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docx
《论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摘要:目前,博物馆已经广泛地运用数字化手段开展文物收藏、科学研究、社会 教育等工作。数字化技术也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与保护拓展更加广阔的空 间。博物馆在采集与保存非遗数字化资源的基础上,可以建立非遗数据库和网络 共享平台,这依赖于博物馆数字化平台的构建。博物馆将在未来发展中,借助数 字摄影和录音、二维或三维技术、虚拟现实、大数据、云媒体、互联网等现代信 息科技手段,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传播与利用。关键词: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具有重要 的历史、艺术、文学和科学价值。我国辽阔的疆
2、域、悠久的历史、众多的民族以 及多样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品类繁多、特色各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 城市化、全球化、信息化、商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 文化空间随之发生改变,一些依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 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珍贵的实物与资料因保护方法不当而被毁弃。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是非物质性,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重点 强调的不是物质层面的载体和呈现形式,而是蕴藏在这些物化形式背后精湛的制 作技艺、丰富的精神内涵、独到的思维方式等非物质的内容。有鉴于此,保护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心不在于固态或静态的复制保存,而在于通过活态的方式进行 保护
3、,要充分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环境和文化认同性。2007年最新修改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对博物馆的定义进行了调整, 指出:“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常设机构,向公众开放, 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有 形遗产和无形遗产。”加这个定义重新表明了博物馆的性质和任务,即它对人 类遗产所富有重要使命,也阐明了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职责与作 用。目前,博物馆已经广泛地运用数字化、新技术、新媒介等手段开展文物收藏、 科学研究、社会教育等工作。数字化技术也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与保护拓 展更加广阔的空间。一、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博物馆
4、在当今“互联网+”的时代,随着物联网、云媒体、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 的迅速发展,以及智能终端与无线网络的大范围普及,数字化热潮在全世界不断 升温,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数字化资源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社会核 心资源,这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传播与利用带来了新的机遇。“非物质文 化遗产数字化是采用数字采集、数字储存、数字处理、数字展示、数字传播等技 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并以新 的视角加以解读,以新的方式加以保存,以新的需求加以利用。”M在具体的操 作与实践中,需要将数字信息技术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存,借助数 字摄影、虚拟现实、多媒体、互
5、联网与三维信息获取等技术,建立一个以计算机 网络为基础的综合型数字系统,从而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 作的意见,第一次以中央政府文件的形式明确了非遗保护工作的主旨目标、指 导方针、工作原则、基本制度与具体措施,指出:“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 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 立档案和数据库。”峥这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的正式启 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必须建立在非遗资料的记录与保存基础之上,需 要通过文献整理、实地调查、传承人访谈以及技艺过程的采录等方式
6、,用文字、 图片、录音、录像等手段,对非遗项目进行全面、真实、系统的记录,并积极搜 集相关实物资料,选定有关机构妥善保存并合理利用。目前,运用数字化技术进 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2011年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图书馆、 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机构、保护 机构以及利用财政性资金举办的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经营单位等,应当根据 各自业务范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研究、学术交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的宣传、展示。”传统博物馆以臧品为基础通过陈列展示构筑历 史记忆。在博物馆飞速发展的今天
7、,数字化博物馆、智慧博物馆等已经在实践之 中,随着展览和展演方式的多元化,以及博物馆功能的不断演进,博物馆理应义 不容辞地发挥自身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所起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和展陈也应当是博物馆的基本使命之一。博物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研究、展示与传播等活动,依赖于博物 馆数字化平台的构建。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平台,以博物馆己有的信 息化服务器、藏品数据库、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微博等为基础,将非遗项目的 历史流变、民间艺人档案、传播方式、制作工艺、原材料以及民间生活方式等进 行数字化整理后存入数据库,然后通过互联网展示出来。还可以充分利用数字化 手段,比如图像、音频、
8、视频、地理信息系统、3D动画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 进行精确而细致地记录,并采用多种展现手段(非遗数字化展示馆、非遗保护相 关网站、非遗数字化档案数据库等)提供给公众认识、学习和研究,对积极推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二、博物馆非遗数字化资源的采集与保存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由于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记录和保存工作,主要依靠手工记录、录音技术、摄像技术和录像技术,保存了 一大批珍贵的非遗资料,包括书籍、图表、照片、录音带、录像带等。但是随着 时间的流逝,纸本会发霉发黄,照片的颜色会发生退变,录音带、录像带会老化 磨损,这会造成非遗资料保存的失真,非遗的数字化
9、保护工作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相对于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和保存方法,数字化技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储 存灵活、传播迅速、应用前景广泛三个方面。随着电子设备发展的日新月异, 数字化资源的储存格式、容量与载体产生了巨大的进步,传播的速度、编辑与管 理的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数字化资源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媒体、网络终端、展 览和研究机构等,数字化为非遗的记录与保存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方法。“数字化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许多全新的采集记录手段,包 括图文扫描、立体扫描、全息扫描、数字摄影、运动捕捉等。数字化存储技术也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许多新的保护手段,包括通过数据库,磁盘阵列、 光盘塔、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博物馆 物质文化 遗产 数字化 保护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