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肇东市第四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
《黑龙江省肇东市第四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肇东市第四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肇东四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华民族精神是在中国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历久远而弥新,经沧桑而不老,始终保持着旺盛 生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依托。何以如此? 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精神 蕴含着“变则通”思想。谈到中华民族精神的构建,人们经常提到易传上的两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 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话就包含着“变则通”思想。要“载物”,要“自强不息”,就必 须适应不断变化的自然与社会,不断改变自己,不断改变社会。中国历史发展进程表明,历代仁人志 士无不是
2、在变革创新中为社会发展开辟道路的。中华民族精神中这种变革创新精神的源头,可以说就 是先秦时代的“变则通”思想。“变则通”来源于易系辞下篇:“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 利。”这段话起初只是对易的解说,所谓“变则通”是讲易的卦象和理念是随着时代变化而 变化的,只有“变”才能解释各种现象、说明各种道理。易所包含的“变则通”理念是对长期社 会实践的总结,是上古时代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变则通”思想与上古时代的社会政治发展有密切关系。夏、商、周的变革曾给人们留下了非常 深刻的印象。论语为政载孔子语:“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
3、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孔子在这里把夏、商、周三代变化的特点总结为两条:一是 “因”,就是继承;二是“损益”,就是变革。有继承又有变革,于是社会就前进。孔子还预言,就 是今后的历史发展也离不开这个轨道,“虽百世,可知也”。孔子的这个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 理念的建构非常重要。如何认识历史发展问题,关系到对社会前途的瞻望,所以人们无不关注。就历代王朝而言,无非 是恪守祖宗之制与变革发展两种思想在起作用。前一种思想不能说是亳无道理而要完全摒弃,但其中 “因”的成分往往过重,所以此途多流于顽固守旧。后一种思想虽然多因实行中出现一些问题而遭人 批评讥讽,但主体思路是积极的、奋发有为的。是
4、因循还是变革,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次碰撞。 然而,历史总是在前进,即沿着变革之途发展。在争辩历史如何发展问题时,争辩的双方都会引用孔 子的话作为根据。讲恪守祖制者多强调孔子所说的“因”,讲变革发展者则多引孔子所说的“损益”。 虽然皆不违孔子之意,但似乎并没有真正领会孔子思想的精髓。孔子所说的“因”与“损益”,实际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而太极在棋盘的中央,黑白两色棋子代表了阴阳。B.而太极在棋盘的中央,阴阳是黑白两色棋子。C.棋盘的中央是太极,黑白两色棋子代表了阴阳。D.棋盘的中央是太极,阴阳是黑白两色棋子。18.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
5、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C.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吉。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A.距离今天已经超过四千年的历史,被称为棋类的鼻祖,也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B.距离今天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被称为棋类的鼻祖,也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C.距离今天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被称之为棋类的鼻祖,就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D.距离今天已经超过四千年,被称之为棋类的鼻祖,也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20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6、,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 字。(6分)红楼梦的作者为了便于抒发感慨,也为了引起读者的兴味,在全书开头就把读者引入一个迷离倘 恍的神话世界,借人们都熟悉的女姻补天的神话,巧妙地虚构了一个顽石“幻形人世”的故事。,便是贾宝玉的经历。作者把那块石头称为“顽石”,也大有深意,顽石的特点是棱角分明,执拗死硬,毫不通融。人如果 具备这种品格,就必然同当时的上层社会处处梯头对不上卯眼。,那么这个社会也就必 然要排斥他,不容他。第三回书中的西江月词批宝玉是“潦倒不通事务,愚顽怕读文章”“天下无能 第一,古今不肖无双”,正是宝玉顽石性格的写照。,实际上是用反语来赞美宝玉的叛
7、逆性 格。21 .请概括下面文段的主要信息,要求保留关键信息,语句简洁流畅,不超过30个字。(5分)天下棉花看中国,中国棉花看新疆。新疆长绒棉因产量稀少、纤维柔长、洁白光泽、弹性良好,以及 世界顶级品质等特性,长年供不应求。随着新疆棉花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种植技术的不断升级,棉花产量也不断提高。20132014年,新 疆棉花的总产量达到450万吨,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60%以匕 占世界总产量的18%左右。截至2020年, 新疆棉花总产、单产都连续26年位居全国第一。早在2018年,新疆便用采棉机采棉。10()亩地的棉花,以前需要10个采棉工辛苦两个月,现在采棉 机只需三个小时便可完成采摘。最新资
8、料显示,新疆一台采棉机效率超过500个劳动力,采净率达到93% 四、写作(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当前正处于一个“信息碎片化”时代。阅读各种各样的碎片信息,成了很多人的日常行为,而传统意 义上的整本书阅读,似乎日渐淡出他们的生活。关于读书,古有“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的劝读良言,今有“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的读书呐喊,而西方也有“读一本好书,就是 与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的传世箴言。校刊绿苑举办“书香校园”征稿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并联系自己读过的一本书写一篇文章, 向同学们谈谈你的感受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9、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学科试题答案1.C【内容理解】(孔子的思想对构建“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理念”非常重要)2.B【论证分析】(文中引用易,有论证“变则通”思想的历史来源的作用。)【分析推断】(A, “变则通”思想使中华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依托;B 因果不成立,C在实行中出现问题而遭人批评讥讽”是变革发展思想,而并非“损益”)4. CC5. 举例论证,列举美国NIH研究板蓝根药效的例子论证中医正越来越被国际所承认:对比论证,对比获批中药与其他新药的数量,证明中药研发能力严重不足;引用论证,引用数据和汪力成的话,证明我国中草药资源丰富,但研发不够,产业形势严峻。6.
10、 C.(哨长并没有对他误解,此句话透对韩泽中的着关爱和自豪)答案:人物上,交代主人公有“哨兵”和“舞者”两种身份,通过他身份的转变,真实生动地展 现其蜕变过程,暗示他的成长变化,丰富了人物形象:情节上,暗示出主人公的在军营中的历练和 成长的情节;主题上,“北舞”有双关意味,可象征韩泽中在北方哨所这个人生舞台上尽展青春风 采,表现青年应将理想融入建设祖国、服务人民的时代主题;效果上,“哨兵”和“舞者”身份存 在强烈反差,设置悬念,引发阅读兴趣;(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如有其他理解,可酌情给分。) 9. (6分)引导青年学会责任担当,将个人理想融入建设祖国、服务人民的时代主题中;勉励青 年不懈奋
11、斗,在艰难困苦中锤炼刚健勇毅的意志品质:鼓励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脚踏实地从 小事做起,不断成长成熟。(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理解,可酌情给分。)10 . A.C 息壤是传说的一种能自生长,永不减耗的土壤”错,文中的息壤是地名。10.1) “甚至有机会被楚怀王任命为丞相”错,由文中“楚王问于范蛆日:其人欲置相于秦,孰可? 知楚怀土是想要送甘茂问秦国担任秦国丞相。13. (1)终于/最终让丞相甘茂带领军队攻打宜阳.打了五个月却不能攻克宜阳,樗里子和公孙爽果然提 出反对意见/争论这件事。(2)现在大王只知道把这种谋略/把它用于越国却忘记用于秦国,我认为您派甘茂到秦国任相是个重大/ 很大的
12、过失。14.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 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写“大雨将至的昏暗 沉寂气氛”错,首联“雨翻盆”写大雨已至,“雷霆斗”也非“沉寂”。故选B。15. 表达了对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沉郁的忧思:对安宁的渴望,对战争的厌恶,对乱世百姓的 同情:诗的颈联用了对比的手法;以“戎马”和“归马”对比,以“归马”的安逸,反衬“戎马”的劳累、 紧张,突出了战乱对百姓生活的侵扰;往昔“T家”和战乱后仅余“百家”对比,揭示了战乱造成的生灵 涂炭、十室九空的恶果。诗句对比鲜明,感情
13、强烈,富有感染力。试题分析:本题考核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此类试题在答题时,首先要指出运用了 哪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最后指出所用手法的效果以及蕴含的情感。“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 今有百家存”战马不如归耕的牧马闲逸,战乱使原有千户人家而今只有百家尚存。颈联,笔锋一转,境界 陡变,与急骤猛烈的风雨景色形成鲜明对照。诗人俯视雨后的蜀郡大地,“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 家存! ”眼前是荒芜空旷的土地,一匹疲惫懒散的归马,在荒原上闲蹈。山村之内比荒原更显清冷,人烟 寥寥,从前的千户中如今只剩下百户,这情景怎不叫人触目惊心。以“戎马和归马”对比,以“归马” 的安逸,反衬“戎马
14、”的劳累、紧张,往昔“千家”和战乱后仅余“百家”对比,突出战乱的危害,表达 对百姓的同情。16、(1)如其礼乐,以俟君子。(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3) (3)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17. C 18. B 19. B20、 (1).顽石的经历; (2).如果他不适应这个社会;(3).表面是对他的批判(嘲骂)。21、示例:新疆棉花产量高,采摘快,并因其独特品质长年供不应求。(评分建议:关键词“产量高”“采摘快”“独特品质”“常年供不应求”,每点各1分。)22、略【参考译文】参考译文:甘茂是下蔡人。侍奉下蔡的史举先生,学习各种思想流派的学说。通过张仪、樗里子请求 拜见秦惠王
15、,秦惠王一见就非常喜欢他,让他带兵,辅佐魏章攻克平定了汉中地区。秦惠王去世,秦 武王即位,秦王派甘茂平定蜀乱,回来后,就让甘茂作了左丞相。秦武王三年,秦王对甘茂说:“我 想乘容车到三川,来窥视周王室,那么我死了也是不朽的了。”甘茂说:“请让我到魏国,和魏国约 定去攻打韩国。”最终派甘茂领兵去攻打宜阳。过了五个月还没有攻克,樗里子、公孙爽和秦王争论 这件事。秦武王召回甘茂,想要停战。甘茂说:“息壤还在那里。”秦王说:“有这回事。”于是大 举起兵,让甘茂攻打宜阳。杀了六万人,攻下了宜阳。韩襄王派公仲侈到秦国谢罪,和秦国议和了。 秦武王最终到了周,并死在了周。他的弟弟即位,这就是秦昭王。楚怀王怨恨从
16、前秦国在丹阳打败楚 国而韩国不来救援,就派兵围攻韩的雍氏。韩王派公仲侈向秦告急,而太后是楚国人,不肯救援。公 仲侈通过甘茂对秦昭王说:“公仲侈正因为有可能得到秦国救援,所以才敢抵御楚国。现在雍氏被闱, 秦军如果不下般山解救,公仲侈将仰着头而不来朝拜,公叔将要把国家向南和楚国联合,楚、韩合二 为一,如果这样,那么讨伐秦国的形势就形成了。”秦王就从毅山派军队来解救韩国,楚军离开。甘 茂最终劝说秦昭王,把武遂还给韩国。公孙爽反对这件事,也未能奏效。公孙爽从此怀恨,说甘茂的 坏话。甘茂很害怕,从秦国逃跑到齐国,遇见了苏代,说:“我在秦国获罪,感到害怕而逃跑,没有 可容身的地方,希望您拯救我。”苏代答应
17、了,对齐王说:“甘茂是个贤人,感激大王的赏赐,喜欢 做大王的臣子,大王拿什么来礼待他呢? ”齐王说:“好。”就给他上卿的高位来挽留他。齐国派甘 茂出使楚国。楚怀王刚和秦国通了婚姻,很高兴。可是秦国听说甘茂在楚国,就派人对楚王说:“希 望把甘茂送回秦国来。楚王就问范娟:“我想在秦国安置一个丞相,甘茂,可以吗? ”范娟说:“不 可以,甘茂确实是个贤才,可是不能让他在秦国当丞相,秦国有贤明的丞相,不是楚国的好事。”甘 茂最终没能再回到秦国,死在了魏国。上都是讲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事情,两者都离不开发展,发展是个大前提,离开了发展讲“因”和“损 益”都没有多大意义。再从易的思想看,“变则通”是首先要强调的
18、思路。可以说,“因”和“损 益”都是为“变则通”服务的,也就是为“变”而“因、为“变”而“损益”。今天,我们应传承好包括“变则通”思想在内的伟大民族精神,以更大的政治勇气推进改革开放, 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闯难关。只有这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摘编自晁福林把握和传承好“变则通”思想).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中国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中华民族精神,历久远而弥新,经沧桑而不老,始终保持着旺 盛生命力。8. “变则通”最早可以追溯到易系辞,它经过了长期社会实践,是上古时代中国人民智慧 的结晶。C.孔子对夏商周三代变化特点进行总结而
19、得出的“因”和“损益”的论断,构建了中国历史发 展的理念。D .中国历代王朝在争辩历史如何发展这个问题时,“因循”和“变革”这两种思想曾出现多次 碰撞。1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变则通”思想的意义谈起,追本溯源,探究了这一思想的历史来源。B.全文多处引用易的语句,是为了论证“变则通”思想对历史现实的意义。C.文章中对孔子提出的“因”和“损益”,既有深入地梳理,又有创造性的阐发。D.文章在梳理“变则通”思想特征的基础上,阐明了它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们中华民族因民族精神中的“变则通”思想,才能长
20、久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B .恪守祖制中“因”的成分过重,所以在历史前进的过程中,应沿变革之路发展。C.有“损益”而无“因”,则容易在实行中出现问题而遭人批评讥讽,而得不偿失。D.传承好包括“变则通”思想在内的民族精神,可以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增添动力。(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疟疾威胁人的生命长达数千年。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全国范围的523工程抗击疟疾。中医研究 院任命我领导疟疾研究工作,我带领由植物化学和药理学方面的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开始从中草药 中寻找并提取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在项目的第一阶段,我们调查了 2000种中草药,挑选出
21、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200 种中药中提取了 380余种成分用于老鼠模型测试其抗疟效果,然而进展其微。研究的转折点出现在青蒿身上,其提取物显示有一定程度的抗疟性。然而,实验结果很难重复, 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为了寻求答案,我们查找了大量的文献。唯一提到青蒿减轻疟疾症状的记录,出现在葛洪所著的 肘后备急方,里面写道: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句话让我想到,我们所使用的传统加热提取方式,也许破坏了青蒿的活性成分,因此有必要在 较低温度提取以保存其抗疟性。改变提取方式后,我们的确得到大幅度提升的抗疟效果。我们随后将提取物的酸性和中性成分分离。终于,在1971年1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黑龙江省 肇东市 第四 学校 2020 2021 学年 一下 学期 期中考试 语文 Word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