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押题练习试题A卷含答案.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海南省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押题练习试题A卷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南省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押题练习试题A卷含答案.doc(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海南省海南省 20232023 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押题练习试题能力押题练习试题 A A 卷含答案卷含答案单选题(共单选题(共 5050 题)题)1、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修辞的理解与使用仍存在问题,便借用一些语句引导学生理解并判断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下列学生的判断中,错误的是()。A.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山绿水画。(夸张)B.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对偶、双关)C.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拟人、比喻)D.没事的时候,她喜欢读读张爱玲。(借代)【答案】A2、教师在进行“小说与戏剧”专题授课时,选择了以下
2、篇目,其中不适合的是()。A.雷雨B.边城C.哈姆莱特D.白杨礼赞【答案】D3、某教材设有“文化名著研读”专题,教师向学生推荐“19 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下列作品不合适的是()A.红与黑B.巴黎圣母院C.安娜卡列尼娜D.死魂灵【答案】B4、阅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课堂导入环节,回答问题。A.这样安排发展了学生个性化思维B.这样的安排与议论文这一文体特征相暗合C.这样安排把握住了“民主、科学、个性”的阅读教学的灵魂D.观察角度不同,所见也不同,教师使用学生问题导入,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答案】B5、阅读听听那冷雨教学片段,按照要求答题。A.导人抓住问题。切中文意B.选择式提问,展开讨
3、论,最后统一C.问题层次分明,逐步深入,引导学生分析文本D.讲授法运用得恰到好处【答案】D6、下面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有关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的作业练习,阅读并回答问题。A.第一题意在让学生归纳矛盾冲突的发展脉络、了解林冲是怎样被“逼上梁山”的B.第二题意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进而理解小说“官逼民反”的主题C.第三题意在引导学生了解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D.第四题意在扩展学生阅读量,让学生在课文阅读中丰富知识,增加积累【答案】D7、教师在讲授完寡人之于国也后,要求学生注意“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种句式的特殊性,并归纳同类用法的句子。下列语句中,含有相同用法的一项是()。A.甚矣、汝之不惠B.峰回
4、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C.佚之狐言于郑伯日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答案】C8、在进行“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这个综合性学习时,老师给大家讲几个以吝啬鬼形象出现的小说人物,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A.葛朗台(欧也妮葛朗台)B.泼留希金(死魂灵)C.严监生(儒林外史)D.聂赫留朵夫(复活)【答案】D9、教师开设“古文中的修辞手法”专题活动,指出在诸多修辞手法中不直接说出事物本身,而用与其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的修辞手法被称为借代。借代的本体与借代的事物对象之间的特征具有相关性。教师举出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请学生选出运用了借代这一修辞手法的诗句。下列诗句中,符合要求的是()。A
5、.月明星稀,乌鹊南飞B.何以解忧?唯有杜康C.明明如月,何时可掇D.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答案】B10、教学雷雨,教师导入:A.以最动人心魄的情节开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B.在导入中步步设疑,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负担C.导入设计思想巧妙,教师的语言平淡一点也可D.学生是学习者,探究者的身份不符合高中学情【答案】A11、某教材设置了“民俗风情”专题,下列作品中适合被选人的是()。A.朱自清背影B.曾朴孽海花C.戴望舒雨巷D.贾平凹秦腔【答案】D12、名著导读课上,教师用幻灯片为学生呈现了下面一段话,让学生利用知识积累完成填空。A.吴承恩骆驼祥子诸葛亮坚毅B.施耐庵骆驼祥子关羽忍耐C.吴承恩茶馆诸葛亮
6、机警果断D.罗贯中茶馆关羽勇敢无畏【答案】A13、教学孔雀东南飞一课时,教师看到学生为诗中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坚贞不渝的爱情故事所动容,于是趁机组织学生开展“古代诗词中的爱情”主题研究,并给出了一些示例。下列诗句中不符合爱情主题要求的是()。A.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B.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C.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D.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答案】B14、学习离骚时,教师组织学生拓展阅读九辩九思和九歌,对这一做法分析正确的是()A.加强经典文章或段落的记诵,深入挖掘课文的思想感情B.感受作品情感,理解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C.以上几篇文章都被收录于楚辞,有助于学生对“楚辞
7、体”的学习和把握D.抓住写人和记事的不同方式,提高鉴赏能力【答案】C15、阅读荆轲刺秦王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A.教师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将学生引入设定的情境氛围中去B.从文章题目人手。引入对课文的学习C.以旧引新,自然过渡,激起学生好奇心D.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为课文内容打下情感基础【答案】C16、在学习完孔雀东南飞这篇课文以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作业:中外文学史上还有许多凄美的爱情故事,请同学们课下搜集整理,下节课大家一起分享。下列对于这一教学环节分析不恰当的是()。A.作业布置不是简简单单的课后作业,而是培养学生搜集同类文章的能力B.留作业的时候教师可以从听、说、读、写四个角度出发,
8、题干中这一作业主要从读文章这个角度出发C.更多地拓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下也能更好地学习D.课下应给学生布置固定的篇目去读,节约学生的学习时间【答案】D17、学习鲁迅故乡时,在讲解“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时,为了引导学生掌握“借代”这种修辞方式,教师列举使用该修辞手法的其他语句来说明。下列语句中,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A.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B.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C.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D.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答案】C18、教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时,教师指出该篇目是一篇议论性的文章,并且在课上罗列了以下类似文体的篇目
9、进行类比学习,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寡人之于国也B.伤仲永C.劝学D.小石潭记【答案】D19、社戏一课,有一道课后练习:“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A.让学生找到抓住文章重点的突破口B.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社戏的无比热爱C.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会理解作者的感情D.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品味“好豆与好戏”【答案】B20、教学中国建筑的特征前,教师播放了一段林黛玉进贾府的视频,并对其中的建筑格局进行了简单补充描述,从而引导学生初步体会中国古代建筑平面布局的特点。下列对该教师教学行为的分析,不
10、正确的是()。A.变抽象为具象,限制了学生的想象B.温故而后知新,感知建筑整体特点C.导入方式新颖,有效激发学习兴趣D.过多引入旧课,课程安排喧宾夺主【答案】D21、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A.这则教学设计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着力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来解决未知的好习惯B.这则教学设计突出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借助工具书,认识词中的重要字音、字词C.这则教学设计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深刻含义D.这则教学设计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答案】A22、阅读某教师我爱这土地教学叙事(片段),按要求答题。A.学习并演唱红歌的任务脱离了语文学
11、科教学B.学习并演唱红歌的任务可以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C.学习并演唱红歌的任务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情感D.用红歌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是教师灵活运用教学资源的体现【答案】A23、某教研室组织教师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师围绕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的评价”深入探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论述类文本应着重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章语言风格的把握B.文学类的文本应注重评价学生对文章内在逻辑的掌握,提炼文章中心观点C.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能力D.实用类文本关注考查学生对文本价值的理解和创造性的解读【答案】C24、教师组织学生围绕“以儿童、少年的
12、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主题进行探究活动,并列举了相关主题的作品供学生参考阅读。下列作品不适合的是()。A.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B.冰心小桔灯C.阿城溜索D.林海音窃读记【答案】C25、阅读下面的教学论文(节选),按要求答题。A.诵读是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古代诗歌内容的基本途径和方法B.比较阅读是分析“为什么这样写”,感受作品风格的有效策略C.用“专门化”的术语解读诗歌,能有效提高诗歌教学效率D.文中概括的三个层次是教学的层次,也是阅读古代诗歌的层次【答案】C26、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这一
13、能力发展要求侧重达成的课程目标是()A.积累整合B.感受鉴赏C.思考领悟D.发现创新【答案】A27、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A.在他人的故事中,反省自己;在感慨唏嘘中,汲取正能量,以此来砥砺学行B.达成“在品文中、感受一代大师梁启超的风采,学习其爱国热情及做任何事都充满激情、积极投入的精神”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C.总结文本写作特点,重申文章思想内容,强化德育目标D.补充拓展梁任公语言特点、人物背景及人生态度,达到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答案】A28、学习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教师举例阐释“宴饮类文学作品的悲伤情调”,下列例句不恰当的是()A.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石崇金谷诗序)B.向
14、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王羲之兰亭集序)C.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陶渊明归去来兮辞)D.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王勃滕王阁序)【答案】A29、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A.教师作为交流与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只能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对各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筛选B.“学生点评”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活跃了课堂气氛C.这种由此及彼的点评方式,强化了课内知识的能力迁移、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D.“小组讨论”最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答案】A30、阅读看云识天气的课堂导入,按要求答题。A.教师巧妙地将已学知识转换为本节课的教学资源B.教师的两个连续的发问可以
15、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C.教师的这种导入方式可以巩固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D.教师的讲解生动形象,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答案】D31、对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表达与交流”方面的实施建议,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A.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B.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C.应鼓励学生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D.鼓励学生开展多种活动,如写书评、读后感,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答案】D32、教师在讲授(论语)十则一课时,打算向学生补充“四书五经”的相关知识。教师要求学生协助解决“四书”包含哪几部著作,以下学生的回答
16、,正确的一项是()。A.尚书周易论语孝经B.大学中庸论语孟子C.周易尚书礼记春秋D.诗经孟子孝经尔雅【答案】B33、阅读下面的教学案例,按要求答题。A.对雨巷主题的分析讨论,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B.教师适时将学生的课堂讨论转移到网络平台进行,既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探索积极性,又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了解C.网络平台快捷、高效,案例中的情况充分体现了在现代教学中网络平台已经逐渐发挥教学主导作用D.教师把课堂争论引到网络平台交流,体现了课堂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答案】C34、老师在讲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时,为了更好地让大家理解判断句,特地找出以下句子进行拓展,下面选项中的句式不
17、适合用来举例的是()A.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B.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湖心亭看雪)D.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答案】B35、阅读再别康桥的教学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题。A.教师是主导,强调在教学上帮助和引导学生B.学生是主体,强调应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C.语文课程的目标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D.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于让学生各方面都得到均匀的发展【答案】D36、学习多篇文言文后,教师指导学生归纳实词“间”的意义,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A.奉命于危难之间(时候)B.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C.肉食者谋之,又
18、何间焉(空隙)D.从郦山,道芷阳问行(从小路)【答案】C37、教师在讲授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让同学们举出类似的爱国诗词,下列选项中不适合用来举例的是()A.晏殊破阵子春景B.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C.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D.王昌龄从军行【答案】A38、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以“表达的艺术”为主题的学习活动,强调语言得体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搜集表达得体的语句。下列学生搜集的语句中,表达不得体的是()。A.欢迎光临寒舍,若招待不周,还请见谅B.这篇文章我刚刚完成,希望您不吝赐教C.感谢您莅临指导,我们一定会认真考虑您的意见D.你知道最近的超市在哪儿吗【答案】D39、阅读某教师教学麦琪的礼物一
19、课时设计的课堂导语,按要求答题。A.小说的特点之一就是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教师用作者的故事来导入,切合小说的特点B.导语过于冗长,不利于后面课堂内容的跟进C.导语可以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探究的热情D.教师设计导语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爱听故事、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答案】B40、教师在讲授完寡人之于国也后,要求学生注意“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种句式的特殊性,并归纳同类用法的句子。下列语句中,含有相同用法的一项是()。A.甚矣,汝之不惠B.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C.佚之狐言于郑伯曰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答案】C41、阅读某教师高中语文古诗文文学史观的实践路径教研论文片段
20、,按要求答题。A.当今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空间得到大力拓展B.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可以成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最重要资源C.实地考察、上网查阅资料等形式丰富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对家乡意义深远D.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开拓了高中语文教学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答案】D42、某教材在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模块中设置了“初高中文言文中的成语”专题。下列作品与成语对应全部正确的是()。A.离骚:七月流火陈涉世家:鸿鹄之志B.醉翁亭记:百废俱兴扁鹊见蔡桓公:讳疾忌医C.庄子秋水:望洋兴叹赤壁赋:杯盘狼藉D.劝学:锲而不舍孙权劝学:豁然开朗【答案】C43、教师讲授朗读技巧时,举例说明词语的变调问题,引导学生
21、正确发音,下列可以作为案例使用的是()。A.洗手 一般B.朋友 异同C.统一 五个D.今年 六天【答案】A44、教师在教授蜀道难时,提到“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一句使用了夸张的手法,下列选项使用相同手法的是()A.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B.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C.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D.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答案】C45、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A.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生发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发散迁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提升学生思维品质B.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进行了有机联系,将读和说两种能力要求合理整合。将课堂知识积
22、极向课外拓展延伸C.反复提到“和原文衔接”“和原文一致”“和原文中心思想吻合”等要求、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D.教师通过教学小结将学生思维发散开来、既巩固了当堂课的教学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答案】C46、教师指导学生练字时,向学生介绍不同字体的特点,下列字体中具有“点画替代”“笔画简省”“笔顺改变”“方圆兼备”等特征的是()。A.篆书B.行书C.楷书D.隶书【答案】B47、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A.这三项作业共同体现了读、写、说的有机结合B.这三道题的设计难度相当C.这三道题都旨在人物描写的学习和应用D.这三道题都
23、与文章的内容没有关系【答案】A48、阅读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课时的教学结束语,回答问题。A.在他人的故事中,反省自己;在感慨唏嘘中,汲取正能量,以此来砥砺学行B.达成“在品文中,感受一代大师梁启超的风采,学习其爱国热情及做任何事都充满激情、积极投入的精神”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C.总结文本写作特点,重申文章思想内容,增加知识储备D.补充拓展梁任公语言特点,人物背景及人生态度,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答案】A49、期末考试前,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言文词语“古今异义”。下列符合的是()。A.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B.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D.衣
24、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答案】C50、古代文学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记忆文言文作品。下列作品中,出处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唐雎不辱使命B.曹刿论战C.邹忌讽齐王纳谏D.触龙说赵太后【答案】B大题(共大题(共 1010 题)题)一、案例:厨房交响曲当你走进我家“乌烟瘴气”的厨房时,便会看见一个笨手笨脚的小姑娘正在炒菜,旁边有一位老奶奶在着急地为她指点迷津:“嘿嘿,不要放太多!哎呀,快把它翻过来呀!”原来是我在学厨。平日里,厨房可是妈妈和奶奶的“领地”。一到家,妈妈便轻装上阵,同奶奶一道风风火火地奔赴“战场”,婆媳俩大显身手,不多时,一道道色香味具全的佳肴便做好了。目睹妈妈、奶奶的潇洒
25、后,梦想成为一代女厨掌门人的我,手指头开始蠢蠢欲动,恳求妈妈将“厨林秘藉”传授给我。在我的苦苦哀求下,妈妈终于同意我做“实习生”,不过如果发生什么“意外事件”,立即“下岗”!尽管是“实习生”,我也心满意足了。当当当当!看着吧,一代“厨林女王”就要诞生了。我胸有成竹而又忐忑不安地接过妈妈递来的锅铲开始做第一道菜煎荷包蛋。这小小的荷包蛋看似简单实则高深莫测,它主要是试探你对火候的掌握和时间的把握这两项内功修为。待油烧到七八成热时,把蛋敲了下锅煎,还要放适量的盐,接下来“荷包翻身”。我开始手忙脚乱起来。蛋的一面都快与锅“浑然一体”了,我却还在一旁傻乎乎地站着。身旁的“助理教练”奶奶忙说:“哎呀,赶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海南省 2023 教师资格 中学语文 学科 知识 教学 能力 押题 练习 试题 答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