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六年级上册(统编)第三单元竹节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人教六年级上册(统编)第三单元竹节人.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竹节人第2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快速浏览课文。2、通过文中表达竹节人给作者带来乐趣的语句,感受竹节人游戏给作者童年生活带来的欢乐。3、学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重点体会竹节人游戏给作者童年生活带来的欢乐。难点学习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教学过程直一、复习旧知,回忆“竹节人”.复习。上节课,我们刚刚认识了竹节人,大家还记得这篇文章围绕“竹节人”讲了哪些内容吗? 竹节人是怎么制作的呢?1 .这节课,我们继续和有趣的竹节人交朋友。(板书课题:竹节人)(齐读)【设计意图】对文章主要内容的回顾既是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程度,也有利于他们更好的熟悉文本内容。 二
2、、精读文本,趣斗“竹节人”.竹节人的制作过程是这么的有趣,难怪大家全迷上了一一斗竹节人(生答)。要完成第二个阅读 任务,我们该怎么读书呢?1 .生交流。2 .师小结: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做竹节人、玩竹节人的句子,读一读,把体会到的乐趣简要地 写一写。3 .文中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乐趣呢? 一起交流分享吧!(1)斗竹节人的“古战场”有趣。师:斗竹节人的“古战场”就是这些破旧的课桌,课文是怎样描述的呢?课件出示:教室里的课桌破旧得看不出年纪,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一不小心,铅笔 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生1:作者把课桌上的裂缝比作黄河长江,有夸张的色彩,写得很有趣。生2:桌面上豁开的
3、裂缝像黄河长江一样,感觉在这样的课桌上玩斗竹节人很有挑战性,很刺激, 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掉进万丈深渊一样。师:这句带有夸张色彩的句子写出了课桌的破旧,正是这样的课桌反而成了 “我们”玩竹节人的 好场所。(2)竹节人的样子有趣。师:玩游戏时的竹节人是怎样的呢?课件出示:把穿着九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在下面一拉紧,那立在裂缝上的竹节们就站成一个壮 士模样,叉腿张胳膊,威风凛凛,跟现今健美比赛中那脖子老粗、浑身疙瘩肉的小伙子差不多。 课件出示:将鞋线一松一紧,那竹节人就手舞之、身摆之地动起来。两个竹节人放在一起,那就是搏斗了, 没头没脑地对打着,不知疲倦,也永不会倒下。课件出示:有时其中一个的线
4、卡住了,那“斗士”便显出一副呆头呆脑的傻样子,挺着肚子净挨揍。师:这几段中描写竹节人样子的词句有哪些呢?给你什么感受?预设1:叉腿张胳膊、威风凛凛,非常威风,当线卡住的时候又会显出呆头呆脑的傻样子,给人感 觉又很可爱有趣。预设2:手舞之、身摆之、没头没脑地对打着,不知疲倦,也永不会倒下。我感觉竹节人就像一个 力大无穷的斗士,充满能量和斗志。师:作者用什么样的方法表现竹节人的有趣可爱?预设:“斗士”与呆头呆脑的傻样子形成对比,以及“挺着肚子”的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僵 住的竹节人直挺挺、一动不动的可笑模样,表现当时游戏的快乐与胜利的喜悦心情。指生读本段。(3)竹节人的装饰有趣。师:竹节人有哪些装饰
5、特别有趣?生汇报,师总结。师:在竹节人手上系上一根冰棍棒儿,就成了手握金箍棒的孙悟空;找到两根针织机上废弃的钩 针,装在竹节人手上,就成了窦尔敦的虎头双钩;用铅皮剪一把偃月刀,用铁丝系一结红丝线做一 柄蛇矛;还有同学别出心裁,给那竹节人粘上一个橡皮雕就的脑袋,做了一套纸盔甲。【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教师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在问题的牵引下,课文的层次感更 加的清晰,同时教师的梳理更容易使学生体会字里行间渗透的浓浓童趣。4 .过渡:斗竹节人乐趣多多,以至于同学们在全班级大规模的激烈搏斗中入迷,忘记上课。听,古 战场中英雄征战的序曲响起,一场激烈的战斗即将开始。生齐读课件内容:课件出
6、示:黑虎掏心!泰山压顶!双龙抢珠!咚锵咚锵咚咚锵!咚咚锵!5 .他们玩得那样入迷,作者是怎样表现大家的入迷的呢?(1)下课热闹围观游戏。课件出示: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便一哄作鸟兽散。预设1: “一圈的黑脑袋”“攒着”说明下课观看斗竹节人游戏的人非常多,课桌旁围满了人。预设2: “跺脚拍手”“咋咋呼呼”这些动作描写,可以看出游戏非常激烈,围观的同学们都非常激 动,从侧面烘托出“我们”对斗竹节人入迷。师:同学们想象一下,发生了什么样的状况他们才会“跺脚”?又是哪一种情况引来他们“拍手”? 为什么要“咋咋
7、呼呼”?他们咋咋呼呼地大概会说些什么?生1:当时比赛肯定特别激烈,其中一个竹节人还差一点就取得胜利了,大家都在为它加油鼓劲。生2:竹节人搏斗的时候威风神气,让人忍不住为它拍手叫好。生带着痴迷的感情齐读第19自然段。(2)上课也忍不住玩竹节人。课件出示:上课了,意兴依然不减,手痒痒的,将课本竖在面前当屏风,跟同桌在课桌上又搏将起来,这 会儿,嘴里不便咚锵。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被那虎视眈眈 的老师看出了破绽。生L上课的时候,他们还是忍不住要偷玩竹节人,可见竹节人对他们的诱惑非常大。生2:上课也有同学观看竹节人游戏,“伸长脖子,恨不得从我们肩膀上探过
8、来”这些举动都说明 了大家对竹节人非常入迷。师小结:他们下课玩,上课也忍不住玩。从这些生动细致的细节描写中,我们充分感受到全班对竹 节人游戏的痴迷,让我们带着对竹节人游戏的痴迷齐读第2021自然段。【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细致分析关键词句,想象补白画面场景,体会斗竹节人的有趣和同学们对竹节人的 痴迷,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者和同学们对竹节人无限的喜爱。三、深入挖掘,体会情感:后,作者还写了竹节人与老师的故事,你们能讲得出来吗?应该从哪几个方面给我们讲述呢?预设:关注老师没收玩具、玩玩具的内容,从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来讲述故事。2.请同学们根据你们刚才归纳的阅读方法,完成这个阅读任务吧!课件出示:讲
9、讲文中关于老师的故事起因上课时,学生偷玩竹节人。经过老师没收了学生的竹节人。结果我们发现老师也在偷玩竹节人,他也喜爱竹节人。3.你们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吗?试试吧!上课了,有的同学还是忍不住偷玩竹节人,老师生气地把他们的竹节人没收了,下课后却发现 老师也在玩竹节人,他也喜爱竹节人。【设计意图】结合阅读任务,引导学生找到恰当的阅读方法,再利用好的阅读方法进行体悟和表达,学习阅 读的最终指向之一就是学会表达。4 .老师对竹节人的态度有着怎样的变化呢?(1) 一开始,老师的态度怎样?课件出示:老师大步流星走过来,怒气冲冲伸手一拂,“屏风”颓然倒了,一切秘密暴露无遗。不消说, 费了许多功夫做出来的
10、,建立了赫赫伟绩,鹿战犹酣的两个竹节人被一把抓去。从“大步流星”“怒气冲冲”“伸手一拂” “一把抓去”这些词可见老师对孩子们上课玩竹节人 的做法非常生气。(2)后来老师的态度又是怎样的?课件出示:只见老师在他自己的办公桌上,玩着刚才收去的那竹节人。双手在抽屉里扯着线,嘴里念念有 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一点儿也没注意到我们在偷看。他脸上的神情,跟我们玩得入迷时一模一样。后来,老师的态度变得“全神贯注”“忘乎所以”早已沉浸在玩竹节人的快乐之中,多么有趣 的一幕啊!说明老师也喜爱竹节人。5 .看到这一幕,“我”的心情变得怎样?你从这句中读出了什么?课件出示:方才的那份小小的怨恨和沮丧化为乌有。读出
11、了 “我”心情的变化,原本的沮丧和对老师的不满荡然无存,“我”感到了快乐,因为老 师也和“我” 一样迷上了竹节人,这令“我”感到心满意足。他惩罚“我们”并不是因为竹节人本 身有什么不好,只是因为“我们”在不应该的时候玩罢了。6 .作者为什么要写老师与竹节人这一部分?这一部分会不会影响老师的形象?可以删去吗?预设1:讲述老师与竹节人的故事,突出竹节人这个有趣的童年玩具甚至受到了老师的青睐,抒发 了 “我们”内心的喜悦、满足与自豪。预设2:这部分内容深化了主旨,使竹节人和老师构成了 “我”对童年的美好回忆。7 .总结全文。本文通过对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以及老师没收竹节人却也自己偷玩竹节人的叙述与描
12、写,表 现了童年游戏的乐趣,表达儿童心态的喜悦与满足,同时通过老师也自己偷偷斗竹节人的叙述,抒 发了对老师的亲近与理解,对于“我们”的竹节人能够得到老师的青睐而深感自豪。作者用童年的 回忆告诉我们:简易的物质也能带来心灵的快乐和满足!【设计意图】文本的语言诙谐幽默,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让人忍俊不禁,教师在这个环节抓住关键词句,揣 摩人物的情绪变化,让学生充分想象人物心理,对人物的感受更加立体化了。四、布置作业.试做一个竹节人,给小伙伴讲讲它的玩法。1 .写一个与老师有关的童年故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竹节人是以回忆性的文笔通过对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老师没收竹节人后也偷玩竹节人 的过程与感受的描写,
13、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与眷恋。竹节人在课前导读中直接给了三 个阅读任务,分别为“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关注内容,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学习“有目的性地阅读”这一阅读策略。1 .故事情节层层深入。本篇文章以儿童视角行文,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产生一探究竟的阅 读欲望,接下来给出主题:“有一段时间,我们全迷上了斗竹节人。”童年的一段趣事就呈现在学生 面前。此时的文字犹如一股涓涓细流,汩汩而来。做竹节人、玩竹节人层层递进,让人真切地感受 到了作者对竹节人的喜爱。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斗竹节人的乐趣。.2 .阅读任务层层递进。课前导读中直接根据课文内容呈现了三个阅读任务。这三个阅读任务 由说明到理解感悟,最终指向表达。三个阅读任务又由快速浏览到略读,最终指向精读。无论是语 文能力的学习还是阅读策略的实践都在层层推进,无时无刻不体现着“试着在写事物时,融入感情, 表达看法”“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这两个语文要素。3 .阅读策略层层整合。通过单元导语、课前任务、课文内容、课后习题整体组合,前后联系, 逐步呈现“有目的地阅读”这一主题,这种阅读策略已经自然而然、春风化雨一般地运用了 “语文 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双线并进。.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