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婚姻法律制度初探.docx





《中国古代婚姻法律制度初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婚姻法律制度初探.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古代婚姻法律制度初探内容摘要 我国古代婚姻制度由最初用“礼”的形式来规范,后渐将“礼”,“法” 结合,历经千年而不衰,形成了我国独有的婚姻法律制度。如结婚前要有“父母 之命,媒妁之言、同姓不婚;婚姻中要求人们“三书六礼”、实行一夫一妻(多 妾);婚姻解除时遵循“七出三不去”等。其中的有些制度仍然对我们现在的婚 姻有所影响。关键字婚姻原则婚姻成立婚姻禁止婚姻解除Abstract The ancient Ch i nese marr i age system, was original Iy ruIed by the r ituaI , and graduaI Iy connect the r
2、 ituaI with I aw, after one thousand years, formed a un i que marr i age IegaI system i n our country. For i nstance, before peopIe got married, they needed the orders of the i r parents, the connect of matchmakerMar r i age between peop I e bear i ng the same surname was forb idden; Marr iage requi
3、 red peop I e to “three documents and s i x r i tua Is,monogamy ( but more than one concub i ne was perm i tted; The re I i ef programs of Marr i age was comp I i cated , such as seven went out and three did not went. Today, some of these systems still have impact on our marr i age .Keywords The pri
4、nciple of marr i age The estab I i shment of marr i age The prohibition of marr i age The d i ssoIut i on of marr i age我国自古便是礼仪之邦,人们不管做什么事,都要遵循礼仪,何况是人生之 大事一一结婚,所讲求的礼仪程序更是严密和繁琐。下面就从中国古代结婚、离 婚的原则、成立、禁止、解除这四个方面对其法律制度进行初探。一、结婚之原则礼记婚义云:“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事也。” I这句话清晰明白地道出我国古代婚姻的真谛:其一,婚姻是两个家族的事,而 非个人之事。
5、其二,婚姻的目的在于祭祀祖先和繁衍后代。正因如此,我国古代 婚姻的缔结有诸多原则限制。以下是结婚的原则,也是结婚的实质要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国自古婚姻大事,皆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想要缔结婚姻,其 一必须要有主婚人,其二必须要有媒人。主婚人即男女双方的父母或尊长,只有 经他们做主,男女才可进行婚配。如诗经齐风南山曰:“娶妻如之何? 必告父母” 2即体现了婚姻大事由父母做主的习俗。若婚姻之事未经父母同意而 自行婚事,谓之“淫奔”,是礼法所不容的。唐以前主婚人仅限于父母,自唐始 主婚者还可以是祖父母、父母、伯叔父母、姑母、兄姐、高祖父母、曾祖父母 等期亲尊长。同时,唐还明确将“父
6、母之命”写入律条,唐律第十四卷户礼记,中国华侨出版社2004年版,第1032页2诗经,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第85页婚嫁娶违律规定:“诸嫁娶违律,祖父母、父母主婚者,独坐主婚。”3而 后宋元明清也有相关规定,大致相同。“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可。4 一句话道出媒人在婚姻缔结中的重要性。古 代社会婚姻的缔结若是没有奉父母之命,没有媒证的婚姻,则是不为社会大众所 承认的。孟子曾指出:“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 国人皆贱之”。5由此我们便多少可窥探出古代人们对媒介缔结婚姻的看法态度。 同样的,唐代以前媒人并没有在法律上得到认可,仅作为一种社会习俗一直流传。 直至唐律名例规定
7、:“嫁娶有媒。”同时又在第196条疏义中规定:”为 婚之法,必有行媒。”即将“行媒”作为婚姻缔结的法定条件,自后宋元明清等 朝代大致沿袭了其规定。(二)同姓不婚同姓不婚,是指同一姓氏的人们之间不许结婚。魏书高祖纪记载: “夏殷不嫌一姓之婚,周制始绝同姓之娶。“6可见,自周始同姓不婚便已确立。 礼记曲礼上载:“娶妻不娶同姓,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 7从中我们 可以看出那时不仅娶妻不能同姓,就连纳妾也要知其姓氏。自此以后各代都有相 关礼制规范,如后魏律考有“有犯以不道论,其已定未成者,即令改聘”的记 载。随着时代发展,人们逐渐将“同姓”区分为“同姓”和“同宗”,直至唐朝 则将其明确纳入法律规范,
8、且从此以后历代封建王朝都有禁止同姓为婚的法条。 唐律第十四卷户婚同姓为婚规定:“诸同姓为婚,各徒二年,缄麻,以 上,以奸论同宗共姓,皆不得为婚。违者,各徒两年。”9宋元袭唐代而定。 大明律卷第六*户律三婚姻同姓为婚和大清律例卷十户律婚 姻同姓为婚的例律对于同姓婚配也规定:“凡同姓为婚者,各杖六十,离异”。 10至于同姓不婚的原由,大致有两种:第一遗传。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称:“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意思就说,同姓男女所生后代先天就不健康。 第二联姻。礼记郊特牲中记载:“夫昏礼,万世之始也。取于异姓,所以 附远厚别也。” 12意思就是说,只有实行异姓通婚,才能对应好两姓间的嫡庶、 长幼、亲疏,不损害本
9、姓的尊卑秩序,此外两姓间还能因婚姻关系而友好相处, 互相支持和依靠。(三)一夫一妻(多妾)我国古代夫妻间实行一夫一妻制,实质上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一夫一妻多妾 制在我国古代其实是有一定地位、身份、财富的人才可拥有的特权,普通百姓大 多时候只能是一夫一妻不许多妾,只有在某些例外的情况下才能娶妾,如大明3怀效锋(点校):唐明律合编,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40页4诗经,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第85页5王欣(译注):孟子,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年版,第128页6魏书,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4页7礼记,中国华侨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页8缄麻:丧服名,是指男子为本宗之族,曾祖父母
10、、祖父母、族父母、族兄弟,以及为外孙、外甥、婿、 妻之父母、表兄姨、兄弟等服丧9怀效锋(点校):唐明律合编,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36页10怀效锋(点校):中华传世法典:大明律,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62页;田涛、郑秦(点校): 中华传世法典:大清律例,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08页“左传,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116页“礼记,中国华侨出版社2004年版,第446页律卷六户婚婚姻妻妾失序明令规定:“其民年四十以上无子者,方许 取妾,违者,笞四十。“13无论一个男子有多少个妾,他只能有一个妻子,即使是天子也不例外。虽然 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有后,有夫人,有世妇,有嫔,有
11、妻,有妾。” M但在礼记昏义末段却又云:“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 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屿可见当时即使是天子也只能立一位王后,纳妾也是 有数额和等级限制的。自西周之后,各代仅对“妾”的制度上有所改变,而“一妻”制度则一直保 留。更有甚者,若违反“一妻”制度则要进行惩罚,如宋刑统户婚律婚嫁 妄冒规定:“诸有妻更娶妻者,徒一年。I大明律户婚婚姻妻妾失 序规定:“若有妻更娶妻者,亦杖九十,离异。”究其原因则是为维护统治, 稳定社会秩序而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做铺垫。古代正妻所生的称为“嫡子”,其余 妾生的孩子则称“庶子”。只有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才能继承父亲的王 位、官位等。二、结婚
12、之条件我们现在婚姻成立的法定条件有两个,一是到达法定结婚年龄,二是进行婚 姻登记。古代的婚姻成立的条件,即为形式要件,大致是以下几点:(一)年龄适婚我国古代历代王朝,或是法律规定,或是社会主流主张,皆有其不同的结婚 年龄,除西周时规定“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男女结婚较晚,其余整体 呈早龄之势。如“制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自今以后,男年 十五,女年十三以上,爰及寡鳏,所在军民,以时嫁娶”2。,“民男二十,女 十五以上,无夫家者,州县以礼聘娶“ 21等律法和史料可以看出,古时人们结婚 年龄普遍较小。古代的人们结婚何以如此之早,大致由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对后代传承的重 视,“不孝有三,无
13、后为大”的思想一直根植与人们的思想之中,而古代古代人 寿命普遍较短且社会政局整体处于动荡不堪,百姓生活朝不保夕,早点结婚就可 以早点有后代,传承家族。二是生产力低下,减轻负担。古代的生产力普遍低下, 但税赋等负担又重,人们只好通过增加人口减轻负担。(二)要有婚书我国古代婚姻主要以聘娶婚为主,“所谓聘娶婚,是指男家用聘的程序而娶, 女子因聘的程序而嫁” 22。聘娶婚的礼制自西周确立,自汉唐在法律上规定聘娶 是婚姻成立的唯一方式,而聘娶婚的其中一个内容便是要有“三书”,统称为“婚 书”。13怀效锋(点校):中华传世法典:大明律卷第六,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60页礼记,中国华侨出版社2004年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 婚姻 法律制度 初探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