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微型化:写作课程范式的转型.docx
《部编版初中语文--微型化:写作课程范式的转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初中语文--微型化:写作课程范式的转型.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微型化:写作课程范式的转型I中国现代写作课程自诞生之际就致力于建构一个序列化的课程体系。其间虽 也曾出现过对系列化作某种“反动”的潮流(如20世纪20年代前后杜威、克伯 屈思想进入中国后所形成的以儿童为本位,强调学生活动,主张“做中学”的 写作探索实践),但总体上看,系列化追求始终是写作课程的主流倾向。究竟应如何看待持续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写作课程系列化的追求? 一种以序 列化、结构化为诉求的写作课程对于写作教学实践窕竟产生怎样的效果?对于这 一课程取向的全面评估也许还需假以时日,但写作教学目前所面临的重重问题就 已经说明了序列化写作课程确乎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一、序列化写作课程取向之批判自1922
2、年现代教育家邰爽秋首先提出“科学化的国文教授法”的设想后, 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先驱便不断倡导语文科学化,“为促进学生的国文进步起见, 国文教授有大大注重法则的必要;妄用点时髦话来说,就是国文教授的科学化。” 类似声音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张志公先生多次强调要建立具有“明 确而合乎科学的序,以保持知识的连贯性、渐深性,使教学做到循序渐进、环环 相扣,步步深人”的语文课程体系2。朱作仁主张“作文训练应是通过有计划、 有目的、有指导的写作实践,使学生形成语言表达能力的活动过程。研究并建立 作文训练的序列,是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需要,是当今语文教学科学化的重大课 题。3”吴立岗在中小学作文训练序列方
3、法浅析一文中则勾勒了中高年级作 文训练的完整序列、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写作课程已经基本建立起一套基于“三大文体” 的写作知识系列。这套知识体系在当时“科学化、序列化、逻辑化”思路下不断 完善,并结合80年代引进的“标准化”测试,渐渐定型为一套具有知识点、能 力点、训练点的严密的“双基”体系。这一时期的写作课程与教学研究主要有三 大特点:第一,写作课程知识侧重于“主题”“材料” “结构”等文章学层面的 静态知识的介绍;第二,分解、重组写作课程内容试图体现某种逻辑序列;第三, 很大程度上异化为应试作文教学,写作课程内容的主要元素基本等同于考场应试,本文发表于课程-教材教法2013年9期. 微型学
4、习研究的成果,写作课程微型内容的开发大致有如下基本路径2直接利 用或改造己有资源;分解或抽取巨型内容(Macrocontent);由统一了消费者和生 产者身份的特别角色创建生成。具体阐释如下。1 .直接利用或改造已有资源这意味着教师需要直接从现有的写作课程内容中选取与所确定的微型目标 相匹配的课程内容。已有的写作课程内容中,有大量的知识可以直接利用或略加 改造后作为微型写作课程内容。例如,针对学生写作经常出现中心散漫芜杂这一问题,有的写作教材中提 供的知识就非常有效,可以直接移用巴“一字立骨法”在构思文章时,选择一个和中心思想紧密相关的关键 字或句连接文章所有的材料,从而形成文章的骨架。具体可
5、分为“以事物本质为 特征”为“立骨”之字、“以事物表现特征为特征”为“立骨”之字、“以事物某 种共同点为特征”为“立骨”之字。“一句经纬法”以诗歌、炼句经纬全篇,以人物话语经纬全篇,以概 括性句子经纬全篇。2 .分解或抽取巨型内容传统写作课程中存在许多宏大的知识,这些知识由于过于宏大,在教学中 难以运用,或者由于课程内容杂多,反而淹没了真正有效的写作知识。如能将这 些知识加以分解或从中抽取出微型化的知识,对于写作教学指导将产生非常有效 的作用。在写作课程中,类似的“分解”思维屡见不鲜。例如,曾经让许多学生获 益的著名的“过程写作法”,其主要特征就是将学生的写作行为分解为可管理、 可操作的几个部
6、分:预写作(prewriting起草(drafting)、修改(revising)、校订 (editing)、和发表(publishing)。而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例如“修改”环节,如果 笼统要求学生修改,就使得写作教学大而无当,只有对“修改”这一宏大知识进 行微化处理,从中分解出较为重要的微型内容,才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修改”。 为什么我国写作修改教学多集中于“错别字病句”等错误的修改?这其实恰恰在 一定程度上证明了 “写作修改微型化”的必要性。因为,在作文中,“错别字病 句”这些错误是具体明确的,是微型化的,是可以一个个予以准确解决的。只是 由于这些问题并非写作关键性问题,所以虽然较为微型
7、化却不能解决关键问题(当然,如果学生文字表达水平极为低下,则这样的微型课程也是必要的)。由 于目前我国写作课程中真正合宜的“微型修改课程”尚未建构,教师在教学中就 只有被迫让学生修改这些较为细节的修改,如果教师能够就“论点和论据、首尾 与呼应、段落衔接”等较高层级上的一二处错误指导学生修改,则其修改效果一 定会显著增加。3 .由统一了消费者和生产者身份的特别角色创建生成这是微型写作课程的最大特点所在。微型写作课程主要是基于学生写作实 际问题确定课程目标,基于课程编制者的实际水准确定课程内容。当前课程开发 越来越强调”使用者开发”,微型写作课程就是融合了课程“消费者”与课程“生 产者”这两大要素
8、之后的产物。例如,学生在进行“空间描写”时经常出现描写混乱等问题,教师经过分 析发现,学生在描写空间事物时面临的主要困难在于:作者必须“把同时感受到 的事物(空间)分先后(时间)组成线性表达程序”,但是,线性的表达往往不 易”使读者在头脑中重现空间位置”,正是由于这一矛盾造成了 “空间描写”的 困难。如何解决这一写作困难?目前的写作课程并没有提供必要的知识。作为写 作教师,章熊老师受“参照物”理论启发创生了恰当描写空间事物的微型知识内 容:以某一空间中的某一物体为参照物,围绕这一参照物按一定顺序描绘周围事 物,从而将立体空间事物转化为便于进行线性描写的事物巴 经过教学验证,这 样的知识非常有效
9、地解决了学生空间描写次序混乱的现象。这一知识的消费者是 教师,生产者也是教师,是一种真正的微型写作行动研究。总之,“微型化”适应了写作课程作为能力课程的基本特点。微型写作课程 目标单纯,内容明确,环节清晰,非常便于课堂教学、活动、检测、反馈。(三)写作教学支架的微化我国中学写作教学课堂上一般有写前指导,也有写后讲评,但在最为关键 的写作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却经常阙如。在微型写作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教 师必须扮演课程设计者、课程内容呈现者和写作学习帮助者等多重角色,教师必 须根据写作学习的需要为学生提供不同形式的支架,为学生的写作学习创建“有 援”的学习环境。“支架”一词是以建筑工程中使用的脚手
10、架做类比,用来描述促进学习者 从被动学习走向独立学习的工具。支架理论认为:儿童能力的成熟是不同步的, 那些还没有成熟的能力不能参与问题解决,因而教师提供的支架有助于使学习者 借助支架完成任务。认知负荷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认知活动均需消耗认 知资源,若学习活动所需要的资源总量超过个体所具有的资源总量,就会引起认 知资源分配不足的问题,从而影响学习的效率,这就是所谓的认知超载 (Cognitive overload) o写作学习显然是-种复杂认知活动,其中包含众多认知 内容,这些内容往往会超出个体所拥有的认知资源总量。一定程度上,学生的写 作困难,很可能与高认知负荷密切相关。”而微化处理写作
11、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 并相机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架,其实质就是能够帮助学生降低认知负荷,以便集中 精力关注有限的目标,从而有利于写作学习的深入开展。微型写作课程在设计支架时,需要在研判写作学情的基础上,分拣出最需要 解决的关键问题作为课程目标,而对于在学生写作学习起重要作用但却不是目前 课程目标的学习障碍,则通过设计支架帮助学生迅速过渡,避免学生在次要问题 上过分耗费认知资源而妨碍主要目标的实现。设计支架的方式很多。目前,一般 将学习支架分为三类:1.接收支架一一帮助学生收集写作内容(概念图、词汇表、 时间线)2.转换支架一一帮助学生将所获得的内容加以转化(抽象、比较、改写、 重组、修正等)3.产品
12、支架一一帮助学生将所理解所创造的内容顺利表现(大纲、 报告、示意图等)。I教师可依据实际需要,选择其一作为课堂教学支架。四、结语基于学情的微型写作课程是对基于写作知识本位的并且以序列化为主要诉 求的传统写作课程的一种反动,这一课程范式对于写作课堂教学的变革以及教师 培训的效能都将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甚至有可能导致写作课程范式革命性的转 向。设计与开发合宜的微型写作课程大体需经过如下三条路径:其一,分析学生 写作学习困难、微化课程目标;其二,确定有助于解决学生写作困难的微型写作 知识;其三,提供必要的微型支架援助。的写作技巧。面对这样的写作课程范式,对照目前写作教学的实际状况,我们有充足的理 由
13、提出追问:写作课程具备并且需要一个严密的逻辑序列吗?对此,不妨回顾一下课程史上研究者对“序列化”课程的反思。一般而言, 课程的序列性大致有如下三层含义。第一,一种教学时间的安排。写作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必然会有一个先后 安排,这样的序列其实就是教学流程。这样的“序”其实只是时间安排的顺序, 属于课时计划,而不是一种学科逻辑的序列。第二,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在学习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不理解A,就无 法学习B”这样的顺序性,例如,在数学中,不会整数的加减法,就无法真正掌 握乘除法,这样的系列顺序其实就是学科内在的逻辑顺序。但是,写作未必存在 这样的系统性或者说写作知识的内在逻辑特征并不特别显著。1
14、978年,英国伯 恩斯坦从知识的“类别”与“框架”两个维度来分析课程的结构5。他指出,数 学学科之类的知识具有高度抽象化符号性质,学科知识之间彼此是闭锁的,需要 靠一定的逻辑予以综合,这类学科可以称之为“收束型”学科;而社会学科一般 以活动与经验为基础,学科内容彼此间是开放的,可以谓之“统整型”学科。不 同类型的知识进入课程中之后,如果完全由教育者强制性授予,则该课程为“强 度框架”起作用的课程,这类课程具有严格甄别学生学力的倾向;如果选择、组 织知识较为自由宽松,则谓之“弱度框架”的课程,这类课程具有容许学生个别 化学习的倾向。写作学科在总体上属于社会学领域,依据伯恩斯坦的分类,写作 课属于
15、“统整型” “弱度框架”的课程,因此追求有严密逻辑序列的写作课程是 不合宜的。写作学习具有强烈的个性化特征,学生的写作学习不是零起点,通常 只是在某些方面存在某些不足,因此,写作课程如果有序列,那通常不是写作课 程知识的序列而是学生写作能力发展需求的序列。第三,课程的序列性还可表现为心理系统或顺序,是课程适应儿童思维发 展规律的体现。我国写作课程由于刻意追求写作知识的序列化,结果反而导致了 写作课程违背了学生写作心理的认知规律。例如,我国写作课程是按光学写记叙 文、再学写说明文,最后学写议论文这一序列来组织的,初看这一课程序列似乎 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其理据多为皮亚杰的研究:儿童思维按“表象
16、思维一一 具体思维一一形式思维”顺序发展)。然而,这一课程实际上恰恰违背了皮亚杰 的基本原理在皮亚杰看来:幼儿阶段的儿童只具有表象思维;进入学龄期的儿 童(7-11岁)其思维水平就已经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了,已经能够运用认知运算 进行逻辑思维;而11岁以上的儿童则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开始形成比较系统的 抽象思维能力。所以,在11岁阶段的儿童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能够融合表象思维、 具体思维和形式思维这三种心智能力的学习者,学生的心智己经达到“合金”阶 段,完全可以同时进行各类思维活动。但是,我国写作课程为追求所谓的“序列 化、系统化”,把原本具备各类智慧圆融的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机械僵硬地切分为 依次贯穿三年
17、的写作阶段:初一学习记叙文写作,初二学习说明文写作、初三学 习议论文写作6。换言之,我国写作课程一直试图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段内(初中 三年和高中三年)反复让“合金式”的学生削足适履地去适应“单一化”的写作 课程内容。这一课程设置大大落后于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也与维果斯基“最近 发展区”理论形成了直接冲突。相比之下,美国写作课程在学习内容上的安排就 相当灵活而丰富,兹以加利福利亚语文课程中有关写作的内容为例7。年不殳写作目标与内容六年级1.记叙文 2.说明文3.调查报告4.读后感5.劝导性文章七年级1.小说或自传性记叙文 2.文学评论 3.调查报告 4.劝导性文章八年级1.传记、短篇故事或记叙文2
18、.文学评论 3.研究报告 4.实用 文九、十年级1.传记、自传性记叙文或短篇故事2.文学评论3.说明性、 劝导性文章4.实用文可见,美国写作课程并没有设计一个线性的序列分明的课程体系,而是在 整个中学阶段中同时让学生学习若干种文体。学生在6年级就己经开始学习各类 文体的核心内容,在7、8、9、10年级依然学习这些内容,不过增加一些更加具 体的文体知识,学生在五六年间始终不间断的反复学习运用这些知识。不妨以“煮 汤圆”为喻来说明中美写作课程的区别:美国写作课程相当于将一碗汤圆全部倒入锅中,并不介意汤圆是否同时都能煮熟,只管不断翻煮,何时煮熟何时捞起; 而中国写作课程则是每次放一粒汤圆入锅,试图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 初中语文 微型 写作 课程 范式 转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