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测量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木工程测量教学大纲.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土木工程测量教学大纲课程编码:K1110学 分:2.5总学时:40适用专业:土木工程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工程制图、线性代数、概率论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本课程为土木、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其主要任 务是培养学生具有测量学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掌握小测区控制 测量及大比例尺地形图测量和施工放样的基本方法,为以后的实际工作打下良 好的基础。二、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测量学的任务及其在土木、环境工程中的作用;了解用水平面代替大 地水准面的限度;了解3度带与6度带的划分。理解测量各种坐标系的定义;理解测量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掌握测量学、高斯
2、平面直角坐标系、大地水准面、测定、测设等定义。第二章水准测量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水准测量的误差来源及消除或消弱水准测量误差的方法。理解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理解水准测量的检核方法掌握DS3型水准仪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掌握视准轴、视差的定义熟练掌握一般水准测量的外业观测和内业计算方法。第三章角度测量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角度测量的误差来源及消除或消弱角度测量误差的方法。理解水平角测量的基本原理。掌握水平角及竖直角的定义;掌握DJ6型经纬仪的使用方法。熟练掌握水平角及竖直角的观测方法及记录、计算方法。第四章距离测量与直线定向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钢尺量距的基本方法;了解真方位角及磁方位角的定义。掌握
3、电磁波测距仪及全站仪测距的基本方法;掌握直线定向的定义及直线定向的 方法;掌握坐标方位角的定义及坐标方位角的推算方法。第五章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测量误差的来源;了解偶然误差的基本特性理解中误差、相对误差及极限误差的概念;理解最或是值的定义及作用。掌握系统误差及偶然误差的定义;掌握误差传播定律的定义及应用;掌握 等精度观测条件下中误差计算的实用公式。第六章小区域控制测量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国家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的分类;了解图根控制网的作用;了解 小三角测量外业观测及内业计算的基本方法;了解交会定点的基本方法。理解三角高程测量的基本原理及三角高程测量的观测和计算方法。掌握
4、导线测量外业工作的基本内容;掌握坐标正算公式及坐标反算公式的 基本应用;掌握三等水准测量的外业观测和内业计算方法。第七章地形图的基本知识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地物和地貌在地形图上的表示方法;了解地形图的分幅及编号方法; 了解典型地貌等高线的特征。理解比例尺精度的作用;理解等高线的五个基本特性。掌握比例尺及比例尺精度的定义;掌握等高线、等高距、等高线平距的定 义。第八章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全站仪数字化测图方法;了解地形图拼接、检查与整饰的基本方法。理解地形测量中碎部点的选择原则。掌握控制点的展绘方法;)掌握视距测量的基本方法;掌握等高线的勾绘方 法。熟练掌握全站仪测绘法测绘
5、地形图的步骤。第九章地形图的应用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确定地形图上直线的长度、坐标方位角及坡度的方法;了解地形图在 场地平整中的应用;了解用求积仪量算图形面积的方法。掌握地形图的识读方法;掌握地形图中坐标和高程的量算方法;掌握根据 地形图绘制断面图的基本方法。第十章测设的基本工作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直角坐标法、角度交会法及距离交会法测设点平面位置的方法。理解测设与测定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理解水平距离、水平角、高程的测设 与水平距离、水平角、高程测量的区别。掌握水平距离、水平角、高程的测设方法。掌握点的平面位置测设的定义。熟练掌握极坐标法测设点平面位置的方法。第十一章3s技术简介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6、:了解GIS、RS定义与发展现状。理解GPS测量方法与传统测量方法的比较。掌握GPS定义。三、教学内容:32学时第一章绪论1学时第一节测量学的任务及其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 0.2学时第二节测量学发展概况0.2学时第三节地面点位的确定0.2学时第四节用水平面代替大地水准面的限度第五节测量工作概述第二章水准测量第一节水准测量原理第二、三节 水准测量的仪器、工具及使用第四节水准测量的外业观测第五节水准测量的内业计算第六节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第七节水准测量的误差分析第三章角度测量第一节水平角的测量原理第二、三节光学经纬仪的使用第四节水平角测量方法第五节竖直角测量方法第六节经纬仪的检验与校正第七节角度测量的
7、误差分析及注意事项第四章距离测量与直线定向第一节钢尺量距第二节电磁波测距仪测距第三节直线定向第四节全站仪的使用第五章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测量误差的种类第三节偶然误差的特性及其概率密度函数第四节衡量观测值精度的指标第五节误差传播定律第六节等精度直接观测值的最或是值第六章小区域控制测量0.2学时0.2学时4学时0.5学时1学时0.5学时1学时0.5学时0.5学时4学时0.5学时1学时1学时0.5学时0.5学时0.5学时2学时0.5学时0.5学时0.5学时0.5学时3学时0.5学时0.5学时0.5学时0.5学时0.5学时0.5学时4学时0.5学时0.2学时0.2学时4学时0.5学时1学
8、时0.5学时1学时0.5学时0.5学时4学时0.5学时1学时1学时0.5学时0.5学时0.5学时2学时0.5学时0.5学时0.5学时0.5学时3学时0.5学时0.5学时0.5学时0.5学时0.5学时0.5学时4学时0.5学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导线测量1.5学时第三、四节 小三角测量与交会定点1.5学时第五节 三、四等水准测量1.0学时第六节三角高程测量0.5学时第七章地形图的基本知识4学时第一节地形图的比例尺0.5学时第二节地形图的分幅与编号1.5学时第三节地形图图外注记L0学时第四节地形图图式L0学时第八章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4学时第一节测图前的准备工作0.5学时第二节视距测量1.5学时第三节碎
9、部测量的方法1.0学时第四节全站仪数字化测图简介0.5学时第五节 地开图的绘制0.5学时第九章地形图的应用2学时第一节地形图的识读0.5学时第二节 地形图应用的基本内容0.5学时第三节地形图在土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0.5学时第四节地形图上面积、容积的计算0.5学时第十章测设的基本工作2学时第一节水平角、距离、高程的测设0.5学时第二节点的平面位置的测设1.0学时第三节已知坡度直线的测设0.5学时第十一章3s技术简介2学时第一节 RS、GIS技术简介0.5学时第二节 GPS技术简介1.5学时四、课程的其它教学环节8学时工程测量课间实习A.实验的基本要求:1 .水准仪操作实习(2学时)以小组为单位
10、,有多少人任选多少点,每人测一站,形成一个闭合水准路 线。固定任选的第一个点假设高程为78.000m,每人用DS3型水准仪独立观测 某两点的高差。其闭合差限差不应大于10根号N (闭合水准路线的总测站数) 不同的人观测两点高差时,应变换水准仪的高度,不同的人观测的两点高差之 差要求小于5mm。2 .测回法观测水平角实习(2学时)以小组为单位,用测回法观测同一个水平角,每人用DJ6型经纬仪观测水平 角一测回。盘左盘右观测的水平角相差应小于36,不同的人观测的一测回水平 角相差应小于24。3 .三等水准测量实习(2学时)以小组为单位,采用三等水准测量的方法观测高差,每人至少观测一站, 每一站读8个
11、数,共同组成一个闭合水准路线。前视距离及后视距离应小于 65m,视距差不得超过3m,视距累积差不得超过6m,同一水准尺黑面红面读数 差不得超过2mm,黑面红面高差之差不得超过3mm。4 .全站仪测绘法测绘地形图实习(2学时)以小组为单位,用全站仪测绘法测绘2个花坛的位置,每人至少测绘花坛2 个角的位置,测绘的花坛位置应与实地花坛的位置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测出的 花坛角的高程应与实地基本相符。B实验项目与学时分配实验项目与学时分配一览表序号实验项目内容提要学时实验性质备注演示验证设计综合必做选做1水准仪操作实习闭合差平差2VVV2测回法观测水平角 实习水平角实习2VV3三等水准测量实习三等水准测量
12、2VV4全站仪测绘法测绘 地形图实习利用全站仪开 展地形测量2VV五、本课程对毕业要求的贡献:L知识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工程测量的基本概念与原理,掌握角度测量、距离测量和高 程测量的内外业方法,了解测量平差的基本原理,掌握小区域控制测量和地形 测量的作业原理与方法,掌握基本的角度、距离和高程放样的原理与方法,了 解GPS等现代测量手段在测量中的应用方法和发展前景。2 .能力要求(1)能够熟练掌握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等常规测量仪器的基本结构和 用法,能够熟练使用上述仪器开展小区域控制测量、地形测量和施工放样作 业;(2)初步具备地形测量和施工放样的技术方案设计能力;(3)初步具备实施工程测量作业的
13、组织实施能力。3 .素质要求(1)培养学生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具备吃苦耐劳的作业精神和一丝不苟的 工作态度;(2)培养学生强烈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一是具备融于团队 协作完成任务的集体主义意识,二是具备带领团队完成任务的组织协调能力;(3)具备较高的创新意识,能够活学活用,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测量现 场遇到具体问题的能力;能够刻苦钻研,不断学习新的技术知识,想方设法提 高实际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六、教学参考书:1 .陆付民,李利主编.工程测量(第一版).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年2 .合肥工业大学等合编.测量学(第四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年 3.覃辉等编著.测量学(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年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年七、说明:本课程采用讲授或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工程测量课间实习场地 宜选在校园马路边或空旷地带,实习期间应注意人员安全和仪器安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