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2月月考语文试题.docx
《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2月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2月月考语文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2月月考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士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 们说乡下人士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 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 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士气是因为不流动 而发生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 的单位是村落,从三
2、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 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 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 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 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 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 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
3、是因为在一 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 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 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 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 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 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 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 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
4、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 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 ”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 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 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 文化特征,蕴含着无穷的战术和为人处世的智慧,如“过河卒子,横竖都行” “过河 卒子只进不退” “过河卒子顶大车” “过河卒子成大器”。“过河卒子,可以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5、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 . C2. D 3. B 4.乡土社会缺少流动孤立、隔膜人与人的关系5. 乡土社会的地方性(孤立与隔膜),妨碍了现代社会的流动性。乡土社会尊崇的是 礼俗,它与现代社会尊崇的法理精神不符。乡土社会对世界的认识只限于个别关联, 影响对抽象的普遍原则(真理)的追求。【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C.“因为不同村落间的人互相孤立、隔膜,所以村落人口相对固定,极少流动,而产 生,土气小错误。应该是因为“村落人口相对固定,极少流动”,所以“同村落间的人互 相孤立、隔膜 选项因果倒置。故选Co.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和理解文本观点的能力
6、。D.“它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有误。原文说“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 的阻碍”,意思与选项恰恰相反。故选Do.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错误。原文相关信息有“乡 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 的可靠性”“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 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可见礼俗不是一种抽象出来的原则,更不是目 的与手段之间的普遍联系。故选Bo.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依据“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
7、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 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可知,第一空应填“乡土社会依据“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士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可 知,第二空可填“缺少流动”。依据“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儿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 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可知,第三空可填“孤立、隔膜”。依据“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 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可知, 熟人社会中除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有“人与人的关系”。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依据文章第二段,“
8、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可概括为:乡土社会的地方性(孤立与隔膜),妨碍了现在社会的流动性。依据文章第六段,“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 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可概括为:乡土社会 尊崇的是礼俗,它与现代社会尊崇的法理精神不符。依据文章第七段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贝广可概括为: 乡土社会对世界的认识只限于个别关联,影响对抽象的普遍原则(真理)的追求。3 . D7. C 8.给米吨的葫芦刻了他母亲的像,抱在怀里暖着生意越来越红火(商 家把父母的像刻在葫芦上也可以),宣扬了孝敬父母的
9、道德规范。给牛二的葫芦刻了蛇神牛首,暂时减轻了牛二的痛苦,又惩治了钱多、牛二两人, 宣扬了对恶人的惩治。文章末尾给牛二和钱多的葫芦解除了他们的痛苦。钱多的葫芦上站着他的父亲,身 后是泗州百姓,劝告钱多要孝敬父母,敬爱父老乡亲;牛二的葫芦上刻着母亲和一尊 佛,劝他要顾念母亲,心存善念,举头三尺有神明。9.认同。前人说,超乎常理 的言论文章,大多是流传抄录时出了差错,不一定都是凭空想象的。本文语境中葫 芦先生是真实存在的,但泗州人对他的讨论就有明显的变形,如说他睡在葫芦里,说 有一条蟒蛇日夜守着葫芦等。葫芦上刻佛、刻父母像、刻惩恶劝善图案都是真实存 在的情况,葫芦先生的广大神通是真实之上的夸张传说
10、,是增强劝勉力度的手段。事 实上,人们也喜欢听这些夸大的传说。小说发生的地点“泗州”是真实存在的地名, 不是凭空想象出的“幻设语”。不认同。前人说,超乎常理的言论文章,大多是流传抄录时出了差错,不一定都是 凭空想象的。本文虽有较强的现实色彩,却是明显的虚构创作。本文的人物是虚构 的,葫芦先生、米吨、钱多、牛二等都是根据需要塑造的人物,名姓不详,来路不知。 本文的人物行为和事件是虚构的。葫芦先生可以预知天象灾变,葫芦雕画可以惩治 恶人,种种神通都不是现实中可以存在的。小说的时代未知,地点模糊。泗州”虽 是真实存在的古地名,但所辖地域及所用名称一直在变,小说不知发生于何时何地, 就是虚构“幻设语”
11、的明证。【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这个外号源于他住在东城墙根结满葫芦的葫芦树下”错,根据“还有人说葫芦先生 住在东城墙根的一棵葫芦树下”可知,他住着葫芦树下只是传说,被称为“葫芦先生” 是因为他只在葫芦上雕刻;B.“刻进去”的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抱着葫芦回家,明明葫芦上雕刻的是麦粒,倒 入锅里的却是大米”“牛二就感觉身上冰凉,低头一看,衣服上真有条大蛇,至于米 粒和大蛇怎么来的,文章并未交代;C.“专门安排地痞牛二在酒后去找葫芦先生的麻烦”错,文中没有写牛二是钱多安排的, 只是说“地痞牛二不知好歹,乘着酒兴直奔香花门”。故选Do.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
12、的分析鉴赏能力。C.”这展现了小说的因果报应思想“错,文章借此表达了要孝敬父母的主题。故选Co.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思想情感的能力。结合“据米商米吨说,自从他把老娘的像雕刻在葫芦上,天天抱在怀里暖着,他家的 生意越来越红火。有的商家生意不顺,听后,将信将疑,也将父母的像刻在葫芦上, 供在家中。说来也奇,生活中,他们把父母当佛敬,生意真的慢慢好起来了”可知, 给米吨的葫芦刻了他母亲的像,抱在怀里暖着生意越来越红火(商家把父母的像刻在 葫芦上也可以),宣扬了孝敬父母的道德规范。结合牛二让葫芦先生在他的衣服上刻蟒蛇,结果“二就感觉身上冰凉,低头一看,衣 服上真有条大蛇。他能感觉到蛇越缠越紧,仿佛有人
13、用手攥着他的心”“找钱多,抱着。 葫芦先生将一个刻有蛇身牛头的葫芦递给牛二。牛二听话地将葫芦抱在怀里,果然舒 服多了”“回家后,牛二酒也醒了,却放不下葫芦,放下就揪心地疼。想到葫芦先生的 话,他找到钱多,一把将其搂在怀里,心疼好多了。牛二舒服了,钱多可受不了,似 被条蛇缠着“可知,给牛二的葫芦刻了蛇神牛首,暂时减轻了牛二的痛苦,又惩治了 钱多、牛二两人,宣扬了对恶人的惩治。结合“葫芦先生递过两个葫芦说,回家敬着吧,转身走了。钱多手捧的葫芦上站着他 的父亲,身后是泗州百姓。牛二手捧的葫芦上坐着他的母亲,身后立着一尊佛。钱多 望了眼牛二,发现他的横脸舒展了许多。牛二悄悄告诉他,心疼好多了”可知,文
14、章 末尾给牛二和钱多的葫芦解除了他们的痛苦。钱多的葫芦上站着他的父亲,身后是泗 州百姓,劝告钱多要孝敬父母,敬爱父老乡亲;牛二的葫芦上刻着母亲和一尊佛,劝 他要顾念母亲,心存善念,举头三尺有神明。7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个性化解答的能力。首先理解题干中“凡变异之谈,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幻设语”的意思,这句话是说, 前人说,超乎常理的言论文章,大多是流传抄录时出了差错,不一定都是凭空想象的。 然后亮明观点,结合文本内容给出理由。认同:本文中的主人公葫芦先生是现实中存在的人物,如写他会雕刻,在香花门花鸟市场摆 摊做生意,这就是一个手艺人的形象;而文中对他的传言却有明显的变形,如“泗州 人说,葫
15、芦先生的刻刀一转,热闹的香花门,突然就安静下来,连市场上比赛唱歌的 画眉也挂在笼边,一动不动了”“还有人说葫芦先生住在东城墙根的一棵葫芦树下, 那棵树结满了葫芦。葫芦先生就睡在最大的一个葫芦里。树上的葫芦摘也摘不完,却 无人敢偷,葫芦藤上缠着一条蟒蛇,日夜守着那些葫芦”,说他一动刻刀,连画 眉鸟也一动不动,说他睡在葫芦里,说有一条蟒蛇日夜守着葫芦等。文中说葫芦先生常刻的图案有父母的像,佛、刻惩恶劝善图案等,这些都是真实存在 的情况;但说他的葫芦有神奇的力量,如“据米商米吨说,自从他把老娘的像雕刻在 葫芦上,天天抱在怀里暖着,他家的生意越来越红火。有的商家生意不顺,听后,将 信将疑,也将父母的像
16、刻在葫芦上,供在家中。说来也奇,生活中,他们把父母当佛 敬,生意真的慢慢好起来了”“抱着葫芦回家,明明葫芦上雕刻的是麦粒,倒入锅里的 却是大米,稀稀拉拉不多,够续命的了,葫芦里能倒出米粒,葫芦上刻上父母的像 供着就能让生意变好,甚至葫芦先生能够预言六月飞雪等,葫芦先生的广大神通是真 实之上的夸张传说,是增强劝勉力度的手段。事实上,人们也喜欢听这些夸大的传说, 原文有“泗州人乐于讲,大家更喜欢听”。小说发生的地点“泗州”是真实存在的地名,不是凭空想象出的“幻设语”。不认同:本文虽有较强的现实色彩,却是明显的虚构创作。本文中的人物是虚构的,如“葫芦先生只是一个绰号,他姓甚名谁文中并未交代,明 显是
17、虚构的人物;还有米商米吨、开当铺的钱多、地痞牛二,这些姓名具有明显的杜 撰痕迹,与他们的职业和性格有关,而且这些人全部都名姓不详,来路不知。本文的人物行为和事件是虚构的。如“有天,看着许多人围着看,葫芦先生便摇摇头 说,今夏飞雪,家里粮,省着吃”“先落下鸡蛋大的冰雹,随后,飘起鹅毛般大雪。夏 日飞雪。泗州人这才想起葫芦先生说的话,后悔没有听他的”,葫芦先生可以预知天 象灾变;还有“据米商米吨说,自从他把老娘的像雕刻在葫芦上,天天抱在怀里暖着, 他家的生意越来越红火”“牛二就感觉身上冰凉,低头一看,衣服上真有条大蛇。他能 感觉到蛇越缠越紧,仿佛有人用手攥着他的心。他的脸色顿时煞白,兜里的银子也被
18、 挤到葫芦先生的手里”,葫芦雕画可以惩恶扬善,种种神通都不是现实中可以存在的。 小说中没有具体的时间,时代未知;地点也模糊,“泗州”虽是真实存在的古地名,但 所辖地域及所用名称一直在变。小说不知发生于何时何地,就是虚构“幻设语”的明证。 10. Bll. A 12. A 13. (1)大概江慎修先生的学问,自汉代经学大师郑康成之 后,很少有人能与他匹敌(相比的)。(2)让百姓自己相互补救,最终没有了官吏的侵扰,这是先生善于替乡民谋划的事。14.自身年事已高;京师故交不在;自己淡泊名利。【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如果士兵全部从农民中产生,那么农民本来一直存在,哪里用得着多
19、次变更征 兵的制度呢?古代所说的子弟,就是精壮的士兵;所说的父兄,就是年老的士兵。他 们都是一直(向来)名列在军册中的人,并不是指全国的父老或子弟(这些人)。“若军尽出于农”是状语后置句,“于农”为“出”的后置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 “安乎”非也”所谓者都是固定句式,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Bo.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疏是对注的注解,如读太宗十思疏”错误,读太宗十思疏的“疏”是封建时 代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故选Ao.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他看到大学衍义补一书,感到奇特,就向藏书家求得这本书”错。原文:“见 明丘氏大学 衍义补之书,内
20、征引周礼,奇之,求诸积书家,得写周礼 正文,朝夕讽诵”,“奇”的对象是周礼,“这本书非”大学衍义补”,是“周 礼”,选项张冠李戴。故选Ao.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 “盖,大概;学, 学问;“罕”,少;“傅匹”,匹敌、相比。(2)“卒,最终;“胥吏”,旧时官府中办理文书的小官吏;“扰”,侵扰;“谋谋划; “此先生善于为乡之人谋者, 判断句。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先生自顾颓然就老,谓无复可用”可概括出“自身年事已高;结合“又昔至京师,所与游皆无在者”可概括出“京师故交不在”;结合“驰逐名场非素心”可概括出“自己淡泊名利”。参考译文:先生
21、姓江,名永,字慎修,婺源县江湾乡人。年少时离家求学于老师,和同里中的童 生攻读社会上的热门学说。有一天,江永看到明代丘浚(著的)大学衍义补一书, 其中引用周礼,他感到奇特,就向藏书家借周礼,因此能够抄写周礼全 文,日夜朗读背诵,从此就专心致志研读前人合刊编辑的十三经注疏,而且对三 礼尤其研究深入。江先生读书喜爱深入思考, 擅长比照验证(考据),对测量计算、音乐音律、声调 音韵尤其通晓。先秦汉语音韵从吴才老开始研究,而昆山人顾氏炎武考证尤其精深广 博。江先生认为顾氏考证古韵的造诣深厚,而审定古音的功夫浅显,因此纠正顾氏的 考证并分为十部作出注解。后代读书人都认为古代养兵于农,井田制废弃从而士兵和
22、 农民才区分开。江先生说:“考证春秋时期,士兵和农民固然已经分开。如果士兵全 部从农民中产生,那么农民本来一直存在,哪里用得着多次变更征兵的制度呢?古代 所说的子弟,就是精壮的士兵;所说的父兄,就是年老的士兵。他们都是一直(向来) 名列在军册中的人,并不是指全国的父老或子弟(这些人)。“对经传中的历代 法规风俗和事物名称样貌,江先生一定要找到广泛的考证证据拿来和它进行比较。大 概江先生在这方面的学问,从汉代经学大师郑康成以后,很少有人能与他相匹敌(相 比的)。江先生曾经有一次游历京城,因为同郡人任编修的程恂邀请而到京城。三礼馆总裁桐 城人任侍郎叫方苞的一向依仗自己高超的才学,等到听说江先生到了
23、京城,希望能够 拜见,见面后就拿自己感到困惑的土冠礼、士婚礼中几件事向先生请教,江先生从容 不迫的解答,方苞非常信服。而荆溪人任编修的吴纵从年少时对古代礼仪研究造诣深 厚,等到和江先生交往,拿周礼中的疑难之处询问,江先生因此撰写了周礼疑 义举要一书。后来几年,程、吴几位君子已经去世,江先生沉静的在家闲居。正值(适逢)皇上当 时推崇奖励务实经世的学说,命令大臣举荐精通经书的儒学之士。当时婺源县陈知县 有个儿子在朝廷里担任显贵的官职,想要替江先生进献他的著作给皇上,从而起用江 先生。江先生自己觉得非常衰老年迈,认为不再可以被任用;又因为以前到过京城, 那些京城故交都不在世上,更加感慨悲伤,就推辞了
24、。并且给戴震的书信上说:“在 名利场中奔走追逐并非我的本心。”最终不能被强行起用。江先生家境以前(本来)就贫穷,他居住在乡里时,曾经引用春秋传“丰年补败” 的道理告诉乡里人,于此一齐都按照实际田亩缴纳粮食,设置以备荒年的公有仓库, 实行了将近三十年,全乡的百姓,从不知有饥荒。自古以来储备粮食的方法,没有什 么方法比藏粮于民更好的,也没有什么方法比藏粮于官仓更不好的。让老百姓相互补 助救济,最终没有了各类小官吏的侵扰,这是江先生善于替乡民谋划的 事。江先生在乾隆壬午年三月十三日去世。遗留下来二十多种著作,抄写并装订成册,收 藏在他家里。15. B16.内容上:寄托了诗人深沉的身世之感、家国之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川省 成都市 外国语学校 2022 2023 学年 月月 语文试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