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诗词曲五首-教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说课稿.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4 诗词曲五首-教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4 诗词曲五首-教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说课稿.docx(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4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 .了解诗词曲不同体裁的特点。2 .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3 .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从整体上把握这五首诗词曲的内容,理解诗词曲中蕴含的情感。2 .教学难点:提高诗词曲的鉴赏能力。【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五首诗词曲作者及其写作背景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了解十五从军征的体裁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作者和写作背景,朗读并背诵 这两首诗歌。2 .掌握从意象、表现手法等角度鉴赏诗歌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出示课件1)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那么
2、,继诗经 之后,我国的诗词文化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呢?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无不成为一代文学的主要标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古 典诗歌,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吧。板书课题:24诗词曲五首(出示课件2)二、学习诗词曲十五从军征(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文体知识教师:同学们,本课所选的诗歌类型多样,十五从军征是一首乐府诗,你们知道吗?学生: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 出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诗人对朋友的关切和担忧。出示诗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学生1:写与朋友告别,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空”就是不舍,心里有一种怅然若失的 感觉。
3、空的不只是那雪上留着的马蹄印,也是诗人的心被掏空了。学生2: “不见”和一个“空”字,传达出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四)深读诗歌,合作探究教师:同学们,这是一首送别诗,前十句却用来写景,试分析写景与送别的关系。(出示 课件45)(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教师点拨:一切景语皆情语,扣“奇”写“雪”,其目的是以“雪”衬“别送别前咏雪营造送别的氛围;饯别时咏雪进一步渲染送别的气氛;送别时写雪,表现出诗 人对友人的担忧之情;送别后写雪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的依恋之情。(五)教师小结1 .我们已经学完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下面请你们概括归纳一下主题。(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预设:
4、(出示课件46)这首七言古诗从塞外冰天雪地的绮丽风光着笔,通过对特殊环境的 描绘,抒发了诗人雪中送友的深挚情感和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烘托出边塞将 士和诗人自己的豪迈气概和壮烈情怀。2 .我们一起明晰一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的写法,即体会它的写作特色。预设1:(出示课件47)结构清晰,章法严谨。在结构上,全诗开得好,收得好。起始四句诗写风雪是外景,接着四句诗描写军营中的内 景,进而由内转向外,用两句诗写军营外的冰雪世界。前十句诗重点在咏雪。然后又由外转 向内,写饯别宴席,再由内转向外,写送别时的情景,画面一个接着一个推出,如此大开大 阖,奔腾跳跃,形成了本诗波澜起伏的意境。预设2
5、:(出示课件48)内涵丰富,意境鲜明。诗人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有大笔挥洒,如“瀚海”二句; 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 二句。诗歌再现了边塞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了边地生活气息。全诗融合着诗人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歌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 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3 .板书设计。(出示课件49),边塞奇丽雪景咏雪1边地奇丽的风光I将士苦寒生活J濯海愁云 、I送别JI雄浑悲壮的气氛L雪中送友归京J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 .熟读并背诵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过
6、零丁洋山坡羊潼关怀古。2 .把握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3 .赏析诗歌的语言,从表现手法等角度鉴赏诗歌。【教学过程】一、回顾上课,导入新课(出示课件50)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十五从军征,了解了汉朝兵役制度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也学习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领略了边塞地区壮美的雪景,感受了岑参与友人的离别之 情。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过零丁洋和山坡羊潼关 怀古,接着领略古代诗歌的魅力。二、学习新诗词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 .作者介绍(出示课件52)辛弃疾(1140T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其词艺术风 格多样
7、,以豪放为主,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作品有稼轩长短句。2 .写作背景教师:同学们,我们要了解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这样我们 才能更好理解本词的内容。预设:(出示课件53)作者在公元1203年六月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第二年的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电此时 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 之。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二)新课学习,整体感知教师解说题目。预设:(出示课件54)卡所感慨。卡所感慨。在镇江东北的北 固山上,下临长江。名。南乡子登京口 Qr题目。y1
8、.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出示课件55)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 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mou年少/万兜攀,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2 .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出示课件56、57) 预设: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 固楼。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神州:中原地区.千古兴亡多 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从古到今有多少兴亡之事呢?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奔流不息。兴亡:兴桌与衰亡。 络悠:逆伟不尽的样子年少万兜婺,坐断东南战未休。 孙权年轻时
9、就统率千军万马,占据东南,征战不休。年少万完善:招孙权年轻时就统率千军万马.坐斫:占据.克鎏:古代作战时兵士所戴的头盘.这里代指士兵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只有曹操与刘备。生儿子就应像孙权那样大有作为。t刘:相t操与刘备。生于当如孙仲谍:曾果率大军南下,见孙杈的军队军容整肃,感叹道:“生 子当如孙仲球.” JL三国志昊书昊主传注引吴历.仲诔,孙权 的字.(三)细读课文,精读细研教师:同学们,我们来看看“词中三问”吧。教师:“一问”是“悲(出示课件58)出示词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学生朗诵词句,讨论分析回答。)教师点拨:“何处望神州? ”是倒装句
10、,应为“神州何处? ”学生:此时南宋与金以淮河分界,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再、山河变色之 感。望神州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教师补充: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叩天一问,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教师:“二问”是“叹(出示课件59)出示词句: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学生朗诵词句,讨论分析回答。)学生:运用设问,自问自答。这一问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然而,往事悠 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1.词的上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出示课件60)(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作者登楼远望,不禁引发了千古兴亡之感。其中“何处望神州”的弦外之音是中原
11、 己非我所有了。“千古兴亡多少事” 一句,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往事悠悠,英雄往矣, 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教师补充:问答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而词人胸中翻滚的无尽愁思和感慨,又何尝不似这 长流不息的江水呢?出示词句:(出示课件61)年少万兜鳌,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教师:这里含有一个三国故事,你知道吗?学生:曹操率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军容整肃,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教师:同学们,说一说:下阕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出示课件62)(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1:下阕用了用典的手法。借对青年孙权英雄有为、不惧强敌的盛赞,讽刺当朝文
12、武 之辈的庸禄无能、怯懦苟安,委婉地暗示了对于朝廷偏安江南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忧忧民的情怀。学生2: “战未休”含义深刻,实写史事,却借孙权讽刺南宋王朝。孙权雄踞东南,征战不休,从未向谁低头屈服,而南宋王朝呢?讽刺之意溢于言表,却又含蓄深沉。教师:“三问”是“赞,(出示课件63)出示词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异乎寻常的第三次发问,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雄姿,委婉地暗 示了诗人对朝廷的不满。(四)深读诗歌,合作探究教师:同学们,词的下阕怀古,作者写到“生子当如孙仲谋”,根据你所掌握的史料,作 者为何如此推崇孙权?(出示课件64)(
13、学生讨论,教师点拨。)预设1: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曹操较量,具 有非凡的胆识。预设2:突出了孙权的盖世功绩。他“坐断东南”,不断征战,不断壮大,以弱胜强。预设3:讽谏南宋王朝。孙权所处的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但他却不畏强敌、坚决抵抗, 并战而胜之,反衬了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五)教师小结1 .我们已经学完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词,下面请你们概括归纳一下主题。(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预设:(出示课件65)作者通过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表达了他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政权的 强烈不满,同时也流露出他对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2 .我们一起明
14、晰一下这首词的写法,即体会它的写作特色。预设1:(出示课件66)借古讽今。词人注意融古人语言入词,活用典故成语,如“生子当如孙仲谋”,借曹操之口,借古讽 今,讽刺当朝主议的大臣们。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呼声。预设2:(出示课件67)结构新颖。词作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悲怆雄壮,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意境高远,风格明快,同时做 到了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3 .板书设计。(出示课件68),上阕写景 南乡子登北固楼、长江流感慨兴衰卜赞美孙权 战未休讽刺当朝京口北固亭Y有怀万兜攀I下阕怀古I谁敌手过零丁洋(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L作者介绍预设:(出示课件70)文天祥(123
15、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 治家、文学家。恭帝德佑元年(1275年)元兵渡江,文天祥招勤王兵。临安危急,奉命至元 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后冒险脱逃,拥立益王赵罡,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恢 复州县多处。后兵败被俘至元大都,终因不屈被害。封信国公。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2.写作背景教师:同学们,我们要了解过零丁洋的写作背景,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理解本诗的内容。预设:(出示课件71)祥兴元年(1278年),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元月,元军出珠江口,进军南宋最后据点 崖山,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下了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 逼他
16、招降宋军抗战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严词拒绝:“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 乎? ”遂出此诗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新课学习,整体感知.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出示课件72)liao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 .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出示课件73、74) 预设: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自幼刻苦研读经书,科举考试得中被朝廷选拔,抗元战事逐渐消
17、歇,奋力抗敌四年未停。遭逢:指遇到朝廷选拔。干戈:指战争,干和戈是两种兵器。起一经:指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 寥落:稀少。指宋朝抗元战事逐渐消歇。 科举考试得官。文天祥在宋理宗宝 四周星:四周年。从德祐元年(1275年) 祐四年(1256年)中进士第一名。 起兵抗元至被俘恰是四年。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山河已支离破碎,像被狂风吹散的柳絮,自身同样安危不定,像被暴雨击打的浮萍。风飘絮;形容大宋国势如风中的柳絮, 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 失去根基,即将覆灭。写此诗后不久,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南宋流亡朝廷覆亡。菱郎物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在惶恐滩头因兵败曾说起惊
18、恐不安的心情,如今在零丁洋里又感叹自己的孤独无援。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境内赣江中,水流湍急,极为险恶。宋端宗景炎二 年(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兵败,经惶恐滩退往广东。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人生 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自古以来有谁能一生不死?我要留得一片忠心永远在史册上闪耀光辉。汗青: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因竹片水分蒸发如 汗,所以称之为“汗青”。这里指史册。(三)细读课文,精读细研.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出示课件75)出示诗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学生朗诵诗句,讨论分析回答。)学生:首联描写环境,写了个人与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自己20岁
19、时,由科举走上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1 .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出示课件76)出示诗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学生朗诵诗句,讨论分析回答。)学生:颔联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将国家危在旦夕和个人命运比喻成狂风中的柳 絮和骤雨里的浮萍,写出了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了国家命 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2 .颈联巧借地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处境和心情?(出示课件77)出示诗句: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学生朗诵诗句,讨论分析回答。)学生:这两句一语双关,诗人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 况
20、的危苦。上句追忆当年兵败时忧念战事的心情,下句慨叹眼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3 .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出示课件78)出示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学生朗诵诗句,讨论分析回答)学生:诗人直抒胸臆,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表明自己为国捐躯、舍生取义的 意志和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崇高气节,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四)深读诗歌,合作探究教师:同学们,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出示课件79)(学生讨论,教师点拨)预设: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五)教师小结1 .我们已经学完了过零丁洋,下面请你们概
21、括归纳一下主题。(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预设:(出示课件80)过零丁洋这首七言律诗通过回忆诗人一生坎坷不平的遭遇,抒 发了诗人忧世之痛和舍生取义、为国家捐躯的豪情壮志。2 .我们一起明晰一下过零丁洋这首诗的写法,即体会它的写作特色。预设1:(出示课件81)悲壮激昂,高度概括。诗人选取了自己一生中几个关键的片段,回顾了自己的身世和经历,高度概括了个人的 生平遭遇和国家局势,表达出诗人慷慨激昂、忠心耿耿的崇高气节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预设2:(出示课件82)叙事与抒情、言志融为一体。诗歌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在诗人20岁时,通过科举考试出仕;二是在 南宋危急存亡的关头,起
22、兵抗元。颔联写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朝廷 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时忧念战事的心情,下句 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 和境况的危苦。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全诗概括了诗人一生中的重大事 件,熔叙事、抒情和言志为一炉,慷慨悲凉,感人至深。3 .板书设计。(出示课件83)首联明经出仕积极抗元过零丁洋山河破碎 形势危急(比喻)舍生取义*视死如归 形势险恶境况危苦(对偶)I尾联直抒胸臆以死明志(主旨),山坡羊潼关怀古(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 .作者介绍(出示课件85)预设:张养浩(
23、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文学家。所作散曲以 豪放著称。张养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个人品行、政事文章皆为当代及后世称扬,是 元代名臣之一。与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并称为“三俊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 山坡羊潼关怀古等。2 .文体知识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元曲吗?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预设:(出示课件86)元曲,盛行于元代。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元杂剧,一种是散 曲。散曲没有动作和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 曲子为独立单位。3 .写作背景教师:同学们,我们要了解山坡羊潼关怀古的写作背景,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理解 这首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4 诗词曲五首-教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说课稿 诗词 曲五首 教案 初中语文 九年级 下册 说课稿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