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
《(2023)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1北京的春节学习目标1 .会写“醋、饺”等15个字,正确读写“腊月、展览”等35个词语。2 .默读课文,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了解节 日习俗中的民族传统文化。3 .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 的好处。4 .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学习重难点重点: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北京春节浓浓的年味,领略传统文 化的独特魅力。难点: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通过比较阅读,学习按时间 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教学建议及 方法1 .字词教学:本课要求会写15个字,在教学的过程中,可
2、结合词语和具体的语段展 开教学,把本课的字和词语分类识记。2 .阅读理解:文中列举了许多北京过春节的习俗,趣味盎然,学生喜 闻乐见。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3 .表达运用:先通过自主读文来感知文本,再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 触发学生己有的生活体验,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对话氛围,让学生大胆交流 生活中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在这种对话中不断感悟,提升学生对文本的 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1)通过朗读课文,认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并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 新词。(2)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文中列举了许多北京过春节的习俗。(3)用“”画出你觉得有意思的语句,多读几遍并做
3、批注,写写你的感受。2.搜集关于春节及春节习俗的图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创意增减递这份相思的伤感与哀怨呢?指名学生答。(1)课件出示诗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牵牛星真的离她那样遥远吗?在诗句中有没有其他的发现?(2)课件出示诗句: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札札”是象声词,形容织布机工作时发出的响声,给人一种静谧中 的杂乱之感。而“弄”这个字,是摆弄、抚弄的意思。一个动词就透露了 此时织女的心境,写出了她心不在焉、心神不宁的样子。(3)课件出示诗句: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弄懂“不成章”。这三个字蕴含着一个“思”字,揭示了织女的内心 动态。“泣涕零如雨”更是织女悲苦内心
4、世界的表露,她神思恍惚、心不 在焉,终日劳作却“不成章”。这里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 了织女相思之苦。(4)课件出示诗句: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银河清澈且水不深,他们相互之间的距离又能有多远呢?(5)课件出示诗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盈盈”写出了水之清澈,还可以想象出女子眼含热泪的神态,令人 回味无穷。“盈盈一水”至此也成了阻隔两情的象征。“脉脉”用来形容 默默地用眼神表达情意的样子。7 .在本课中,运用了 “迢迢、皎皎、纤纤”等6个叠词。这些叠词无 论是用于描摹景物,还是刻画人物、叙述情境,都在反复吟咏中创设出缠 绵的意境。8 .指名读诗,读出叠词的韵律美。板书设计第三课时
5、课时目标1 .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并背诵古诗。2 .感受这首诗的画面美和情感美,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3 .学习生动形象又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感。创意增减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 .中秋佳节即将来临,在这个传统佳节里,我们会做些什么呢?今天 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古诗十五夜望月。(板书课题)2 .交流: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3 . 了解诗人王建。二、初读古诗,读出韵味1 .自由读诗,读通读顺。2 .指导朗读,读准字音。“栖”读作“qi”。3 .赛读古诗,读出节奏。三、把握大意,整体感知L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4 .指名读第一、二句,并理解意思。5 .指名读第三、四句
6、,并理解意思。6 .理解诗句,全班齐读古诗。四、精读古诗,感悟诗情L为什么诗中写的是桂花?7 .“人尽望”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情景?8 .诗歌前两句描写的景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景物?为什么?9 .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中的“冷” 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它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的?这两句诗描绘了 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10 诗歌后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11 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诗人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12 全唐诗在收录这首诗时将末句的“落”字作“在”字,你认为 哪一个字更有表现力?13 齐读全诗,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14 用多媒体展示
7、从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亮,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 小楼新月、水边望月等,学生根据令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15 .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背诵古诗。16 .请同学们课下收集其他有关表达游子思乡之情的古诗,并注明作 者。板书设计4*藏戏学习目标1 .学习并积累“鼻祖、吞噬、演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的语句。2 .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特色和形成过程,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 形式。学习重难点了解藏戏的特色和形成过程,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教学建议 及方法1 .字词教学: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理解“鼻祖、演绎、 随心所欲”等词语的意思。2 .阅读理解:主要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重点,让学生多
8、读几遍,了 解藏戏的形成过程,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3 .表达运用:在学完这篇课文后,播放学生喜欢的戏剧录像片段,欣 赏戏剧。看完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种戏剧与藏戏的不同之处, 并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创意增减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 .观看录像,感受丰富的戏曲种类。听一听,看一看,你能说出这些 戏曲的名称吗?2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历史悠久、深受藏族人民喜爱的藏戏吧! (板书:藏戏)齐读课题。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1 .阅读课前导语,明确自读要求。2 .默读课文,注意默读速度。边读边画出文中不懂的词语,利用工具 书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其意思。
9、同桌相互交流自己不懂的词语。4 .速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藏戏的?5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些自然段讲了藏戏的形成?哪些自然段 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三、朗读品味,了解藏戏的特点1 .读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1)自由读前三个自然段,说说你读出了什么。(板书: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演出三五天不结束)(2)学生自由读第13自然段。(3)指名学生读,要求用自豪的语气读。2 .读课文第三部分(第817自然段),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1)戴着面具演出。默读第814自然段,了解臧戏中面具的特点。结合具体的面具,说一说每种颜色分别象征着什么。(2)藏戏演出没有舞
10、台。自由读第15、16自然段,结合“不要不要不要只要” 来体会藏戏的一个重要特征一一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 了极点。(3) 一部戏要演三五天。默读第17自然段,说说藏戏中一部戏耍演三五天的原因。(4)你想看藏戏吗?为什么?3 .师生合作读,感受藏戏的特点和前后呼应的表现手法。四、自主研读,了解藏戏的形成过程1 .自由读第47自然段,思考藏戏是怎样形成的,试着用自己的话 说一说。2 .指名说藏戏的形成过程,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提出需要补充的内 容。3 .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有哪些神奇色彩?4 .学生交流,相互分享:(1)以弱抗强的传奇:年轻的僧人一凶险的自然。(2)创造奇迹的传奇:一
11、无所有一58座铁索桥。(3)艺术的传奇:僧人一藏戏的开山鼻祖。五、拓展提升,课堂小结播放学生喜欢的戏剧录像片段,欣赏戏剧。看完后,让学生用自己的 话说一说这种戏剧与藏戏的不同之处,并交流自己的感受。板书设计语文园地一学习目标1 .通过阅读、交流,弄清文章的表达顺序,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 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2 .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的特定习俗及其寓意。3 .引导学生广泛积累词语,学会在相同的语境里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 相同的意思。4 .熟读并背诵长歌行,养成积累的好习惯。学习重难点交流收集到的风俗资料和学到的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熟读并背诵长 歌行,理解古诗的意思。教学建议 及方法1 .交流
12、平台:在“交流平台”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 法:通过阅读、交流,弄清文章的表达顺序,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 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2 .词句段运用:通过收集课外资料,交流不同地区的节日风俗和不同 民族多姿多彩的风俗习惯;让学生在诵读、品味、讨论、探究等多种形式 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引导学生广泛积累词语。3 .日积月累:重在朗读指导,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把长歌行这 首诗读出节奏、读出韵味。熟练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意。教学准备1 .查阅、收集风俗资料。2 .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通过阅读、交流,弄清文章的表达顺序,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 容并体
13、会这样写的好处。2 .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的特定习俗及其寓意。3 .引导学生广泛积累词语,学会在相同的语境里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 相同的意思。创意增减一、学习“交流平台”1 .自由读“交流平台”,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2 .学生自由读,画出相关语句,在旁边做批注,写下自己的感受。3 .同桌讨论交流,全班展示。学生交流后,教师进行归纳。4 .作者在写北京的春节时运用了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想一想作者为 什么要这样写。小组内讨论、交流。5 .学生联系自己本单元的习作,说一说你在习作中写了什么,哪些是 详写的,哪些是略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在小组内交流。6 .全班交流,评价。(是否说出了详写、略写的原因
14、)7 .教师小结:读文章时,不仅要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作者详略得当 的写作方法,还要将这样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二、学习”词句段运用”8 .习俗寓意。(1)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都知道哪些习俗?(2)指名学生回答。(3)自由读题,思考这些习俗都有什么寓意。(4)小组讨论,相互交流。(5)除了这些寓意吉祥的习俗,你还了解其他寓意吉祥的习俗吗?(查阅资料搜集)9 .学习同义词。(1)出示自学提示。读一读:自由读句子,把句子读通顺。想一想:理解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说一说:关于句中加点的词,你发现了什么?小组合作学习,先在 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2)学生讨论,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3)全班
15、交流,评价。(4)指名学生说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5)教师归纳:在相同语境的语句里,相同的意思,我们尽量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可以避免语言的重复,使语言表达更加丰富。三、学习“书写提示”1.自由读一读下面的文段,并观察下面的字,你发现了什么?2.试着照样子写一写,看看自己的书写速度是不是有所提高。3.小结:行书是一种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今天我们所了解到 的是行楷。它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 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长歌行,背诵古诗。2 .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品味古诗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
16、字里行间流 露的真情。3 .大致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时间 的重要性。创意增减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一一长歌行。(板书:长歌行)2 .解题,介绍诗歌。长歌行是一首汉乐府民歌,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也 叫“歌”或“行”。二、朗读古诗,读出韵味1 .读古诗,读准字音。2 .划节奏,读出韵味。三、精读古诗,想象理解1 .教师过渡:大家能把古诗读通、读出韵律,已经达到了最基本的要 求。要想把古诗读得更好,还得理解古诗的意思。2 .大家猜猜诗中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物吗?3 .同学们是从诗中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呢?4 .诗人先从“园中葵”写起,再
17、写自然万物,运用了由点到面的写法, 描绘了眼前之景。(板书:眼前)5 .诗人只描写了春天吗?对秋天的描写也是诗人眼前之景吗?6 .为什么你们觉得对秋天的描写是诗人的想象呢?7 .读了前六句,你明白了什么道理?8 .世间万物都是这样的生长过程,我们人也不例外。诗中的春天、秋 天分别比喻人生的哪个阶段?9 .既然诗人已经说明了人也会由盛而衰,为什么不直接写最后一句 呢?为什么还要写第七、八句?可以删掉吗?10.揭示诗歌主旨的是哪两句诗?你是怎么理解这两句诗的?四、朗诵古诗,背诵古诗1 .大家已初步理解了古诗大意,现在我们再做一个“看图找诗句”的 游戏,请大家根据每张图片上的画面朗诵出相应的诗句。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统编 小学语文 六年级 下册 第一 单元 教学 设计 表格
限制150内