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第十四中学2022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河南省郑州市第十四中学2022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郑州市第十四中学2022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河南省郑州市第十四中学2022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论述类文本阅读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无二的文化风 范。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中华饮食 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 “和”文化的思想精髓。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 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汉唐以后,中亚 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 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
2、是地道的 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经模糊。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 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 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在对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 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米和面成为 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猎 的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 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
3、饮食文 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 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 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一是接受,二是消融。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 目的。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如原产非洲 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 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 汲取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如中餐”合餐 制”的形成。自先秦
4、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用“分餐”方式。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貂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胡床”即现在的马扎,“貂盘” C项,日新月异: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 新气象。同样也不能突出变化之大。D项,翻云覆雨:形容人反复无常或惯于耍手段。贬 义词,不合语境。因此选B项.2.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关于对联的文化常识。做该题时要考虑对联所表现的对象是什么, 有哪些特点,所写内容要能与之协调对应。另外还要考虑对联的特点,即上下句字数相 同,词性相同,意思相同或相近。依据对联的原则,“窗外已是新春” “一扇风门伸 头”“洞中依然旧景”“两个天窗出气
5、”这四句,“窗外”对“洞中”,“一扇”对“两 个”。可拟成两幅对联,“窗外已是新春,洞中依然旧景”和“一扇风门伸头,两个天窗 出气”。而楼二的对联优美,因此楼二对联是“窗外已是新春,洞中依然旧景”,楼七自 然是“一扇风门伸头,两个天窗出气”,环境虽然艰苦,但他们乐在其中。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少时朴钝,未有识者。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 冠往见徽。徽采桑丁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白昼至夜,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 冕,由是渐显。后郡命为功曹。性好人伦,勤于长养。领南郡太守。先主见与善谭,大器之,以为治中从 事。遂与亮并为
6、军师中郎将。亮留镇荆州。统随从入蜀。益州牧刘璋与先主会涪,统进策曰:“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 而坐定一州也。”先主日:“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 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 军卒至,一举便定,此.匕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 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 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 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沉吟不去,将 致大困,不
7、可久矣Q ”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于涪大会,置酒作乐,谓统曰:“今日之会,可谓乐矣。统曰:“伐人之国而 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 当,宜速起出!”于是统逡巡引退。先主寻悔,请还。统复故位,初不顾谢,饮食自若。先主谓曰: “向者之论,阿谁为失? ”统对曰:“君臣俱失。”先主大笑,宴乐如初。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则流涕。拜 统父议郎,迁谏议大夫。追赐统爵关内侯,谥口靖候。(节选自三国志蜀书庞统 传).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阴选精兵,昼夜兼道阴:暗地里 B.大军卒至,
8、一举便定 卒:通“猝”,突然C.闻数有笺谏璋数:多次D.统复故位,初不顾谢谢:推辞.下列各句都能表现庞统足智多谋的一组是性好人伦,勤于长养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先主痛惜,言则流涕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A. B. C. D.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庞统年少时老实憨钝,20岁时去拜见司马徽,司马徽说庞统应该是南州读书人中最好 的,从此他渐渐出了名。B.庞统足智多谋,在攻取益州的策略上,早就成竹在胸,一口气给了刘备上中下三条计 策,供他选择。C.杨怀、高沛是刘璋的著名将领,倚仗自己兵强马壮,又占据着重要关隘,曾多次劝谏 刘璋攻打荆州。D.庞统
9、大度耿直,面对刘备做得不对的事情,他能直言不讳地指出来,事后仍然坚持原 则。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5分)译 文:(2)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5分)译文:参考答案:4. D (谢:认错,道歉,谢罪。)B (庞统生性注重伦理关系,勤恳奉养父母,属于品行端正。刘备痛惜流涕是因为 庞统为国捐躯,英年早逝)5. C (“曾多次劝谏刘璋攻打荆州”有误。原意是曾多次写信劝刘璋打发刘备回荆州)(1)司马徽正在树上采桑,让庞统坐在树下,两人一起谈论从白天到夜里。司马徽这 为他非常奇异。(2)
10、刘备认为他的中策不错,就杀了杨怀、高沛,进军成都,经过的地方就应打下 来。【译文】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他年少时老实憨钝,没有人了解他。颍川人司马 徽高雅,有能鉴定人才的名声,庞统成年的时候前去拜见司马徽。司马徽正在树上采桑, 让庞统坐在树下,两人一起谈论从白天到夜里,司马徽感到他非常奇异。说庞统应该是南 州读书人之首,从此渐渐出名。后来南州郡任命他为功曹。庞统生性注重伦理关系,勤奋奉养父母。庞统后来担 任南郡太守。刘备会见了他并和他长谈,非常器重他,任命他为治中从事。于是他和诸葛 亮共同担任军师中郎将。诸葛亮留守荆州,庞统随刘备进入蜀地。益州牧刘璋和刘备在涪陵会面,庞统献策说:“现在趁会面的
11、机会,就把刘璋擒 住,那么您不用打仗就能得到益州。”刘备说:“刚来到别人境内,还没有恩信,不能这 样做。”刘璋回到成都后,刘备要替刘璋北征汉中,庞统又劝他说:“暗地选拔精兵,日 夜兼程,直接偷袭成都;刘璋不会打仗,平时又没有防备,我们的大军突然来到,一举就 能拿下益州,这是上计。杨怀、高沛,是刘璋的名将,各自凭借精兵,镇守关隘,听说多 次写信劝刘璋,让刘璋打发您回荆州。您还没到成都的时候,派人告诉他,就说荆州有紧 急情况,打算回兵救援,并假扮打点行装,表面上做出要回去的意向;杨怀、高沛二人既 佩服您的英名,乂因为您的回去而高兴,估计必定会带少量骑兵来见您,您因此把他们拿 住,进而收降他们的军队
12、,再进军成都,这是中计。撤退到白帝城,和荆州连成一线,慢 慢地谋划攻打他,这是下计。如果犹豫不决,就会带来大祸,不能长期这样。”刘备觉得 他的中计不错,就杀了杨怀、高沛,进军成都,经过的地方都攻打了下来。在涪陵集会,置酒作乐,对庞统说:“今天的集会,真是高兴啊。”庞统说: “征伐别人的国家却很高兴,这不是仁义之人的军队。”刘备喝醉了,大怒说:“武王伐 纣,有歌有舞,他不是仁者吗?你的话不对,赶紧出去!”于是庞统起身告退。刘备不久 就后悔了,请他回来。庞统回到他的酒席,一点也不谢罪,喝酒吃饭依然如故。刘备问庞 统:“刚才的话,是谁不对? ”庞统回答说:“我们君臣两个都有不对。”刘备大笑,酒 宴又
13、I可到原来的欢乐气氛。刘备进军围攻雒县,庞统率部队攻城,被飞箭射中,死了,享年三十六岁。刘备 非常悲痛惋惜,一说起来就流泪。封庞的父亲为议郎,又升任谏议大夫。追赐庞统为关内 侯,谥号叫做靖侯。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程国祥,字仲若,上元人。举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历知确山、光山二县,有清名。迁 南京吏部主事,乞养归。服阕,起礼部主事。天启四年,吏部尚书赵南星知其可任,调为 己属,更历四司。发御史杨玉珂请属,玉珂被谪,国祥亦引疾归。其冬,魏忠贤既逐南 星,御史张讷劾国祥为南星邪党,遂除名。崇祯二年,起稽勋员外郎。迁考功郎中,主外计,时称公慎。御史龚守忠诋国祥通 贿,国祥疏辩。帝褒以清执,下都
14、察院核奏,事得白,守忠坐褫官。寻迁大理右寺丞。历 太常卿、南京通政使,就迁工部侍郎,复调户部。九年冬,召拜户部尚书。杨嗣昌议增饷,国祥不敢违。而是时度支益匮,四方奏报灾 伤者相继。国祥多方区画,亦时有所蠲减,最后建议,借都城赁舍一季租,可得五十万, 帝遂行之。勋戚阉竖悉隐匿不奏,所得仅十三万,而怨声载途。然帝由是眷国祥。十一年六月,帝将增置阁臣,出御中极殿,召廷臣七十余人亲试之。发策言:“年来 天灾频仍今夏旱益甚金星昼见五旬四月山西大雪朝廷腹心耳目臣务避嫌怨。有司举劾,情 贿关其心。克期平贼无功,而剿兵难撤。外敌生心,边饷日细。民贫既甚,正供犹艰。有 司侵削百方,如火益热。若何处置得宜,禁戢有
15、法,卿等悉心以对。”会天大雨,诸臣面 对后,漏已深,终考者止三十七人。顾帝意已前定,特假是为名耳。居数日,改国祥礼部 尚书,与杨嗣昌、方逢年、蔡国用、范复粹俱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时刘宇亮为首 辅,傅冠、薛国观次之,又骤增国祥等五人。国观、嗣昌最用事,国祥委蛇其间,自守而 已。明年四月召对,无一言。帝传谕责国祥缄默,大负委任,国祥遂乞休去。国祥始受业于焦垓,历任卿相,布衣蔬食,不改儒素。与其子上俱撰有诗集。国祥殁后,家贫,不能举火。上营葬毕,感疾卒,无嗣。(明史卷二百五十三列传第一百四十一)10.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年来天灾频/仍今夏旱益甚/金星昼见五旬/四月山
16、西大雪/朝廷腹心耳目/臣务避 嫌怨B.年来天灾频/仍今夏旱益甚/金星昼见五旬/四月山西大雪/朝廷腹心耳目臣/务避 嫌怨C.年来天灾频仍/今夏旱益甚/金星昼见五旬/四月山西大雪/朝廷腹心耳目臣/务避 嫌怨D.年来天灾频仍/今夏旱益甚/金星昼见五旬/四月山西大雪/朝廷腹心耳目/臣务避 嫌怨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0A.服阙: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古代有严格的服丧制度,丧服根据亲属关系的远近,从重 到轻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缠麻五种,谓之“五服”。B.迁:改官。在古代指变动官职。常在“迁”的前后加字加以区别,如“迁进”“迁 受”表示升迁,“迁调”“转迁”说明调职,“
17、迁谪”“迁除”指降职。C.蠲减,即“蠲免”,指免除租税、罚款、劳役等。它是中央政府发布的蠲免政令和蠲 免管理的一系列法令法规,是政府的一项经济政策。I).有司,文中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有司也泛指官吏。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召有司案图”,“有司”指“职有专司的官吏”。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0A.程国祥为赵南星器重。赵南星把程国祥调为自己的部下,在赵南星的授意下,程国祥 揭发杨玉珂私通关节的问题,使杨玉珂被贬谪。B.程国祥力求做个好官。在最初担任知县的时候以及后来担任考功郎中的时候,都曾获 得舆论的称赞,皇帝也对他非常信任看重。C.程国祥身居高
18、位后,做事力不从心。他采用借京城租赁房舍一季租税的方法来增加粮 饷,但由于勋臣国戚宦官从中作梗,并不如意。D.程国祥儒雅质朴。他做官多年,并未因此谋求富贵。还是过着家贫如洗的生活。他和 儿子都钟情诗文,父子都撰写了诗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帝褒以清执,卜.都察院核奏,事得白,守忠坐褫官。(2)帝传谕责国祥缄默,大负委任,国祥遂乞休去。参考答案:10. C 11. B 12. A13. (1)皇帝表扬程国祥的清白正直,(把这件事)下交都察院核实奏报,事情得以弄 明白,龚守忠因罪被革去官职。(2)皇帝传谕责备程国祥沉默不语,大大辜负皇帝的信任,程国祥于是请求退休离职。【1
19、0题详解】本题考杳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 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 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频仍,意为连续不 断,频繁发生”,不能把二者分开,应理解为“近年以来天灾频繁”,所以可以排除A和 B项;这句话是皇帝对臣子说的,不会以“臣”做主语来自称,“朝廷腹心耳目臣”,应 理解为“朝廷心腹亲信大臣”,可以排除D,故选C。【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曲称谓、官职的 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
20、、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 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 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B项,“迁除指降职” 错误,“迁除”是官职升迁。“除”是授予的意思。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杳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 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 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A项,错在“在赵南星的 授意下,程国祥揭发杨玉珂私通关节的问题”,原文“天启四年,吏部尚书赵南星知其可 任,调为己属,更历四司。发御
21、史杨玉珂请属,玉珂被谪”可见,“在赵南星的授意下” 于原文无据。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 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 进行调、换、册IJ ,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褒” “下” “白” “坐”“褫”的翻译各1分;第二句中,“责” “缄默” “负” “乞 休”“去”的翻译各1分。【点睛】文言文翻译:程国祥,字仲若,上元人。万历三十二年考中进士。历任确山、光山二县知县,有清正的 名声。升任南京吏部主事,请求归家奉养父母。服丧期满后,起用为礼部主事。
22、天启四 年,吏部尚书赵南星知道他可以任用,调为自己的属下,经历了四个部门。揭发御史杨玉 珂私通关节,杨玉珂被贬谪,程国祥也称病辞职归家。这年冬天,魏忠贤驱逐赵南星后, 御史张讷弹劾程国祥为赵南垦的邪党,于是将程国祥除名。崇祯二年,起用程国祥为稽勋员外郎。升任考功郎中,主管京城外官吏考核,时人称他公 正谨慎。御史龚守忠诋毁程国祥收受贿赂,程国祥上疏辩解。皇帝表扬他清白正直,下交 都察院核实奏报,事情得以明白,龚守忠因罪被夺去官职。不久升任大理右寺丞。历任太 常卿、南京通政使,就地升任工部侍郎,又调任户部侍郎。九年冬天,召任户部尚书。杨嗣昌提议增加粮饷,程国祥不敢违抗。而这时的经费开支更 加匮乏,
23、各地奏报灾害的呈文连续不断。程国祥多方安排,也时常有所减免。最后建议, 借京城租赁房舍一季的租税,可以得到五十万,皇帝于是实行了。勋臣国戚宦官全藏匿不 上奏,所得到的只有十三万,而老百姓怨声载道。然而皇帝由此垂爱程国祥。十一年六月,皇帝将增设内阁大臣,驾临中极殿,召集朝廷大臣七十余人亲自测试他们。 发出策问:“近年以来天灾频繁,今年夏天旱灾更厉害,金星白天出现达五旬,四月山西 大雪。朝廷心腹亲信大臣,致力避开遭受怨恨。有关官员检举弹劾,情分财物关联着他们 的心。限期平定贼人没有功效,而围剿的军队难以撤退。外部的敌人产生窥伺之心,边防 粮饷日益困难。百姓已很贫困,交纳法定赋税仍很艰难。有关部门多
24、方侵夺,如火上浇 油。如何处理得当,约束有法,你们尽心来对答。”恰逢天下大雨,众大臣当面对答后, 时间已晚了,坚持结束考试的人只有三十七人。考虑到皇帝旨意已早定,只是把这作为名 义而己。过了几天,改任程国祥为礼部尚书,与杨嗣昌、方逢年、蔡国用、范复粹都兼任东阁大学士,入阁参与机务。当时刘宇亮是首辅,傅冠、薛国观次之,乂突然增加程国祥 等五个人。薛国观、杨嗣昌最专权,程国祥在中间顺应他人,自我持守罢了。第二年四月 皇帝召见臣下I可答问题,他一言不发。皇帝传谕责备程国祥缄默,大大辜负皇帝的信任。 程国祥于是请求退休离职。程国祥最初跟着焦破学习。历任卿相,穿布衣吃蔬食,不改儒雅质朴。他与儿子程上都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南省 郑州市 第十四 中学 2022 语文 模拟 试题 解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