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文稿】推进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处理的几大关系.docx
《【讲义文稿】推进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处理的几大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讲义文稿】推进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处理的几大关系.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H井义文稿推进中国辎祇会高质量发展需要处理的几大关系摘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明确了目标方向和行动指南。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 系统,做好这项工作必须牢固树立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要坚持立足国 内与放眼全球相统一、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补齐短板与强化弱项相统一、城乡建设与区域发展相统一、速度规 模与质量效益相统一、加快发展与保障安全相统一,有效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关键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发展条件,审议通过了中共 中央关于制定国民
2、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 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战略任务和重大措施。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 全会精神要牢固树立系统观念,在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系统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把握对象的系统性质和运动规律, 以便达到最佳处理问题的目的,有效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一、立足国内与放眼全球相统一当今时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日益加深,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不可能离开外部世界的发展孤立地进行,而外部世界 的发展必然会对一个国家产生深刻的影响。只有把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起来,妥善处理中国同国际社会的关系,才能 有效驾驭
3、各种复杂局面,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求“立足国内大循环,发挥比较优势,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 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 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其实质是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充分考虑国内国际经济 联动效应,既立足于国内发展,促进沿海沿边内陆开放优势互补,又善于从外部环境变化中用好发展机遇、创造发展条 件,努力把中国开放型经济提升到新水平。强大的国内市场,是推动经济持久稳定增长的
4、内在动力,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条件和关键所在。经验表明,要保持经济持久稳定增长,必须立足扩大国内需求,加快居民消费结 构升级,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使经济发展植根于国内市场。党的十八大以来, 中国国民经济在优化结构、提质增效中稳步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生活质量持续提高,加之日益完备的产业体系、 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提供了坚实支撑。习近平指出:“把发展立足点放在 国内,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经济发展。”2形成国内大循环,就是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 系,以创
5、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中国拥有14亿人口规模和超4亿中等收入群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已经突破1万美元,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消费需求具有巨大增长空间。充分释放这一巨大的市场优势, 需要构建与国内市场规模和需求结构相匹配的供给体系,促进消费扩容提质。通过全面提升商品和服务质量、推进自主 品牌建设,有效保障国内市场供给;通过优化城乡商业网点布局、加强消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城乡融合消费网 络;通过稳定和增加居民收入、激发重点群体消费动能,持续提升居民消费能力;通过强化市场秩序监管、积极推进信用 体系建设,营造良好消费环境。通过采取一系列政策举措,深入挖掘国内市场供给与
6、需求潜力,促进国内市场不断发展 壮大。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科学应对国内国际环境变化,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建立面向全球的 贸易、投资、生产、服务网络,形成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制,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 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从中获取更多推动发展所必需的资金、技术、资源、市埸、人才和机遇,是实现 中国经济从国内循环走向国内与国外双循环的内在要求。从世界历史看,不少大国崛起的共同特征,就是善于利用国际 市场和国际资源,扩大生产边界和消费边界。中国文化资源厚重,自然资源丰富,人力资源充足,市场资源潜力巨大, 但中国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
7、平均水平,一些战略资源比较缺乏,技术资源处于劣势,人力资源层次不高, 市场资源有待拓展。因此,不仅要充分发挥国内资源的优势,而且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创新开放模式,以更加积极 的姿态走向世界,充分借助国际资源的力量,在国际国内资源的相互流动中实现优势互补。这就要求我们始终立足国内, 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国内各种资源要素,使中国的资源优势发挥最大效能,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为现代化建设奠定 坚实的内在基础。同时,始终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促进国内国际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 支持企业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和利用资源,通过互利互惠获得国际资源要素,为现代
8、 化建设提供有力的外部支撑。二、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论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作为一种科学方法,坚持问 题导向就是善于发现问题,科学分析问题,在认清问题性质、找准问题原由、明确问题对策的基础上有效解决问题的一 种思想方法;坚持目标导向就是以期望的目标为基准制定规划、实施管理、推进工作的一种思想方法,是在实践的基础上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统一。在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中,问题是发展的起点,目标是发展的终点,解决 问题必须实现一定目标,实现目标必然以解决一定问题为开端,因此,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看,中国
9、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 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党的十九届五 中全会在充分肯定成就的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 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 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如今中 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主要集中在动力结构、产业结构、供给结构、发展布局、发展状态的差异上。问题是时代的声音
10、,矛盾是前进的动力。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 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对我们坚持问题导向,把握主攻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深刻认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 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科学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 原则、目标要求、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解决突出矛盾 和实际问题中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在发展结构上,坚持经济、政治、文 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社会、自然永续发展的统一;在发展
11、动力上,坚持理 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统一;在发展过程上,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统一;在发展状 态上,坚持规模速度、质量效益、安全稳定的统一;在发展效果上,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以经济 社会发展的显著成就,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按照目标导向的要求,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首先是要把握贯彻落实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 景目标的基点。基点是解决目标从哪里来的问题,要求我们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准确识别国内外环境中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牢牢掌握贯彻落实五年规划和远景目标的主
12、动权。 其次是认清确立五年规划和远景目标的方向。方向是解决目标向何处去的问题,要求我们坚持问题导向,把握主攻方向, 加强对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的深入研究,把发展中的短板和弱项找准确,把加强薄弱环节、解决突出矛盾的思路和举措 理清楚,着力在全面协调可持续中促进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再次是明确五年规划和 远景目标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是解决目标规格标准的问题,要求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制度优势,遵循发展规律, 保持战略定力,在全面把握各项指标基础上,精准推进支撑目标实现的重大战略任务、重大改革举措、重大工程项目, 确保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
13、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 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的规划目标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落地落实。站在五年规划和远景目标的制高点上,按照目标导向精心制定从基点到目标的路线图,通过分解指标任务、选择 科学路径、明确实施步骤、合理控制进度、认清制约因素、采取对策举措,确保规划指标圆满实现。目标导向之所以成 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方法,就在于它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统一,是唯物 辩证法在实际工作中的灵活运用和生动再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根据国内外发展趋势和发展条件描绘五年规划和远景 目标,体现的是尊重客观规律;为实现五年规划和远景目标
14、而采取的对策举措,体现的是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发挥人的 主观能动性。因此,在实践基础上自觉坚持目标导向,善于从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从矛盾转化中把握事物 的发展变化,从联系和发展中体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依据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形成工作思路和对策举措,是学习贯彻党 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使各项工作达到预期目的的内在要求。三、补齐短板与强化弱项相统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 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熊文明建设,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其中补短板,就是推动全面发展, 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短板是系统各个组成部
15、分之间发展相对滞后的方面。由于系统整体功能发挥的程度取决于短板, 只有补齐短板,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弱项,就是推动优先发展,解决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弱项是 整个发展链条中的薄弱环节。强弱项,就是善于发现薄弱环节,并采取有效措施化弱为强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短板 和弱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短板中有弱项,弱项中有短板,因此,补短板有助于强弱项,强弱项有助于补短板。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奋斗,中国各项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 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虽然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体现在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但最根本的还是民生短 板。党的十八大以来
16、,中国民生建设投入显著增加,但因欠账较多,民生事业的基础仍很薄弱,上学、就业、住房、看 病等民生问题依然存在。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 保障的状况,主要表现在衣食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方面。补齐民生短板,就是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 加注重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不断适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实现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有机统一。其实质是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 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17、、安全感。补齐民生短板,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贯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的一条红线,其内容主要体现在发展教育、促进就业、调节分配、完善社保等几个方面。教育是民生之基,要坚持教育 公益性原则,合理配置各级各类教育资源,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健全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大力培养技术技能型 人才泼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就业是民生之本,把就业放在优先位置,实施更加积极 的就业政策,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浣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实 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统筹人力资源市场,统筹城乡就业政策
18、体系,打破城乡、地区、行业分割和身份、性别 歧视,维护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帮助就业困难者就业。4分配是民生之源,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 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加大政策、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坚决 取缔非法收入,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实现经济增长最大化与财富分配公平化的统一。1社保是民生之依,以劳动 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减震器、社会公平的调节器、社 会稳定的平衡器,是民
19、生保障的托底工程,要根据中国实际,按照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以增强公 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持续性为准则,完善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 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保障水平,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 体人民,让全体人民都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提出“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同时,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作为第十四个 五年规划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把“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作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 重要内容。所谓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指以政
20、府为主导、以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为补充的供给主体为公民提供基本公共 服务而形成的有关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政策等的制度安排。公共服务的属性在于它的公共性和普及性。公共服务 的范围比较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高低和政府建设的能力大小而定,基本上包括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 等社会事业,也包括公共交通、公共通信等公共产品和公用设施建设,还包括解决人的生存、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所必 需的社会就业、社会分配、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秩序等公共制度建设。这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是政府 调控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制度性手段和机制。从中国实际
21、来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之所以成为弱项,主要体现在基本公共服务总量不足、要素短缺和布局失衡 上。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弱项,需要在解决具体问题上下功夫,包括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 社会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生活需求;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强化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加强道路、电力、通信、供水等公共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条件等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完善基本公 共服务体系的目的所在,通常指政府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能够体现公平正义原则的、 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人们生存和发展基本条件的均等化,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讲义文稿 讲义 文稿 推进 中国经济 社会 质量 发展 需要 处理 关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