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束条件_IPO盈余管理方式与公_省略_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_蔡春.docx
《约束条件_IPO盈余管理方式与公_省略_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_蔡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约束条件_IPO盈余管理方式与公_省略_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_蔡春.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约 束 条 件 、 IPO 盈 余 管 理 方式与公司业绩 基于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 * 蔡 春 李 明 和 辉 ( 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中国政府审计研究中心 611130) 【 摘要 】 IPO 盈余管 理 问题 一直是 资本市场研究的 热点议题 之一,本文 考察 了 IPO 企业 的盈余管理方式及其对公 司业绩的 影响,并进一 步 探讨了在 一定约束条件 下, 不同盈余管理方式对发行定价的作用 。 研究发 现, IPO 企 业不 仅实施了应计盈余管 理,而 且 实施 了真实 盈余管 理 ; IPO 企业对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是在发行价最大化原 则下权衡 的 结果 , 当 公
2、司面临 的 法律保护水平 较低 、 处于管制行业 、 审计师为非国际 “ 四大 ” 时 , 选择真实盈 余管理更有利于提高股票发行价 。 此外 , 本文发现不同盈余管理方式对公司未来业绩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 , 应计盈余管理主要影响公司的短期业绩 ,而 真实盈余管理将会对公司的长期业绩产生较大影响 。 【 关键词 】 IPO 应计 盈余管 理 真实 盈余管 理 发行 价 公司 业绩 一 、 引言 我国 证券市场是由政府主导的 ,作 为政府管制的产物 , 企业的发行上市资 格成为一种稀缺资源 , 企业通过一定方 式取得 IPO 发行许可就在一级市场上获得一种潜在的价 值 , 即 “ 壳资源 ”
3、( 杨 丹, 2004) 。 企业如果能够获得 IPO 资 格,不仅可 以 上 市 “ 圈 钱 ” , 为 企 业 做 大 做 强 注 入 “ 血 液 ” ,而且可以提 高企业声誉 , 实现 “ 名利双收 ” 。 然 而, 其上 市资格的获得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近 三年连续盈利 、 标准审计意见等约 束条件决定着企业能否发行股票 , 同时 为了提高股票 发行 价, IPO 企业会有强烈的动机进行财务 包装,勉强或 欺诈上市 ( Loughran and itter, 1995; 陈共 荣等, 2006) 。 企业在 IPO 前后存在明显的盈余管理行为 ( 张宗益和黄 新 建, 2003) 。
4、 在新股发行 前, 管理层为使公 司股票更有吸引力 ,有 强烈的动机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 内利用会计处理的 灵活性来提高盈余水平 , 从而达到美化 财务报表进而取得更 高的股票发行价和降低融资成本的目 的 ( 田文萍, 2012; Dechow and Skinner, 2000) 。 盈余管理包括应计 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 ( Gunny, 2010) 。 以往关于 IPO 盈余管理的研究均是从应计盈余管理 角度进行的,鲜有学 者对 IPO 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进 行系统研究 。 但是 ,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 随着会计准则 的不断完善以及法 律保护水平的提高 , 企业为了达到盈余 目
5、标会 实施真实盈余管理 ( oychowdhury, 2006; Graham et al , 2005) 。 现有研究发 现, 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 管理的作用 机制及其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 , 与应计盈余管理相 比 , 真实盈余管理具有更低的法律风险 和审 计 风 险, 对 企 业 业 绩 的 损 害 更 大 ( oychowdhury, 2006) 。 此外,企业实施真实盈余管理会受到行业特 征 、 法 律风险等因素的影响 ( Zang, 2006) 。 那么,为了提 高股票发行 价, IPO 企业是否既实施了 应计盈余管理 ,又 实施了真实盈余管理 ? 应计盈余管理与 真实
6、盈 余 管 理 之 间 存 在 替 代 关 系 ( Cohen and Zarowin, 2010) , IPO 企业为了获得更高的 发行价会选择何种盈余管 理方式? 在不同约束 条件下 , 它们又会对发行定价产生怎 样的影响? 对这些问 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然而目前鲜 有学者对此进行系 统探讨 。 本文将 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入分 析 ,并 分别考察两种盈余管理方式对公司业绩的影响 。 二 、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 一) IPO 企业盈余管理方式 会计信息 会影响投资者对 IPO 企业的定价决策 ( o- * 本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71272246) 的阶段性成果,同时受到
7、了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 JBK1207059) 的资助 。 35 osenboom et al , 2003) , 在 IPO 过程 中, 管理层与外部投 资者 之 间 存 在 信 息 不 对 称 , 并 且 管 理 层 拥 有 信 息 优 势 ( Loughran and itter, 1995; Baker and Wurgler, 2000) 。 现 有研究认为, 由于更高的盈余会产生更高的股票发行价 , 更高的发行价同时 会降低 IPO 对盈余水平和控制权的稀释 ( Teoh et al , 1998; Kim and itter, 1999) 。 因 此, 管理层 就有
8、可能操 控 会 计 信 息 , 尤 其 是 盈 余 信 息, 以 达 到 提 高 IPO 发行价的 目的 。 在 IPO 前, 公司为了使股票更有吸引 力 ,有 强烈的动机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利用会计处理 的灵活性,进行 “ 财务包装 ” 、 美化财务报 表, 来增加股 票发行期间的盈余 水平 , 以达到提高股票发行价和公司声 誉 、 并且 降 低 融 资 成 本 的 目 的 ( 田 文 萍, 2012; Dechow and Skinner, 2000) 。 IPO 公司在上市前的应计利润显著为 正 ( Teoh et al , 1998) ,在 IPO 当年达到最高 水平 ( Ahar-
9、 ony et al , 1993) ,然而其上市后经营业绩和股价 表现却并 不理想 ,甚 至出现了业绩大幅滑坡的现象 。 以往 IPO 盈余管理的 研究主要是从应计盈余管理的角 度进行的 ,当 应计盈余管理的空间缩小 、 法律及审计风险 水平上升时 ,企 业仅采取应计盈余管理可能无法达到实现 盈余目标并提高 发行价的目的 。 大量的研究发现 , 随着会 计准则的不断完善 和法律保护水平的提高 , 操控 应计项目 并非盈余管理的唯 一方法 , 管理者可以通过操纵真实活动 来实施盈 余管理以达到其特定目的 ( Gunny, 2005; oy- chowdhury, 2006; Zang, 200
10、6) 。 真实盈余管理改变 了经济 活动的实质并按照会计准则对改变后的经济活动进行 确认 、 计量 、 记录和报告 , 不会涉嫌会计处理问题 , 并且可以在 每年的任何时间进 行 , 从而摆脱了审计师和会计监管的制 约 ( Gunny, 2005) 。 Graham et al ( 2005) 通过对财务主管 的问卷调查发现,管理层更倾向于使用真实盈余管理来操控 盈余 。 他们发 现 80% 的财务总监会通过减少研发 、 广告支 出来达到盈余目标; 55. 3% 的人会推迟实施新项目以达到盈 余目标,即使推迟实施新项目会损害公司业绩 。 Cohen et al ( 2008) 发现在 SOX
11、法案颁布之后,应计盈余管理行为被发 现所受到的惩罚更加严重,这使得管理层将盈余管理方式由 应计盈余管理转为了真实盈余管理 。 此 外,已 有研究发 现, 股权再融资企业同时实施了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 ( Cohen and Zarowin, 2010; 李增福等, 2011) 。 本文认为, 随着我国法律保护水 平的不断提高 、 监管措施的不断完 善, 企业实施应计盈余管理的成本和风险逐步升高,仅实施应计 盈余管理难以满足首发成功并尽可能提高发行价的目的 。 所 以, IPO 企业为了获得更高的发行价,可 能会同时实施应计 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 。 据此,提出假设 1: H1: 为了提
12、高股 票发行 价, IPO 企业不仅实施了应计 盈余管理 ,而 且实施了真实盈余管理 。 ( 二) 盈余管理方式与公司业绩 大量研究发现 ,同 应计盈余管理相比 , 真实盈余管理 对企业未来业绩的 损害更大 ( DeFond and Park, 1997; Al- 36 tamuro et al , 2003) 。 Gunny ( 2005) 发 现,与 没有实施真 实盈余管理的公司相比,通过实施真实盈余管理来满足盈余 目标的公司,其未来业绩更高 。 因此,他认为实施真实盈余 管理可能不是公司的 “ 机会主义行为 ” ,而 是管理层为了提 高公司 未来业绩向市场传递积极信号 。 Cohen a
13、nd Zarowin ( 2010) 发现,股权再融资企业在再融资前同时实施了应计 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他们使用修正的资产收益率的变 化率来考察两种盈余管理方式对股权再融资企业未来业绩的 影响,发现真实盈余管理对未来业绩的影响显著高于应计盈 余管理对未来业绩的影响 。 李增福等 ( 2011) 的研究发现, 应计盈余管理会导致公司业绩的短期下滑,但不会显著影响 公司的长期业绩; 而真 实盈余管理会影响公司的长期业 绩, 但这种影响在短期内往往难以观察到 。 本文认为 ,同 应计盈余管理相比 , 真实盈余管理改变 了企业的现金流 ,影 响企业的成长性 , 对企业的长期业绩 影响更大 。 由此
14、 ,提 出假设 2: H2: 同应计盈余管理相比, 真实盈余管理对 IPO 企业 未来业绩的影响更大 。 三 、 数据来源及研究设计 ( 一) 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选取 2007 2012 年沪深两市 A 股 IPO 公司为总样 本 。 为了避免发行定价办法和发行方式的影响 , 选取采用 累计投标询价方法定 价和网下法人配售和上网定价相结合 发行方式的 IPO 企业 。 由于金融行业同其他行业在财务数 据及上市要求等方 面存在显著差异 , 故进一步剔除了金融 业的 IPO 企业 。 公司财务数据来自 CSMA 数据库,对于市 盈率等数据缺失的 样本 , 通过手工查找巨潮资讯网等方式 搜集相关数
15、 据 。 为 了 消 除 极 端 值 的 影 响 , 对 样 本 进 行 了 Winsorize 上下 1% 的缩尾处理,最终得到 669 家企业 。 ( 二) 研究设计 1 被解释变量 本文借鉴 Loughran and itter ( 1995) 以及 Dechow and Skinner ( 2000) 的研究,选取发行市盈率 ( PE) 作为考察 IPO 发行定价的 被解释变量 。 选取发行市盈率作为被解释 变量主要出于以 下考虑 : ( 1) 发行市盈 率, 即为发行价 / 上一年每股收益 ,是 一个相对指标 , 它反映了发行价和发 行前 每股收益的综 合影响 。 由于分母是上一年的
16、每股盈余 , 因此 ,发 行市盈率越高 , 说明企业每股收益获得的溢价就 越高 ( 蔡宁和米建 华, 2010) , 也就意味着 IPO 的相对发 行价越高; ( 2) 发行市盈率中 每股盈余水平可以反映企业 对 “ 盈余 ” 进行 “ 管理 ” 的行为, 而发行价反映了盈余管 理的动机和后果 。 因 此, 发行市盈率代表了 IPO 企业的定 价能力,可以作为检 验 IPO 企业通过盈余管理行为提高发 行价的良好替代指标 。 此外,本文借 鉴 Cohen et al ( 2010) 和 Fan et al ( 2007) 的 研 究, 选 取 资 产 收 益 率 的 变 化 率 ( CH_ O
17、A) 和销售净利率的变化额 ( CH_ OS) 作为考察 公司业绩的主要被解释变量 。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2 解释变量 对于应计 盈 余 管 理 , 本 文 使 用 Kothari et al ( 2005 ) 的模 型 来 估 算 。 对 于 真 实 盈 余 管 理 , 本 文 借 鉴 oy- chowdhury ( 2006) 的做法 , 将真实盈余管理分为销售操 控 、 生产操控和费用操控 ,相 应地分别用异常经营活动现 金流 ( Ab_ CFO) 、 异常产品成本 ( Ab_ P OD) 和异常费 此外,本文还进一步控制了总资产周转 率 ( A
18、TU N) 、 速动 比率 ( ACID) 、 存货 ( INV) 、 行业集中度 ( HHI) 和应收账 款占比 ( EC) 等的影响 。 变量定义及其描述见表 1。 4 回归模型 本文使用的模型如下 : 用 ( Ab_ DISEXP) 来衡量 。 考虑到真实盈余管理三种手 段之间可能存在的抵消效应 , 借鉴刘启亮等 ( 2011) 、 李 n PEi, = 0 + 1 * DAi, + 2 * Mi, + i =1 2+i 增福等 ( 2011) 的做法,本文构 建了真实盈余管理变量的 * CONT OLSi, + i, ( 1) 综合 指标 ( M) , M = Ab _ P OD Ab
19、 _ CFO Ab _ DIS- EXP,该指标越 高, 意味着公司进行了调增利润的盈余管 n CH_ OAi, = 0 + 1 * DAi, + 2 * Mi, + i =1 2+i 理方式 。 * CONT OLSi, + i, ( 2) 3 控制变量 前期研究表明,企业规模 ( SIZE) 、 财务杠杆 ( LEV) 、 n CH_ OSi, = 0 + 1 * DAi, + 2 * Mi, + i =1 2+i 首 日 换 手 率 ( FDT) 、 股 权 性 质 ( AT) 、 流 通 股 比 率 ( TS ) 等都会影响企业 IPO 定价 ( 蔡宁, 2010; 陈工孟等, 20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约束条件 _IPO 盈余 管理 方式 省略 真实 研究 蔡春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