点:“自省”确实很有必要。【14题详解】此题考查论证方法。同:甲段列举“夏朝的伯启,就是勇于自省的典范”的具体事例来论证了 “自省 确实很有必要”的中心论点,是举例论证;乙段用“比方”,列举“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习惯于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判 断是非,而不是检视自己有无缺乏、缺点和失误”的例子,从反面论证自省在现实生活中 的重要作用;因此,两文都运用了举例论证。异:甲文只有举例论证;乙文用“危急时刻,人们往往会警醒自己而在平常时候,人们那么容易失去警觉”凡事责人而
6、不自省,只找别人毛病,而不找自己原因:只指责别人过错,而不 找自己的问题,往往会使小纠纷酿成大事故”写两种不同的表现和做法,构成比照论证。三、古诗文阅读(14分)(一)(共 10 分)阅读曹刿论战选段,完成下面小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 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 也,必以分入。”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 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 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那么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7、。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 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 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羯。彼弱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5.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又何向焉/数月之后,时时而回进/回不容发B.故余虽感/既克,公间其敢/故弄玄虚C.当余之丛师也/民弗丛也/丛善如流D.可年观而不可亵玩焉/肉食者鄙,未能年课/年交近攻.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16 .选段略写了长勺之战的过程,
8、你是如何理解的?17 .下面链接材料也是写战争,同样是写战争,从选段文字看,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为什 么会产生不同的结局?(链接材料)宋公及茏人战于泓久宋人既成列是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 也,请击之。”公日:“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 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气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不鼓不成列。”(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名。成列:指摆好阵势。既:尽,全部。司 马:官名,这里指子鱼。陈:通“阵”,指摆好阵势。门官:国君的卫士。重(chong):重复,再次。二
9、毛:头发斑白的人。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答案】I5.C16.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17 .略写长勺之战的过程是为了突出本文中心“论战”。这样可以使文章详略得当,中心突 出。18 .长勺之战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泓 水之战宋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固执已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解析】【15题详解】A.参与/偶然/中间;B.所以/偶然/更加:C.都译为“依顺”;D.空间距离远/深远/更加;应选C【16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特殊句式等情
10、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 补充完整。重点词有:鼓,击鼓;作,鼓起;再,第二次;竭,穷尽。【17题详解】此题考查文章结构层次的分析能力。文章材料详写略写安排是与中心主旨有关,一般详写 局部与中心关系密切,反之,那么与中心关系作用不大。文题曹刿论战强调“论战” 一事,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曹刿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 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说明在 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那么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 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略写长勺之战的过程是为了 突出本文的中
11、心“论战”,突出重点,使文章详略得当。【18题详解】此题考查比照阅读。根据曹刿论战第一段“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 知,鲁庄公处理案件合情合理,做到了取信于民,会得到百姓拥护:根据曹刿论战第二段“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 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曰:可矣。遂逐齐师”可知,鲁庄公听从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听从更有军事才能的普 刿指挥),把握住了作战时机与追击的时机,战胜了齐国;根据(链接材料)“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日: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 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
12、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 败绩”可知,宋襄公没有听从司马的建议,固执己见,错失了利用楚国人没有全部渡过泓 水的时机,错失了楚军未排好阵势的时机,结果宋军大败;根据第二段“国人皆咎公”可知,在战败后,国人都责备宋襄公,未得到百姓的信任。【点睛】曹刿论战参考译文:鲁庄公卜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 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 ”曹刿说:“当权者目 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 ”鲁庄公 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的东西,不敢单独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 些小恩惠不能普及百姓,百
13、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 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 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 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是尽了本职一类的 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 “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 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 痕迹,又
14、登上战车,扶着轼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 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 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己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 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 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链接材料)参考译文: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水交战。宋军已经排成战斗的行列,楚国人没有全部渡过泓水。 子鱼说:“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
15、。”宋襄公 说:“不行。”楚军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阵势,(子鱼)再次报告(宋襄公)。宋襄公 说:“还不行。”(楚军)摆好阵势(宋军)才攻击楚军。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 国君的卫士被杀绝了。国人都责备宋襄公。襄公说:“君子不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俘 虏头发斑白的老人。古代用兵的道理,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 代,(也)不攻击没有排成阵势的敌人。”(二)(共4分)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9 .这首诗的颈联写的很是巧妙,从写法角度作
16、简要的赏析。20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千古名句主要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 作用?全诗抒发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9.颈联巧借“惶恐”“零丁”两个地名的谐音双关,暗示了形势的险恶、作者境 况的危苦和对前途的忧虑。20 .主要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充分表达了诗人为国献身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以 死明志的大无畏精神。以及高尚的民族气节。【解析】【19题详解】此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赏析。“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意思是: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可叹我 零丁洋里身陷元虏自此孤苦无依。“惶恐滩”和“零丁洋”既是地名,又是作者当时心情 所现。昔日惶恐滩边,忧国
17、忧民,诚惶诚恐;今天零丁洋上孤独一人,自叹伶仃。前者为 追忆,后者是当前实况,两者均亲身经历。一身为战将,一为阶下囚。故作战将,面对强 大敌人,恐不能完成守土复国的使命,惶恐不安。而作为阶下囚,孤苦伶仃,只有一人。 身处天险象环生的敌我斗争中自然心情是惶恐的,此时处于零丁洋上作者内心也真是孤苦 零丁无有依傍。这两个词可谓一语双关,巧用地名,写出了他日惶恐和今日的伶仃之感。【20题详解】此题考查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重点句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生哪有不死的呢?只要能 留得这颗爱国忠心在史册上就行了。运用了反问的修辞,加强了语气,由现在渡到将来, 拨开现实,露出理想
18、,如此结语,有如撞钟,清音绕梁。全诗格调,顿然一变,由沉郁转 为开拓、豪放、洒脱。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生 取义的生死观。四、作文(50分).作文人的成长注定有着独特的经历、体脸、感悟和收获。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派借书寻 师,历尽艰辛,跨越了贫穷,超越了平凡,在不懈的践行中实现了人生的蜕变;孤独之 旅中,杜小康辍学放鸭,经受磨砺,战胜了孤独和恐慌,在勇于面对中走向成熟和坚 强;再塑生命的人中,海伦凯勒失明迷茫,沐浴师爱,认识了世界,发现了自我,在 心灵的启迪中成就了自我的精彩你呢,有哪些联想和思考?请写篇文章,可以表达经历和故事,抒发真情和实感,也可 以阐述道理
19、,论证观点。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 袭;字迹工整,书写规范,不少于5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答案】参考例文:在感恩中成长小时候,感恩是什么?感恩是大人们所做的事:长大后,感恩是什么?感恩是一份沉 重的责任;而现在,感恩是什么?感恩是作为子女所必须做的感受真情,学会感恩。 感恩,小时候我从父母身上结识了感恩。上幼儿园的我,无忧无虑,没有想过感恩究竟是什么意思,更不知道为什么要感恩, 如何去感恩。感恩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词。经常从身边听见“感恩”二字,却曾为仔 细想过我需不需要感恩,但我从父母身上得到了答案。逢年过节,父母
20、都要带我去看望独 自在家中的奶奶。回家时,总能看见他们左手一箱牛奶,右手一盒补品,到了家中,奶奶 从来不要做事,只等着爸爸妈妈来伺候。每当爸爸妈妈发现奶奶身体不适时,便急的像热 锅上的蚂蚁,尽管奶奶笑着说没事,但爸爸妈妈也会坚持带她去检查,在那时,我明白 了。我需要感恩。作为子女,我们要向父母感恩;作为学生,我们要向老师感恩;作为社会一员,我们 要向社会感恩从此,我不再迷茫,我懂得了感恩。感恩,长大后我懂得了要去感恩。 步入小学我,总是为试卷上的一道又一道刺眼的红叉叉而烦恼,感恩早已抛之脑后,忘 了是谁为了我而多了几缕银丝,忘了是谁为了我而多了几条皱纹,忘了是谁为了我而多了 几分苍老感恩已被我
21、遗忘,我的脑海里不再有感恩。直到有一天,母亲用爱唤醒了 我。我一直在家忙着学习,母亲一会儿为我倒水,一会儿为我扇风,一会儿为我准备食 物,我不休息,她也绝不休息,但我却没有一丝感恩之心。她一直为我忙碌着,让我在学 习时感到十分舒适。当我休息时,她终于疲劳的躺在床上睡着了。看着母亲苍老的面容,我的心海泛起了 涟漪,感恩的想法涌上心头。从此,我不在疲于应付老师,虚假地去感恩,再也不会遗忘 自己的责任,是母爱感化了我。感恩,而现在我学会了如何去感恩。己是中学生的我,不 再推卸作为子女的责任,而是学会了承当起这份责任。我会付出实际行动来感恩父母10多 年的养育之恩,我会用行动来证明,我长大了。长大的我
22、,学会了为父母分担家务,学会了让父母不再操心,学会了用成绩来让他们 开心。周末在家时,我不再一味地自顾自玩,而是主动帮父母做家务;我不再玩物丧志, 而是认真学习;我不再乱发脾气,而是心平气和从此,我学会了感恩,不再无情。学 会感恩,将是我人生中最精彩的一章。我在感恩中成长。【解析】【详解】此题是材料作文。这那么材料的事例都源自语文教材,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印 象深刻。其中材料的关键词是“成长”,可以从成长的经历、体验、感悟和收获等方面立 意,展示对自我、生活、人生的思考和认识。送东阳马生序给人的启示,学之路是艰难 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
23、绩 的根源。孤独之旅给人的启示,在人的成长过的程中,难免会有很多孤独,但我们需要在 孤寂中磨炼,这样才能长大成人。让我们更自信。再塑生命的人给人的启示,我们不应 轻言放弃生命,每个人都会有结束生命的时候,但我们应该用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力 量去报达赐于我生命的父母,对我关心的每一个人。据此提炼写作中心。比方:勤奋专一 成就人生、不断实践实现梦想、艰难困苦磨炼意志、爱与关怀促人成长等等。写记叙文, 要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写议论文,要观点鲜明、有理有据。【点睛】材料作文写作时要善于在原材料中提炼立意,分析材料是关键,须鞭辟入里,要 为立意、行文作铺垫。写成记叙文,要善于用事件及人物的言行来彰显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解析 河南省 漯河市 召陵区 2021 2022 学年 九年级 学期 期末 语文试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