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梓的“声教”思想与《儒林外史》中的情感场域.docx
《吴敬梓的“声教”思想与《儒林外史》中的情感场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吴敬梓的“声教”思想与《儒林外史》中的情感场域.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吴敬梓的声教”思想与儒林外史中的情感场域从本世纪初才引发广泛关注的吴敬梓文木山房诗说来看, 在吴敬梓的诗教观中,有着很明显的推重“声教”之思想倾 向。古人认为,诗经在流传过程中曾经有过一段合乐的历史 阶段,其中,礼记与吕氏春秋诗大序等还把诗 之合乐提升到了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高度。吴敬梓不仅引 诗大序肯定了这种观念,他甚至在文木山房诗说第3则 “风雅分正变”中还从不少古籍中找到出处,将“乐”在教化中 具有的作用进一步神秘化了。诗经学史中曾经有过重“声教”还是尚“义教”的争论。 吴氏对“圣人之经”的“义理” 一向很看重,无论是对朋友治经 的赞美,还是治经乃“人生立命处”的说法,无不着眼于“
2、义理”。 这样的倾向性在文木山房诗说中当然也并不例外。不过,在 文木山房诗说中,吴敬梓还明确指出,诗之义理更多地 蕴藏于“语言文字之外”,而“章句”与“谈理”这样的“义教” 则因拘执语言与逻辑而表现出种种局限性。如文木山房诗说 第2则“四始六义之说”强调,诗经中的作品以语言文字为 载体进行表达时往往会“所咏在此,所感在彼。读其诗者所闻在 彼,所感在此,浸淫于肺腑肌骨之间,而莫可名状”,“章句之 学”则受限于“所言在此,所感即在此,不能在“语言文字之 外”体验到作品中所要传达的真实情感;第9则“汉神”中,吴 敬梓以在楚辞中体验到的情感解读汉广,指责谈理之儒 “欲为道学,不知俱堕入俗情”;止匕外,
3、吴氏还在第2则“四始 六义之说”里集中指出“义教”会有“拘于卷轴” “循其义例” “拘窒不通”“牵扭附会”“其泥亦太甚矣”等许多弊病。与之相应,吴敬梓在文木山房诗说第3贝卜风雅分正变” 中指出,“声教”虽然“已失其传”,今人已无法“聆音而知其 故”,但是,“声教”以音乐作为“义理”载体所具有的优势在 人们不得不经由文本来阐发义理时却可以借鉴:与语言文字相 比,音乐作为“义理”载体的优势正是传达情感而不是进行抽象 思辨、逻辑推演。可以说,看重“声教”使得吴敬梓在文木山 房诗说中进行义理探究时有着一个重要特征:非常注重探究体 验诗经作品中的情感内涵。以第20则“鸡鸣”为例,吴敬梓认为朱熹与诸儒皆未
4、能领 会女日鸡鸣一诗“妙在何处”。在他看来,此诗之“义理” 不是要在语言与逻辑层面给出缺少生命温度的标准与规范,而是 让人在“乐天知命”的情感体验中受到教化。吴敬梓先是描绘了 “功名富贵之念热于中”所引发的负面情感,然后细致分析了诗 中之“土”与其妻子“乐天知命”的具体情感状态,最后强调若 “比户尽如此土女都能认同并具有诗中的“乐天知命”之情, 自然就能实现“风动时雍”的社会和谐,而诗教对“人心政 治”的重要作用才能得到实现。文木山房诗说中,举凡对义理进行阐发之时,总是离不 开对情感内涵具体而深入的分析。对于吴敬梓而言,圣人经典中 的“义理”不是抽象空洞的形式化之“虚理”,而是渗透着情感 体验
5、的、有着感性显现的“情理”。可以说,吴敬梓强调“声教” 的目的在于推重以“情”教化。历史上,关注诗之“声教” 者本来就有这样一种思路,且不说孔颖达在为诗大序作疏 时已明言:“声能写情,情皆可见” “诗各有体,体各有声,大 师听声得情,知其本意”,距吴敬梓时代较近的明末侯玄泓亦曾 旗帜鲜明而又言简意赅地指出:“诗之为用者声也,声之所 以用者情也。”“义教”阐发“义理”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只能在“章句” 与“谈理”这样的语言逻辑层面进行操作,而语言与逻辑又只能 以空洞抽象的方式罗列出“教条”,对人之“应然”作出“指示”, 这就使得儒者所期待的“义理”之规范与引领作用在现实中其实 微乎其微。因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儒林外史 吴敬梓 声教 思想 中的 情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