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XXX 二中 XXX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三国鼎立一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 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 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 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 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所以说“三国 鼎立”揭开了中国大分裂和民族融合的序幕,起着承上启下的 历史作用,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封建社会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本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 成。依据2011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需要知道赤壁之战和三 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因此本节
2、课在整个历史教学中有着很重要 的地位。(二)教学目标根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并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 其心理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目标:知识与能力1 .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其历史作用。2 .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胜负的原因及掌握三国 鼎立局面形成的具体过程。3 .正确评价曹操,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相关知识的归纳,学会列表归 纳问题的方法。2 .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微课视频、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 形式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并通过对两次 战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 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
3、生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评价历史 人物的标准在于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二、学情分析本课授课对象是民乐四中七年级(20)班的学生,虽不熟 悉他们,但七年级学生都处于行为规范阶段,学习时精力不够 集中,但仍对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学习很有兴趣。他们的抽 象思维能力不强,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 而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发展,要求独立自主, 有自我教育的要求,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可以形成自己的独 立见解。三、教法学法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组织者、引导者的作 用因此在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国鼎立 16 说课稿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