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北京市平谷区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docx
《2020-2021学年北京市平谷区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2021学年北京市平谷区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北京市平谷区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i.给下列三句话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将序号填在括号里。(1)一群群鹤笨型(A. zhuo B. zhuo)地飞离水面,当它们的翅膀捕捉到更多空气时,就优雅地形成编队,飞往每天的捕食地。()(2)远处,朦朦胧胧的树林的剪影勾勒出村子参拳(A. ci B. cha)错落的轮廓,犹如一幅美丽的风景画。()(3)山上光秃秃的,净是大大小小的石头华(A. ga B. ge)瘩,不要说像样的树一棵没有,连石缝中长的杂草,都数得出来有几根。()【答案】.A.A.B【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根据词语选择正确拼音的能力。根据词语选择拼音这是学生学习语文
2、的最基本的能力,要求学生克服方言困扰,读音正确标准即可。还要 注意一字多音现象。差chall.别。异。2.减法运算中,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所得的数。3.稍微;较;尚可。天气暖。差ci参差(cQnci)。2.下列三组词语中都有一个词语出现了错别字,请将序号填在括号里。(1) A.烟雾 B.抽替 C.威风凛凛I).忘乎所以()A.拥戴B.枯劫C.呆头呆脑I).跌跌撞撞()(2) A.拍摄B.愁怨C.念念有辞D.心满意足()【答案】.B.B.C【解析】【分析】【详解】此题考查的是汉字的书写。【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完成此类题目不难,结合对于课文中语段的诵读及题目中的提示将句子补充完整,
3、注意不加字,不漏字, 不写错别字。(1)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出自课文月 光曲。(2)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出自课文草原。(3)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出自孔子的论语。意思是: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 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 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阅读。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屋外寒
4、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 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 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丈夫 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柒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 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 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不过,孩子们都还健康,没什么可抱怨的。桑娜倾听着风暴的声音。“他现在在哪
5、儿?老天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 ”她自言自语着。19 .概括以上两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20 .第自然段中为什么说“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21 .川自己的话说一说以上两个自然段写出了穷人怎样的生活状态?22 .从这两个自然段的描写中能让你感受到渔夫的妻子桑娜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答案】19.深夜寒风呼啸,桑娜担心外出打鱼的丈夫并为其祈祷。20 .因为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屋内的环境是让人温暖而舒适的。21 .虽生活穷苦,缺衣少食,但一家人在一起也知足幸福。22 .桑娜是一个勤劳、善良、关爱家人 人。从她从早到晚地干活,且将家里收拾得温暖而
6、舒适,可以看出 她很勤劳;从海上起着风暴,她担心丈夫的安危,可以看出她善良、关爱家人。【解析】【分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概括能力。第一自然段交代了背景:外面寒风呼啸,丈夫出门打渔。第二自然段桑娜担心外出打渔的丈夫,并为他祈祷。【20题详解】本题考查从文中内容提取信息的能力。先在文中找到“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暧而舒适”,联系上下文,找出描写小屋温暖舒适的句子。”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2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 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
7、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可以看出穷人家生活非常穷苦,缺 衣少食。”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 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不过,孩子们都还健康,没什么可抱怨的。桑娜倾听着风暴的声音”可以看 出一家人非常知足且幸福。【2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从人物的行为、人物描写来分析。从文中“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 亮”可以看出桑娜勤劳能干;从“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 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
8、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 有鱼”可以看出桑娜关爱丈夫和孩子。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读书是指获取他人已预备好的符号、文字并加以辨认、理解、分析的过程,有时还伴随着朗读、鉴赏、 记忆等行为。这些符号最常见的是语言文字,其他还有音符、密码、图表等;一般获取方式是用眼睛观看, 也包括盲人用触觉来识别凸字等其他获取方式。材料二:读书分为精读和泛读。泛读即广泛阅读,指读书的面要广,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具备一般常识。 不仅要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也要读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都应广泛阅读, 以博采众家之长,拓展思路。马克思写资本论曾钻研过一千多本书
9、,通过阅读来搜集大量的准备资料。 材料三:1997年1月,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广播影视部、新闻出版署、全国总工会、 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九个部委共同发出了关于在全国组织实施“知识工程”的通知,提出了实施“倡 导全民读书,建设阅读社会”的“知识工程”。这是以发展图书馆事业为手段,以倡导读书、传播知识、 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为目的的一项社会文化系统工程。2000年,全国“知识工程”领导小组把每年的12月 定为“全民读书月”,这是实施全国“知识工程”的重大项目。二十年来,在全国各地组织举办了丰富多 彩的宣传活动。材料四:北宋大学士苏轼,少时在父亲苏洵的教导下,博览群书,知识丰富,常
10、常受到父亲的诗朋词友的称贽。 因此他有些飘飘然。一日,年少气盛的苏轼,骄傲地写了一副对联贴于自己的书房门口。联云: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老父亲一日得闲,来到大儿子的书房检查他的学业,抬头看见对联,连连摇头暗叹。儿子如此不谦虚, 他很生气。于是,他找来几本文辞深奥的古书喊道:“轼儿,你细细读之吧! ”说罢叹息而去。苏轼看了一本又一本,书上的字、词、句他有很多不认得、不理解,心中十分惭愧。于是,他赶紧提 名将门上联语各加了两个字。从此以后,苏然立志虚心学习,终于以他的勤奋努力,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造诣也达到了惊人 的地步。23 .根据对以上材料的阅读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1)盲
11、人经过学习,也能响应“全民读书月”活动号召,参与到读书中。 ()(2)实施“倡导全民读书,建设阅读社会”的“知以工程”的目的是倡导全民通过泛读广泛涉猎各方面的 知识。()24 .认真阅读“材料四”,你觉得苏轼在上下联的开头会各加哪两个字?试着加一加。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阅读完以上四则材料,你有哪些感受?请写下来。【答案】23.J .X24.发愤立志25.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读书也是获取知识的一种方式,我们应该养成每天读书的好习惯,并使这种习惯持续一生。【解析】【分析】【23题详解】此题考查的是信息筛选。我们根据句子:“一般获取方式是用眼睛观看,也包括盲人用触觉来识别凸字等其他获取方式
12、。”可知, 盲人可以通过触觉来识别凸字等来获取知识,因此也可响应“全民读书月”活动号召,参与到读书中去。 我们根据句子:“1997年1月,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广播影视部、新闻出版署、 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九个部委共同发出了关于在全国组织实施“知识工程”的通知,提 出了实施“倡导全民读书,建设阅读社会”的“知识工程”。这是以发展图书馆事业为手段,以倡导读书、 传播知识、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为目的的一项社会文化系统工程。”可知,实施“倡导全民读书,建设阅 读社会”的“知识工程”的目的是发展图书馆事业为手段,以倡导读书、传播知识、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 为目的的一项社会文化
13、系统工程。”【24题详解】此题考查的是对文段的理解。我们由句子:“老父亲一FI得闲,来到大儿子的书房检查他的学业,抬头看见对联,连连摇头暗叹。儿子 如此不谦虚,他很生气。”可知,“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对于苏轼而言,还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 父亲希望他能脚踏实地,需要“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25题详解】此题考查我们的概括能力。四则材料都是在讲如何读书,材料一讲的是“读书是什么”,材料二告诉我们是:“怎样读书。,材料 三告诉我们:“国家层面上重视群众读书。”材料四告诉我们:“举例北宋苏东坡读书的故事,说明读书 的重要性。”因此读完这四则材料说到:读书也是获取知识的种方式,我们应该养
14、成每天读书的好习惯, 并使这种习惯持续一生。阅读短文。房屋演变史房屋是人类栖息的场所,是人类征服自然亦是自身发展的一种象征。到了半坡氏族时期,人类才完全靠自己的劳动创造出自己的房屋,这种房屋的顶是用草铺盖的,呈 圆锥状。屋的形状并不规则,屋体一半在地面以下。几个这样的屋聚在一起,便成为当时的村落。后来,随着人类文化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方案建造房屋。于是经过人们精工雕 雷、科学拼接的木屋和石屋,以及木石土合用的各种形式的房屋,大量建造起来,以至发展为规模宏大的 宫殿建筑群和寺庙建筑群。由于历史文化或风俗习惯的不同,不同民族的人们又创造出了各式不同的房屋。 云南傣族的竹楼,上下两层
15、,上层住人,下层拴牛马,方便安全,凉爽卫生:黄土高坡的人们则因地制宜, 掘土为屋,建造出一排排冬暖夏凉的窑洞:草原上的蒙古族人民更是造出了遮风避雪、随意搬迁的活动房 屋毡包。各种房屋无一不表现了人类创造的艰辛和伟大。近代的房屋,在本质上又有了巨大变革。人们不再单纯地依靠天然材料,而是采用钢筋水泥等人工 材料,而且更加重视房屋内外的装饰。例如在墙壁上贴瓷砖,甚至涂上金粉,使得房屋变得金碧辉煌,光 彩夺目。这些建筑,无论从结构还是外观,都远远超过了古代房屋。人们在各式各样的房屋中从事活动,可以说,房屋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6 .读文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近代房屋有什么特点。27
16、.文章在写房屋的演变过程时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这样写的好处是()A.变化离不开时间,条理清晰B.开头点明时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C.有因有果,把事物说得更清楚D.承上启下,让段落联系更加紧密【答案】26.近代房屋采用钢筋水泥等人工材料,更加坚固,内外的装饰也更加美观。 27. A【解析】【分析】【26题详解】本题考查从文中寻找信息并概括的能力。通读全文,可以知道第自然段讲了近代的房屋特点。“采用钢筋水泥等人工材料,而且更加重视房屋内外的装饰”。【27题详解】本题考查说明顺序作用。时间顺序:使文章更有条理性,能清晰明白地展示出事情的脉络,还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在文章 中使用恰当就可以起到画
17、龙点睛的效果,说明清楚,使读者一目了然,所以在文章时间顺序也是一种独特 技巧。选项A当选。阅读短文。狼牙山五壮士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当时,七连奉命在狼牙山一带坚持游击战 争。经过一个多月英勇奋战,七连决定向龙王庙转移,把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交给了六班。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 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 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 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
18、,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 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 体。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 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走 哪条路呢?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 ”带头向棋盘陀 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 到了狼牙
19、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班 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 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 ”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 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 纷滚落深谷。又一群敌人扑上来了。马宝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随着一声 巨响,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 脸上露出
20、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 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 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28 .阅读文章,用四字词语概括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接受任务一()()()跳下悬崖.第自然段中写道:“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 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 ”说一说自己对加点部分的体会。30.第自然段既关注了
21、人物群体,也写了每一位战士,这样写的好处是()A.既让人们感受到五位战士作为一个战斗群体的团结勇敢,又让人们感受到每一位战士的英勇顽强B.抓住了每一个人的特点,表现了每一位战士作战的英勇,把痛击敌人的情形展现在读者面前C.表现了五位战士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同时突出了五位战士坚决果断、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品质D.采用了连点成面的写作方法,通过对不同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出了五位战士作战英勇.第自然段中写道:“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 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五位壮士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的原因是什么?31 .文章在叙述对五位
22、英雄的称呼时,由“战士”改为了 “壮士”,称呼改变的原因是()。A.写文章的需要,为了与课题中的“壮士”用词相呼应B.他们用实际行动掩护了群众和连队主力,圆满完成了任务C.他们以生命为代价将敌人引上绝路,这种行为悲壮感人D.突出五个人勇敢、坚决地完成了阻击敌人的任务33.通过对文章的阅读,让人感受到“壮士”是一种精神。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许多具有这种精神的人。请 写出一个自己知道的名字,并简单写出其被称为“壮士”的原因。【答案】28.诱敌上山.引上绝路 .顶峰歼敌29.加点的“抢前一步”“夺过”体现出了马宝玉的当机立断,身手敏捷,有勇有谋;“猛地举起” “砸”则体现出了他的果敢坚毅和对敌人的强烈仇
23、恨。30. A31.他们为自己能够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转移而感到欣慰和自豪。32. C33 .刘胡兰。她宇可牺牲自己,也不说出组织的秘密,这种行为可歌可泣。【解析】【分析】【28题详解】选自课文狼牙山五壮士,本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战士成功地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最后把敌 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在概括整件事的时候应该精炼语言,抓住关键词句,整个事件的发 展过程是:接受任务一痛击敌人一引上绝路一顶峰歼敌一跳下悬崖。【29题详解】考查了对关键词句的理解能力。读: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 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可知,句子中加点字是对马宝玉动作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2021 学年 北京市 平谷区 部编版 六年级 上册 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