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辽宁丹东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学生用卷.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1年辽宁丹东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学生用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辽宁丹东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学生用卷.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年辽宁丹东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学生用卷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分)I、【来源】2021年辽宁丹东高三二模第15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个题。材料一:在研究和处理天人关系的过程中,我国古人提出了内涵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形成了独特的 生态伦理观,为我们今天进行生态伦理研究、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人类永续发展提供了宝贵 思想资源。我国传统生态伦理观的核心内容以“参赞化育”为主旨的儒家生态伦理观。“参赞”,是指人对天地宇宙运行的参与、调 节;“化育”,是指宇宙万物的演化与发育。儒家认为,世间万物皆自然所生,人作为自然所生 之物应从属于自然、参与自然的演化与发育。孔子说:“天何
2、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 言哉? ”既然世间万物皆天所生,在地位上就应彼此平等。作为万物的一员,人并没有什么特 殊,不能高居于万物之上,主宰万物。人有人之性,物有物之性。人只有“参赞化育”,才能促 进人与物、物与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以“道法自然”为内核的道家生态伦理观。道家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与规律,先于天 地而存在,由道而生万物。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既然万物为道所 生,那么,“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庄子),宇宙万物都有独立而不可代替的价值。人类的活 动应该遵循和效法天地、自然的运行之道,即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 子)。
3、以“众生平等”为要义的佛家生态伦理观。佛家认为“一切众生,贵贱不足”(摩登女 经),强调世界上万物和人均为平等关系。坚持“众生平等”,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和谐稳定运 行的前提与保障。从“众生平等”的基本立场出发,佛家劝导人们爱物厚生、慈悲为怀,提倡尊 重生命、敬畏生命,提倡天人和谐、人际和谐,等等。我国传统生态伦理观的当代价值我国传统生态伦理观的当代价值,表现在它既能为现代生态伦理学提供精神养分,也能成为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思想资源。作为一门学科的生态伦理学虽然问世于西方,但已成为当今各国学界共同关注的“显学”。 我国生态伦理学的建构和发展,既要吸收借鉴西方生态伦理学研究的有益成果,又要
4、吸收借鉴我 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的精髓与要义。自20世纪中期以来,人类中心论与自然中心论之争成为贯穿D.诗人借凭吊抗元忠烈,抒写亡国之痛,实际上是对抗清英烈的深切悼念,并自明志节。诗中情 景交融,风格沉郁豪宕。(2)诗人为什么在结尾说“畏向苍苔读旧碑”?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名篇名句默写5、【来源】2021年辽宁丹东高三二模第17题2分写文章追求德神兼备,即内容和形式要配合得当,一旦顾此失彼,就如十二章所言:6、【来源】2021年辽宁丹东高三二模第17题2分文学创作讲究见微知著、言近旨远屈原列传(节选)对此有经典阐述:7、【来源】2()202021学年12月黑龙江大庆萨尔图区大庆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
5、月考第16题2分诗文当中多有对“星宿”的涉及,如李白蜀道难中的“ ”,苏轼 前赤壁赋中的“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8、【来源】2021年辽宁丹东高三二模第1820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草木植成,国之富也。”植树造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今年是我国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开 展40周年纪念日。数据显示,我国森林覆盖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2%提高到目前的23.04%, 全球增绿四分之一来自于中国。随着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不断深入,祖国大地绿色越来越多,绿色 发展的种子也播撒进亿万人民心里,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种下一片绿,厚植绿色发展的精气神。在河北塞罕
6、坝林场,三代人绿色接力,从一棵树,到 一片“海”,如今的塞罕坝己从沙海变成绿海;在海南三沙,几代人数卜年“漂洋过海来种 树”,让岛礁的沙石荒地焕发勃勃生机;在内蒙古大兴安岭,众多林业工人从“砍树人”转变为 “看树人”,守护绿水青山是只争朝夕的奋斗,是持之以恒的坚守,是日复一日的不懈努 力,()。山水如画绿生金。让我们共赴这场“绿色之约”,种下绿色希望,共筑美丽中国。(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山川大地的葱茏绿意孕育出来,生态环境不断改善B.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孕育出葱茏绿意的山川大地C.山川大地孕育出葱茏绿意,让生态环境不断改善D.孕育出山川大地的葱茏绿意,让生态环境不
7、断改善(2)卜.列各项中,包含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所使用的全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B.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D.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3)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9、【来源】2021年辽宁丹东高三二模第21 22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同等重要,缺一不可。但现实中,科技创新备 受重视,重大成果不断涌现, 。那么,如何才能创造出更多高质量 的科普作品呢?要让更多科技工作者意识到,科普也是科技工作的应尽之责,让科普成为科技工作者的一种 自觉行为。
8、科学家是科学规律的发现者和新技术的创造者,他们对本领域有着深刻的理解,而高 质量的科普一定是建立在对学科的深入了解之上的。现代科学不断向纵深发展,很多规律已经超出了人们生活经验的范畴,既难以理解, 。例如量子力学,物理学家们用数学语言交流起来亳无障碍,可因 为其与人们的口常生活经验不一致,也就很难用语言准确表达。将这些知识“翻译”成大众可以 理解的语言通俗的表达出来,就是一种能力,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与其他科学研究一样, ,需要既有科研背景,又能掌握科普规 律的专业人士来完成。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科普形式也越来越多样,一个好的科普作品 需要一支相对稳定的专业队伍来完成。(1)在上文横线序
9、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超过15个字。(2)请概括出创造高质量科普作品的三个条件,每句不超过10个字。四、写作(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10、【来源】2021年辽宁丹东高三二模第23题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高中生亮亮时常会想起自己曾祖父的样子。亮亮小时候对曾祖父总有一种说不清楚的感觉。 当老人家给他讲起那些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战斗故事时,亮凫就会觉得自己的曾祖父是那么了不 起,让他崇敬不已;可当亮亮纠缠父母买各种玩具和小食品的时候,曾祖父总是要“忆苦思甜” 一番,加以阻挠,这又让亮亮非常不高兴,甚至觉得这老头讨厌。这时父母就会跟他说:
10、老人家 那一代老党员、老八路就是这个样。如今即将上大学的疹凫也明白了很多道理,似乎越来越理解 曾祖父临终前对家人们反复叮嘱的“不要忘本啊”这句话的内涵了。如果你是亮亮,准备为同学做一篇主题为“不要忘本”的演训:,你准备为同学讲出你怎样的 思考和感悟呢?请将你的演讲稿写出来。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 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I、【答案】C;A;B;(4)材料一采用总分结构,先总括文章两方面内容。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分别阐述我国传 统生态伦理观的核心内容及我国传统生态伦理观的当代价值。在我国传统生态伦理观的核心内 容部分采用
11、并列结构,分别介绍儒家、道家、佛家对天人关系的观念认识。在我国传统生态伦 理观的当代价值部分乂采用总分结构,阐明了我国传统生态伦理观的当代价值的具体表现。(5)不矛盾。前者说的是天生万物,强调世界上人和万物处于平等的地位。人类必须“参赞化 育”,才能促进天人和谐。后者从天人关系的角度,指出人可以在充分认识天地自然规律的前 提下,驾驭天道(自然规律)驱除灾祸,为人谋利。两者角度不同,前者谈的是人在天地自然 中的地位,强调主客平等。后者从改造自然的角度,强调人类的主体地位,即人的主观能动性。2、【答案】B;A;(3)两处划线句作者都创设出一种凄清又压抑的环境氛围,第一处以此来表现锲之遭到达君拒绝
12、后,内心的失望和烦闷:第二处表现了锲之听闻老友亡故时的痛彻心扉(巨大悲痛);作者善于 营造充满强烈情绪色彩的氛围,与人物情感、人性之美融为一体,形成浓郁的抒情氛围。(4)浸润在生活与生命中的高雅的审美情趣。两个主人公深受传统文化濡染,分别为自己的居舍 命名蓬革居、不厌居,陈设有竹有兰有字画,充满文化韵味。金钢之对金石刻印有着执着的艺术追求和高超的艺术造诣。爱印成痴,功夫深厚。刻印之时, 超然世外,刻印成为他的生活方式,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章达君割舍挚爱,具有成人之美的君子之风。临终前,嘱咐儿子将传家宝田黄冻交给金锲之。3、【答案】(1)B;A;D;(4)所以少派军队就会空费时日,和一战而就迅速
13、解决相比,利益和祸患相差万倍。但是战争,是凶险的事情(此句不容易翻译,大意对即可,如翻译成是杀人的凶器或是杀人的 武器或是杀人的器具等,都可以),一定会有成功或失败,担心(忧虑,担忧)策略不能事先商 定,了解敌情不够审慎(清楚、明白)。(5)内忧;国家连年遭受饥荒,战士、马匹瘦弱,战争用的装备长期废置不修。外患:夷狄皆有轻边之心,恐其趁机联合发难。兵力;羌敌大约三万人,而朝廷只派遣一万二千人.4、【答案】(1)B;(2)山河被异族占领,诗人来到此地“读旧碑”,引发亡国之痛。由三忠祠的荒芜而引发的对 人们遗忘先贤忠烈的担忧。对三位英烈以身殉国的敬意及自己未能像三位英烈那样舍身明志, 仍苟活于世深
14、感不安、愧疚。时局险厄,清统治者对反清势力的扼杀。5、【答案】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6、【答案】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7、【答案】扪参历井仰胁息;徘徊于斗牛之间;8、【答案】(1)D;C;(3)暂无9、【答案】(1)高质量的科普作品却少之又少;也难以表达;科学普及也是一项专业(或“科学普及具有一定专业性”):(2)科技工作者主动参与;提升科普能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建立专业的科普队伍。10、【答案】暂无西方生态伦理学研究的一条主线。人类中心论者认为,人类是世界的中心,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 存发展应服从服务于人类的生存发展;自然中心论者则认为,人类只是世界的一部分,自然界其 他物
15、种与人享有平等的生存发展权,人类的生存发展应服从服务于自然界和生态环境的存在和发 展。这两种生态伦理观都有其合理性,但也存在片面性。狭隘的人类中心论势必造成人类的唯我 独尊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无力;极端的自然中心论则意味着放弃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最终会导致 人类发展的停滞。超越人类中心论与自然中心论之争,恰恰可以从我国传统生态伦理观中找到灵 感、获得支撑。无论儒家的“参赞化育”、道家的“道法自然”,还是佛家的“众生平等”,都 既强调人类是自然界的一分子,与其他物种之间处于彼此平等、共存共生的关系;又突出人类的 主体地位,强调发挥人类在发现和遵循自然规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的主观能动性。这些 思
16、想观点中的合理成分,是我们今天建构中国特色生态伦理学的有益资源。(摘编自朱耀洪我国传统生态伦理观及其当代价值)材料二:天人关系是伴随人类社会始终的矛盾关系。人类自产生以来,为了生存和发展,便以自然界 这个母体为认识对象,开始了漫长的探索、开发和利用的文化实践活动。古人认为,人类及其所 居住的山河大地皆本于天,人居天地之间,依天地资源而生存发展,故将天地自然泛称为“天”,从而确认了人与天地自然,即主体与客体的天人矛盾关系。唐人刘禹锡在天论中概 括:“世之言天者二道焉”。其一是“拘于昭昭者”持“阴鹭之说”,认为天有意志,主宰人类 的贫富、祸福;其二是“泥于冥冥者”持“自然之说”,认为天是自然之物,
17、不能干预人类的命 运。荀子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天地亦形成于自然之气的阴阳大化。在天 与人的这对矛盾中,人最为贵,之所以尊贵,是因为人可以在充分认识天地自然规律的前提下, 驾驭天道(自然规律)驱除灾祸,为人谋利。故苟子说,人可以“制天命而用之”,不可以“错 人而思天”。刘禹锡则进一步将这种关系升华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辩证关系。他说:“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 也。”“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此即天生之,人成之,各有其致 功,二者交相为用。天人关系的本质是中和,亦即天人和谐共生。交相胜,是指矛盾对
18、立的一面;还相用,则是 指矛盾依存的一面。这种交胜和相用的对立统一关系,即是天人和谐的最佳状态。(摘编自周学荣常怀三心 和谐天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在儒家看来,自然的演化和发育应该有人的参与,因为人有人之性,物有物之性,这符合“参 赞化育”的主旨要求。B.道家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道而生的,因此“道法自然”与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 生万物”的内涵是一致的。C.佛家劝导人们爱物厚生、慈悲为怀,是基于“众生平等”的基本立场。坚持这个立场有助于人 类社会和自然界和谐稳定运行。D.因为天与人其实就是一对可以和谐共生的矛盾体,所以人可以充分认识天地自然规律,并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辽宁 丹东 高三二模 语文试卷 学生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