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docx
《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离情别意, 以及诗人洁身自好的志向和品格。前两句写景,景中藏情,后两句言 志,表明自己的志向。构思别致,情感真挚。学情分析:学生处于中高段,之前接触了大量的古诗文,基本能掌握学习古 诗的方法。本首诗是送别诗,特点鲜明,情感真挚。需要学生在品读 中体味,想象中理解,吟诵中感悟,走进诗人的心境,与诗人产生情 感的共鸣。设计理念:课标明确指出: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古诗的吟诵、品 味、想象中让学生自读自悟,关注学生的语言发展,注重思维品质的 培养,落实语文核心素养。让学生徜徉在诗中,习得方法,
2、拓展延伸, 架起语文课内通向课外的桥梁,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语文素养。教学目标:1 .认识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 .了解诗句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诗人洁身自好、高洁 的精神品格。3 .学习并运用古诗阅读的方法,了解送别诗,感悟不同的送别情。教学重点:了解诗句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诗人洁身自好、高洁的 精神品格。教学难点:学习并运用古诗阅读的方法,对比学习送别诗。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精彩两分钟我眼中的王昌龄(学生介绍诗人作品及生平 事迹)(意图:课前搜集相关资料,通过学生的介绍,为古诗的学习做 铺垫。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学会利用网络媒介
3、搜集资料, 并有效进行整合。)一、激情导入,释题。“多情自古伤离别”这节课让我们走进王昌龄的送别诗芙蓉楼 送辛渐齐读课题,板书课题,指导书写。(芙蓉)你从题目中知道 了什么?(人物、地点)(意图:直奔主题,定好基调,明确人物关系,认识学习生字。) 二、关注景物,读诗。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和韵律。1 .指名读。(师生评价)2 .男女生读。3 .齐读。你从诗中读出了哪些景物?汇报交流:雨、江、楚山借助地形图介绍楚地和吴地的地理位置,解析送别场景。抓住“寒”体会秋天的萧瑟、落寞,渲染了离别的气氛。一个“孤”点出了诗人落寞、孤寂的心情。正如独坐敬亭山的李 白一样。(意图:“
4、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不同形式的 朗读中,师生的评价中,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味。欣赏诗中的景,品 味诗中的情,走进诗人的心。)三、想象回面,品诗。带着孤寂的心情读前两句,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请学生用语言描述,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景色和人的心情。)(意图: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入情入境融入诗人的情感世界。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送别的感人场景。)四、补充资料,悟诗。是啊,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诗人与友人分别之时,嘱托了什么?(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情境想象:家人会问友人朋友会问友人王昌龄托付友人转达的一句话: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心:像冰一样晶莹、纯洁的心。玉壶:装酒的壶,晶莹剔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芙蓉楼送辛渐 统编 语文 四年级 下册 第七 单元 芙蓉 楼送辛渐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