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知识点汇编(含练习题及答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知识点汇编(含练习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知识点汇编(含练习题及答案).docx(8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知识点汇编目录观沧海(曹操)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次北固山下(王湾)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峨眉山月歌(李白)江南逢李龟年(杜甫)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秋词(其一)(刘禹锡)夜雨寄北(李商隐)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潼关(谭嗣同)竹里馆(王维)春夜洛城闻笛(李白)逢入京使(岑参)晚春(韩愈)登幽州台歌(陈子昂)望岳(杜甫)登飞来峰(王安石)4.D 5.第一句写在杨花藩尽子规啼鸣之时,作者听说王昌龄被贬,借用子规啼血这一典故,渲染 哀伤、惆怅的气氛表达了作者愁苦的心情。3 .从遣词造句角度赏析“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4
2、 .结合全诗,你认为是木兰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5 .结合具体语句,说说木兰有哪些可敬、可爱之处。6 .本文在写作上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剪裁得当,重点突出。说说诗中详写和略写了哪些内容? 为什么这么安排?7 .品味“开” “坐” “脱” “著” “理” “帖”这6个动词的表达作用。8 .文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J 一句中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木兰什么心情?9 .木兰诗中运用了互文手法的是?()(多选)A.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B.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C.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答案】. (1
3、)记功(2)窗户1 .体现出战争的旷日持久与战斗队激烈悲壮。2 . “霍霍”是拟声词。惟妙惟肖地描绘出小弟磨刀时内心急切的情态。淋漓尽致地表现小 弟抑制不住的欣喜之情。3 .木兰是一个少女,又是一位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 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后,又谢绝高官厚禄,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 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 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赞颂了劳动人民出身的妇女英雄,反映人民对 和平生活的向往。4 .木兰有许多可敬、可爱之处。如“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4、, 一个女孩子看到家里没有兄长,父亲已年老体衰,毅然替父从军,这种精神令人敬佩。又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她和将士们一起拼死作战,十年驰骋于疆场,这种英雄气概 也是可敬、可爱。再如“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这种 高尚行为又是多么可敬、可爱。5 .文中详写了木兰从军的动机,途中怀念爷娘的心理活动及回家后与亲人欢 聚热闹的场面。 略写了木兰的多年的战争生活因为主题和塑造人物的需要,文章重点不在于表现木兰驰骋沙 场,杀敌立功,而在于表现她深明大义,不慕名利,热爱家乡亲人和对和平的向往。6 .归家的喜悦和对故物的亲切。8,使用了动作描写手法,表现了木兰回家后的喜悦的
5、心情和恢复女儿装后的激动的心情。9. ACD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作者简介】王湾(约693年一约751年),字号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王湾“词 翰早著“,现存诗10首,其中最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 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这首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 为著名的一篇,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 山下时有感而作的。【注释】1客路:旅人前行的路。2潮平两岸阔
6、: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3海日生残夜夜:还未消尽,红日已经从海上升起。残夜,指夜将尽未尽之时。4江春入旧年: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5归雁洛阳边: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译文】 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船行在绿水之间。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赏析】首联为对偶句,既工丽,又跳脱。点明写作地点,描绘了漂泊羁旅之景。颔联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大景。颈联为千古
7、名句,“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时间匆匆不可待, 使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作者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 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 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尾联紧承三联,遥应首联,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主旨】这首诗通过抒写诗人泛舟东行,停船北固山下,见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表达了诗人旅 居外地时的思乡之情。【体裁&题材】从体裁来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思乡诗。【真题精选】.请赏析“潮平两岸阔” 一句中“阔”字的妙处。1 .请赏析颔联第二句“风正一帆悬”。
8、2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一联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它们妙在什么地方?3 .请从内容和情感角度,谈谈你对诗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理解。4 .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答案】.传神地写出了江水几乎要与岸边齐平,显得广阔浩淼,表现了长江春潮涌流,气象开阔的 境界,显示作者放眼山川的豪阔胸襟,心旷神怡的心情。1 .两岸才显得宽阔;帆才有悬空的态势。2 .“生”“入”采用拟人修辞手法,将“日”“春”赋予人的情感,无意说理却在写景中蕴 含哲理,揭示了大自然新旧交替的规律。3 .诗人触景生情,托雁传书,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4 .首联中的“客路”是指行客前进的
9、路,可见诗人是漂泊他乡的游子。颈联写时序交替中的 景物,暗示时光流逝,表达不得回乡的愁思;“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身在旅 途,家信如何传递?还是要拜托北归的大雁,捎一封信到洛阳,问候家乡的亲人。让大雁捎 信可见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简介】马致远(约1250-1324),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曲四大家” 之一,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 几乎一生都在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此而郁郁不得志,困窘
10、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 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注释】1昏鸦: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2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3天涯: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译文】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赏析】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 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 的意境“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描写的景色作为天涯断肠 人内心悲凉情感
11、的触发物。【主旨】此曲运用了白描的笔法,同时描绘了多种景物,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 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 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体裁&题材】从体裁上来看,这是一首小令;从题材上来看,这是一首羁旅行意诗。【真题精选】.诗人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组“意象群”,营造出一种特别的氛围。这是 一种怎样的氛围?请说说你的理解。1 .为什么说“古道西风瘦马”中的“瘦”字写得妙?【答案】L这是一种衰败荒凉而缺乏生气活力的氛围。诗人把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等组合在一起,这里的枯
12、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 傍晚;小桥、流水、人家使人感到幽雅闲致。古道、西风、瘦马等组合在一起,营造了秋风 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 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这些富有特征的景物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萧瑟、 苍凉、凄苦的氛围,主要是因为诗人远离家乡,倍感孤独,又逢清秋季节,所以才会有这样 的感觉。2.瘦”字妙在欲写人之瘦而偏不写人,由写马之瘦而衬出其人之瘦,突出其人之清贫,路 途跋涉之艰辛。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5o【作者简介】李白(701年一762年),字
13、太白,号青莲居土,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 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 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秋天。当时李白“仗剑 去国,辞亲远游”,在离开蜀中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峨眉山是蜀中大山, 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注释】1半轮:半边,半个。2平羌(qiang):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位于峨眉山东北。发:出发。4清溪:即清溪驿,在今四川犍(qian)为峨眉山附近。5渝州:今重庆一带。【译文】 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青衣江澄澈的水面倒
14、映着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赏析】首句点明了远游时节是在秋天。次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第三句中描写了这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的恋恋不 舍。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到行船之快。 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主旨】通过对山、月、江水等景致融合变换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而生 发的憧憬和喜悦之情;作者告别友人离乡远行,抒发了思友之
15、情。诗人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 种清朗秀美的意境,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 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体裁&题材】从体裁上来看,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思乡怀人诗。【真题精选】游山西村(陆游)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泊秦淮(杜牧)贾生(李商隐)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杨万里)约客(赵师秀)木兰诗(乐府诗集)1 .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2 .这首诗构思巧妙,情感丰富,从中你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3 .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4 .诗人连用五个地名、,造成空间迅速转换
16、之感,让人感到行船之快。5 .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的江面上, 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1 .通过对山、月、江水等景致融合变换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而生 发的憧憬和喜悦之情;作者告别友人离乡远行,抒发了思友之情;作者离乡远行,抒发了对 故乡的眷恋之情。2 .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到行船之快。 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3 .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三、四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17、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 的思念之情。三、四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 乡(友人)的思念之情。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巩 县(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当时杜甫在潭州(今湖南长沙)。杜甫少年时才华卓 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宫廷歌唱家李龟年的歌唱艺术。安 史之乱后,杜甫
18、漂泊到江南一带。大历四年(769)三月杜甫离开岳阳到潭州,居留到第二 年春天,和流落江、潭的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邸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 感慨万千,于是写下这首诗。【注释】1岐王:唐玄宗的弟弟李范,封岐王。2寻常:经常。3崔九:指殿中监崔涤,唐玄宗的宠臣。“九”是他在兄弟中的排行。【译文】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歌唱。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你。【赏析】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身世和沉沦身世,抒发对时事凋敝与人生凄凉的感慨之情。 “落花时节”,既
19、是即景书事,也是有意无意之间的寄兴。“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 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这首诗跨越了几十年的时代苍桑,社会变迁,景物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世道衰落的感慨。 全诗情韵深厚,内蕴丰富,举重若轻,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主旨】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叹,表现出了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大动乱 的阴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体裁&题材】从诗的体裁来看,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从题材来看,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真题精选】. “落花时节又逢君”诗中的“落花”寓意丰富,寄寓了哪些内容?1 .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诗的前两句中,寻常
20、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一个侧面表 现开元盛世的繁华。B.诗的最后一句中,落花时节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运的衰落。C.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现主题。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答案】.“落花”,指暮春时节凋零的花;隐喻世运衰败;影射当时动乱衰颓的社会(或“繁华 时代的落幕”);暗喻衰病漂泊中的诗人自己。1 .C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作者简介】岑参(约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岑 参早
21、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 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 凤翔写的。【注释】1行军:行营、军营。九日,指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故园,故乡。原诗注:“时未收长安J2送酒:此处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据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重阳日在 宅边的菊花丛中闷坐,刚好江州刺史王弘送酒来,于是痛饮至醉而归。3傍:靠近。【译文】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赏析】首句“登高”二字就
22、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一个“强”字, 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遥怜故园菊”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无人送酒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 “应傍战场开”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主旨】这首诗以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 切。【体裁&题材】从体裁来看,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从题材来看,这是一首边塞征战诗。【真题精选】.诗中运用联想(想象)手法的诗句是 ,O1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2 .请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23、描述一、二句的内容。3 .古人写诗讲究练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简要分析“遥怜故园菊”中“遥”的表达效 果。【答案】L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4 .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对国事的忧虑之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之情,对 人民疾苦的关切之情。5 .晚秋的冷风呼呼作响,早晨的冰霜带着剌人的寒意,坚韧的菊花却在此毅然绽放,它势 必要将阵阵的幽香透过竹帘飘入我的房中,更要飘满整个寒冷的晚秋。6 .“遥”是路途遥远的意思,用在这里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更加表现出浓浓的思 乡之情。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作者简介】李益,唐代诗人,字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七 年级 上册 语文 古诗文 知识点 汇编 练习题 答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