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背景特征下高校学生体育参与特点比较.docx
《不同背景特征下高校学生体育参与特点比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同背景特征下高校学生体育参与特点比较.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不同背景特征下高校学生体育参与特点比较摘要:为更好实现大学体育的健康促进价值,利用大学生体育参 与体验调查量表,分析不同性别、民族、文理科类别、年级、生源地、 学校属地大学生的体育参与状况。研究认为,汉族与少数民族大学生在 体育参与整体及体育情感参与、认知参与、行为参与各维度中没有显着 差异,不同性1、文理科类别、年级、生源地、学校属地大学生在体育 参与整体及各维度中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其原因可能是同伴、学校等 因素对体育参与环境氛围及条件保障的影响;男女大学生比例、大学生 自身因素的影响;新鲜环境、激励引导、技能收获的影响;家庭条件、 教育文化影响;气候条件、传统习惯、学校制度政策的影响。研
2、究基于 不同大学生群体在体育参与不同维度中的差异性,为改善提升大学生体 育参与质量提供了依据。关键词:背景特征;大学生;体育参与;体育以其重要的健康促进价值,在缓减青少年学习压力、休闲娱乐、 强身健体、培养意志品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体育参与指 学生面对一定院校环境条件时投入的时间与精力,包括行为参与、情感 参与、认知参与;参与质量影响着能力发展1。体育参与指采用体育的 方法、手段实现体育目的的活动及在各类体育活动中的行为和意识表现, 包括以运动参与为主的体育锻炼,也包括体育的组织、管理、宣传、观 赏等方面的行为活动2。体育参与从频次、质量及类型特征上体现了体民族汉族大学生与少数民族
3、大学生在体育参与整体及体育情感参与、认 知参与、行为参与各维度上均无显着性差异,说明汉族与少数民族大学 生在体育参与过程中能够充分融入到一起。4.2. 专业理工类大学生与文科类大学生在体育参与整体及体育情感参与、认 知参与、行为参与各维度上均具有显着性差异。一方面可能由于大学文 科类专业女生较多,因男女生的差异性而导致。另一方面,可能因为文 科类大学生自身条件限制,或是喜静少动思想对文科类大学生体育参与 的不利影响相对严重,学校对文科类大学生群体在体育参与保障中没有 针对性等原因导致其体育参与兴趣不高、动力不足。在促进大学生体育 参与实践中要对文科类大学生这一群体予以关注。4.3. .年级不同
4、年级大学生在体育参与整体及体育情感参与、认知参与、行为 参与各维度上呈现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大一年级学生在大学体育参与 方面高于其他三个年级学生。大二年级学生则在多方面表现出较低的水 平,大四年级学生整体好于大三年级学生。分析可能存在以下原因:(1 )新鲜环境内生参与动力。大一学生刚从中学升入大学,从一所 学校走入一座新学校,从一个熟悉的地方走到另一个城市,中学紧张的 学习备考压力被大学轻松愉悦的学习生活氛围所取代,对新鲜环境事物 的好奇感增强,对学校、院部活动热情高涨,体育以其特有的集体融入 功能备受大一新生们喜爱,不同层次水平的体育比赛频繁举办,学生以 组织者、参赛者、志愿服务者、旁观者等
5、不同身份积极参与,表现了极 高的体育参与热倩,从内心深处激发其体育参与动力。(2 )引导缺失导致其参与(兴趣)下降。经历大学一年的学习生活, 升入大二年级后,其基本适应了大学教育、文化、人文等环境,新鲜、 好奇感降低。大学体育课、体育活动、体育竞赛等不能激发大学生持续 的体育参与热情,仅靠新鲜感激发的体育参与热情难以持久。由于后续 缺乏有效的参与激励与引导,内驱力不足,对体育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下 降,导致大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现象出现,迷恋网络疏于运动 成为常态。如一年一度的全校运动会,成了大一学生的体育节日、高年 级学生的小长假。(3 )激励不畅导致其参与(持续性)中断。多数大学仅在大学
6、一、 二年级开设体育必修课,大学三、四年级则只剩一年一度的体质测试了。 没有体育课监管评价的大学生体育活动多以自主参与形式为主,在自身 惰性与外界保障性条件因素缺乏情况下,在大学生克服自身限制、寻求 外界支撑需在激发内生动力与实施外生指引力的作用下,维持体育参与 的持续性。为了避免大学生即便知道体育锻炼对身体的各种益处也懒于 付诸行动、知行不一的现象,有效发挥大学各种激励机制作用、形成内 外合力显得尤为重要。(4 )技能收获不足导致其参与(目的)转向。运动项目技能基础差、 中小学阶段的最佳技能学习期被错过,大学一周一次的体育课难有根本 性突破,经过大学一学年的运动技能学习,预期与实际收获相差甚
7、远, 参与竞赛困难,体育运动酣畅淋漓的乐趣体验丢失,直接导致部分大学 生体育课与学技能、增体能的初衷偏离,体育课成为完成学分取得毕业 条件的工具。其体育参与主动性缺失、被动性增强,体育收获难以随年 级的增长而提高。启于(1 )创造外部环境,激发其参与热情。通过创设完善大学体育物质、 制度、文化环境,为大学生体育参与提供物质支持、制度激励、文化熏 陶,增强体育参与收获感。以愉悦的收获感提升大学生体育参与热情; 以完善的运行机制成就大学生体育参与的持续性;以良好的文化氛围激 励大学生体育参与的倾向性。(2 )筑牢运动技能根基,提升其体育参与能力。明确技能掌握的终 身受益性,掌握好运动项目技能不但利
8、于大学生在校阶段的竞赛参与, 更能够促使其在离校后的工作生活中继续参与,爱上一个项目,伴随 长久运动。以良好的运动技能筑牢大学生持续体育参与的根基,在快 乐的兴趣体验中寻求体育参与的契机。调查发现,因大三、大四年级学生几乎没有体育课,导致年级调查 样本数量差距较大,可能会对研究数据造成一定影响,成为本研究的一个不足之处。但依据调查中大学生体育参与质量提升困难、体质下降的事实,数据上可能的偏差并不妨碍对大学生体育参与状况的整体分析。4.4. 生源地城市来源大学生在体育情感参与、认知参与、行为参与维度及体育 参与整体方面均高于乡镇来源大学生,在体育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维度 高于农村来源大学生,农村来
9、源大学生在体育情感参与维度高于乡镇来 源大学生。体育参与及其相关要素总体呈现出城市好于农村、农村好于 乡镇的状况,分析其原因可能是:(1)环境条件影响。城市来源大学生体育物质基础、体育公共服务 资源、体育氛围较好,受中学时期家庭、社区及城市建成体育环境等影 响,体育认知水平、参与积极性高。农村来源大学生虽然体育环境条件 较差,但受其参与农活及其他体力劳动等影响较多,且有更多时间玩耍 于田间地头,对体育参与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吃苦耐劳的经历使其更易 于从情感上接受体育。乡镇来源大学生处于农村与城市的中间地带,体 育场地设施及青少年体育活动氛围落后于城市,体力劳动机会不及农村 学生,对大学时期体育参
10、与产生诸多不利影响。(2 )教育文化影响。城市来源大学生在中学时期拥有相对丰富的教 育资源,素质教育开展状况较好,学校体育能够从课程、师资、场地器 材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体育参与促进作用。城市相对完善的社会体育运行 系统,为青少年体育参与创造了更多机会,如各级别体育项目协会、社 会团体组织等开展的体育活动,对青少年认识体育、参与体育、掌握运 动技能、培养体育兴趣、养成体育习惯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4.5. .地域华北、东北地区大学生在体育参与整体及情感参与、认知参与、行 为参与维度上高于其他地区大学生,华南地区与西南地区大学生在体育 参与整体及情感参与、认知参与、行为参与维度上低于其他地区大学生。微
11、观层面的体育参与各维度虽然总体性差异与体育参与整体基本 一致,但在个别维度上具有一定差异性,如在体育整体参与上西南地区 大于华南地区,而在体育认知参与维度方面两者则没有表现出显着性差 异,这也为体育参与促进的微观层面改善提供了更为细化的依据。分析大学生体育参与及其相关要素地域性差异的原因可能是:(1)气候条件影响。我国华北、东北地区气候相对干燥、少雨,对 以户外活动为主的大学体育较为有利,特别是东北地区夏无酷暑,冬季 虽然天气寒冷,却有利于户外冰雪项目的开展。华南、西南地区高温多 雨的天气对大学生室外体育活动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2 )地域文化传统习惯影响。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方不同的地域文 化
12、及民族传统体育习惯等对大学生体育参与思想意识等的差异性影响 可能也是造成大学生体育参与相关要素差异性表现的原因所在。(3 )学校制度政策影响。不同地域大学在大学体育课程安排、体育 教师职称评定、大学生体育参与评价方面体现了一定的地域性特征。学 生被过多放任,对大学体育开展及大学生体育参与促进难以形成有效激 励机制。5.结论与建议5.1 .结论不同背景特征大学生体育情感参与、认知参与、行为参与的差异性 分析结果表明:三者在性别、文理科类别、生源地、年级、地域上表现 了一定的差异性,在汉族与少数民族学生之间没有显性差异。(1)不同性别、文理科大学生在体育参与各维度上的差异性同体育 参与整体上的差异
13、性基本一致。(2 )不同年级大学生在体育认知参与、体育行为参与上的差异性同 体育参与整体上的差异性基本一致,大一年级学生在体育情感参与其他 两个维度上的整体参与领先于大三学生。(3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在体育认知参与维度上与整体参与一致,在 情感参与方面农村生源地学生的整体参与领先于乡镇生源地学生,在行 为参与方面城市生源地学生的整体参与领先于农村生源地学生。(4 )不同地域大学生在体育参与各维度之间的差异性与在体育参与 整体之间的差异性既具有一致性,又具有不同之处。研究为在大学体育 教学及活动实践中明确不同背景特征大学生的体育参与整体状况,认清 其在体育参与不同维度上的现实差异,从各个参与维度
14、中寻求体育参与 促进的整体提升路径提供了依据。52建议以体育参与需求为导向、以突破实践障碍为手段、以参与效果实现 为尺度,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解决大学体育性别、区域、城乡不平衡 发展的差异性问题 提升大学体育综合育人功能。在大学体育的教、练、 赛上苦钻研,深挖掘,积极创造促进大学生体育参与的条件氛围,强化 教师教、学生学、学校管的主体意识,做到教有所会、 练有所获、赛有所长。以教促学、以练促动、以赛促升, 学技能、强体能,锤炼意志、健全人格。提升学生生理机能、运动技能、 心理品质、满足体育情感体验的需求,推动体育参与的持久性。5.2.1 .坚持体育参与需求导向,引领体育参与者思想行为学生体育参
15、与需求的供给状况影响着学校体育目的实现及体育课 程、体育教师和学生的互动结果,决定着学生的体育参与行为。根据哈 贝马斯社会系统陷入困境的危机表现理论,社会成员对大学体育社会认 同的性质、社会系统对大学体育的控制功能、大学体育的组织原则,决 定着大学体育状况。体育学习是学生身与心、认知与体验、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高度 协调统一的活动,课程设置、专业技术指导、场地设施等影响着学生学 习兴趣及体育参与的持续性。技能水平影响着竞赛参与;运动量影响着 体能发展。应从思想上确立师生间的平等互动关系,树立以大学生为 本、以生活为取向的多元体育价值观念,价值指向由成才转 向成人。通过物质保障和文化制度调控,体
16、现体育与生活融合、体 育参与自主多样、体育活动日常性特征的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促进自然 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相互关联、和谐统一,满足大学生体育参与 需求,激发体育参与动力,引领大学体育发展。5.2.2 、突破体育参与实践障碍,通畅体育参与行为路径学校体育课、课外自主体育活动、学校体育竞赛、体育社团活动、 体育俱乐部活动是大学生体育参与的主要形式,体育运动技能与知识既 是体育知识符号的外在表征,也是体育参与的前提基础,影响着以竞赛 为载体的体育参与效果。实践中,以大学体育教育教学导向,促使工具 理性向价值理性转变,深化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学生等多元主体间 的信息沟通、反馈及参与质量建设,突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不同 背景 特征 高校学生 体育 参与 特点 比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